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老虎测评,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因为太侥幸,把握太小,所以才感到害怕!
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成功,在检讨反思的时候,每一个经历者都是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成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正确组成,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失败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应该造成的。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这场生死赌局,就是由一个个侥幸的如果组成,尤其在朱元璋总结这场战争中,也多次提到客观的诸多因素,诸如如有神助的大风,扭转了战局,猛然间抓住猪对手陈友谅决策失误铁索连舟,让自己的火攻变得非常犀利、大风的助力又让火烧这个手段变成致命杀招。
(鄱阳湖大战)
但是这一系列的偶然因素的存在才让朱元璋感到害怕。 那朱八八为什么害怕呢?
这是有根源可以追溯的,现在将时间的指针指向公元1363年,朱陈大战鄱阳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的第一作战原则,也是古代作战遵循的第一军事原则。
从朱八八的角度分析,他在这个方面是做足了功课,来坚守这场大战的。
从兵力对比上看,朱八八没有胜算可言。陈友谅这个对手,在鄱阳湖大战之前,部队总人数是号称60万,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是在《明史》中的记载确实如此:友谅兵号六十万。
(陈友谅剧照)
而当时朱八八自己的军队,满打满算才20万,兵力对比3:1,按照孙子兵法谋攻篇的用兵之道: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3:1的兵力对比,完全处于劣势,应该选择逃跑才对,但是由于自己的智囊刘伯温认为,必须和敌军展开决战,这是上天赐予的绝好机会。
出于对神算子刘基的信任,就决定与他决战,但是对于胜算的概率,老朱心理是没有底的,这是他后怕的第一因素,也是主要因素。
(朱元璋和刘基剧照)
从武器装备对比来看,朱八八的军队简直就是一群乞丐部队,而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值得一提的是陈军的巨型战舰,具体在明史中的记载是:
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不仅武器先进,而且数量庞大,绵延数十里,望之如山,而且在作战空间上,占据居高临下的战斗优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陈军巨舰)
而自己的军队有的仅仅是白桅杆战船,吨位级不在一个级别上,而且数量也不在一个级别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这场战争如果按照常规战来打,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伊拉克的军队还没有看见美国对手在哪里,已经被消灭了,这是战场态势上的优势, 武器质量差距就更大了,好比是现代化的三代装备和技术落后的一代装备打架,根本没有可比性,此时陈军的巨舰类似于美国航空母舰和朱八八的白桅杆战船类似于中国的渔船打架,哪一个赢?
(明军战船)
武器装备上的代差让朱重八更加忧虑,这是第二个让他担忧的因素。
这第三个因素便是人的因素。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决定战争的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支撑部队战斗力的是士兵的士气,从这个因素上对比,自己在武将上并不占优,虽然有俞通海、常遇春、徐达等身经百战的战将,但是陈友谅的“四大金刚”,也都不是吃素!
虽然先期运用离间计铲除了“双刀赵”赵普胜,折断了陈的一个臂膀,但是其它三个金刚也是厉害非常。
还有一个更致命的因素,老朱的部队的士气,比较低迷,由于武器装备、兵力总量的差异,在部队流传一种“战不赢,是送死”的流言,像瘟疫一样蚕食着部队的斗志,在作战中出现的士兵战不赢就跑就是一个例证。
(陈军四大金刚之一剧照)
陈虽然是利用权术控制人心,将士对他颇有微词,但是不影响他整体的士气。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让朱元璋很是忧虑,让他对作战信心本身不足。
从作战过程中来看,多次出现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的局面出现,不是侥幸如果的出现,朱八八早已成为枯骨英雄,何谈天下?
