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梳子,去阳朔玩有哪些推荐?
欢迎关注头条号:哈先生旅行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名气从小便知。长大之后,另一个名字却更频繁的传入耳中,她便是阳朔。与其他南方小镇相比,阳朔,更给我一种遥远和神秘的感觉,那是秀美的山水,多彩的民族,迷人的“南国”……
游遍桂林之后,我抵达了朝思暮想的阳朔。短短几日,一人一车,玩转阳朔,正可谓“不疯不活”!
西街夜游
说到阳朔的旅行,大概要先从西街说起,未到此地时已早闻其名。
不必看路牌,见到西街时,你必然可以认出她。那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比栉次的古建,眼花缭乱的小吃……尤其是晚上,她更是热闹喧嚣,又风情万种,街道不宽,却仿佛海纳百川,一眼望不到头。
游走在西街上的各种酒吧、小商店、小摊之中。我关注的,更多是吃。而说到吃,首先要说的,就是这“啤酒鱼”。
在山水甲天下的阳朔,漓江鱼自然也得了山水的灵秀,成了本地最负盛名的美食。啤酒鱼制作方法独到,是阳朔最有特色的一道名菜。
挑选新鲜的漓江鱼杀好,不刮鳞,放入油锅,两面都炸成灿烂的金黄色,然后单单只用啤酒焖烧,以酱油、辣椒、木耳和番茄等佐味,加盖焖至入味就可以上桌了。
这一大盆啤酒鱼,红红的浓汤裹着大块色泽浓郁的鱼肉,蒸腾的热气里,混合着飘到眼前的香味。一入口,细嫩鱼肉的辣味和鲜味完美结合,让人欲罢不能。
除了啤酒鱼,桂林米粉、螺蛳粉、桂花糕、姜糖、叶儿粑……自然也是不能错过的美食。一路走,一路吃,实在是惬意。
除了“大厨”,很多“匠人”也隐藏在西街的各个角落里,打造银器,磨制梳子……如果不买,光是看看,也是有意思的经历。
人群、酒吧、霓虹、歌声、美食……便是我对夜色西街的印象。全国各地的古镇逛了不少,此时,在这西街一边走,我一边思考:属于西街自己的东西还有哪些?忽然,看到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山,那山近到仿佛就在眼前,在古镇里走的久了,我似乎都忘了阳朔依然在山水之中,而正是这眼前的山,体现了西街最独特的味道——那是藏在大山里的热闹,是幽静山水里的喧嚣。
随舟漂流
遇龙河上的漂流,是我此行中最期待的部分。想象着自己坐在竹筏里,行进在山水之间,如梦般奇幻……前往码头的路上,看到了不少老外。我猜想,阳朔的山水,怕是很多老外印象里中国的样子。总在好莱坞电影及动画中看到对中国风景的刻画,大多就是阳朔的样子——想来外国人也对这山水意境情有独钟。
把车停在停车场,只身来到了上游的水厄底码头。小心地跳上一只竹筏,撑筏师傅带着我开始了漂流之旅。
泛舟河上,远处是高低错落的秀丽山峰,近处是河畔一派安逸的田园风光。竹筏划破静静的绿水,青山缓缓地向后移去,时而路过小桥和竹林,宛若置身山水画中,终是体会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最好玩的,还要说是竹筏冲下堤坝的一刻。尽管水面落差不大,但也颇为有趣刺激。这样的小堤坝一共有9处。就这样,我在平缓前行与激流勇进之间交替,不一会儿,就到了下游。
游走在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是来到阳朔必游的景点,她位于阳朔月亮山景区,因沿路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因此被称为十里画廊。来之前,我已查了不少攻略,本打算把车留在酒店,自己一路骑行,但最后决定还是要带着“远景”一起玩,而炎热的天气和忽来的暴雨让我庆幸幸好开了车。
蝴蝶泉是我在十里画廊遇到的第一个景点,没想到,首先迎接我的,竟是一个奇异的溶洞。而这种溶洞,正是广西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所谓喀斯特地貌,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桂林山水那清秀连绵的形态和气质,在很多程度上,都要归结于这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走入溶洞,里面怪石嶙峋。这些石头在五彩灯光的照射下,显得越发的神秘和鬼魅…
蝴蝶泉景区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从溶洞里出来,紧接着就是一座很高的吊桥。
而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是蝴蝶泉里的重头戏,少数民族演员们为大家展现了一场精彩而又具有民族风情的表演。不管是侗族大歌还是苗族舞蹈,那些音乐、歌声、舞蹈,都像是从这山水里长出来的,人文和自然相生相伴,永远流传。
告别蝴蝶泉,我继续向前开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大榕树景区。景区里的这棵榕树,相传植于隋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堪称奇观——树高17米,树围7.05米,硕大的树冠覆盖两亩土地,树冠呈圆形,远望似一把绿色巨伞,近看盘根错节,枝叶茂盛,被当地居民称为“神树”,经常有人在树下烧香祈福。
除了榕树本身的传奇,这棵树有名还是因为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和阿牛哥在大榕树下抛绣球喜结良缘的镜头就在此拍摄。
刘三姐在电影中住过的房子
十里画廊的各处景点中,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就是工农桥。虽然她只是一座很普通的桥,但却因为地处的位置而变得不普通。
工农桥位于遇龙河、金宝河、田家河三河交汇处,是遇龙河漂流的终点,也是一处绝佳的免费观景点。站在工农桥上向两侧望出去,只见眼前群峰起伏,翠竹成林,山水相映。河面上,汽船和竹筏慢慢前行。这美丽的山水意境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赏景。
做一个山水与古镇中的隐者
阳朔之旅的最后一站,我定在了兴坪古镇。她是漓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安静的等待着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造访。
镇上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原来车马来往的繁华县城,如今呈现出了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
一进入古镇,时光仿佛就变慢了。很多老人还生活在这里,三三两两的悠哉的坐着闲聊。古镇,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走着走着,不由得幻想起来:在这里开个小店,养一只小狗,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也是一种漫时光中的美好。
古镇里的细微之处,往往隐藏着更多美好和可爱。一株绿植,几个瓶罐,都体现着他们主人的心思和情怀。
