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g怎么上高塔,匈奴只打汉朝不打欧洲吗?
这个问题有意思啊。
谁告诉你匈奴只打汉朝不打欧洲的?事实上匈奴从崛起到消亡,总共分为两个阶段,以公元151年为界。公元151年,东汉将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即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从此,西逃到西域北部地区的北匈奴不得不再次西逃到中亚以及东欧地区。从此,匈奴作为中华帝国北部的强悍力量彻底退出中国北部,南匈奴等南迁至中原边缘,和汉人逐渐融合。
而在公元151年之前,是匈奴不断崛起并肆虐中国北方的辉煌历史:
匈奴哪里来?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战国时期,匈奴开始威胁中原北部,秦国、赵国和燕国不得不修筑雄伟的长城抵御匈奴的侵扰。公元前250年,赵国名将李牧大败匈奴,使匈奴多年来不敢再南下。
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匈奴只打汉朝吗?
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打赵国,匈奴还打秦朝。
只不过,因为在秦朝之前,匈奴势力尚弱,所以不可能对中原各国产生巨大冲击,所以赵国李牧能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秦朝名将蒙恬能却匈奴七百余里。
汉朝初见,民生凋敝,经历了白登之围,汉朝不得不进入长达70多年的战略防御阶段,而后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反攻。
从前129年汉武帝反击匈奴开始,到公元155年司马达击败北匈奴,汉朝和匈奴前后进行了长达约300年的战争,终于将匈奴彻底逐出漠北和西域地区。
匈奴打欧洲吗?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提到“上帝之鞭”,都会想到成吉思汗。但是最早被称为上帝之鞭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匈人王阿提拉。
很多人认为阿提拉就是匈奴的后裔,事实上,此时距离东汉击败北匈奴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而且匈人相比于匈奴而言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制度都落后好几个层次。
最可能的结果是:被匈奴被东汉彻底逐出西域后,北匈奴残部穿过阿拉山口,到达广袤的中亚地区重新建立游牧民族政权。
但是,北匈奴残部西迁至中亚后,由于势力弱小且东汉的不断追击,仍无法立足,不得不再次西迁。在西迁的过程中,北匈奴不断和当地融合,最终形成带有匈奴血统的匈人,他们最后一直迁徙到黑海北岸顿河流域才定居下来,这就是阿提拉的匈人集团。
这样的前夕,北匈奴用了300多年!当野蛮的匈人风驰电掣地杀向欧洲时,被惊恐的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从匈奴和中原帝国的拉锯战中可以看出,匈奴一直以南下中原,争夺西域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当中原帝国势力膨胀后,匈奴失去优势,才不得不穿过阿拉山口,彻底消失在中国的史书中。由于漠北草原和中亚、东欧等地的纬度相同,气候相似,因此非常适合匈奴骑兵向西发展,最后,被汉朝击败的匈奴在经过演化后成为肆虐欧洲的强悍力量!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山东鲁能少一人以2?
谢谢您的邀请!从战术意义而言,我认为这是鲁能本赛季打得最好的一场比赛,尽管场面和比赛的过程不是绝对的精彩。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我愿意给李霄鹏打9分以上,给鲁能打9分。
8月20日晚,足协杯半决赛第二场上港主场迎战鲁能。第39分钟,费莱尼接莫伊塞斯助攻首开纪录。第47分钟,刘洋抬脚过高被黄牌改红牌罚下。第69分钟,格德斯助攻张驰得分。最终鲁能2-0取胜,与申花会师本赛季足协杯最后的决赛。
纵观整场比赛,有几个方面令人印象特别深刻:此前无论是中超、亚冠还是足协杯,绝大多数场次中前场进攻非常强悍、流畅的上港,却磕磕绊绊、特点打不出来。相反,打法相对简单、只是利用边路突破打前场高点的鲁能,却一反常态、打得游刃有余,并0封对手。一贯墩厚老实的李霄鹏,带领教练组成员进入球员质疑裁判等等。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第一、李霄鹏主动求变,战术得当,鲁能三军用命,全面压制对手
