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大小王的用途,历史上有哪些尴尬事件?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42军军长吴瑞林差点被金日成的卫队当成“间谍”抓起来,要不是金日成知道志愿军阵中有“瘸腿将军”这样一位人物,恐怕吴瑞林早就成为“阶下囚了。”
讲到这里肯定会有许多人有疑问吴瑞林为什么会被人称为瘸腿将军,他为什么险些会被俘虏,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问答。
吴瑞林将军的传奇经历来自红色方面军的著名悍将吴瑞林是个瘸子。瘸子将军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少年得志却险造杀头之祸1932年,17岁的吴瑞林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18岁志得意满出任“红都”通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谁承想这一年他却惹上了莫名其妙的“官司”,在一场大肃反中,他被打成了“托陈取消派”,连这是个啥罪名都没搞清楚的他,就被人关进了大牢,等着杀头了。
幸亏红四方面军军政治部主任傅钟一句话,才保住了脑袋。
傅钟奉命前去与杨森派出的代表进行秘密会谈时,需要一位对当地情况熟悉的同志做向导,有人向他推荐了吴瑞林,傅钟数那就马上让他过来,那人说:吴瑞林被打成“托陈取消派”,现在关在监狱里,等着被枪决呢。傅钟说,先把他放出来,要杀头也得先帮我办完事情再杀。
傅钟的一句话,让吴瑞林跨出大牢,自此再也没进去过。
2.对日作战勇猛,腿被打伤
1935年6月,吴瑞林带领红4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工作团,随红30军在川西懋功迎接刚刚翻过雪山后北上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边区后,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他第一个报名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随即奔赴山东抗日战场,奋勇杀敌,在反日军“七路围攻”的一次战斗中连续两次负伤,浑身上下留下9处伤口,有一条腿还被日本人打瘸了,经过抢救后才死里逃生。
3.歼灭廖耀湘兵团,“瘸子将军”威名扬
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42军隶属于东北野战军5纵,是林彪手下资历最浅,最不打眼的一个预备师,得亏后来捞了一个机会,灭了廖耀湘的全装美式部队。紧跟着又一路疾驰,率兵入关,长途奔袭,横扫北平西,提前52小时抢占丰台,切断了傅作义后撤之路。抗住了国民党军6个小时的狂轰乱炸,一战缴获106辆坦克。自此才脸上才有些光彩。在一大帮战功赫赫的将领中,说话的声音也比之前洪亮许多。
3.从战场到农场,42军上下思想难转变
军人的主场永远是战场,可是军人首先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1950年3天,为了响应国家生产需求。42军奉命转入生产,两个师前往河南、安徽、湖北的大别山开荒,一个师留在东北修建水利工程,从将校呢、橄榄绿到黄泥巴杆子。大家一时都接受不了,当兵打了半辈子仗,谁能想到最后打成了农民!这都没脸叫家里人知道。
?吴吴瑞林不这么想,他寻思:“既然部队是分散从事农业生产,肯定会和老百姓争地,这样矛盾就有矛盾,索性打报告带队去人烟稀少的北大荒开垦。我这个人不服输,做什么事都不愿意落在别人后头,42军搞生产,必须要搞好,搞出名堂来!!”42军曾经流行出一副对联:兴安岭下练雄兵,兵强马壮;黑龙江边开屯田,为国为名。北大荒垦田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带领大家在2到3年内实现自给自足,并且有余粮交给国家。国家一直在打仗,生产力被打成烂摊子了,真的穷啊!
4.峰回路转——放下锄头提枪上战场
吴瑞林指挥的42军原本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奔赴北大荒生产基地,对于部分思想上波动,闹情绪的官兵,还在做工作,让他们放弃扛枪打仗,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拿起锄头镰刀,积极开荒种田。
谁想到军部一纸调令紧急入朝,要大家重新披挂上阵,到朝鲜打“美国鬼子”去,全军的政治思想工作,一下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吴瑞林记得很清楚,周总理发表声明后的第三天也就是6月30号,高岗电令他前往沈阳,并令42军迅速集结于鸭绿江一带。
抢先一步入朝侦察,误被当成间谍,险被抓吴瑞林当即提出,自己率参谋乔装打扮,率先进入朝鲜勘察地形。经高岗同意,7月初,他率领一名作战处参谋、一名情报处参谋,化装成火车司机到平壤北部侦察。从新义州到平壤,再从平壤经江界返回。中部、临江、东北都看完了。吴瑞林边看地形边讲,作战参谋记住,情报参谋画。三人一行在朝鲜待了6天,主要是沿铁路沿线看。为了便于侦察,他们一路上小心翼翼,偷偷摸摸,有时待在火车车头上,有时站在车棚上,指手画脚。
“政委,副军长都不知道我的具体动向,我骗他们说去开会了。坐在车长室里。吃饭也在里面。实现并未告知朝鲜方面。后来朝鲜内务部的特工人员发现我们了,误认为我们是间谍,一边派人跟踪监视,一边给金日成发电报。金日成一听是个瘸子,就估计很可能是我吴瑞林来侦察,没让他们惊动。”吴将军笑着对记者顺,“真要是发生点什么事情,我们只好向朝鲜特工出示证件咯。”
不得不说时年37岁的吴瑞林真是艺高人胆大,当时天上有美军轰炸机24小时不间断的轰炸扫射,从南边过来的韩衣特工更是猖狂至极,到处炸桥、暗杀,时不时还会向重要机关扔几个炸药包。一个军长只带两名参谋,连警卫员都不带,就敢前往险地侦察,真要遇上敌特分子,那后果不堪设想!
