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界张辽有必要,还杀关羽有意义吗?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一、曹操、孙权、刘备三分荆州
荆州在东汉末年的战略地位随着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变得空前重要起来,从公元190年开始,荆州之主是刘表,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依靠蒯氏、蔡氏等襄阳豪强的支持,一举控制整个荆州七郡。
在从此没有平定北方之前,没有太多的精力用来对付南方的刘表,虽然双方时不时发生点冲突,但刘表的总体治荆战略是自保,在曹操远离中原发动突袭乌桓的战争时,刘表依然没有趁其空虚而北进。
刘表
刘表治下的荆州不仅在北方有曹操这个敌人,在西方有刘璋这个敌人,而且在东方有孙权这个敌人,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杀死了孙权的父亲孙坚,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孙权从执政以来,无时无刻不想吞并荆州,一方面是报杀父之仇,另一方面荆州是江东六郡扩张的必由之路。
孙权在控制江东六郡之后,就开始面临扩张的战略,孙权的北方是曹操,曹操实力太强,孙权难以北进,孙权的东方是大海,只能望海兴叹,孙权的南方是荒凉的交州,当时是非常偏僻的地方,孙权最好的发展方向就是向西边的荆州扩张。
孙权用了7年时间才打败并杀死了黄祖,并控制了三分之一的江夏郡,当孙权准备进一步向荆州扩张时,曹操来了,此生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
刘表控制了荆州
孙权之所以与刘备联合,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曹操来了,公元207年,曹操南下荆州,曹操的政治目标很明确,就是夺取荆州,占据江汉平原与长江中游,切断长江上游与下游的联系,为统一整个中国南方做准备。
曹操南下的消息让孙权感到很恐惧,派出了鲁肃到荆州打探消息,以便应对来自曹操的威胁。同时也让刘备感到恐惧,刘备的第一反应就是跑,有多快跑多快,但刘备再怎么快也没有曹操的虎豹骑快,终于在当阳长坂坡,刘备被曹操打得全军覆没,只能狼狈逃到夏口投靠刘表的长子刘琦。
当曹操接受刘琮的投降时,便暂缓了继续攻打刘备与孙权,开始调兵遣将、运输粮草,同时积极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一举打败刘备与孙权,统一整个中国南方。
赤壁之战后的天下局势图
在曹操休整的这几个月时间中,孙权和刘备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组成了政治军事联盟,没多久,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但是大败而归,紧接着就是周瑜攻占了南郡,刘备攻占了荆南四郡,再加上曹操占据了南阳郡。
而江夏郡则被三家各占三分之一,孙权是在战前就攻杀了黄祖,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江夏郡,刘备是投靠刘琦,刘琦去世后,其控制的三分之一江夏郡被刘备接收,曹操是攻占了江夏郡北方的三分之一领土,至此整个荆州七郡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了。
二、刘备借荆州的来龙去脉
南郡之战结束后,曹操的势力退到南阳郡,占据了襄阳与樊城,周瑜控制了整个荆州最核心的南郡,而刘备则占据了荆州南四郡,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荆州
刘备的北方是周瑜控制的南郡,无法北进,南方是荒凉的交州,没有动力南下,西边是崇山岭,东边是孙权,刘备没有任何发展方向,即使有,也是刘备不感兴趣的,比如南下。
自从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提出了战略规划之后,刘备对于自己的整体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刘备占据了荆州南四郡,接下来就面临如何发展,按隆中对来说,刘备应该占据荆州和益州,刘备自然就会把眼光放到西边的益州。
从当时的地理来看,想要进入益州,最好的路线就是沿着长江一路逆江而上,经过长江三峡进入益州,但是周瑜控制了南郡,刘备没有进入益州的路线,于是向孙权提出借荆州,实际上是借南郡。
刘备的运气很好,正赶上周瑜病逝,孙权出于抵御曹操的目的,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要是孙权不借南郡给刘备,整个曹操控制区与刘备没有丝毫接壤,那么所谓的孙刘联盟共同抵御曹操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孙权头上,孙权想要减轻这种压力,让曹操的势力来消耗刘备的实力。
周瑜病逝
别以为孙权傻,孙权一点也不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孙权借南郡给刘备有其充足的理由,而且当时的刘备实力比较弱小,就算刘备赖账,孙权也有信心收回南郡。
就这样刘备顺利借到了南郡,刘备借南郡的目的就是进入益州,继而夺取刘璋控制之下的益州,完成隆中对中的战略部署, 这是刘备集团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刘备进而夺取天下的战略步骤之一,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来龙去脉。
