逆战孙氏战队,古代名将的个人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武将,在距离城楼两百米的地方,张弓射箭,直接就将城楼上的武将射穿,并钉在城楼之上。
这是一个牛人。那么,比他还牛的人,有没有?
答案是肯定的,有。
据记载,岳飞与之相比,就远非他所能敌。而这还单指弓箭能力,而非他的专属“技能”岳家枪。
是不是很强!那么岳飞到底有多强?
岳飞,一场“朱仙镇大捷”,打得金军落荒而逃,吓到了金军,也吓到了南宋的皇帝赵构;一部《武穆遗书》写尽用兵韬略,成为了各路英雄心中的“至宝”,被金庸先生追崇不已,引来了诸多的武林高手粉墨登场。那么,岳飞的个人战斗力到底有多强呢?为何会受到金庸老先生的青睐呢?
岳飞的惊人战绩宣和六年,岳飞,时年22岁。此时正在跟随魏王韩琦做事,属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三月某日,忽然来了一队兵马包围了韩琦的住处,领军之人叫张超,是一个悍勇之徒,他所带领的是一支四处打劫的流民武装,此时来到此处,正是为了准备上演一出“劫富济贫”的好戏。
攻打这种富家宅院的事情,对于张超本人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所以在到达后,就率领着兵众直接蜂拥而来,大有扫平韩家之势。但正在其冲锋的过程中,忽然感觉喉咙一凉,一支快箭从他的喉咙处一飞而过,紧接着就倒地不起,一命呜呼。
跟随之人,看首领倒地,不由得看向射箭之人,只见一年轻人,正在张弓搭箭怒目而视,众人不由得大惊,纷纷后撤,最后竟无一人敢冲向前去,最后四散而逃。而这个青年正是岳飞。
时年,冬天,岳飞受命前往招降流民吉倩,上司给了他一支100人的队伍。一来是为了给他壮威,二来是让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武力征服。
岳飞在接受命令时,却觉得不必如此。在他看来,招降数百流民而已,就是小事一桩。于是说道:一百人太多,四个人足矣。
上司一听,默默赞许岳飞的胆色,最后同意了岳飞的请求。
就这样,岳飞等五人就来到了流民处,面对近四百名流民,岳飞毫不胆怯,当众宣读了招抚诏书。之后众人摆酒设宴,以示庆祝。
待酒过三旬,流民的首领,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倩等既搔动州县,今既受招,恐未免诛戮。”众人担心被招降之后,朝廷会秋后算账,所以趁着酒宴提出了心中的所想。
岳飞于是就再三开导,并再三保证,最后终于说服了一干流民;但就在此时,忽然跳出一人,扑向岳飞,仓促之间,岳飞无法抽出兵器,于是奋而上前,一巴掌就将他扇倒在地,于是,众人皆服。
不久,金军围困东京,岳飞就跟随着大军前往东京“勤王”,结果还没有到达东京,在半道上就巧遇了敌人。双方一见对方军队,都是一惊,随后,只见对方军队之中,有一骁勇武将,提刀拍马冲来,迎面就对岳飞使了一招“刀劈泰山”。
岳飞见对方杀来,于是把刀一横,只听“当”的一声,双方的兵器,均切入到了对方兵器之中;对方没想到,岳飞可以挡住自己的奋力一击,不由吃了一惊,正急欲抽刀再砍,此时岳飞顺势一送,一声惨叫响起,对方武将已经尸首分离。
靖康二年春,岳飞时年二十五岁,敌军犯曹州,岳飞率军前往抵抗,战争爆发后,岳飞勇往直前,一时间杀敌无数,最后,杀得兴起,单枪匹马就闯进了地方阵营,挥舞着四方铁简,大杀四方,如入无人之境,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率众杀得敌军大败,追敌十余里方止。
同年八月,又转战新乡,擒获地方千夫长。随后转战太行山,手持丈八铁枪,单枪匹马阵斩对方将帅黑风大王。
建炎三年,贼首王善、曹成、张用、董彦政、孔彦舟率众五十万来犯,东京被困。众人面对如此大军均胆怯不敢迎敌,适时,岳飞所领兵马仅八百人。岳飞见众人胆怯,不敢应战。
于是,挺身而出说道“贼虽多,不整也,吾为诸君破之!”,带领着手下兵马齐出,岳飞“左挟弓矢,右运铁矛,领数骑横冲其军,贼军果乱”最后大败敌军。(这是书中记载,但想来人数不是是五十万之众,我认为应该是其中的一支部队,但也足显岳飞勇猛)
天生神力岳飞从20岁从军,22岁时就在箭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才艺,随后又使用了大刀、长枪、四方铁 简等诸多兵器,不说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皆通,但是也相去不远。但我们从这其中,细细品味,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岳飞的力气和弓箭。
使用弓箭射杀一个人,在历史上很多武将都可以做到,但是要射穿一个人,恐怕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但22岁的岳飞就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是射穿了敌人的喉咙,但也足见力量惊人。那么岳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其实,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相关记载的,据载,岳飞少年时期,就“天生神力...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
在宋代的时候,按照计量单位计算,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八石就是九百六十斤。宋代《武经总要》中给弓箭手的标准是这么定的,一石为普通的弓箭手,二石为精英弓箭手,三石就属于精英中的精英,与现代的特种兵类似。
而这对于岳飞而言,还是小菜一碟。按照当时的标准,岳飞绝对是万中无一的“兵王”。