这是一场鲁能“不能输”的比赛。在亚冠的出局、联赛争冠无望的情况下,鲁能将目标转移到足协杯上来。而此前中超联赛4战1胜3负(除了第23轮3-0胜华夏外,第20轮0-1客场负一方、第21轮主场0-3负恒大、第22轮迷客场1-2负卓尔),更将鲁能逼上了“绝境”。可以说,为准备此战,李霄鹏赛前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工作。从比赛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些工作卓有成效。
1、鲁能变阵,李霄鹏打造鲁能最佳中场。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本赛季鲁能作过多次的变阵,但一般只局限于“田忌赛马”式的“变”,只是主力球员上场时间的变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术变化。
但这场比赛,鲁能两名常规的最强边路球员金敬道和吴兴涵并没有首发,取而代之的是对张驰和刘彬彬,蒿俊闵更是极为罕见地出现在鲁能的前腰位置,双后腰是费莱尼和莫伊塞斯。后防线上,郑铮顶替戴琳首发中卫,刘洋则打左后卫,守门员还是王大雷。
可以说,除了突前打单前锋的佩莱外,鲁能的首发阵容变化非常大。但这一变,彻底将鲁能打活了。蒿俊闵在前场的进攻组织作用更为明显,在防守方面也将上港的进攻发起点施加限制,从源头上切断上港中后场与前场外援之间的联系。两名同样速度见长的边锋刘彬彬和张驰则从两个边路给对手施加压力、压制对手的边路进攻。特别是刘彬彬的左路,不断利用速度冲击对手的防线。此前上港助攻最强的右后卫或者右边翼王燊超被死死地钉在后场,基本上只能龟缩防守。而张驰的前压,同样把于海的助攻能力减至最少。即便偶有漏网,也只是匆匆出脚45度传中,毫无威胁。
鲁能的两名后腰同样作用非常突出。费莱尼几乎将胡尔克防得毫无脾气,莫伊塞斯并不是绝对的控球球员,但他的防守同样非常出色。而在进攻端,他的大范围前插,并且活动范围非常大,前后左右均见其身影,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前场的进攻。第39分钟鲁能取得的第一个进球,虽然仍是利用两个“高塔”的争顶并由费莱尼打进,但莫伊塞斯极高质量的任意球传中建了首功。
这一变化的战术原则,就是以蒿俊闵为首的3名前场球员首先切断上港的中后场与其前场的联赛,再用费莱尼和莫伊塞斯在中后场阻隔上港的外援之间的联系,达到将对手的进攻隔离、各自为战,最终将上港的中场打乱,使期前锋得不到炮弹的支援、陷于孤军作用的目的。
这种变化,与中超联赛第15轮主场2-0击败国安之战又有不同。虽然同是将对手的中场打乱,但与国安之战,李霄鹏排出的是3中场,蒿俊闵、周海滨和崔鹏。相对来说,那是带着被动的性质,以拼命的拦截、抢断以达到目的。但这次却是将蒿俊闵推上前场,以中路的主动控制与边路的进攻相结合,是主动出击,打得更有技术含量。
这是近两个赛季以来鲁能的中场发挥得最近乎完美的一场比赛,每一名球员的作用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并且整体运转极为高效,每一次进攻几乎都能给对手制造非常大的麻烦。一句话,至少在中场的压制与反压制这一战术安排上,李霄鹏完胜佩雷拉。
2、球员顽强拼博、精神面貌非常好。顽强拼博本来就是山东鲁能一个优良传统。但具体到这场比赛而言,鲁能球员的拼博更多了一分血性。
这首先表现在每一个位置、每一名球员的比赛状态上。比赛过程中,除了个别球员对队友的传球失误或者不到位偶尔还有一点抱怨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全都专注于比赛——当然,刘洋那次抬脚过高导致先是领到黄牌、尔后改判为红牌除外。
佩莱几乎没有了常见的“抱头”、对队友比比划划、与裁判喋喋不休;刘彬彬的突破不再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而是突破非常坚决、失误后就地反抢;蒿俊闵虽然极为罕见地司职前腰,但在对方禁区前30米区域内,以其过硬的个人技术全面掌控局面,最大限度地牵制了上港整个后场的中轴,也极大地吸引了对方的防守兵力,为佩莱和费莱尼等高点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费莱尼这场比赛看着不是太显山露水,但作用可谓最大。打入首球、防住了胡尔克。不但从肉体上防住了,也从精神上摧垮了对手。比赛还没进入伤赛补时,胡尔克就基本上已经放弃了比赛、站着等球,可见其心理早就已经崩溃了。
当然,刘洋、刘军帅、郑铮等鲁能所有其他球员同样拼博、拼命,也是确保这场比赛胜利的最大功臣,在此不一一罗列。从这点来看,鲁能赛前的海外报非常成功!
