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 张华,王戎作品?
《华陵帖》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浚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
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为什么说阮籍猖狂?
阮籍,魏晋时著名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猖狂”指性格放纵不羁。阮籍我行我素、不拘礼节,为避开政治纷争,隐居深山竹林,每日饮酒作诗,风流潇洒,活出别一样的风采。醉酒避亲
司马昭想要拉扰阮籍,派人去跟阮籍提亲。阮籍为避开亲事,就每天喝酒,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连续60多天,天天如此(酒量不是一般的好)。提亲的人只好向司马昭禀报,司马昭无奈说:“算了,算了,这等酒鬼,随他去吧!”青白眼
阮籍沉默寡言,但是善于使眼色。对待他喜欢的人,用“青眼”看他;对待讨厌的人,翻“白眼”直视。据载,阮籍母亲追悼会上,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丧,阮籍立马翻白眼看着他(嵇喜在朝为官,是信奉礼教之士),搞得嵇喜极不自在走人了。嵇康知道这件事后,赶紧提了几壸酒,携着琴前去拜访。阮籍看了非常高兴,瞬间换成正常“青眼”状态。由于这样,那些信奉礼教规矩的士人都很痛恨阮籍。外坦内淳
有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探亲,阮籍跑去跟她告别。有人嘲笑他“违背”礼教,他大笑说:“礼教岂是为我制定的?”;阮籍的邻居家有个非常漂亮的少妇开了一家酒店,阮籍经常跑到那喝酒,喝醉了就躺在少妇旁边睡了起来。阮籍毫不避嫌、满不在乎,少妇的丈夫知道了,居然什么事没有,原来那男人了解阮籍为人个性,所以对他没有猜忌疑虑;还有一次,有一个专门服兵役的人家(地位较低),女儿才貌双全,可惜英年早逝,没出嫁就死了。阮籍也不认识她的父亲和兄长,直接去她家吊丧,尽情表达痛惜之情和内心悲哀,哭了很久才离去。“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阮籍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另类,言行举止在达官士人眼里皆是猖狂鄙俗。孰不知,阮籍虽然外表放荡,内心却淳朴爽朗,兼具才气诗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点燃西晋八王之乱导火索的赵王司马伦?
从权臣司马炎篡夺魏元帝的皇位,到晋恭帝被权臣刘裕逼迫“禅让”,两晋立国共155年时间,按照史书的说法则是经历15位皇帝。不过,在此期间还真实存在过一位皇帝,只因他得位不正、名声很臭、在位时间极短,所以一直不被正史所认可。此人,便是在位仅仅4个月的建始帝司马伦。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幼子,生母为柏夫人,凭借着其父的荫庇,在曹魏官至谏议大夫,封东安子。西晋建立后,司马伦作为武帝司马炎的叔父,获得特殊的恩宠,官至安北将军、都督邺城守事,封赵王。司马伦为人贪婪、品行低劣,曾指使亲信刘缉收买工所的人盗窃御裘,事泄后遭到言官的弹劾,由是备受王公大臣的鄙夷。但尽管如此,晋武帝还是对这位叔父尊礼有加。
晋惠帝即位后优宠宗室,进拜叔祖父司马伦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命他镇守关中、绥靖内迁的番民。然而此君到任后却胡作非为,不仅肆意劫掠番民的资财,而且还把他们卖做奴隶,由是激起氐族、羌族的大规模反叛,使得关中动荡。为此,朝廷将司马伦征调回京,虽然名义上将其晋升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但在实际上却剥夺了他的实权。
司马伦不甘心被削夺实权,于是拼命地巴结皇后贾南风及其母郭槐,极尽谄媚之能事,由是深得后者的信任。然而司马伦是个“中山狼”型的小人,一旦发觉有取代贾南风执政,进而篡夺皇位的可能,便开始跟心腹孙秀等人密谋,频频为贾后设局,必欲除之而后快。
司马伦深知贾后素来忌惮太子司马遹(才人谢玖所生),便趁机搬弄是非,不断地在她跟前夸大司马遹的威胁,声称后者一旦登基称帝,必然会将贾家势力连根拔除,贾后听后难免会心生恐惧。司马伦见贾后已经“上套”,便又主动献上铲除太子的计策,唆使她派人诬告司马遹谋反,并借此诛杀太子满门。贾南风被猜忌和恐惧烧坏脑子,竟然真的照此来办,时在永康元年(300年)。
司马遹自幼聪慧,有高祖父司马懿之风,一向被朝臣们视为帝国未来的希望,如今却无罪被杀,顿时间令天下扼腕愤恨。司马伦见朝野内外都将贾后视为非杀不可的国贼后,便联合异母兄梁王司马彤、侄孙齐王司马冏发动政变,废黜并毒杀贾后,诛灭其党羽。随后,司马伦自封为相国,并挟持晋惠帝以号令天下。
次年(301年),自认为时机成熟的司马伦又逼迫晋惠帝退位,然后自立为帝,并改元为建始。惠帝退位后,被叔祖父尊奉为太上皇(“永宁元年春正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丙寅,迁帝于金墉城,号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宫。”见《晋书·卷四》)。在漫长的帝制史上,“太上皇”往往是皇帝生父的尊号,如今司马伦却用它来称呼侄孙,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则奇闻了。
司马伦品行低劣、素无人望,为了拉拢他人为自己效力,便大肆封官授爵,就连追随过他的奴仆、士卒、杂役也都获得爵位。由于封官太滥,以至于官帽上用于装饰的貂尾严重不足,无奈之下只好用狗尾巴来代替(详情见《晋书·卷五十九》),这便是成语“狗尾续貂”的典故来源,而司马伦也因此事而遗臭万年。