吴瑞林从朝鲜侦察回来没多久,便带着经过短短两个?️整训的42军,从集安隐蔽神速地跨过鸭绿江,连续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和横城反击战,歼敌2万多人。首战在长津湖成功阻击了美陆战1师,此后又相继和美2师、美5师大打出手,这才吹得胜号,浩浩荡荡,凯旋回国。
1951年5月,邓华副司令员率领首批出国作战的4位军级首长:38军政委刘西元、39军军长吴信泉、40军军长温玉成、42军军长吴瑞林,回国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场的战乱。
受毛主席亲切接见,和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况5月底的一天,吴瑞林刚吃过早饭,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办公室主任安东来饭店接吴瑞林。吴瑞林以为聂荣臻要找自己谈话,拿上文件包准备出发,安东说:“其他东西不用带,带着笔和本子就可以了。”
二人上了车,安东才告诉吴瑞林:“毛主席要见你。”
吴瑞林一听,心里既兴奋,又抑制不住地紧张。
汽车由新华门抵中南海,直接在毛主席的住地停下来,吴瑞林一下车就看到毛主席站在门口迎候,他赶紧上前两步向主席敬礼。
毛主席握住吴瑞林的手说:“你比过去瘦多了。我听说你在战场上累得吐血,怎么回事哇?”
吴瑞林告诉毛泽东:“是老伤复发,之前的伤口破裂所致。经过治疗,已经痊愈了。”
毛主席又问:“你是突破三八线的时候伤口破裂的吧?能坚持吗?”
吴瑞林说:“是的,当时我虽然吐了血,但是对战士们保密,连以下的干部都不知情。彭老总把他自己吃的药都送给我了,之后东北落入的同志专门给我送药。突破三八线时,我是坐在担架上指挥的。”
毛主席感慨地说:“正是有了你们这些同志坚持指挥战斗,我们才无所畏惧。”进屋之后,毛主席请吴瑞林坐下来,让他脱点上衣,递给他下班芭蕉扇,然后点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对吴瑞林说:“现在言归正传吧,我要吻你几个军事方面的问题。”
吴瑞林首先向毛主席汇报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接着就讲起了入朝作战在军事方面做了那些准备工作。谈了对付敌人的空中优势,志愿军采取夜战、近战、不良气候条件下作战;谈了对付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采取地形优势,利用爆破筒、小炸药包等我军传统战法。当谈到对付敌人整体装备优势的炮兵,采取集中火力重点使用,在局部地段将劣势变为优势时,毛主席说:“好呀!你们抓住了要害,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对头,这才是我们的优势嘛!”
当吴瑞林说到国外作战,首先教育部队要尊重朝鲜人民的生活习惯,要尊重朝鲜领导,团结朝鲜人民军队,才能破敌致胜时,毛泽东又说:“这又是你们抓住了更重要的要害呀!只要坚决地贯彻执行,就能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呀!”
吴瑞林又谈到了对付敌人的毒气战,采取每人准备一块大的纱布或者白布,用水打湿捂在眼睛和口鼻上;如果山上没有水,就用尿代替,也可预防。并谈到抗日战争中,遇到这种情况就曾用尿来防毒气时,毛主席称赞说“这很好嘛,我们的同志都经验丰富,这种办法要及时往下传达,用土办法对付洋东西,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嘛!”
接下来,毛泽东还详细询问吴瑞林只带两名参谋,深入朝鲜侦察的事情。
吴瑞林汇报,他这一趟侦察收获满满,实地考察了朝鲜地形后才知道,步兵从火车道上走的障碍太多,速度太慢,他就想了个主意,事先派工兵把木板搭在枕木上,与铁轨镶平,再拿两爪钉钉牢,这样既不影响铁路上火火车,步兵也能以4哭纵队大踏步通过。一个团2、3千人,一个小时能走十几里。他们又在江水浅处修了水下桥。
吴瑞林说他勘察地形时,光着身子到水里试了一下,认为可以用石条铺水下桥,离水面?半尺深,这样美军飞机在天上就看不见,如此不到步兵能迅速通过,派工兵在两岸抢修出简易公路,连车辆、马匹都能从水下桥通过。
毛主席听后开心的大笑:“这个办法好,不论何时都可用,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嘛,好!好!这个能算你吴瑞林的发明,随即又问:修水下桥的时候从何而来?”