而射穿对方的喉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据说在五国十代的时候,有一个神箭手,弓力才两百多斤,就可以射穿,距离两百多米远的敌将身体。那么,岳飞“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能射穿多少呢?由此可见,岳飞的力量绝对是变态中的变态。
但力量大,不见得武艺高强。在历史上有很多力量很大的人,但却没见得都成为了出名的武将,比如战国时期,就非常崇拜举鼎,但是能够举起鼎的,并不一定会成为猛将,而有可能成为“死人”,比如那个举鼎而亡的秦王了。
所以,岳飞的“天生神力”只是他个人战力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还是岳飞的全面的综合素质,我们从上述的战争中,看出岳飞可以熟练的使用各种兵器,可以说是一个全才的武将,远攻有箭术,近攻有大刀、长刀、长枪、四方铁 简。
那么岳飞如何掌握这么多的呢?岳飞身处北宋末年,那一个乱世,宋朝政府面对的,可不简简单单是北方金国的威胁,同时还要面对各地,烽火四起的农民起义。所以,在那个年代,习武自卫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主流,而岳飞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术爱好者。
而且,从他所使用的兵器看,在他年轻的时候,绝对拜过很多的师傅,不然也不可能在数次战场之中,使用了多样不同的兵器,但是最精通的应该还是所谓的“岳家枪”。
在历史资料中,岳飞到底拜过多少位师傅,已经无迹可寻,但有明确记载的,却是有两位。
据《金陀粹编》中记载,岳飞的师傅之中,有一个人叫周同,在周同去世的时候,岳飞就在其墓前哭泣,岳飞的父亲见到后就问他:“尔所从射者多矣,独奠泣于周同墓,何也?”
岳飞听到后,说道:“飞向者学射于周君,而特与飞厚”,意思就是说,岳飞的众多师傅当中,唯独这个周同待岳飞最好,所以为其之死而悲伤。
显然,从此可以看出,教导岳飞练习箭术的,周同也仅仅是其中一人,那些没有姓名的人还有很多。
另外还有一位有名有姓的师傅,叫陈广,据说“善使枪”,于是在岳飞二十岁那年,由其外公引荐至其门下,学习枪术,不久就枪法大进,“一县无敌”。关于“岳家枪”的由来,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完善。
总结这上面的记载,多出自于《金陀粹编》一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岳珂,重要讲述关于岳飞的传记(岳飞后人,存在美化嫌疑),因时间比较近,真实性相对可靠。但其中内容也类似于其他《传记》一样,存在一定偏差,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从其中记载来看,岳飞的成长除了谋略之外,其个人战力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存在夸张的成分,但也不排除岳飞的个人能力,的确比较突出。
左手拿弓右手持枪,冲杀与战场之上,来回冲杀,这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具备的,最起码,在宋朝之后,已经是很少出现这么勇猛的将领。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将岳飞的事迹与武侠联系在一起,也不是没有道理,除了推崇其兵法外,其武力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可能在金庸的心目中,武侠之外能当王者,唯有岳飞,岳武穆是也。
ENT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叱咤风云的猛将?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吕布 吕布(151?-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 《三国演义》里因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并将其杀死。吕布膂力过人,号称“飞将”,因其外表华美,并有坐骑赤兔马,被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曹操的一句“吕布非一人可胜”更是奠定了吕布在三国前期无人可胜。 虎牢关前大战关羽、张飞联手不落下风,最后因刘备助战抵挡不住而撤退,而后在濮阳与曹操的战斗中大战许褚和典韦依然不落下风,最后六将齐攻亦能全身而退,三国前期武力数一数二,无愧于三国前期数一数二猛将的称号!最后因被酒所伤又被部下叛变盗走赤兔马和方天画戟被曹操擒杀。 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演义》里以少年将军身份出场,与文丑大战六十回合未分胜负,沦为游侠时挑死黄巾余党裴元绍,汝南时为救刘备瞬杀高览,又三十合击退张郃,刘备与曹操对阵时曾与许褚战过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在汉中之战,勇救被曹操大军围困的黄忠,吓得徐晃与张郃不敢接战。老年时与姜维战数个回合。。 关羽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160年)六月二十四日”,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国演义》里出场时便与张飞各斩一名黄巾将领,而后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助张飞战吕布,在曹操麾下时,于白马坡连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随刘备讨袁术时与纪灵战三十回合,攻长沙时与黄忠大战,用拖刀计将黄忠打败。