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葫芦娃端游答题,我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
你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老师说你可以不用写,是不是你的错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地知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你孩子的成绩不好,你肯定会埋怨老师不布置作业或作业布置少了。
老师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呢?目的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掌握的快些,有的学生掌握的慢些,但是老师的上课进度却是统一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起来,并且熟练地运用,这在课堂上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么作业就可以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了,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作业数量的多少有一定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学习的学生总是去找其他资料,大量做题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吧,真正学习好的学习是不怕作业多的,真正怕作业多的恰恰是那些成绩相当比较差的欠优秀生。这些欠优秀生的作业之所以做不完,其实与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的。一方面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还贪玩、不喜欢做作业。如果是这样的话,欠优秀生只能是越来越跟不上,作业也会越来越做不完。
当然,现在一直在给学生减负,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肯定会考虑这个问题,布置的作业在数量和难度上都会尽量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完成。所以,家长看孩子的作业做不完,一定要分析一下原因,不要一下子就归咎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
最后,我说一句呀,如果你嫌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你是可以选择不做的,选择权在你手上。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明确:如果你孩子的成绩考不好的话,不能怪老师没有好好教呀!
宇宙中有全是水的星球吗?
地球上的“水资源”
如果从太空上看地球,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是海洋,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液态水,地球就好比是一个水球的一样。
实际上地球的总水量远比地球表面的多。地球内部存在一种叫做尖晶橄榄石的岩石。经过测算就发现,尖晶橄榄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水。在地下200公里的深处的尖晶橄榄石中,每100万个晶体分子中就大概含有2000个水分子。
而当深度达到410~660公里时,这个数字可以达到每100万个晶体分子中就大概含有15000个水分子。
科学家通过理论和模型的推断,他们就发现,地球的上下地幔层的过渡带中存在着海量的尖晶橄榄石,即便是保守估算,这些尖晶橄榄石当中储藏的水量也达到了4.485*10^10亿吨,是地球表面水量的3倍以上。
可见地球的含水量是十分惊人的,太阳系8大行星中,地球的含水量是最高的。即便是如此,地球中的“水”相对于地球的占比还是很低的,在太阳系的天体都很难能排上号,因为一些行星的卫星上和矮行星上是存在着大量的水。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星球,这种星球上全是液态水呢?
水的起源如果一颗星球完全是由“水”构成的,那大概率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过,水分子在形成时并不是单纯地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这样去构成的。就拿地球来说,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时,当时地球的温度很高,水是以“氢离子”和“羟基”的形式而广泛存在的,它们通过水化作用被锁着了形成地球的星云晶格当中。后来,随着地球温度的下降,它们结合成水分子,并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地球表面来。
也就是说,如果一颗天体要完全是由水构成的,意味着它必须是完全以氢离子和羟基的形式构成的。但事实上,“氢”在宇宙中很常见,但是要构成“羟基”的概率并不高。
这是因为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按照如今的主流宇宙学理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宇宙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粒子。
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38万年,这些粒子最终形成了氢原子和氦原子,其中氢原子占比达到了75%,而氦原子则达到了25%。氢元素和氦元素也恰巧是元素周期表中最靠前的两个元素。
即便是到了现在,氢元素和氦元素在宇宙中的占比也到了99%以上。
而比氦元素更重的元素,则需要依靠恒星的核聚变反应,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合并等方式来合成。因此,重元素是宇宙中的少数派。“羟基”中的氧是需要通过恒星的核聚变反应来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同时还会有比氧元素更轻的元素生成,比如:氦,碳等等。
通过元素的合成,我们可以知道,并没有什么天体都可以单一生成氧元素,更不要说有什么天体可以单一生成水了。而许多物质最终都会以星云分子的形式散落到太空中,均匀分布。然后在下一次恒星形成时,被聚合在一起。而在这个过程中,水是以“氢离子”和“羟基”的形式被锁在星云分子的晶格中,并没有纯粹地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很难会有天体可以完全以“液态水”的形式存在。而且我们要验证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能够保有液态水的天体必须是符合宜居带模型的。如果距离太阳太近,水就很容易被蒸发掉,而如果距离太远,水就会被结成冰,最终变成一个冰球。
而在太阳系宜居带附近的天体就是金星、地球、火星。这三个行星中,只有地球水稍微多点,但占比也小于1%。
当然,虽然出现完全有“液态水”构成的天体是不太可能的。那有没有可能星球的表面都是液态水呢?