第二、佩雷拉临场指挥失当,3外援表现失常,上港败得心服口服
中超的几名外籍主教练中,佩雷拉属于相对“另类”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他的战术安排以及临场指挥上极具特点。
从面对后防线上的伤兵满营、不得不改打3中卫、并且一改就成功,到临场指挥妙招频出,甚至成为李霄让鹏佩莱“递小纸条”的师傅。奥斯卡的中场调度、胡尔克的中路推进、埃尔克森或者李圣龙的前场骚扰、抢点、王燊超的助攻甚至直接得分等等,战术打得都非常成功。甚至足协杯1/4决赛面对恒大,依靠7名本土球员的防守,前场的3名外援依然打得顺风顺水、彻底摧毁对手,以2-0完胜。
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佩雷拉表示对对手的高点非常清楚,希望上港踢得更聪明一些。具体就是预防鲁能的传传冲吊、控制二点球,要求球队打得更聪明一些,将这场比赛当成一场决战来打。
但人算不如天算。伤愈复出的胡尔克,不但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甚至由于过“独”的表现,再加上对手的限制,导致上港的3名外援各自为战、互相斗气、互相不传球,有机会没机会都一脚射门,即便队友有更好的位置也不传球。而这种状况,即便经过了中场的15分钟调整,仍没有明显改观。可以说,这是上港3名外援之间打得最差的一场比赛。
在排兵布阵方面,陈彬彬与吕文君的作用也极大的削弱了球队的进攻质量。前者一如既往地闷着头在左边路拿球硬突,但过多的盘带以及毫无准头的传中球,只能是一点一点地消磨队友的意志。吕文君则近乎隐身,他在后腰的作用明显不如在前场甚至边路。甚至可以说,伤愈复出后的吕文君,已经迷失了自我,可能自己都没有了信心究竟应该打什么位置。
改打4后卫是佩雷拉另一大错。由于缺少两个边翼的保护,刘彬彬和张驰的边路进攻非常轻易就突破了上港的边路乃至两个肋部的防守,而一旦边路传中,面对佩莱和费莱尼的高点,上港的后卫几乎一筹莫展。甚至下半场对手少打一人,却看不出上港人数上的占优,反倒打得更乱。
如果早一点换上李圣龙——至少在下半场开始不久就应该调整阵容,将陈彬彬和吕文君换下,甚至用艾哈迈多夫替下阿瑙,比赛的结果可能都会不一样,至少输得不会是如此之难看。而用杨世元替下蔡惠康也是一个败家招,上港应该追求的是进攻质量的改变。再说了,同时一下子换下两名后腰,也是导致第二个失球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换人不到5分钟就再次失球。
相比于上港“动腰”,鲁能则是“动手”,用格德斯替下佩莱、迅速改变打法。正是格德斯的顶替了张驰的右路进攻、而张驰顶替了刘彬彬改打左路这一变化,带来了鲁能的第二个进球。
仅从这一点而言,佩雷拉又完败于李霄鹏。
第三、李霄鹏冒险一博,“牺牲”自己换来球队的胜利
上半场结束时李霄鹏带队进入赛场与裁判“讨说法”之举,或招致足协的处罚。但李霄鹏或许已经破釜沉舟、豁出去了。不过,他做得胆大心细、极功心计。先是支开了队员,避免一窝蜂“围攻”裁判的现象,更不像李铁那样招呼球员到场边“喝水”,而只是自己和教练组成员一起,这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和复杂化。
实事求是地说,刘洋的黄牌改判为红牌没有错、非常正确。但李霄鹏成攻了——尽管他的做法不可取,但下半场的裁判表现明显没有引起双方太多的争议。
从“亚冠是重中之重”、到战略性放弃联赛保足协杯,李霄鹏的心里压力太大了、压在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但负重前行的李霄鹏和鲁能,的确又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迈进。这个赛季,鲁能搞得自己很复杂,也很难三言两语作出评价。但至少在足协杯这场比赛中,李霄鹏是胜利者,鲁能是胜利者。不但是比分上的胜利,精神上也是胜利者。
(今日头条悟空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今日头条之外转载!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新手刚玩端游绝地求生需掌握什么?
绝地求生大逃杀是一款非常刺激的多人生存类挑战游戏,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绝地之中,掌握必要的生存技巧至关重要,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评一评绝地求生大逃杀新手的各种攻略,欢迎大家来讨论哦!
对于以前很少玩TPS类游戏,枪法玄幻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也是)。一局大逃杀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记住下面这三个字,这是你能取得好名次体会到游戏乐趣的关键:
活下去!!!