襄樊之战与庞德战平,却被庞德用毒箭暗算,以至于后来与徐晃大战时右臂少力难以取胜。。 典韦 典韦(?-197年),陈留己吾人。被称为古之恶来,曾与许褚大战不分胜负,能逐虎过涧,被胡车儿偷走武器双戟,被反叛的张绣军所杀。 马超 马超(公元176年-222年),字孟起,司隶部扶风郡茂陵人,出生于凉州,西凉马腾之子,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世代为凉州豪族并有爵位。《三国演义》里出场时年仅十七岁,连杀李傕部下将领王方、李蒙。潼关之战时与许褚大战两百余合,杀的许褚裸衣卸甲,连曹洪、夏侯渊夹攻,都被马超碾压。葭萌关之战时又与逸以待劳的张飞大战两百余合,杀的张飞丢盔裹巾,两次刘备恐张飞有失。《三国演义》中唯一明面上被评价为仅次于吕布的猛将,被曹操、张松等誉为“不减吕布之勇”!人称“锦马超”。后归顺刘备,蜀汉建立后被封为五虎上将,镇守西平关,令五路伐蜀的羌兵不战自退,羌人奉其为“神威天将军”。后病死,谥号“威侯”。。 张飞 张飞(?-221年),字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国演义》里于虎牢关与吕布打的难解难分,而后在徐州时和吕布不分胜负,刘备担心张飞,而后鸣金收兵。入川时轻松打败蜀将严颜,先后与马超、许褚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曾经一次将醉酒的许褚打伤。后来被张达,范强暗算而死。 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人。 老当益壮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里曾在长沙之战与关羽大战百余回合,未分胜负;汉中之战时又与夏侯渊战过数十个回合,亦未分胜负,后在法正的建议下,黄忠占领定军山,居高临下将夏侯渊斩杀。随刘备伐吴时,被东吴潘璋等人联合围攻,受伤而死(历史上在此前病死)。[2] 许褚 许褚(?- 227年),字仲康,谯国谯人。《三国演义》里,曾与典韦、张飞、马超、赵云等大战都没有分出胜负,仅一次醉酒时被张飞打伤。 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太史慈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3]
夏侯渊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
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谥曰愍侯。[4]
张辽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守合肥。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后世将其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张郃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
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
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庞德
庞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
约在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随张鲁归降于曹操麾下,被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
219年,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两军对垒期间,常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时值汉水暴溢,他率诸将与关羽殊死搏斗,箭镞射尽,又短兵相接。而他格斗益怒,胆气愈壮,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以封将劝降,但他却怒目不跪,怒斥关羽,最终殒身殉节。
甘宁
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先后随孙权破黄祖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战功赫赫。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他为人仗义疏财,深得士卒拥戴,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周泰
周泰(? - ?),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张绣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
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
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谥定侯。[13]
颜良
颜良(?-200年),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许昌)。建安五年(200年),兵进黎阳(今河南浚县),遣颜良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被关羽击斩。
文丑