在星际穿越中就描绘过一个表面全是液态水的星球。实际上,一个这样的星球是有可能的。只要储水量足够多,并且恰好就在宜居带上,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比如:如果地球内部的水进入到地球表面或者地球表面上的冰全都化掉,那地球从太空上看就是几乎是一个水球的状态。在宇宙这样的大尺度上来看,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很有可能的。
了解动画电影去看动画电影有意义吗?
成年人该不该看动画电影?有人问。
该。
提问的重心大概是,“我已经老大不小了,还看这种小孩子看的东西,是否略显幼稚、人神共嘲?”
作为一个(刚刚)专注思考“看电影的108种姿势”的(未来)知识分子,试图通过(也许)专业的探讨,对提问者进行内心按摩、价值疏导和道德匡扶,使得看动画电影这件事更正义、更门道、更舒心。
毕竟,成年人,也该学会自己看动画电影了。
所以,当我们谈论动画电影时,实际在谈论什么?
一、谈动画电影,首先谈的是艺术和技术。大部分中国人看动画都是从日本动画开始的。
日本动画电影大致可分为剧场版和原创版。
剧场版动画电影,大多取材自同一部电视动画的TV版或OVA版(原创动画录映带),它的制作成本与投资、画工、分色参数、故事的可看性、结构的框架等,都高于TV版或OVA版。比如2017年《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就讲述了发生在南太平洋的巨大冰山一场集体冒险之旅,色彩的表现、空间的塑造、人物的造型、情节的发展等方面都远远超过TV版。
《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2017,机器猫系列动画电影第37部作品
原创版则是指动画电影里没有相关内容的动画在电视中播放过的。
日本的动画电影,极大借用了日本成熟的动漫创作工业体系发展中所打造的表现形式,并塑造了阅读者的认知接受模式。比如,花字、线条、几何图案的动态转用,心动时的粉红泡泡、灵机一动的亮灯泡等表意符号,超出物理、化学、生理等科学范畴的表情“管理”……等,受众一看就懂,看了就乐,已逐渐成为日本动画电影中独特的、夸张的、戏剧的动画语言和艺术样式。
日风、二维动画电影里经常可见的表现形式
偶尔,这些极其想象力和夸张的表达形式,也被非动画电影借用。(在此很不科学地、将把电影分为动画电影和非动画电影两种,方便对比论述。)
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在“包租婆追阿星”的那一场戏里,人飞奔起来时下半身变成了“旋风形态”,就是一种“动画”式的表达。由于是在喜剧电影的表达范式下,所以观众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形式。但,还是能看出来,在技术层面上,“旋风形态”和画面背景的融合度不够,在艺术层面上,二维的抽象风格与三维的现实景象会产生一些冲突感,缺少(二维)动画电影舒服自然的统一感。
星爷最好的电影作品《功夫》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原始手绘、摄影、还是电脑绘画、3D建模、后期渲染合成等,动画电影都是一种基于二维平面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毕竟,纸张、照片或电脑屏幕,都是二维体式的存在。
在二维空间,建构一个三维空间出来,是不是有点造物主的膨胀感觉?