第一次侥幸如果出现在,自己的战船搁浅,险些要了老朱的性命。
历史的记载是: 戊子,合战,徐达击其前锋,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数十,杀伤略相当。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徐达)
用现代文解读是:7月21日战将徐达是先锋军,与敌人作战在一线,俞通海作为远程攻击部队,用火炮辅助先锋部队作战,死伤相当,双方激战时,一个不经意,让陈军的张定边不知道什么时候,盯上了朱重八的作战指挥船,在这关键时刻。
更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这个作战指挥船还搁浅了,在这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如有神助的常遇春用弓箭牵制住了张定边的进攻速度,俞通海同时用战舰支援朱重八,这时候一个大浪,把搁浅的船推出了搁浅的位置,才让朱重八得以逃跑。
(搁浅)
第二次侥幸如果出现在,神助的大风,如果不是大风忽来,朱重八的军队将会被消耗殆尽。
具体记载: 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皆殊死战。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7月22日,与陈军作战时,巨舰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朱重八部队仰攻,形势极其不利,损兵折将人数很多,都把部队打怕了,部队不敢往前冲,杀了一些败退逃跑的士兵后。
才保持住战场上双方死战的局面,到了下午神助的东北大风,借助当时采取的火攻战法,才扭转了当日之战局,在大风的助力下,又来了一次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盛况,此时才将陈军的士气打退了,才占据了战场的主动。
(死战不休)
第三次侥幸如果出现在,陈军采取猪头设计出的铁索连舟作战方式,帮助自己战胜陈军。
在朱重八采取火攻的前提下,又利用白桅杆战船的灵活性,采取群狼式战术对陈友谅军发起攻击,陈友谅军的铁索连舟又有一次帮助了自己,进一步扩大了战果,让自己的胜利从希望渺茫变得逐渐清晰。
第四次侥幸如果出现在,对手内部发生的人心散失,部将叛离。
按照孙子兵法作战效果评估的说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模式计算此次作战,这是朱元璋无法承担的后果,消耗战持续下去,将打光朱重八的所有的部队,这场仗的胜负将难以预料,但是上天是眷顾朱重八的,这时候的陈友谅军中的叛乱无疑又是此次作战的一次神助攻。
陈军叛乱:
具体记载是:相持三日,7月28日,陈友谅左、右二金吾将军皆降。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 这次的神助攻不仅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补充了兵员,部队越大越多。第五次侥幸如果出现在,陈军后勤断粮,让陈变成困兽。
具体记载:8月26日,友谅食尽,趋南湖觜,为南湖军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复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陈军粮尽)
综上所述,此次作战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同时也是九死一生的战斗,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充斥其中,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导致整个作战的失败,正如他自己在总结整个作战时所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现在反观整个作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终将都是功亏一篑,死无葬身之地。假如你在现场,难道你不害怕吗?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房生
在游戏里跳着跑会比正常跑更快吗?
其实跳的速度并没有跑的速度快,就拿穿越火线做比例吧!你拿普通的AK47,测试一下,从一面墙跑到另一面墙,一个用跳,一个用跑,我经过测试,其实是跳的更慢,其实你想走得更快,并不是没有方法,方法就是充钱,拿到英雄武器,手持加速,这样你就可以跑的更快了???
如果刘备让魏延守荆州?
说到关羽失荆州,我总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
他们两个人的失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美国政府手上的筹码远超刘备集团,麦克阿瑟才没有因此而丧命。
先来看麦克阿瑟,仁川登陆让麦克阿瑟的军事生涯达到了顶点。最初,美国政府交给麦克阿瑟的战略任务,就是把北朝鲜打回三八线。但是前期的胜利太辉煌了,所以麦克阿瑟忍不住要扩大既定的战略目标,美国政府对此默许。
再来看关羽,水淹七军让关羽的军事生涯达到了顶点。最初,刘备集团交给关羽的战略任务,就是在襄樊一线给曹操造成压力,迫使曹操撤出西北。但是前期的胜利太辉煌了,所以关羽也好忍不住要扩大既定的战略目标,刘备集团对此默许。
他们在扩大战略目标时,最大的顾虑都是第三方的态度。
麦克阿瑟最担心的问题是中国会出兵朝鲜,关羽最担心的问题是孙权会出兵荆州。麦克阿瑟因为种种原因,坚信中国不会出兵朝鲜;关羽因为种种原因,坚信孙权绝不会出兵荆州。
孙权决定出兵荆州,后世读者总有各种理由,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这是一场惊天大豪赌,一旦赌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靠偷袭的方式夺取江陵(关羽在荆州的治所),这件事难度不大。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夺取江陵后,如何迅速席卷关羽整个荆南?如果关羽大举回援,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不能解决后面两个问题,那孙权夺取江陵的结果,就只是让自己陷入被动之中。只要出现这种结果,孙权和关羽就会围绕荆州展开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而曹操则可以坐镇北方,安然地坐山观虎斗。这样折腾下去,最终得利的会是谁,还用分析吗?