司马伦在位期间,朝政大事全部交由孙秀来处理,而后者只是个狡黠奸诈、贪求荣利的小人,他所提拔重用之人也全是邪佞之徒,国家大权交在这样一帮人手中,未来如何发展可想而知。司马伦在位时朝政腐败、政局混乱,正人君子耻于接受他的统治,而百姓也知道他不得善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败亡只是早晚的事儿。
果不其然,就在司马伦篡位后4个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便利用天下的怨恨失望之心,纷纷举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屡战屡败,无奈将皇位还给晋惠帝,并带着家人到金墉城避难。然而司马伦作恶多端,怎能逃脱审判?很快,朝廷接受司马彤的建议,将司马伦赐死,并诛灭或斥逐他的党羽。司马伦篡位4个月,最终落得如此结局,实属罪有应得。
司马伦虽然伏辜,但由他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却再也无法关上。此后十余年间,诸王为争权夺利互相混战,导致天下大乱、流民遍野,而内迁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也趁机起兵作乱,并占据各地称王称帝,使得整个北方一片大混乱。就在司马伦死后10年,匈奴族建立的汉赵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大肆屠杀皇室、公卿和百姓,史称“永嘉之乱”。6年后,汉赵再陷长安,俘获晋愍帝,西晋就此灭亡。
史料来源:《晋书》、《资治通鉴》
三国陈寿是何人举荐?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0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人物生平
不附黄皓
陈寿,字承祚,籍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
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侯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一代良史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屡遭贬斥
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一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 )。陈寿以奉养0为由不就职。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
失意病卒
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
公元297年(元康七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史学成就
三国志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其它作品
陈寿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已佚失。 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
《全晋文》还收录有《表上诸葛氏集目录》、《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最后剩下曹魏、东吴、蜀汉。天下三分的原因在于: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势。东吴、蜀汉虽然阻挡强大的曹魏一统,除了地理原因外,还是因为他们能用人。这两点原因曹魏很多人都明白,因此他们才会劝曹操、曹丕、曹叡不要征讨两国,而是要休养生息。
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刘备,但公元223年刘备就去世了。从公元223年—公元224年蜀汉政权由诸葛亮完全撑控。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比刘备差。蜀人都非常佩服诸葛亮用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蜀人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意思是说诸葛丞相赏赐不会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宽容关系亲近的人,官爵无功不可得,刑罚富贵权势不得免,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诸葛亮还大幅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诸葛亮去世已经为蜀汉培养了一批人才。下面讲一下诸葛亮去世后的文武班底。
蒋琬:尚书令、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
费祎:后军师、大将军、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开府董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辅国将军、侍中守尚书令吕乂:尚书、尚书令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卫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吴懿: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督汉中王平: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督汉中、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马忠:庲降都督、监军奋威将军、安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邓芝: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督江州、车骑将军陈到:督永安、征西将军宗预:侍中、尚书、后将军、督永安、征西大将军张翼:征西大将军、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廖化:右车骑将军、假节、并州刺史。