1、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的支撑
“空中楼阁”需要参考现实生活和生命经验,但,在呈现和传达上,更需要艺术和技术。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动画电影,多是电脑三维动画制作,但是手绘动画(也叫平面动画、二维动画)和定格动画曾占据了动画电影的主流。
其中,越是二维的、接近意识的、物质现实客观规律制约越少的,它的表达形式越自由,表达空间越大,因此,手绘动画,是最为灵动的动画电影样式。
手绘绘画,首先跟“绘”、“画”关系密切。它需要绘画的技巧,也更完整、细腻地保留、呈现出不同画手、不同材质、不同画种的手法和风格。
日本动画电影的其标志性人物、手绘“大厂牌”宫崎骏,他的经典作品《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龙猫》(1988)、《悬崖上的金鱼公主》(2004)等,都是通过无数张手绘制造出来的,画风清新浪漫,触动人心。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独一无二的的动画形式,在国际电影节上曾获得诸多殊荣。如,1961年《小蝌蚪找妈妈》曾荣获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63年《牧笛》被外国人誉为“奇迹”和“中国式的动画片”,1982年《鹿铃》曾荣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等。
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
烟笼山水,浑然天成,每一个场景定格都是一副优美的水墨山水画,意境疏远开阔,笔触浓淡相宜。老琴师和渔家少年因缘结会, 琴瑟共鸣,两个角色含蓄优美,举止灵动洒脱。《山水情》勾线简洁,色彩简致,泼墨写意,蕴藉生动,水墨画手法表现的风格化、完整度上别具一格,与故事主题所表达的高山流水、相忘江湖的文人气质,相得益彰。
可以看到,在手绘动画中,材质、笔触、颜料、质感、线条等特质,如水彩的透明感、轻盈感,赋予了动画电影的独有美感。
除了绘画,其他材质,如木偶(《阿凡提的故事》1980)、剪纸(《南郭先生》1981,《葫芦兄弟》1986)、皮影(《中华熊猫》2019)、黏土(《超级无敌掌门狗》1996)等,多是通过定格动画形式完成,将传统艺术色彩、造型等审美和风格,融入了动画电影的创作中。
《超级无敌掌门狗》1996,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特效(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3D打印技术(如《超凡的诺曼》2012)、绿幕(如《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 ……等技术混合使用,进一步开拓了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荣获奥斯卡四项金像奖
电脑技术与原始手绘并不冲突。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新海诚的“2.5D”风格,在他的《言叶之庭》(2013)、《秒速五厘米》(2007)等作品中,呈现出有三维动画的流畅细腻,如背景和光影表达,和二维手绘风格的生动自然。
甚至于,电脑科技可以让静态的绘画动起来。2017年,英国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惊艳世界。导演先通过绿幕完成演员拍摄,然后进行CG动画处理和画师打磨,终于让梵高“活”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完成了对画家和其艺术的致敬。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2017,相关人物
梵高作品,《星空》1889
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电脑科技,为动画电影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动画电影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是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融合,具有独特和丰富的美学语言和艺术价值,不能和其他电影互相代替。
2、仿真造型和拟态表现的结合作为对现实或想象的重新架构,动画电影要在一片空白上打造“空中楼阁”。因此对于观众来讲,它有两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
一个是仿真造型,依据客观存在和生命经验,发挥想象力,构造全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空间形象等,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可感。比如巨大的“龙猫”,金鱼姬“波妞”,《风之谷》的腐海,《狮子王》(1994)的非洲草原等,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原型。
另一个是拟态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人物言行举止、事物的发展变化、镜头的运动衔接等“动态”表达,合乎逻辑,流畅自然。比如《功夫熊猫》(2008)中的“阿宝”会功夫、《狮子王》(1994)中的“辛巴”与叔叔争夺权力等,通过拟人化表演,将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所产生的戏剧张力和自然感染力,是真人表演无法突破的。