药(绷带不用太多,其他的什么能量饮料,止痛药,急救包,医疗箱,只要空间足够可以尽量拿。能量和止痛是跑毒苟活神器你懂的,急救包医疗箱身上有几个心里踏实。。。)
头盔,防弹衣(没啥好说的,有几级拿几级的,哪怕只拿到一级原谅盔也不要沮丧,后面会说到,原谅盔也有惊喜哦。)
配件(拿到什么枪捡什么配件,不要贪!凑不齐无所谓,我们这个枪法。。。配件再好也是白搭)
新手推荐M416和SCAR-L
M416的战术枪托很重要,没枪托枪口抖上天。
手榴弹(破片决赛有奇效,烟雾要带几个可以封烟跑路。新手多看看其他答案,注意手榴弹怎么扔炸不死自己。。。)
决赛圈这个有点玄学,我也只能笼统点讲了。必要条件一定是沉住气,不开枪则已,开枪一定要杀死人。毒很疼,能量要打满,毒之前30秒就要想好转移的地点及移动轨迹,听枪声判断位置帮助自己寻找藏身处。
绝地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人都是带枪的lyb,像幽灵般潜行于草丛,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的lyb。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人,那周围的人可能都发现了他,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开枪消灭之,或者继续苟。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现在是用锐龙好呢买还是酷睿八代好?
你总预算6000左右,在这个价位要吃鸡我们首先预算显卡和内存,就吃鸡来说处理器再好,显卡不行一样卡的怀疑人生,现在吃鸡基本上都是选用1066搭配16G内存条,毕竟吃鸡这游戏对显卡和内存要求比较高,就现在1060加16G内存条就差不多3500左右了,也就是说剩下配件只有2500的预算,在这个价位能选用的第八代CPU只有i3 8100和i5 8400以及AMD锐龙R5 1500x和1600 1600x,以及新出2600X但考虑到2600X价格差距,综合来说i5 8400和锐龙R5 1600x作为首选对象;
下面就i5 8400和R5 1600x做个比较;
I5 8400参数;
锐龙r5 1600X参数;可以看出锐龙5 1600X 具备超线程技术,拥有 6核心12线程,基础频率3.6GHz动态加速到4GHz,最大频和8400一样,基本比8400高0.8GHZ,另外不锁倍频可以超频,单从这点来说明显1600X比8400性价比要高。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的默频下两者CineBench R15跑分,很明显两者多核差距很明显,单核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如果在超频情况下1600X占绝对优势,毕竟8400不能超频;(此图来源网络)
下面来一组游戏测试数据;可以看出两者真心差距不大(此图来源网络)
所以这两个CPU明显单核不超频情况下i5 8400占一点点优势,多核1600X占绝对优势,但是题主,主要是玩吃鸡,再加上现在游戏对对英特尔优化较好,第一代锐龙官方也说在游戏这方面有待优化,所以最终建议使用 i5 8400,但是如果你想一边玩游戏,一边开直播那建议还是选锐龙R5 1600X或者2600X。
下面我给一组i5 8400配置;要玩光污染可能要超预算哦!
i5 8400+技嘉B360套装; 1799元。
内存条,你喜欢光污染我们选用威刚灯条,8gx2=16g内存条,1299元。
显卡索泰1066,2299元。
硬盘金士顿120g,固态硬盘后期自己在加装一块机械硬盘。259元。
电源安钛克额定500w,299元。
机箱选个大侧透,因为你要光污染; 169元。
别以为这就完了,既然是光污染怎么少的了以下神器;
以上全部配件下来超出六千预算,在六千五左右了!如果觉得超预算,可以把CPU降到i3 8100或者将内存条减到8g就可以完美控制在六千左右,具体看你自己了!就说这么多了不对之处大家见谅,喜欢的别忘点个赞关注谢谢!
学习能和游戏一样好玩吗?
你去年买的书,有多少本连碰都没碰过?
下的APP、报的课程、买的会员,有多久没打开过了?
2019年已经快过去四分之一了,年初定下的计划,开始行动了吗?
没事,我理解的。学习,尤其是长期的学习,实在是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不费脑、不辛苦,像玩游戏一样,好玩又有趣地学习?