吴瑞林回答:“我看地形时,发现通化北面有个叫大理寺的地方,堆放着许多伪满洲国准备在哪里为溥仪皇帝修建皇宫用的条石。我们就用火车把这些条石运过江来。另外,通化地委张雪轩同志根据我的要求,动员石匠打造了一部分石条送过来。还组织了1000多名石匠和建筑工人,在工兵的指挥下,很快就建成了几座水下桥。”
毛主席听完高兴得合不拢嘴,说:“好呀!好呀!北朝鲜河多,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嘛!”
“修水桥的石头有的是,都在我工兵营里放着,北朝鲜人民军我修了几条水下桥。”
有图纸吧?
有!
有总结吗?
有,不过这次来得匆忙,没带过来。
毛主席满意地说:“把它们交给东北军区,这个办法不单单在朝鲜有用,就算以后美国人打过了鸭绿江,我们在东北对付他们,也是个好办法啊!”
接着,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说:“我从战报上看到你吴瑞林在公路上炸石头,炸毁、炸伤敌人的坦克十多辆,你说说,具体情况?”
吴瑞林说:“黄草岭战役时,敌人出动坦克,沿着悬崖脚下的公路向我们进攻。我就命令工兵在石头缝里塞上小炸药包,扩大口子后,再装上几百公斤炸药,电发火,用电话起爆,飞起的石头一下子炸毁敌人坦克5辆,炸伤8辆。敌人一时摸不清我用的是什么战术和新式武器。待在原地几天未动。第四次战役期间,在龙头、元宝山、中元山三个不同地方,我均采用此方法,炸毁了敌人不少坦克。”
毛主席点点头说:“美帝国主义有飞机、大炮、谈了的优势我们有山头,石头那!说完,用手指着吴瑞林的脑袋顺,还有这几千、几万、几十万的脑壳嘛,这就是我们绝无仅有的优势。说着毛主席拿起吴瑞林递给她的两份表格说:我看了这凉粉报表,你们打了足足三个月的防御战,还?29000啊,还保持了一个2000多人的完整团呀。”
吴瑞林说:“这是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教导嘛。”
毛泽东问:“你们保持一个2000人的完整团的意义是什么?”
吴瑞林回答说:“我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预防敌人空降;二来防止敌人海上登陆作战,保证侧翼安全;三是保留预备队,及时查漏补缺。”
毛泽东顺:“好嘛,打仗要有预备队,以防万一吗。你考虑得很周到呀!高级指挥员就要?这样的应变能力,这是很有必要的。”
毛泽东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又转过来,问道:“我听说从敌占区回来朝鲜人民军不对和指挥选,都想找你吴瑞林军长探探,有这事吗?”
“?,吴瑞林挺直腰板回答但,那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干部比较熟悉,长时间作战,她们想多了解了解志愿军的情况。他们想知道,我们志愿他们作战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他们对此心中并无多大把握。我是根据彭老总的指示,和他们30多个师团级干部,4个军级干部谈了话。在这些人里,是我在三个不同时期认识的三批人,他们有的认识我,或者听说过我。”
噢!分别是那三个时期啊,说来听听。
吴瑞林说:“第一批是在1945年,我们刚从山东开赴丹东,在这里招收学生办军校,肖华同志让我担任校长,一下子招收了1600多人,这里面就有600朝鲜族学生。我每个星期抽时间去讲一两次课。金日成同志回国经过丹东时,我根据中央指示曾向他做过汇报。后来他派崔康健副总司令来看望这批朝鲜族学生,他们感到非常满意。就让这批学生回国了。”
“第二批是开赴东北之后,组建了一支朝鲜族队伍,有7000多人,这支部队后来发展为两个师,全副武装,能打硬仗,再后来金日成同志就将该部队要去改编成为第5军团。”
“第三批是中央军委曾把各野战军的朝鲜族同志集中起来,整编成立了一个加强师,我们军当时驻扎在河南郑州。因为朝鲜族人原属于四野的最多,四野首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军,这个师共编了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技术营。我给他们讲过几次话,所以认识我的干部各个级的都有。”
毛泽东顺:“这样很好嘛!这对朝鲜人民军建立气到了一定的作用嘛。”
“可是就因为我去执行这项任务,却耽误了直接指挥消灭美骑兵1师一个团的穿插任务。”
“消灭一个团是战术问题,而与人民军干部谈话,要他们回到敌占区找被打散的部队,是战略任务。你执行彭老总的指示是对的,是有重要意义的。”毛泽东鼓励道。
金日成为吴瑞林践行,昔日老友相见,忆往事谈笑风生1952年11月29号上午,金日成在平壤牡丹峰官邸,召来朴一禹、方虎山、李德山、徐辉等一大批和吴瑞林熟知的将领,为即将率领42军回国轮休的吴瑞林军长和郭成柱政委践行。
席间,听了吴瑞林说他先期带了两名参谋过来侦察的经历后,金日成说:“果然不出我所料,1950年8月,我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看到后方发来一份电报说:有三个人坐在火车上,其中有个瘸子不停的比划,指手画脚的,还有一个胖点的人在纸上画图。我看到后,就估计是你带着人来查看地形。
原来,金日成一听有个瘸子带人看地形,就马上猜出来是吴瑞林了,因为在林彪带领四野入关以后,吴瑞林的42军没有同去,而是留在东北,和金日成打了不少交道。
这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吴瑞林将军险被当成特务的趣事。
写在最后今年已经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2周年了,70多年的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充满了坎坷、挑战、机遇,可是中华名族的优秀儿女不惧怕任何势力和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定当万众一心,迎难而上!!!