《功夫熊猫》(2008)
仿真造型,对现实“改造”和艺术化处理后,使观众远离现实和当下,进入“假定性”叙事的情景,顺利开启“梦之旅”。如2016年新海诚在《你的名字。》中国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动画是一个纯粹的东西,动画里的人物都是为了作品而诞生的。
观众在与动画电影的天然“安全距离”下,可以单纯地享受、沉醉、感动,而不必产生“代入现实”的焦虑、不安和惶恐。
有时候过于逼真还原,就会距离观众太“近”,损害了观众对“动画”类型的原始期待,破坏了拟态表达的基础。如3D版《狮子王》(2019)的失败关键,就在于狮子的造型太像真的“狮子”了。主体既然是真实的,拟态表达自然无法开启,想象通道被关闭,原作的浪漫、诗意、搞笑也就难以为继。
3D版《狮子王》烂番茄评分
3、想象界的延伸《机器人总动员》(2008)的呆萌机器人瓦力对爱情的纯粹,《海底总动员》(2003)中小丑鱼马林找回儿子过程中的成长……动画电影经常“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同时,跨生物的主角、多时空的场景、超现实的剧情、鲜明的造型色彩、富有个性的台词、夸张的配音……有助于对于拓展和延伸观众的认知,提高想象力,愉悦身心,寄托情思。
《机器人总动员》2008,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在CG技术的完善下,真人版动画电影大行其道,想象界与真实界的距离似乎在拉近,如《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灰姑娘》(2015)、《美女与野兽》(2017)、《奇幻森林》(2016) 《名侦探皮卡丘》(2019游改电影)、《小飞象》(2019)、《花木兰》(2020)等。
在一些以人为主角(而不是动物或外星人等)、真人版动画电影里,如《银魂》(2016),通过拟态表达的合理性、高度风格化的剧情和人物个性,与原作恶搞自黑高度一致的戏剧感,会降低“真人、真景”的现实迫近感。
动画电影更强调对理念世界的表达,如新的时空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架构,爱情、友情、生命等终极意义的探讨。
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古书《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奇幻元素基础上,打造了神的世界、少女“椿”的世界和人类的世界,人的灵魂则以“鲲”的形态存在。这种依托于中国传统神话建构的新世界观、生命观的表达,配合“中国风”的画面,充满了神秘感和浪漫感
《大鱼海棠》2017的世界观
2019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根据日本漫画家木城雪户的小说《铳梦》改编,推出了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2019)。
原作故事围绕着地上城市“废铁城”和天空之城“萨雷姆”的对立展开。在26世纪的后启示时代,地球文明毁灭,城市只剩下末日废墟和未解之谜,人类居住地“废铁镇”是一个烂杂污秽、罪恶肆虐、冷漠专制、毫无希望的地方,在这里还生活着“在阴暗世界里,为生存奋斗的人类”(木城雪户语)。
但是,卡梅隆的电影却讲述了阳光美好的钢铁城里,一个(机械)少女的成长史和反抗天空霸权的故事,与原著的精神内核相去甚远,也因此受到了原著忠粉的诟病。
《阿丽塔:战斗天使》(2019),城市的明亮和奇观
《铳梦》中的阴暗、混沌和绝望
二、谈动画电影,其次谈的是市场和营销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大护法》因为“成人向”和“暴力美学”,主动进行“自分级”,在片头标明“PG-13”。“PG-13”的意思就是,13岁以下儿童需家长陪同观看。
《大护法》2017,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
动画电影早就不是专门拍给儿童看的电影了,《变形金刚》(PG-13级)系列中几乎是成人逻辑,甚至有些裸露镜头和下流对白。在美国、日本的电影分级制度下,动画电影都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并创作中细分市场,迎合观众需求,主题风格多向发展。
美国电影分级制
日本电影分级制
但是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中国动画电影的基础策略是“全年龄”市场定位,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大鱼海棠》(2016)、《风语咒》(2018)、《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等,题材保险安全,大多选取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文化元素,如经典神话人物孙悟空、哪吒、民间传说饕餮等。
《花木兰》1998
面对当下中国电影观众中新生代消费能力巨大的事实,中国动画电影在人物个性表达上,不再拘于“家国天下”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理念,而是更突出个性尊重、生命可贵的主题,赋予人物的“斗天斗地、我命由我”的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强烈个性,在新生代观影群体中引发共鸣。
同时,“故事新编”也是必须的,《十万个冷笑话》中面容俊可爱身材雄壮的肌肉萝莉、《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丑萌反叛的“恶娃”模样、现代台词等,击中了新生代的萌点、笑点、趣点,成为网络“热搜”。