大家改换人名和地名,把相关事件套在朝鲜战争上,会发现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有人说,关羽在荆州战场上的所有行动都是擅自进行的,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关羽不请示大本营就敢擅自进行,本身就如同造反。北伐是什么意思?北伐就是挑战曹操!关羽也不敢相信自己能独自取得胜利,他必须得到刘备和孙权的配合。
当时的刘备集团就如朝鲜战争初期的美国政府一样:对即将发生的这一切激动又害怕,兴奋又担心。在一番权衡之后,还是满怀乐观地支持前敌统帅。
我一直认为《隆中对》只是政治宣传,就是因为《隆中对》一直刻意忽略了一个问题:刘备集团大举北伐,孙权就一定会配合吗?为什么孙权不会从背后捅刘备集团一刀呢?
就好像我朝在立国初期,任何政治宣传都不会把苏联列为假想敌。可事实又怎样呢?在政治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认为现在的盟友就是永远的盟友,你也太小瞧诸葛亮的水平了吧?
这场战争之所以会被后世史书描述得云遮雾罩,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打得空前失败。而在关羽败亡之后,刘备集团还要继续主政益州。所以只能把主要责任推给关羽,避免这场失利对益州造成更大的动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朝鲜战争发生在古代;如果保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只有几千字;如果美国政府拥有话语权,也会把朝鲜战争的所有失败推给麦克阿瑟。这个黑锅必须甩掉,因为如此重大的失败,必须有一个够分量的替罪羊。
刘备集团的甩锅方法就是:孙权本来是我们的铁杆盟友,就是因为关羽为人处世有问题,才惹恼了孙权。具体表现为:孙权希望跟关羽做儿女亲家,关羽不同意。不但不同意,还大骂孙权的使者,最终惹怒了孙权。
这种说法真是无耻之尤。任何人处于关羽的位置上都会大骂孙权使者,如果是孙权本人亲至,甚至还会大骂孙权本人。如果关羽不这样破口大骂,只能证明关羽缺乏最基本的政治素养。
如果孙权是真心实意地想和关羽做亲家,他应该派人去见刘备,希望刘备下旨主婚。届时,刘备不管同意与否,都不会大骂使者,因为这是正经的政治联姻,买卖不成仁义在。
但是人臣无外交。关羽是刘备集团的头号重臣,独当一面坐镇荆州的封疆大吏。现在孙权越过刘备,单方面联系关羽,想和他做儿女亲家。如果关羽接受了,那整个南方就会提前上演三国演义。关羽夹在刘备和孙权之间左右逢源,一方想收拾他,他可以立刻倒向另一方,这种事情你敢想象吗?这是赤裸裸地离间计啊!
关羽大骂孙权的使者,只是一种政治表态。就是想告诉孙权:我绝对不会背叛刘备,也绝不会受你的利诱。想拉拢我?想离间我们君臣?你还是省省吧!
而孙权集团为了表明自己伟光正,是迫不得已才决定攻打关羽,所以另外一种说法浮出水面: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抓了很多俘虏,导致粮草不足,于是强行征用了孙权在荆州的粮草,这种欺负人的做法最终惹怒了孙权。
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的刘备正在与曹操对垒,关羽又怎么可能主动招惹孙权呢?这是嫌刘备的敌人不够多吗?如果关羽真的这样赤裸裸地欺负孙权,当他看到陆逊写信示好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不警觉呢?