三、孙权夺荆州、杀关羽
当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后,孙权派人索取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刘备不肯,孙权于是派吕蒙率军攻打三郡,刘备听说后,亲自率军到公安县,并派关羽与其争夺三郡,鲁肃在益阳与关羽对峙。
《三国志 鲁肃传》: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
刘备借荆州
双方对峙期间,曹操率军攻打汉中,这危及到刘备的战略安全,要知道汉中是益州的北方门户,曹操一旦拿下了汉中,刚刚夺取益州的刘备将永无宁日,刘备权衡利弊,将长沙郡与桂阳郡割让给孙权,双方以湘水为界,握手言和。
虽然双方之前是联盟,但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对手,要不是曹操的存在,双方的联盟早就破裂了,正因为曹操的存在,从南郡之战后,双方就开始维持一种台面上的联盟关系,而背后全是政治利益的权衡。
至于为什么孙权借出去的是南郡,但要求刘备归还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三个郡,这应该是刘备借南郡时双方协商的,刘备借南郡时还有哪些政治条款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刘备借南郡没这么容易,孙权一定有收回南郡的信心才会借出去的。
孙权
虽然双方暂时握手言和,但联盟实际上是破裂了,荆州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都是不可能舍弃的战略要地,孙权夺荆州是为了保证长江天险的战略安全,在古代,长江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天险,刘备夺荆州是为了统一天下的战略,这是刘备终生追究的目标。
双方谁都不可能放弃荆州,这在政治上已经是明确的,孙权无时无刻不想把荆州夺回来,在湘水划界2年后,孙权就开始与曹操暗中联系,双方进行了政治联姻,很难想像两个死对头居然也可以联姻。
《三国志 吴主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
刘备当然不知道这事,孙权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夺取荆州,并为接下来与刘备决裂做好准备,但很可惜,刘备没有察觉孙权的战略。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到219年5月曹操退出汉中,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紧接着刘封与孟达率军攻占了上庸三郡,而关羽则发动了襄樊之战。
孙权的目的是占据整个荆州
孙权苦苦2年的机会终于来了,孙权想要夺取荆州,并不是因为关羽拒绝他的求婚,也不是关羽辱骂孙权的使者,更不是关羽抢了孙权的粮食,而是孙权为了保证长江天险的战略安全,势在必得的一种政治行为。
无论关羽做了什么,孙权都会夺取荆州,这与关羽的行为没有直接关系,任何个人行为都不足以撼动政治战略,孙权的战略除了夺取荆州之外,还有一条,就是杀死关羽,而且是立即执行。
当关羽在襄樊前线与曹军激战时,孙权派出吕蒙偷袭了公安与南郡,派出陆逊向西攻打,一直打到与益州的交界地带,并切断了关羽的退路,败走麦城的关羽其实已经是瓮中之鳖了,没有逃走的机会,这一切都在事前经过详细周密的部署。
当潘璋手下的马忠俘获了关羽之后,就地斩杀,根本没有劝降的意思,夺荆州、杀关羽是孙权的既定战略,孙权已经夺取了荆州,为何就一定要杀关羽?有何意义?
关羽
孙权杀关羽的意义非常重大,以关羽当时的名声、能力、成就来说,就是三国第一名将,而且在襄樊之战中威震华夏,败曹仁、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俘七军,关羽以一人之力搅得整个天下为之混乱,差一点就打开了进入中原的大门,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关羽强盛。
关羽以荆州三郡的力量打得强大的曹魏节节败退,这是三国时期除关羽之外的任何一位名将都难以做到的,曹操、孙权都看到了关羽身上这种强大的能力,在不需要刘备的配合下,关羽能够孤身深入,威震华夏,完全靠的强大的个人能力。
当时孙权手下所有将领无一人能与关羽相抗衡,吕蒙无法抗衡关羽,陆逊还只是初露头角,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孙权意识到自己夺荆州的行为会引发刘备强烈的反应,甚至还会发动战争,既然已经撕破了脸面,孙权只能把事情做绝,杀死刘备手下唯一的名将和顶梁柱关羽,以免将来关羽会率军前来报复。
关羽是蜀汉唯一的名将
这一切都是孙权的战略规则,甚至张飞的死与孙权脱不了干系,张达、范强二人杀死了张飞之后,直接带着张飞的首级来投靠孙权,张飞当时在阆中,益州中部,张达、范强二人如何能带着张飞首级顺利投靠孙权,想说没有孙权的暗中资助是很难的。
关羽、张飞一死,刘备的实力被严重削弱,孙权就不再惧怕刘备手下的任何将领了,再加上刘备的实力也不如孙权,孙权就有把握对付刘备,再加上孙权还向曹操称臣俯首,集中力量来对付刘备,从偷袭荆州到夷陵之战,包括夺荆州、杀关羽,都是孙权早就规划的战略。
三国杀界张辽杀不了人?
因为他的技能是抢夺别人的手牌 是属于偏辅助,不是进攻类型的,所以一般是不杀人的
林冲到了三国里大概什么水平?
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式”的提问。
隔着近千年,一个小说里虚构的人物,穿越到三国,能有多少可比性。即使比出来了结果,又有什么用处?