帐下有什么能人猛将?
董卓,少有侠名,作战勇猛且又极有谋略,在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后,率领西凉军入京。此时,恰逢何进被宦官所杀,汉少帝和刘协在部分宦官的帮助下逃离皇宫。在北邙山附近时,被董卓一行人所遇。随后,在董卓的“护送”下回到京师。自此之后,董卓开始霍乱京师,为一时之枭雄。
那么,在董卓专权期间,他帐下又有多少能人猛将呢?
武将方面:吕布、华雄、徐荣、李傕、郭汜、张辽、张济第一位,吕布。吕布原属并州牧丁原,而后,在董卓的挑唆下杀掉丁原,并认董卓为义父,为董卓帐下中郎将,都亭侯,有很高的威望。
在关东军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吕布随军参战。他不仅武艺高强,最为紧要的是手上有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并州军。
第二位,华雄。在董卓专权时期,华雄为董卓帐下都督。关东军阀讨伐董卓时,华雄亦随军出战。在孙坚于阳人一带反击战中,华雄被孙坚所杀。
但在演义中,关东军阀被演绎为十八路诸侯讨董,华雄为汜水关的镇守大将。汜水关一战中,不仅斩杀了鲍忠、俞涉,以及潘凤,还大败孙坚军,斩杀孙坚帐下的祖茂,最后被关羽所败,有了“温酒斩华雄”一事。
第三位,徐荣。他是董卓帐下被低估的一位将军,为董卓帐下中郎将。在东汉末年,徐荣可谓是早期最为出色的统帅之一。在汴水之战,徐荣击败曹操的追军;在梁冬之战,徐荣击败了孙坚的军队。
曹操当时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渊,以及曹洪等人,而且曹操的军事谋略也不俗。但是,在追击董卓的时候还是被徐荣的军队所败。至于孙坚,在关东军阀中,孙坚为江东猛虎,作战勇猛,而且斩杀了华雄,其本身就不凡。但是,面对徐荣的时候,孙坚这位猛虎还是被徐荣所败。但可惜的是,在新丰之战中,徐荣为乱军所杀。
第四位,李傕。其性格勇猛诡谲,善于用兵,有辩才。在当时的统帅中,侍中刘艾认为李傕的用兵还在孙坚之上。
在阳人之战后,李傕奉命到中牟和朱儁决战。朱儁为东汉名将,颇负盛名,但是和李傕一战中,朱儁被李傕所败。
第五位,郭汜。其出生马贼,后投靠董卓,在兵法上有较深的造诣,和李傕并列。在和朱儁的交战中,郭汜和李傕为统帅,大破朱儁,而后劫掠于陈留和颍川一带。在董卓被杀之后,郭汜和李傕反攻长安,挟持汉献帝,霍乱京师,官至车骑将军。
第六位,张辽。其原为丁原帐下,后被丁原派去京师,接受何进的管辖。在何进被杀,董卓专权之后,张辽所属的何进部属被董卓收编。但在董卓帐下的时候,张辽被封为北地太守,不受重用。在董卓被杀之后,以兵属吕布。
第七位,张济。张济虽为董卓部将,但是和李催郭汜等人相比,张济并不受重用,他曾和李催郭汜等人一起进攻朱儁。在董卓被杀之后,张济伙同李催郭汜二人一起反攻长安,而后遭到排挤,屯驻弘农。在公元196年时,张济带兵劫掠,被流矢所中,不久身亡。与张济相比,他的侄子张绣的名声更大一些。
谋臣方面:李儒、贾诩在谋臣方面,董卓帐下此类人才很匮乏,主要有李儒和贾诩二人。但是,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仅有李儒一人。
第一位,李儒。在董卓入京之后,为弘农王郎中令。董卓专权之后,奉董卓之命,毒杀毒杀汉少帝刘辩和何太后等人。在董卓死后,李傕和郭汜反攻和长安,曾向汉献帝推荐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后不知所踪。
第二位,贾诩。初为武威郡守张奂军司马,而后为董卓部将。在董卓专权时,贾诩为讨虏校尉。但不久,贾诩便成为董卓女婿牛辅军中的辅军。董卓被杀之后,贾诩向李傕和郭汜等人献计,反攻长安便出自于贾诩之手。在李郭二人兵败之后,贾诩成为张绣的谋士,随张绣守宛城。
董卓是东汉末年势力最大的诸侯,手上拥有西凉军和并州军等两支战斗力强悍的兵种,而且帐下有多位出色的统帅和武将。但可惜的是,在率军入京之后,董卓开始霍乱京师,专权暴政,凶国凶民,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降压药要天天吃是不是药厂的阴谋呢?