这恐怕是许多人的心声。
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呢?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这个问题。
01
前阵子看了一个 BBC 的纪录片,叫做《锻炼的真相》。
里面讲:传统的有氧健身方法,其实是很低效的,费时长、阻力大,效果也未必多好。为什么?因为人体会很快习惯和适应运动的节奏,这就导致了它很难起到刺激身体机能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组高强度运动,尽可能让心率接近最大负荷。然后休息10-20秒,继续下一组高强度运动。这就是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它的原理是:让心率瞬间冲上去,再缓和一下,再冲上去……利用这种「冲刺」的方式,不断强迫身体去适应、调整,刺激身体机能。
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是健康医学方面的专家,所以这套观点和模式是否有效,我也不知道。大家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下 HIIT,自行研究喔。
但使我深有共鸣的是:其实,这种思维方式,跟学习是非常相通的。
在学习理论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加工的程度和提取的难度,基本上成反比。
什么意思呢?你学一样东西时,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烧脑、越艰难,你就会记得越深刻,回想和调用时也会越轻松。
所以,我一向不崇尚背诵和重复这种传统的方式,因为它属于「机械加工」,本质上是不过脑子的 —— 你只是把同样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一遍、又一遍而已,并没有建立新的关联。
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叫做「深度加工」。亦即:去深入思考一个知识点的内在结构、逻辑联系、适用场景、外在关联,等等,最大程度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围攻」它,吃透它。
简而言之,就是去「使用」它,而不是重复它。
你加工的深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02
许多朋友可能会问:所以,学习就注定了是反人性的吗?那我不看了……
等等,先别关掉。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加工深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 实际上,它也可以很愉悦。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游戏。
好玩的游戏是不动脑子的吗?实际上,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真正优秀、经典、好玩的游戏,不但不是「不动脑子」的,而且对投入程度要求非常高。
为什么呢?因为好玩的游戏,其体验,一定源于「心流」。而费脑,或者说高强度的投入和努力,正是产生心流的必要条件。
依据不同的投入类型,我们可以把游戏分成三大类:
1)反应。这类游戏,需要实时观察周围环境,并快速作出操作和应对。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射击、动作、即时战略类游戏。
2)策略。这类游戏,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对未来作出规划,并安排好下一步行动。典型如各种策略模拟游戏。
3)沉浸。这类游戏,需要代入角色,理解和接受其世界观,阅读、记忆大量剧情,探索故事线。典型就是各种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的玩法可以千奇百怪,类型可以随意组合,但好的游戏,对玩家的要求,基本都不出这三类。
回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开始觉得一款游戏无聊?恰恰就是经历了大量的摸索,已经完全掌握「套路」,游戏在你面前毫无秘密的时候。
同样,好的影视剧,一定是充满信息量的。比如冰与火之歌、黑镜、九号秘事……错过一个细节,可能就会对剧情理解产生障碍。
实际上,真正不动脑子的娱乐方式 —— 比如瘫在沙发上,看各种劣质的综艺、真人秀、肥皂剧……是非常难熬的。工作间歇偶尔为之是放松,天天过这种生活,不出半个月,你一定会熬不住。
那么,为什么玩游戏,我们能够接受「费脑」「辛苦」,唯独学习做不到呢?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能够一边对一个游戏「投入」,一边又无法离开它?
很多人可能会说:因为游戏有即时反馈,但学习没有 —— 这是对的,但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今天,我想带你一起拆解游戏的内部逻辑,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注意:文中所有的「游戏」,均指单机游戏,不限平台,但不包含竞技游戏(如绝地求生、王者荣耀等)和大型多人网游(如WOW、剑三等),因为它们的核心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03
游戏为什么会令人不能自拔?