文丑(?-200年),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大将。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命文丑率军于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诱敌之计大破文丑一军,文丑于此战中丧生。明·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根据此段历史描写关羽斩文丑的故事,并广泛流传于后世。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
河北名将组
邓艾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
文鸯
文俶(wén chù)(238年?-291年),字次骞(cì qiān),小名阿鸯,世称文鸯。[1]谯郡人(治今安徽亳州)。魏末晋初名将。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之子。文鸯早年于曹魏为官。正元二年(256年),随父文钦与毌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执政的司马师。文钦兵败后,随父南奔吴国。诸葛诞在淮南叛魏时,吴国遣文钦父子驰援诸葛诞,由于内讧,诸葛诞手刃文钦,文鸯于是出降司马昭。西晋建立后,文鸯仍仕晋朝,任平虏护军。咸宁三年(277年),文鸯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名闻天下。官至东夷校尉、假节,封关内侯。八王之乱中,被诸葛诞的外孙东安王司马繇所杀,且惨遭灭族,时年五十五岁。[2](概述内图片来源:戴敦邦绘《文鸯单骑退雄兵》);文鸯后被人间评价为三国后期第一猛将。
姜维
姜维,字伯约,三国演义里出场时于赵云大战,而后加入蜀汉与曹魏作战。
与邓艾、邓忠均有交手,未分胜负。魏将郭淮、徐质等,都先后死于姜维之手。
王朗真的如诸葛亮所说?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才智过人,文博富赡,性格严谨慷慨,恭俭节约,周济他人。
王朗晚年去世,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那样被诸葛亮骂死的。诸葛亮确实对王朗有过评价,说刘繇、王朗各占据州郡,每次谈论治理安邦的方法是,动辄就引用圣人言论,让大家满腹猜疑、有辩不过他,对孙策是处处避战,最后使其坐大、吞并江东。
根据《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记载。
①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拜为郎中并任菑丘县长;杨赐逝世,王朗为其弃官服丧,服丧期满获举孝廉、受官府征辟,都没有应命;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 董卓之乱时期,汉献帝被劫持到长安,时任徐州治中从事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向献帝遣使进贡。于是陶谦命赵昱至长安表示忠于汉室,汉献帝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为会稽太守,赵昱为广陵太守。 王朗在会稽太守任上,孙策渡江略地。功曹虞翻劝王郎避战,王朗不听,举兵于孙策决战,战败后准备通过海路逃往东治。孙策追击不舍,王朗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
②曹操为丞相时征召王朗,到许昌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建立后,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王朗在处理政务以宽恕为主,从轻处罚,与钟繇都以治狱而知名。
②曹丕继任魏王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王朗上疏劝曹丕减轻刑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曹丕称帝后,王朗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王朗上疏对曹丕外出游猎、半夜回宫进行劝诫。
夷陵之战时,王朗建议曹丕等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出兵攻蜀军要害之处;之后曹丕打算进攻东吴时,王朗反对出兵,建议增强边境戍守。
③曹叡即位后,王朗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王朗曾上书劝谏曹睿营造宫室。
④王朗最后病逝,谥号成侯,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王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还有《冬腊不得朝表》《论乐舞表》《上求正贷民表》《谏行役夜表》《答文帝表》《劝育民省刑疏》《谏文帝游猎疏》《谏东征疏》《谏明帝营修宫室疏》《屡失皇子上疏》《上请叙主簿张登》《上刘纂等樗蒱事》《奏贺朔故事》、《奏宜节省》《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四孤议》《兴师与吴取蜀议》《改元议》《遗针御衣议》《议不宜复肉刑》《议》《对孙策诘》《答太祖遣谘孙权称臣》《遗孙伯符书》《与魏太子书》《与许文休书三首》《与钟繇书》《论丧服书》《相论》《杂箴》《贫窭语》《塞势》被收录于《全三国文》中。
曹魏政权为何日渐衰败?