这个问题问的很奇怪,降压药要终身吃,是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无法治愈来说的,因为无法治愈,只能通过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为什么?
第一,如今的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仍然没有被彻底研究清楚,虽然如今把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总结为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这远远不够,因为这个只是粗略的结论,没有更精确的研究来说明问题。
第二,如今的高血压仍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有95%,是无法治愈的,只能通过降压药来控制血压,让血压保持平稳。
为什么必须吃降血压药吗?不吃不行吗?
因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清淡和适当运动,但是很多人通过这两项基础治疗发现血压很难降下来,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加用降压药治疗。
必须把血压保持在一定水平,原因在高血压患者如果不控制血压,长期下去,会对心脑肾和眼底血管等造成损害,这种损害是慢性的,长期积累的,当然部分人可能会出现高血压性脑病等危急重症哦!
因此,高血压治疗必须长期坚持,尤其是药物治疗,一旦服药,终身服药,不要随意自行停药,可能会诱发血压反弹甚至飙升,出现意外情况!
乌桓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乌桓不能算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族群。它原是东胡部落的一支,东胡在冒顿单于时代,遭到匈奴毁灭性的打击,残部向东逃窜到乌桓山与鲜卑山,成为乌桓与鲜卑两大支系。
在漠北之战后,乌桓归降中国,被武帝刘彻安排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以北的区域,并置乌桓校尉,专门管理乌桓事务。
乌桓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逐渐强大。崛起的乌桓开始变得自大,既不听命于匈奴,也不想听命于汉帝国。匈奴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骑兵,攻入乌桓。正所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西汉大将军霍光派女婿范明友担任度辽将军,率领二万骑兵出辽东。匈奴主动撤出战场,范明友遂纵兵攻打乌桓,斩杀六千余人,其中包括三位乌桓的小王。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匈奴衰落,乌桓重新崛起。
公元46年,匈奴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口超过一半。乌桓趁机出兵,席卷匈奴漠南地区。匈奴一溃千里,一时间漠南成为真空地带。
南匈奴归附中国后,东汉政府以大量的钱财招降了东北疆的劲敌乌桓与鲜卑。乌桓与鲜卑见钱眼开,愿意臣服于东汉帝国。在东汉发动讨伐北匈奴的战争中,乌桓及鲜卑骑兵成为东汉的一柄利剑。
然而,这把剑是双刃剑,用得不好时反会伤了自己。在整个东汉时代,乌桓时叛时降,反反复复,成为边疆一大隐患。
东汉时期奉行“以夷制夷”的战略,在盟友与敌人之间,经常性地变换着角色。东汉政府有时以乌桓、南匈奴的力量来对抗击鲜卑,有时又以鲜卑的力量来消灭南匈奴与乌桓。此时的鲜卑与乌桓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而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民族,有些部落归附汉帝国,有些则与之敌对。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于公元207年发动北征乌桓之战。此役击毙乌桓首领蹋顿单于,同时击毙多名乌桓酋长。乌桓军队全线崩溃,二十余万向曹军投降。此后,乌桓便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失去了民族的主体性,一部分融入汉,一部分融入鲜卑了。
吐蕃王朝有没有对外和亲的案例?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吐蕃王朝除了曾两次迎娶唐朝公主外,还和周边其他政权多次和亲!