这是我总结的一套框架,叫做「目标-行为循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游戏的机制。
这张图比较复杂,它里面一共存在四个循环,我们逐一来解析。
1. 蓝圈:行为循环。也是最基本的循环。
把一款游戏完全拆解开来,它最基本的单元是什么?就是「遇到挑战 - 付出努力 - 获得反馈 - 克服挑战」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是打一个怪、做一个任务、完成一个关卡,也可能是下一步棋。一切遇到障碍、想办法解决障碍的过程,都属于「行为循环」。
这个循环中,又存在着两个内部循环。
1)挑战 - 努力 - 反馈 - 挑战:这是行为循环的主要过程。它可以让玩家感受到: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挑战、通过了障碍,从而激活「我真厉害!」的奖赏回路。
这也是游戏吸引人的核心之一。生活中,大量的行为,无论是学一门技能,还是坚持一个习惯,往往都要非常久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时间贴现」的存在,我们会倾向于看重短期利益、轻视长期利益。
故而,即时反馈加奖赏,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钩子,把玩家牢牢地钩在游戏上。
2)努力 - 反馈 - 努力:玩家付出努力,除了克服挑战,还可以从反馈中收获经验,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可以如何调整。
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大脑提供「确定性」。
我们知道:大脑不喜欢不确定,渴望确定和稳定。而通过调整反馈,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关于「行为」本身的信息,降低它的不确定性,这个过程同样会激活奖赏回路,让我们获得愉悦感。
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循环」。
它会让玩家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 这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2. 红圈:步进循环。
一款游戏,如果每一次「行为循环」都是一模一样的,恐怕不可能有人能玩下去吧。
所以,步进循环就发挥了作用:每一次玩家付出努力、打败敌人,都会面临一个新局面,而这个新局面是由玩家的行为所导致的。
这就会给玩家不断带来新鲜感,刺激玩家的大脑,让玩家一次次地面对「新的挑战」,再一次启动「行为循环」。
另一方面是随机性的加入。
随机性是游戏的核心之一。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正在于随机带来的「未知」 —— 这是唤醒大脑的杀手锏。大脑会不断渴望着把「未知」翻开,让它变成「已知」。
可以说,行为循环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把这种「未知」变成「已知」,从而不断给予大脑快感。
举个例子:围棋最大的乐趣在哪儿?就在于布局到中盘之间。因为这个阶段,随机性最强,双方都有无数的可能性。
而到了中盘,局势基本已经明朗,就会变得沉闷起来。
游戏也是一样的。一旦所有的模式、套路都被摸清了,面临一个新局面,你都能预测到接下来的发展和应对,那也就是它失去生命力的时候。
由玩家行动带来的新局面,加上随机性,构成了全新、更大的挑战,继续激活「行为循环」 —— 这就是步进循环的作用。
3. 绿圈:动力循环。
前两个循环构成了游戏最基本的模式。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让玩家玩下去」的理由。
这就需要涉及动力循环了。
一款好的游戏,玩家的每一次「行为循环」,一定会产生「内生价值」。它会反过来产生「意义」,支撑起玩家的行为。
什么叫内生价值呢?如果把游戏看作一个系统,内生价值就是系统里的货币 —— 比如积分、金钱、收集度、成就……它标识出了玩家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让玩家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绩」。
为什么叫内生价值?因为这种价值,只在游戏世界里有效,出了游戏就等于零。但正是这个特点,牢牢地把玩家「抓」在游戏世界里。
可以说:内生价值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之一。像一些建设、经营类游戏,它们的内生价值远不止是「规模」和「天数」,而是造出各种千奇百怪、脑洞巨大的东西(比如 Minecraft)。这比游戏本身设置的参数有趣多了。
同样,这种「意义」,也不仅仅是游戏参数,还包括:对世界的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尝试,追求故事的完成度、好奇心……诸如此类。它驱动着玩家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挑战、付出努力和行动。
像 RPG 游戏,它们的内生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是玩家确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整个游戏世界」,比如:
解救出人质,使他们跟家人团聚;
打败小 Boss ,使一个村庄幸免于难;
解开了误会,化解了两个势力间的冲突……
这些,都是驱动玩家不断继续下去的驱动力。
4. 灰圈:目标循环。
最后是目标循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把步进循环和动力循环连接起来。
同样,它也分成两部分:
1)成长:玩家每经历一次「步进」,都需要给予可感知的、确切的成长,让玩家感知到「我有进步了」。
这种成长,可以是角色的成长,比如升级、变强;也可以是玩家的成长,比如更熟练的操作、对游戏更深入的理解,等等。
成长是「步进循环」的结果和延伸,它会给玩家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2)目标:一款游戏一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一般来说就是通关、探索整个故事、完成最终的挑战,等等。