“我命由我不由天”
由此可见,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就具备强烈的商业市场诉求,包括大IP的挖掘(皮卡丘、变形金刚、花木兰等),明星效应的利用(明星参与配音、CG动作捕捉等),社会时代语境的贴合,电影受众的精神需求等。
一提到动画电影,就想起动漫;一想起动漫,就想起二次元圣地、无数年轻人的精神“ATM”机——B站。动画电影借助于UGC(用户内容生产)进行宣传扩散和话题营销,或热搜、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新媒体宣传,或通过豆瓣、知乎等进行网络口碑引导,或进行周边衍生品开发,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市场收益。
B站22、33娘形象近期消失,或意味新的发展转向
情怀营销是动漫电影的重要策略。除了粉丝情怀,《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曾激发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支持情怀,上映前在微博等平台发布了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合作的联动短片,“蹭热引流”,用当年大热的动画电影为自己“背书”,使网友充满期待。当然,它最终没有辜负这份“期待”。
总而言之,中国动画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营销,仍需持续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像“宫崎骏出品,必属精品”一样,时刻让中国观众对“大圣归来”充满昂扬信心,为树立动画电影创作自信、市场自信、跨文化传播自信奠定基础。
“大圣归来”
三、谈动画电影,再次谈的是思想和文化无论是东方文化的儒家思想,还是西方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都必然在动画电影中作为底色而存在。无论是网络科技推动的艺术形态多元化,还是青年亚文化(比如耽美文化影响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和敖丙的人物暧昧关系)思想影响下的意识形态纷繁,时代的印迹,文化的更迭,也都必然流动在动画电影的发展脉络中。
这是动画电影做为艺术,和文化语境和时代语境的一种关系必然,所折射的民族特色、时代思潮也进一步提升了动画电影的品格和深度。同时,东、西方的动画电影也在汲取彼此的文化特点、民族特点,打造更具有“他者”奇观特质、文化交流意味的作品。
例如,近年来,西方动画电影从中国文化里寻找灵感,打造了《功夫熊猫》、《花木兰》(1998)等佳作,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7年,皮克斯以墨西哥亡灵节为灵感,推出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了12岁小男孩去往亡灵世界,重逢了太爷爷等先辈,回到人世间后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电影用瑰丽多姿的画面、活泼幽默的方式,深刻地探讨了“死亡”这个禁忌话题。电影让我们领略了墨西哥文化的魅力,也通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让我们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爱,就是记住”,死亡不是终点,忘记才是。
《寻梦环游记》大量运用明亮的橘色和神秘的紫色
优秀的动画电影就是这样,不但好看、好玩,更具有现世关怀的意义,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考量、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和生命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千与千寻》、《风之谷》等对人性欲望、环境保护命题的探讨,《千年女优》、《红辣椒》(2006)对潜意识、梦境的精神分析,《大世界》(2017)对现实世界的冷峻复刻,《玛丽和马克思》(2009)对自闭人格的共情关注。
《红辣椒》(2006),今敏代表作
《大世界》2017,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
《玛丽和马克思》,最打动作者的一部电影
四、谈动画电影,最后谈的是童年和记忆。在动画电影里,我们看到艺术,看到文化,看到社会,看到思想,也看到了童年。
作为80后,作者在童年时期,还没有看 “动画电影”的机会,基本上都是在电视媒介上看动画片。每天放学后,巴巴地守在电视机前,如饥似渴的眼睛瞪着21寸电视屏。
那时候,学习着急了,就手指画脑袋,模仿一休的样子思考;张口就会唱的儿歌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小女孩们经常振臂高呼一声,“我是希瑞,赐予我力量吧!”,男孩们则双臂架十,发出指令“恐龙特级克赛克,出击!”……
直到现在,记忆深刻的动画片有:当时从国外引起的《巴巴爸爸》(法国,1975出品)、《变形金刚》(美国,1984出品),《聪明的一休》(日本,1975出品)、《非凡的公主希瑞》(美国,1985),《哆啦A梦》(日本,1979出品),《蓝精灵》(美国,1981),《猫和老鼠》(美国,1990出品),《小飞龙》(日本,1972出品),《米老鼠和唐老鸭》(美国,1928出品),《鼹鼠的故事》(捷克,1957出品),《神探加杰特》(美国,1983出品),《忍者神龟》(美国,1987出品),《圣斗士星矢》(日本,1986出品),《恐龙特急克塞号》日本,1986出品)等。
“我是希瑞,请赐予我力量吧!”