本文可以和前作《唐朝公主和亲的政治性考量》放在一起看,唐朝公主和亲一篇,讲述唐朝在和周边异族通婚中的政治性选择,而本文将分析,吐蕃王朝是如何使用这种政治工具的。
很多人说起和亲,都破口大骂朝廷暗弱兵势不兴,以至于让一弱女子背井离乡担负国之重任。
但如果告诉他们,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频次远高于汉族政权,估计这些人又会颇不屑的说,“披发左衽无论立纲常,不足为奇。”
所以,厚此薄彼不过是所谓“华夷”思想在作祟,即便有些人坚决不承认自己有此思想,但我可以很客观的说,绝大多数汉族人心里都有大民族的倾向,只是多寡之别,这其中也包括我在内。
不过,多看些史料,可以让人看待事物更客观、更公允,虽然谈及公主和亲时,我自己心里也会有点抵触,但至少我也清楚,政治工具就是政治工具,不以所有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个君王也不列外。因为,人类政治游戏的规则,亘古至今从未改变,谁都不能超脱于规矩之外。
另外,所谓和亲是因为力不能抗,完全是无稽之谈,历史上著名的和亲案例前,几乎都有胜仗作为铺垫。
换言之,如果一方有充分的把握灭其国,还用得着和亲么?直接冲进对方国都明抢,岂不是更简单,也更喜闻乐见?!
和亲根本不是证明国力强弱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们就用吐蕃做例子来看看。吐蕃王朝曾和吐谷浑、象雄和亲,均灭其国;曾和党项和亲,役其族;曾和泥婆罗(尼泊尔)和亲,王其国(吐蕃王室成员为王);曾和小勃律、南诏和亲,臣其国。
强弱立判无需多言,那如何到了李唐,便成打不过吐蕃的证据了呢?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本民族有自豪感本无大错,但看问题要客观,不能偏激,这点对汉、藏两族皆是如此。
和亲是一种政权为达到特定目的,采用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姻亲关系不但在国与国之间长期使用,在君与臣间、臣与臣间、家族与家族间也广泛使用,可以这么说,只要人的家族属性不消失,姻亲的政治属性,就永远不会消失。
好了,这篇文章的前述有点长,我们下面来仔细说说,吐蕃王朝的对外和亲案例。
一、吐蕃与象雄的和亲很多人都知道,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但其实,除了这两位王妃外,他还另有三位王妃,分别是象雄公主李娣缅、蒙妃尺江、党项公主卢庸妃洁莫尊。
也就是说,松赞干布一朝就与象雄、泥婆罗、党项和李唐有联姻关系。在此四个外邦姻亲中,象雄是最早和吐蕃进行联姻的。
这也难怪,当吐蕃从山南一隅崛起时,首先要拉拢的肯定不是李唐,因为中间还隔着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苏毗(孙波)。
而史称“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的象雄,显然是有必要拉拢盟友。
因此,松赞干布四世祖赤聂松赞(《新唐书》作“揭利失若”)便娶了象雄大豪门没卢氏的女儿——没卢妃东江热。
到了,松赞干布父亲囊日论赞时,又把女儿夏玛噶嫁给可象雄王李迷夏。而松赞干布娶象雄公主李娣缅后,两国形成了双方王室互婚的姻亲关系。正式凭借这种关系,吐蕃第一次征伐吐谷浑时,象雄出兵相助。
而后,随着吐蕃的实力愈来愈强,两国最终翻脸,吐蕃以公主夏玛噶为卧底,灭亡了象雄。
吐谷浑壁画
二、吐蕃与吐谷浑的和亲当吐蕃相继灭了苏毗和象雄后,走下高原向外扩展是必由之路。
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何吐蕃王朝能够发展成东亚一霸,而之后的藏族政权各个呆若草鸡。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多数的解释都归咎于宗教、气候等因素,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缘上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吐蕃王朝的并不是雪域高原,而是包括青海、甘南、川西北、新疆在内的占领区以及占领区上的各族民众。
或者换句话说,当帝国有了第一块扩张拼版后,就有可能有第二块、第三块、更多块,而一旦失去了最初的一块,就可能面临的是不断的被征服,就像之后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帕木竹巴、藏巴汗、噶丹颇章,不过几千蒙古人,就能让上百万藏族瑟瑟发抖。
有时候,帝国之间的较量,除了政治军事软硬实力之外,还有一种叫“国运”的东西存在。
而吐蕃王朝的“国运”,便是它的第一块拼版——吐谷浑。
从雪域高原向外扩展,能够选择的路线不外三条:
西路取阿里,经勃律,越葱岭,染指西域;
东路跨横断山脉,出剑南,杀奔四川;
北路翻巴颜喀拉山,攻吐谷浑,进袭河陇。
在这三个战略方向上,东西两路都是高山阻隔,只有草原连绵的北路,对吐蕃战争后勤的压力最小。
因此,吐谷浑必然是帝国进取路上的,第一块踏脚石。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第一次走下高原,便挥兵北上攻击吐谷浑,迫使吐谷浑王室退至青海湖之北,顺势收服了周边的党项和白兰羌。
虽然之后,唐蕃两国在松州打成平手,在唐朝的要求下,蕃军退出了青海高原,但其影响力却留在了吐谷浑地区。