在游戏过程中,这个大目标会被不断分拆成小目标:通过第一幕,完成一张地图,揭开一点秘密……诸如此类。它是「行为循环」的对应,一个或多个行为循环,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一个小目标。
目标既是成长的结果,又是动力循环的原因。前者,角色成长了,才能进入下一张地图,探索更核心的玩法、故事。后者,完成一个小目标,不断逼近大目标,是产生动力循环的前提,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内生价值」和「意义」,为它们分别赋予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内生价值会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跟游戏的终极目标是紧密相关的,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
成长和目标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目标循环」,它将步进和动力循环连接起来,为整个系统制造了一个闭环。
这就是整个「目标-行为循环」,也就是游戏的核心逻辑。
04
拿我前阵子研究的一个游戏《杀戮尖塔》(后文简称SS),举例解释一下。
SS 是一款 Roguelike 卡牌策略游戏。它的目标是探索一座高塔,每一步可能会遇到敌人、事件和商店,而每一个敌人、事件和商店里的物品也是随机的。它只有一条命,不能读档,玩家通过打败敌人,获得卡牌奖励,构筑自己的套牌,最终打败最顶层的 Boss。
SS 的战斗是回合制。每回合,你会从已有的牌库中随机抽若干张牌,每张牌有不同的功能。你要依据敌人的意图,合理规划自己的出牌策略,尽量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击败敌人。
我们对应到「目标-行为循环」中,来分析一下:
每次遇怪,就是一个「挑战」。每回合计算点数,思考敌人策略,规划出牌策略,就是一种「努力」。
每次打败敌人,你就会上升一层,同时,遇到新的敌人或事件,这就是一个「新局面」,一个「步进」。
同样,打败敌人后,会获得金钱和卡牌奖励。金钱可以在商店里购买道具、药水和卡牌。道具可以提供各种被动效果,卡牌可以丰富自己的套牌,打出更多的组合 —— 比如连环叠毒、连环小刀、快速过牌……
一方面,这些构成了「成长」。奖励可以使角色一步步变强,应对更强的敌人,也可以使玩家对角色的操纵更熟练。
另一方面,SS 有一个特点:套牌不是一开始决定好的,而是在爬塔过程中,根据得到的奖励,实时调整的 —— 你要实时根据拿到的卡牌,考虑走什么方向,如何才能使卡牌的组合最优化。
这就是一个「内生价值」。打败最终 Boss 是一个目标,整个套牌的成型,也是一个「目标」。后者依赖于前者。因此,每一次的取舍、选择,都是在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它会为打怪、奖励赋予「意义」。
至于随机性,就不用提了,这也是 Roguelike 的核心。
05
理解了这个框架,接下来,让我们把它迁移到学习里面。
如何迁移呢?它可以转化为这么一个框架:
need-to-insert-img
详细解释一下:
1)问题导向
行为循环从「挑战」开始。同样,怎样学习最有效?一定是从问题出发。
一个具体问题,就是一个「挑战」。找到问题,思考如何去攻克它、进行尝试,并就是一个学习的「行为循环」。
2)快速反馈
方法停留于纸上谈兵是无意义的。学了一个知识点,就要立刻把它用起来,从应用中寻找反馈,快速迭代,这样才能获得经验。
例如:我研究时间管理的时候,摸索出一个工具、框架,就会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强迫自己去适应新的习惯,以此来找出其优劣。
3)提炼内化
通过行为循环,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经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具,这就是一种「内生价值」。它会成为我们解决新问题的动力和支撑。
你学到的东西,只有当你能利用它们思考问题时,才算是真正在发挥作用。
4)认知迭代
我的课基本很少涉及「套路」「技巧」「操作」……为什么?因为这些并不重要,认知的更新才重要。
认知就像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装再多新鲜的应用软件,也不如从底层对系统更新迭代,让它更完善、更强大。
5)迁移应用
解决了旧问题,内化了工具,遇到新问题、新场景,尝试用新的经验和工具去应对,这就是「步进」。
停留在舒适区是无意义的,不去接触新的事物,你只是在浪费每一天。
6)总结归纳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动力、步进,我们逐渐归纳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框架,可以应对一系列问题,拔高层次,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其背后的运行逻辑。
这就是「成长」。
7)目标定义
一切学习,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个目标和驱动力。
想清楚「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切记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这套系统,也是我一直在实践和坚持的方式。借这个机会,分享给你。
如果不知道如何入手,可以参考这几个小技巧:
1. 「如果怎样,会更好?」
很多读者问我:你的方法都很好用,但实在太多了,学不过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先在生活、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再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相对应的方法。
怎么找到问题呢?一个办法:
每天下班到家,做一个日志,记录下:
1)今天做了什么;
2)有哪些地方不如人意;
3)我希望(2)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里,(3)和(2)的差距,就是你存在的问题。
举个自己的例子。17年底第一次做智识营,不知道微信加好友是有限制的,导致助理的微信号被加爆了,许多学员等了好几天才拉进群。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学员第一时间能够「安心」,避免加不了微信的麻烦?