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政权的实力非但没有日渐衰败,反而是处于上升期,实力在不断增强。曹叡在位期间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了鲜卑,在政治、军事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虽然曹叡无法与其祖父魏武帝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作为一位守成之君,曹叡还是相当合格的。曹魏政权逐渐衰落是在曹叡去世之后,与曹叡有关,但不完全是曹叡的责任。
曹魏政权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司马氏的崛起,逐渐架空了曹魏政权。但是,衰落的仅仅是曹魏政权,而司马氏主导下的魏国,实力并没有衰弱,依然是三分天下中最强的一家。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灭吴了。而司马氏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魏文帝曹丕父子的短命!魏文帝曹丕在位仅仅七年便去世了,年不满四十岁。魏明帝曹叡也仅仅在位十三年,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了,而且连一个儿子都没有活下来,全部夭折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曹丕一脉很可能存在一些家族性的遗传疾病,以至于父子二人身体都不是很好,四十不到便去世了。岁月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到底是什么病,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曹丕父子都不长寿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事实上,早在魏武帝曹操活着时,曹操、曹丕父子便已经意识到了司马懿的能力有可能会对自身产生威胁。但是,彼时的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野心、甚至反心,而且能力也的确相当出众。因此,曹操父子对司马懿采取了且用且防呢策论,用、甚至重用司马懿,但却始终不允许其染指军队事务、培植私人势力。因此,直到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马懿一直在文官圈子里打转转,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到魏明帝曹叡即位时,因为魏武帝曹操时期的战将逐渐老去,元戎凋零、新人又青黄不接,但是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的对峙却丝毫没有松动,三方摩擦仍在继续。可是,对外作战就必须有将可用,而且必须是能够可以统领三军的指挥型人才,光能征战沙场的一介武夫肯定不行!因此,颇有些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得司马懿进入了曹叡的视野。此后,曹叡开始对司马懿委以兵权,使得司马懿能够染指军队、开始在军中培植私人势力。潘多拉盒子自此打开,曹叡此举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埋下了伏笔!
彼时的司马懿虽然掌握了部分兵权,但是曹叡对他也并不信任,还是处于一个且用且防的阶段。同时,因为司马懿刚刚掌握兵权,也不敢过于放肆,总体上还是以“曹魏忠臣”的面目出现的。而且,曹叡的帝王权术颇得祖父与父亲的真传,那是玩得炉火纯青!如果曹叡没有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司马懿短期内想要做大,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偏偏天不假年,曹叡年纪轻轻便一病不起了,过继的嗣子曹芳(曹丕胞弟曹彰的孙子)才七岁,根本无法扛起曹魏的江山社稷。于是,曹叡只能选择辅政大臣“托孤”,而这个辅政大臣的最佳人选自然是文武双全的司马懿!但是,曹叡对司马懿是真心不放心,怎么办?最终,曹叡采取了老办法,且用且防,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但是,在司马懿之上又设置了另一位辅政大臣,那就是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在曹叡看来,曹爽的父亲曹真是魏武帝曹操的堂侄兼养子,小宗之后的身份注定了曹爽无法“合法”成为皇帝,同时曹姓又使得曹爽对曹魏政权有着自家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会死心塌地维护曹魏政权。对于司马懿而言,曹爽是曹魏宗室,地位本就在其之上,加之曹爽位居大将军,对于司马懿的确是个不小的牵制。如果一直维持这种权力平衡,倒不失为一个维护皇权的好办法。
但是,曹爽掌权伊始,为了能够抓权、专政,不仅软禁了郭太后,而且开始始极力排挤司马懿。最终,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把戏,企图架空司马懿。但是,经过魏明帝曹叡一朝十三年以及与曹爽同受顾命的这几年的发展,司马懿在军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虽然被明升暗降,但是司马懿在军中的势力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除的了。就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十年之后,司马懿利用曹爽随时任皇帝曹芳祭祀曹叡高平陵之机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率军控制了整个京师,并借郭太后之名废黜了曹爽兄弟,之后又夷灭了曹爽三族。自此,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实权,架空了曹芳,曹魏政权正式衰落,曹氏成了当年魏武帝曹操手中的汉献帝!
虽然曹氏成为了傀儡,司马师废曹芳改立曹髦,后来司马昭又杀了曹髦改立曹奂。但是,司马氏掌握下的魏国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景元四年,司马昭灭蜀,蜀汉政权正式投降。咸熙二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受魏禅,建立了晋王朝,是为晋武帝。晋咸宁五年,司马炎灭吴,三国归于一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