小时候,媒体并不发达,除了早晚定点靠在村里的大喇叭旁边,听一段《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评书之外,再就是到赶集的时候,花上几分钱在说书的地摊上,听一下午说书,到末了,总是有人会问:关云长和秦叔宝打一架,谁会赢?说书人有时候一脸懵逼,想半天后说:一定是关二爷赢了秦叔宝。为什么呢?因为关二爷是真武大帝,而秦叔宝只是个门神。
说书人交了差,收拾摊子回家喝酒去了。提问的人也是一脸满足回家讲给其他由此疑问的人听,这算是最权威的回答,毕竟,几分钱没有白花。
如今,媒体发达了,网络方便了, 但是仍然会有很多人会关注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仍然会有人不厌其烦的回答这类是问题。给一些互不相干的虚拟人物进行着各种各种的比拼和排名。
还有很多虚拟的人物各种纠缠不清,也是许多人关注的事情。
界张辽的技能什么意思?
跟标张辽类似,如果比较的话,强度一样。
界张辽对比标准,特点在于更灵活点,敌方无牌可摸,也可以自摸,或者敌人只有一个,或者为配合队友技能,只摸一张,自摸一张。
曹操能成千古一帝造就伟大帝国吗?
曹操若是统一三国,不敢说能成为千古一帝,但至少一个伟大的帝国还是能够创建的,至少没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没有南北朝时期汉族差一点亡国灭种的国难,至少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大魏王朝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曹操如果能统一天下,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具备创立一个伟大帝国的基本条件,而曹操作为开国之君,不仅仅在军事方面颇有才能,而且在政治方面更是有所建树。
马上能打天下,不一定马上能治天下,但曹操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雄主,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曹操生前创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作为曹魏的政治制度延续下来了,如屯田制、对付少数民族分而治之的制度、以及人才推举制度。
中国历史鼎鼎有名的千古一帝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就必须做出极大的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像秦始皇开创了诸多的第一,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第一个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以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统一,才有了我们几千年统一的文化、民族、国家。
汉武帝也是如此,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格与外族作战,并开疆拓土的伟大皇帝,汉武帝打出了汉民族的尊严,并将大汉国威带到全世界,所以我们是汉族,使用汉语。
唐太宗作为唐朝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贡献就是让唐朝的版图扩充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同时加大所有华夏民族的融合,并且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没有之一,文化开放,风气开放,政治开放,民族开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王朝之一载入史册。
而曹操呢?当时的曹操能做出千古一帝的功业来吗?
并不能。就算曹操能统一三国,也没有对外扩张或者开疆拓土的能力,因为曹操在统一三国的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实力,东汉末年从高峰的6000多万人口到了三国末年时,只有一千万不到的人口,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人口,农田,粮食生产,城镇等等。
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成就统一天下的伟业,汉武帝是经历文帝之治的盛世,才积累了对外开疆拓土和进行一切活动的实力,唐太宗同样是经历了隋朝打下的统一基业,他们都是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凭借个人能力与实力成就千古帝业的。
而曹操没有前人留下的资本和实力,在经历多年的三国统一战争中,新建立的大魏朝即使能够成为伟大帝国,那也要等到三代之后了,千古一帝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整个中国历史数百位皇帝,能称为千古一帝,也不过屈屈可数。
所以曹操没有成为千古一帝的实力,虽然他有千古一帝的能力,有能力的君主,如果站在风口上,就能成为千古一帝,如果没有时势和风口,那就不能,显然曹操运气不济。
虽然曹操不能成为千古一帝,但曹操所建立的大魏王朝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因为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都是明君,光凭这一点,大魏朝就能傲视东亚,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朝代的话,如果刚建立起来的三代皇帝是明君,基本上就可能断定这个朝代是个强大、伟大的帝国。
因为中原大地的体量非常大,所以曹操建立的大魏朝无论是人口、地盘、实力都在东亚处于绝对的第一,如果没有战乱,和平发展的话,用不了几年,就会强大得一塌糊涂,周边根本没有力量能阻挡。
如果曹操能统一三国,周边像乌桓、鲜卑、羌人等等都无法与魏朝匹敌,大魏朝肯定会对外发展,至少西域都护府可以开张,可以恢复东汉在西域的势力与存在,可以再次开通丝绸之路,如果曹操还愿意对外发展的话,可以走得更远,但以大魏朝的实力与能力,势力最多只能到达中亚。
在东亚,向东北发展,辽东将会再次并入大魏朝,向南方发展,交趾九郡也将并入魏朝,除此之外,应该 再无发展,换句话,魏朝最强盛的时候,应该能达到东汉明章二帝时期的水平。
正因为曹操是个极为出色的政治家,所以曹操治国也应该不错,有自已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威胁政权的势力,比如当时崛起的士族门阀势力,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就是打击士族门阀的手段。
因为唯才是举是以才能作为人才选择的主要标准,而出身作为次要标准,士族门阀就是靠出身好才垄断了做官的途径,当时的天下大势就是士族崛起,曹操此举只能是无奈的逆潮流而动。
虽然如此,曹操仍不失为一代明君,他仍然会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