经过了多次探索、尝试,最终确定了一套方案,这才有了第三期、第四期,乃至后面的智识营。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这些,都可以是激发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2. 「我可以怎样使用它?」
有些朋友也许会知道:智识营和写作课,每一期,我都会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内容,可能是形式,可能是模式……为什么?因为一成不变的「重复」,是最可怕的,它让我感觉:我没有任何进步。
同样,17-19年,这两年多里面,我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对我来说,能不能挣到钱并不是很重要,让自己增长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它们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让自己去应对;另一方面,我可以把它们当做沙盘,去演练和试验自己的方法论。
如果没有问题,就自己去创造,发掘将工具落地实践的机会,从应用中快速迭代反馈,这样才是有效的学习。
3. 「它能跟什么连起来?」
人的记忆是非常庞大的,只不过,大多数都属于隐性记忆,无法被我们主动调用、唤起罢了。但在某些时候,经由某些外在的刺激,就可以把它们「钩」出来。
所以,不妨广泛去涉猎各种材料,让自己成为「T」型人才。
垂直方向上,专注在某一两个领域,落地扎根;水平方向上,尽量涉猎更多的概念、模型、原理,把它们储存起来,作为连接的「触点」和原料。
我每个月都会买几十本书,未必能看完,但一定会翻一翻。同样,每天,不论多忙,我都会读十几篇文章。这样做,不为学到什么确切的东西,而是为了做「连接」:
我看到的这个信息,能跟我已知的什么东西联结起来?
某些零散的碎片,经由某个接点,突然被联结、整合了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很多输出的文章,其灵感,就是来源于这些「触发时刻」。
这就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多样性」刺激,它可以使你的大脑常用常新。
4. 「有哪些地方是新的?」
我有一个对我帮助巨大的习惯,分享给你:
生活中,遇到任何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哪些地方是「新」的?
只要能够找出一点,我就会把它视为一个「新问题」,一个「挑战」,给自己定下规则、目标,要求自己把它克服掉。
这些问题,大到开一家公司,投资一个行业,开发一个全新的产品,小到家长里短、生活琐事,都可以是一种「挑战」。
如果你一直做后勤,那不妨去了解业务;如果你太内向,不妨试着接触客户;如果你是技术专家,不妨试着去做沟通、协调 —— 在保持长处的情况下,尽量去增加经验,减少自己的短板,会更有利。
在这种心态下,一切的障碍和挑战,都是在给你送经验。
5. 「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我在智识营上告诉过学员:要试着自己去创造和发明「模型」。
很多人觉得这不可能 —— 其实并不是。我们只是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别人所总结出来的内容,而懒得自己去思考罢了。
很多人的习惯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高度具体的细节、操作、行动上。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恨不得把一切简化,用即插即用的模式去生活。
这种模式并非不好,但问题在于,这些东西是快速变化的、浮于表面的。
追求这些「套路」「技巧」,你只能一直做一个削足适履追随者。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去追问这些「表层知识」背后的深层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社会行为,商业逻辑,思维方式……从这些认知出发,去理解所有模型、工具、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模式。
这才是更深入、更稳固,也更有效的「成长」。
6. 「我怎样把它讲出来?」
时刻记录自己的成长,是让自己获得成就感、一步步接近目标的最好方式。
如何记录呢?有一个好办法:用一篇短文,把你学到的内容、总结出来的框架,写出来。如果有机会,分享给别人。
这就是经典的费曼技巧,我已经讲过好多次了 ——输出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深度加工。通过这种方式,你得以将知识牢牢地挂钩在知识网络里。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提高幸福感的方式。不妨专门给自己开一个笔记本,分成这么几页:
1)案例:自己实际解决一个问题的经历;
2)框架:自己总结出来、针对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3)新知:自己对一个重要概念、知识点的理解和复述。
无论多大的收获,只要是印象深刻的,都可以记下来。随着时间推移,让这本笔记本变得饱满、丰富,成为你的履历和财富。
这就是我们用于击败庸常生活,获取幸福感的来源。
7.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去审问自己的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思考这三点:
1)10年后,我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2)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
3)我从什么地方获取存在的价值?
它们会成为你的目标,成为你不断学习、精进的原初动力。
不妨把它写在笔记本里,不定期、反复拿出来,问问自己,修改、完善你的回答 —— 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困惑和成长。
这篇文章,前前后后改了好多次,算是把我自己的学习系统讲清楚了。
也许它还有点抽象,但正如我说的:认知的改变才是最有效的改变。基于认知,一切行动都不是难事。
也希望你能建立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
作者:鲁西西de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b252192427e来源:简书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