国产动画也有不少经典之作,系列片有《黑猫警长》1984年,《葫芦兄弟》1986等;动画短片有:《大闹天宫》(1961),《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雪孩子》(1980),《九色鹿》(1981),《崂山道士》(1981),《三个和尚》(1980),《猴子捞月》(1981),《咕咚来了》(1981),《天书奇谭》(1983)等。
《九色鹿》运用了中国风元素
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多是脱胎于动画片,依托于良好的观众基础和粉丝忠诚度,打造了诸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电影、《熊出没》系列电影,为当代小朋友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交话题空间提供了重要方式。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动画的存在。跟小伙伴们热切讨论动画人物或剧情,熟练地背诵动画中的经典台词,通过动画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理解爱。看动画已成为童年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也已成为每一代人共有的时代精神符号和美好的童年集体记忆。
所以,作为“老年人”、过来人和带过娃的人,从不会问“该不该、能不能看动画电影”这样的问题。
问,说明看得还是有点少。
【end】(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如侵联系删除。)
支付宝扫福娃营销活动怎么操作?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右下角的AR入口,对准福娃扫描,会显示进度扫描,第一次操作耐心等一下,然后按提示操作,对准地面点击召唤,会有福娃的动画,最后点击领取就可以了!这是互动性的红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体验式营销。先领取普通红包,消费完再领取。两个红包不能同时存入卡包。只能消费后在领取。关注我文章里有具体操作。
有没有搞笑的电影推荐?
看过了几百部电影了我来为自己看过的一些比较搞笑的电影排个名top 12 寻找金钟旭
属于轻喜剧那一类,看完心情会很好,很喜欢林秀晶这个女演员,孔刘在这里也是很萌top 11 开心家族
这一部情节比较有意思,后面画风反转真是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在搞笑排名里面靠后了点top 10 律政俏佳人
看的时候真的很愉悦,女主神经略大条top 9 头脑特工队
脑洞很大的动画,很有意思,还有冰河世纪系列也很搞笑,个人比较偏爱这一部top 8 奇怪的她
一位老奶奶的神奇历程,国内也有翻版《重返二十岁》top 7 阳光姐妹淘
这一部充满了青春活力,笑过的背后,略有感伤top 6 冒牌家庭
临时组建的家庭,目的是运送毒品,一路各种跌眼镜的笑料top 5 幸运钥匙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失忆灵魂互换各种老套桥段,但看起来还是很搞笑的top 4 请别相信她
这一部估计很多人都没看过,也比较冷门,讲的是一个九段骗子把一家人(除了男主)骗得团团转的故事,各种误会巧合还有女主的机智,男主那简直倒了八辈子血霉了,心疼两秒,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小清新的电影top 3 两杆大烟枪
这一部真的是剧情6到飞起,一环扣一环,看到最后差点笑断气了top 2 小姐好白
剧情有点借鉴《热情似火》,两位迷人的“小姐姐”整的一套乌龙,简直全场爆笑top 1 率性而活
这是我看过最搞笑的一部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部逗比的作品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周星驰的,卓别林的,这类比较知名的就不参与排名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