松赞干布娶党项公主洁莫尊,而其子贡松贡赞则娶吐谷浑公主芒洁墀嘎为妻,与吐谷浑结为“舅甥之国”。
与此同时,吐蕃也在悉心经营吐谷浑国内的反唐势力。
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王朝第二次走下高原,刀锋所向依旧是吐谷浑。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禄东赞再次挥师北上攻伐吐谷浑,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便是在吐谷浑大臣素和贵的帮助下,才赶走了诺易钵可汗。
为确保吐谷浑的稳定,吐蕃保留了吐谷浑王室,并于公元689年,将墀邦公主下嫁吐谷浑新可汗。
由此,在蕃浑之间更形成累世互婚的关系。墀邦公主所生之子,吐蕃赋予“外甥吐谷浑王”的头衔,为吐蕃王朝辖下的藩国国王,在吐蕃地位居于王室与群臣之间,地位崇高。
另外,敦煌藏文文献中,多次记载三位分别叫达延莽布杰、坌达延墀松、坌达延赞松的大臣。此三人出自一个家族,且地位崇高,排序均在大相之前,应具有“小王”的资格。
而此时,吐谷浑故地尚有一位莫贺可汗(又称“阿豺王”)存在,估计上述三位大臣,极有可能是娶了吐蕃公主的吐谷浑大家族。
因此,吐蕃对吐谷浑的和亲拉拢,应不仅限于王室,还包括了其他大族。
正是凭借政治、军事、和亲多种手段的共同作用,吐蕃才能成功拼合吐谷浑这块拼版,并从此获得了东进河陇,西进西域的十字路口。
三、吐蕃与西域诸邦国,西突厥、突骑施、小勃律的和亲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禄东赞灭吐谷浑,掌控青海高原以后。吐蕃首先采取了东进,向唐朝控制的河湟地区拓展的方略。
但这种努力并未很快收到成效,吐蕃在河湟地区受阻后,转头向西,在唐朝控制能力更弱的西域开始经营,这便与西域部落邦国间发生了政治联系。
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政治、军事联盟以共同对付唐朝,但内里却是以联姻为手段,配合武力,积极进取。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在武街驿惨败后,转而全力以赴经营西域。试图打通由帕米尔高原通往新疆南疆的通道,而小勃律恰在此路的咽喉之处,号称“唐之西门”。
随后,两国在小勃律展开了反复争夺。
公元714年(开元二年),吐蕃进攻小勃律,《新唐书》载:“开元初,(小勃律)国迫吐蕃,数为所困。吐蕃曰: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久之,吐蕃夺其九城。”
722年(开元十年)8月,蕃军复来,遭唐、小勃律联军痛击。但吐蕃并未放弃,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攻破小勃律王都。
为牢固控制小勃律,吐蕃于740年将赞普姐墀玛絡下嫁小勃律王。凭此姻亲关系,周边诸国皆臣服于吐蕃。
《资治通鉴》载:“吐蕃以女妻小勃律王,及其旁二十余国,皆附吐蕃,贡献不入。前后节度使讨之,皆不能克。”
为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747年(天宝六载)高仙芝率军千里奔袭,飞夺连云堡,生擒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
吐蕃试图取道帕米尔高原,打开进入南疆的通道,还有两个重要的势力需要顾及,这便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西突厥和突骑施。
唐史所载,吐蕃与突骑施的联盟始于717年(开元五年),双方联军“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727年九月,吐蕃赞普与突骑施苏禄可汗兵围安西城。
很多人都把突骑施认为是唐朝的盟友,但其实国与国之间根本不存在铁打的盟友,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例子屡见不鲜,西域的突骑施便是个典型的例子。
唐曾册封阿史那怀道之女为金河公主,嫁给苏禄可汗为妻,并册封其为忠顺可汗,但其同样娶了突厥公主和吐蕃赞普的姐姐卓玛蕾为妻,三位公主并为“可敦”。
对此,《资治通鉴》里有详细的记载:“突骑施可汗苏禄……既尚唐公主,又潜通突厥及吐蕃,突厥、吐蕃各以女妻之。苏禄以三国女为可敦。”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西突厥身上,敦煌藏文文献中记载,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吐蕃为“赞蒙可敦”举行了葬礼。
需要注意的是,“可敦”的称号专指北方游牧民族可汗之妻,吐蕃赞普之妻则称为“赞蒙”。这两个称谓间有明确的界定,在历史文书中绝对不会混用。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旁证,《册府元龟》记载,719年(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赐杂彩等物于吐蕃,其中提及以二百缎“赐可敦”。
因此,敦煌文献中在708年提及的赞普之妻“可敦”,很可能是西突厥嫁给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的西突厥公主。
随后,唐史中又于710年及719年两次提及“可敦”,则应该是赤德祖赞的西突厥妻子。