蒋琬、费祎主管军政。董允主管宫中和掌管禁军兼政。姜维主管军事。吴懿、王平镇守汉中。马忠镇守南中。邓芝镇守江州。陈到、宗预镇守永安。除了吴懿和陈到,其他的都是诸葛亮起用重用的人才。诸葛亮北伐时就是让蒋琬、张裔代行丞相职权处理府事,张裔为正,蒋琬为副。五年(公元228年),亮住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公元230年张裔去世,由蒋琬为正,马忠为副。八年,召(马忠)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正如当初刘备让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在世时因广都县令蒋琬不理政事又常大醉,要问罪于蒋琬。诸葛亮对刘备讲:“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没有问罪于蒋琬,只是免职。公元223年诸葛亮当政重新起用蒋琬。诸葛亮经常称赞蒋琬:“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诸葛亮还密表奏刘禅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蒋琬)。”蒋琬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
费祎,当初诸葛亮非常欣赏他,也是以接班人来培养。孙权曾对费祎讲:“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诸葛亮北伐也是带上费祎。诸葛亮临终前对尚书李福交待由蒋琬接任,蒋琬之后由费祎接任。李福再问,诸葛亮不答。有人认为是蜀汉没有人才,诸葛亮才不答。这是不对的,下一代的事情当然交给下一代。正如吕后问刘邦谁能接任萧何,刘邦回答了两次,吕后再问,刘邦回答:“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蜀人曾评价诸葛亮用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当政时蜀人还是很满意。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但是自四英相继去世,蜀汉已不同往日。公元246年董允去世,没有人能压得住刘璋和宦官黄皓,宦官开始干预朝政。蜀人因此更加怀念董允。蜀人无不追思(董)允。公元253年大将军费祎被刺身亡,宦官黄皓掌控了朝政。自(黄)祎殁后,阉宦秉权。
诸葛亮、蒋琬、费祎执政时都是常年坐镇汉中、涪城、汉寿(葭萌)等地。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皆镇汉中。(涪城)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葭萌)蜀亦大将军镇之。涪城类似于汉中的战略地位。涪县之北就是阴平郡。葭萌城(原来属于广汉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阴平是蜀汉东北重要葭萌关、白水关、江油关屏障。
虽然他们常年坐镇在外,但是朝廷关于赏赐处罚等事情都是要咨询他们的意见才能实施。自(蒋琬)琬及(费)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公元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公元252年费袆就回来了,公元253年正月被刺。你在汉中都要先咨询,回来还得了?黄皓的嫌疑非常大。
四英和一些人才相继离世,黄皓操弄威柄。只要不依附黄皓的人都打压,依附的就升官。例如罗宪因为不依附黄皓,因此黄皓非常恼恨,把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罗)宪独不与同,(黄皓)皓恚,左迁巴东太守。例如卻正是皇宫的属吏,他既不为黄皓所喜欢,也不为黄皓所讨厌,所以官职一直没有升迁,也免受黄皓的打压。(黄)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卻)正既不为(黄)皓所爱,亦不为(黄)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蜀亡后卻正主动跟刘禅去洛阳,刘禅靠卻正的开导指教而事事合宜得体,没有引起什么缺失,于是感慨长叹,悔恨对卻正的了解太晚了。后主赖(谷)正相导宜適,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所以蜀汉后期无人,完成是刘禅、黄皓的责任。
当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表演蜀技,卻正等蜀汉旧臣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毫无悲伤之情,还很高兴。司马昭非常鄙视地对贾充讲:“人没有心肝,怎么能到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保他长久,何况姜维?”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刘)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有人认为是刘禅装傻,我认为不是的,这只是刘禅本能而且。无论如何司马昭都会厚待刘禅,这是因为要慰蜀汉旧人心和做给东吴看。在蜀亡后,很多蜀汉旧人依然割据一方,他们就是要看魏国怎么对待刘禅。在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南中,镇守南中的霍弋对部下讲:“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后来霍弋得知魏国厚待刘禅,才上表投降,司马昭让他继续镇守南中。像霍弋等人如此效忠刘禅,原因在于诸葛亮出表中所讲: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蜀汉人认为刘禅任用宦官黄皓以至亡国:
陈寿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黄)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蜀汉旧臣李密认为蜀汉亡国,原因在于刘禅宠信黄皓。李密到了洛阳,晋朝司空张华问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可仅于齐桓公。张华反问原因。李密的回答是后主刘禅仅次于齐桓公是因为用诸葛亮而抗魏,但任用黄皓而终至亡国。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就认为是黄皓导致蜀汉灭亡,后悔没有早点除掉黄皓。诸葛尚会这样认为除了黄皓乱政之外,在姜维上书刘禅请求加强阴平阳安防守时,黄皓对刘禅讲魏军不会来。结果刘禅当时没有派人去,还压下姜维上书。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有这回事。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谯周在公元262年时公开宣称蜀汉将亡,其原因在于黄皓弄权。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在刘禅频游观、增广声乐之际,谯周就上书劝谏。希望效仿光武中兴,当年光武想架车外出,大臣劝谏说天下尚未一统不是享乐的时候,于是光武立马调头回去。心有忧虑身负重责的人,没有闲暇去寻求欢乐,先帝(刘备)的遗愿,祖上的功业没有完成,确实不到享乐的时候,惟愿陛下减少乐官,减去后宫的增添设置,只应维护先帝(刘备)在世时的规模,以行动来教育子孙节俭。”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东吴人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
公元261年吴主派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薛珝回答:君主昏暗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下容身以求免罪,进入他的朝廷听不到正义的话,经过蜀汉田野百姓民面黄饥瘦。我听说燕雀在堂上,母子相乐,自以为安全了,突然决定栋焚烧,而燕子高兴得不知道灾祸将殃及。在薛珝观看来是因为刘禅昏暗的原因。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东吴有人对张悌讲魏国伐蜀必然大败而回。张悌认为魏国伐蜀必然成功。蜀汉的情况是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在张悌看来蜀汉因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北伐等原因,必定为魏国所灭。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
曹魏人认为蜀汉灭亡原因:
司马昭跟众人谋划伐蜀时,认为刘禅昏暗,只要攻破边城,蜀汉灭亡也就快了。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魏主曹奂认为蜀汉只是依靠姜维抗魏,现在姜维避祸去沓中屯田,远离巢窟,要灭掉蜀汉就更容易了。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而姜维避祸沓中也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因为黄皓想让亲信阎宇取代姜维。刘禅不仅不处理黄皓还让姜维不要介意。如果把姜维换成司马昭、孙綝早就废掉刘禅了。魏人袁准认为魏国一举灭掉蜀汉,自古以来没有那么快的。邓艾以万人入江油,钟会大军给堵在剑阁。魏国军队已经而临断粮,钟会也准备退军。邓艾虽然攻下江油、绵竹、雒城,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刘禅要是坚守成不降,钟邓也难以灭蜀。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持同样的观点。在袁准看来蜀汉灭亡是由于刘禅投降。刘禅会投降是因为丧失了忠义仁孝。北地王刘谌曾劝谏刘禅:“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都认为蜀汉灭亡原因主要是由于刘禅昏庸,黄皓乱政所致。刘禅在洛阳时,卻正曾教刘禅流泪对司马昭讲:“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司马昭讲这怎么像是卻正说的话。刘禅回答就是卻正教我的。众人听到都笑了。如果这句话是出身刘禅本意,司马昭肯定高看刘禅一眼。古人是非常重视孝,汉朝时有位诸侯王准备谋反,给儿子告发。事后儿子也被处死,罪名是不孝。
刘禅的表现连谯周都不如。谯周虽然劝降刘禅,但对于魏晋给他的嘉奖通通不受,但是司马炎不许。(谯)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谯周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如果我死后朝廷赐朝服,不要给我穿上下葬。丧事完后,把赏赐都还回去。”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在古代赐穿朝服下葬是极大的荣耀。谯周的意思是我即使死了,也不做你晋朝的官。结果真如谯周预料那样,司马炎真的赐朝服。谯周的儿子只得上书说明父亲的遗嘱。司马炎只得下诏收回朝服,只给棺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