所以在征用荆州粮草的问题上,关羽肯定没做什么过分的事。就算真的征用了孙权的粮草,关羽也一定在其他方面做出过补偿或让步,而孙权一定也首肯了这种做法。只有这样,关羽才会相信,孙权并没打算和自己撕破脸。
可怜的关羽,就这样被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轮流抹黑,只因为他败了,而且败得太惨了。
因为相关的史料记录太少,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关于麦克阿瑟的评价。朝鲜战争以前,麦克阿瑟是日本的太上皇,就连美国总统也只能小心地伺候着这位大爷。朝鲜战争以后,麦克阿瑟只是一个逐渐凋零的老兵而已。
而麦克阿瑟和关羽还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战局剧烈恶化的时候,他们都像输红眼的赌徒一样。
麦克阿瑟叫嚣要用原子弹对中国本土采取报复行动;关羽直接命令刘封出兵协助,而他们的这些要求都被大本营否定了。
麦克阿瑟面临的局面是:苏联支持中国援助朝鲜,但苏联并未亲自下场。拿原子弹报复中国本土?你是不是想把苏联也惹出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羽面临的局面是:曹操的军事主力正不断朝襄樊方向集结;孙权的军事主力也开始向江陵方向集结。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增兵,就相当于刘备集团独力抗衡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
关羽当时的处境可比麦克阿瑟惨多了。因为美国政府实力强大,真要在东亚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总有一定的赢面;而刘备集团基础薄弱,如果独力对抗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刘备集团必败。
处于弱势的一方,决不能主动升级战争。因为这种做法只会让处于弱势的一方败得更彻底,无数的历史事实可以佐证这一点。
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现在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结束这种不利的局面,而不是孤注一掷地试图翻本。
历史上有哪些勇敢的女性?
勇敢,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敢爱敢恨不顾世俗的眼光……小编认为都是勇敢
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有孕出征
秦朝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到长城
西汉缇萦,代父受刑
西汉昭君,出嫁塞外
东汉貂蝉,委身吕布,刺杀董卓
唐平阳昭公主,守关护民
唐文成公主,远嫁青藏
唐武则天,一代女帝
北魏花木兰,代父从军
宋穆桂英,杨门女将
宋佘太君,老妪挂帅
宋李清照,状告丈夫
元黄道婆,只身学艺,衣被天下
明秦良玉,剿平叛乱,进京勤王,逆战反王
清妃子文秀,登报离婚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她,她如果都称不上“勇敢”,怕是没人配得上勇敢二字了,她就是向十一国宣战的慈禧太后
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
提到关羽的武器,想必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回答是青龙偃月刀,这是《三国演义》中关羽所使用的武器,这个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了。
小说和现实是有区别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中,关羽使用的到底是什么武器呢?真的是霸气的青龙偃月刀吗?当然不是了,首先科普一下,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的一种,而这种刀实在宋朝才出现的(也有说法是唐朝),因此关羽当然使用不了这个武器了。
还有一个重点是,青龙偃月刀因为重量的原因,正常是绝无可能拿着他上战场的,拿起来都费劲,更别说拿着这件武器挥舞杀人了,因此偃月刀只不过是士兵平时训练的工具罢了,并不是实战武器。
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摆出偃月刀,比如葬礼,或者是有人升官的大型礼仪活动,都会摆出偃月刀,观赏性非常强,但实战就不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偃月刀被用在了戏曲舞台。
那么关羽到底是用什么武器的呢?我们仔细看看《三国志》,在这个里面说到,关羽刺马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那我们用常识来看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是用大刀,绝无可能用刺这个词来形容的,应该是砍或者劈。
在《三国志》中刺这个词可是用了不止一次,总而言之通篇读下来,都没有任何一个词能看出来关羽用的是刀。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关羽使用的应该是铁矛之类的武器,无论怎么说,都不可能是大刀的。
相信有人肯定要说,那么单刀赴会怎么解释的?历史上确有此事,但这个刀指的是佩刀,并不是青龙偃月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