可惜的是,吐蕃与西突厥间联姻内容,汉藏史料均再无其他记载,但两国间存在和亲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四、吐蕃与南诏的联姻南诏国在唐蕃两国间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个砝码倒向谁,谁便能在西洱地区占据主动。因此,唐蕃两国对其的拉拢从未停止,这也导致南诏国的态度反复游移。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称为“六诏”,南诏国因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
其后,南诏借唐朝之助力,连续吞并其他五诏,成了西洱地区的强国。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王皮逻阁入朝,受封“云南王”,成了唐朝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盟友。
但随着天宝年间,杨国忠、章仇兼琼、鲜于仲通、李睿等人举措失当,唐和南诏间爆发著名的“天宝战争”,导致吐蕃势力趁虚而入,于次年(天宝十年,751年)转投吐蕃。
但必须要承认,吐蕃对西洱地区的经营由来已久,远不是天宝年间才发其端。
《资治通鉴》记载,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吐蕃攻陷安戎城(今四川茂县西番界),西洱地区诸蛮皆降于吐蕃。而后,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赤都松赞征南诏死于军中。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南诏王皮逻阁亲赴拉萨拜见吐蕃赞普。换句话说,南诏在入长安朝觐之前,以先入拉萨致敬。可见双方的关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另外,在藏文史料《西藏王统记》中记载,赤德祖赞娶南诏公主尺尊为妃,并生有一子名为“蒋诧拉本”。
虽然此条记载并无其他旁证,敦煌文献只记载“745年,为尺尊王妃举行葬礼”,并未言及来自南诏国。
但从南诏脱离唐朝藩属后,迅速便和吐蕃形成紧密联盟,受封吐蕃“赞普锺”(赞普之弟),号“东帝”分析,两国间应早有良好的关系。
《南诏德化碑》:“属赞普仁明,重酬我勋效。遂命宰相倚祥叶乐持金冠、饰袍、金宝带、金帐、状安扛伞鞍银兽及器皿坷具珠毯衣服驿马牛鞍等,赐为‘兄弟之国’。天宝十一年(752)正月一日,于邓川册诏为赞普锺南国大诏。”
吐蕃另一个和亲大国便是唐朝,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入藏和亲,大家都很熟悉了。其缘由和意义,我在《充满面子意味的松州之战》和《汉藏史料里的金城公主》两篇里,有详细的分析,不再赘述。
五、唐蕃两国和亲问题上的惊人巧合上面两张是唐、吐蕃和亲一览表,我们注意一下和亲最频繁的时间周期。唐朝的表格中共有19位公主成功和亲,如果以时间划分,李世民时期6位公主出嫁,占比31.6%;中宗李显时期1位,就是金城公主;玄宗李隆基时期有8位参与和亲,占比42.1%;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时期则各有1位。
换言之,初唐、盛唐和亲公主15位,占比高达79%,而到了内忧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亲,占比只有21%。(详细内容见拙作《唐朝公主和亲的政治性选择》)
而吐蕃的表格中,出现了极其类似的情况。
吐蕃王朝的早期(松赞干布、贡松贡赞、芒松芒赞、赤都松赞、赤德祖赞)和亲频率远高于晚期,出现大量嫁娶外族公主的案例。
两国不谋而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和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在帝国扩张和拓展过程中意义重大,而当版图基本恒定后,其工具价值便不再特别明显。
另外,终唐一世始终都是出嫁公主从不外娶,而吐蕃王朝在达到巅峰后,也开始不再外娶异族公主。
从赤松德赞开始,吐蕃后五位赞普所娶王妃全部来自内部大氏族,这说明,此时吐蕃疆域已相对固定,政治矛盾的主轴已转向内部,吐蕃王室无须再对藩属国和占领区出嫁公主。
同时,姻亲关系这一工具,主要被用来平衡国内地方势力,形成稳固的执政基础。
综上所述,和亲是一种指向性、功能性,都非常鲜明的政治工具。既然作为一种工具存在,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帝国可以用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来施加影响,因此“和亲是双方能够达成妥协的产物”。
当然,汉藏两族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基础迥异,在和亲政策上有无数差异之处,但这些都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我只想告诉大家,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并被各族政权广泛使用,其发端来源于政治需要,结果也以政治方式进行考量。在看待公主和亲的问题上,无需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