离开兴坪古镇,我此次的阳朔之旅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回到车中,把导航的目的地设为机场,放上音乐,再次上路。
一路上,路过几座不知名的村落,美丽又神秘,仿佛里面都住着世外高人。上了高速,也可以看到仙山耸立,云雾缭绕,感觉如同开进了天宫,莫说这些不是景点,在广西,随处都是风景。
The End
欢迎关注头条号:哈先生旅行
哈先生
环球旅行家,自由撰稿人,旅行自媒体。携程、飞猪、去哪儿网签约旅行家。微博旅行视频自媒体,秒拍签约自媒体,今日头条认证旅行达人,旅行节目策划及主持人。
海外工作及旅行经历遍布多个国家和城市。专注于文化旅行,关注目的地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有趣故事。希望自己的旅途不只是记录下这个精彩的世界,还可以把她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金庸先生留给你怎样的记忆?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
承载着我们80后太多的青春年少记忆。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金庸先生的影视作品,
上初中的时候,大陆电视台转播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
黄日华、李少彤等主演的《天龙八部》、古天乐主演的《神雕侠侣》,
至今都已成为经典,每个人个性鲜明的形象至今都令我们深深难忘,
尤其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一样的小姐姐,李若彤扮演的 ,
至今让成我们我们心目中的女神,多少年,挥之不去。
记得那个时候,学校的商铺店里都卖明信片、画帖,海报,
当时买了很多的明星贴在书本上、课桌上、宿舍墙上,
相信很多的同龄都做过这样的事情。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现在想想,大概那个时候,青春年少,
每个人对仙女一样的“姑姑”也同样怀有一样的美好向往吧。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后来在县城读高中,常常在上课期间偷看金庸小说的系列的书籍,迷得不行不行。
当时很流行在书店里租书,好像是三毛钱一本,那个时候,学校附近有很多出租的书店,有关金庸先生系列的书,《笑傲江湖》、《鹿鼎记》、《雪山飞狐》、《碧血剑》等等,常常是抢先要租的,然后在晚上上晚自习 、宿舍被窝里偷看。
相信所有80后都是一样有共同的记忆吧,青春年少,游荡在那个洒脱豪情的江湖世界里,不愿醒来。
沧海一声笑,高山流水遇知音后来,读大学那会,那个时候都用很老的诺基亚手机,当时来电的电话声音就是专门设置了《沧海一声笑》的流行歌曲。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
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一声“沧海一声笑”曾经惊艳了多少人世人。
也许黄霑先生的"沧海一声笑",
最能表达金庸先生心中书中的“沧海,
苍天,江湖,江山,遥遥烟雨,寂寥红尘,以及苍凉豪迈、温婉多情的一襟晚照”。
那些年的青春,都藏在了这首歌里,
游荡在古意洒脱的精神世界里。
这大概是金庸先生带给我年少最美好的有关江湖豪情、浪漫情怀的最好的精神向往。
只是,沧海一声笑,知己千杯少。
江湖远去,物是人非。
原来,岁月从来没有饶过任何人……
你都知道有哪些农村老手艺正在或者已经失传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老手艺正在逐渐消失,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好,说是现代人对历史的遗忘也罢,总之这些老行当都是应该被铭记的,都是值得怀念也是值得传承的,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见证。
纳鞋 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锥针以额为磨石,鞋身木托支撑定形,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溶于纳鞋匠手艺、智美的鞋在等待着主人的千里之行。
剃头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砖雕 砖雕这门复杂、古老的手工艺,在匠人的劳作中,感觉更像一门艺术。钻子、刨子、锯子等在熟练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师的画笔,演绎出复杂的深浅、空心的技艺,让人物、花鸟、山水在砖上复活,有古典、质朴的美丽与优雅。
老扎匠 粗细不一的藤柳在扎匠粗砺而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如乐手在调琴弦,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一件件精巧、优美、实用的藤制品孕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乐。
打银器 火熔是制作华彩金银工艺品的传统工艺的一道关键工序。借助一个弯管,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温度,“吹”向重点,充满童趣的动作,却是在千“吹”百练之后。
吹糖人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
钉称 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做,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这份公道不仅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蜡染 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织花边 胶东农村的妇女做的手工活。织花边的工艺很复杂,但制作工具却非常简单。通常是将长短不一的麦杆或稻秸用棉线密密地订在一起,形成一个直径不到一米的圆形,然后糊上厚厚的牛皮纸,往木架子上一放就可以工作了。
箍桶匠 又称圆作木匠,旧时汉族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因为箍桶匠制作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
手工艺是传统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产物,近一百年来它正飞速走向消亡。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现,手工业种就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今已所剩无几。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日渐减少的需求这一事实,而通过旅游工艺品保存下来的手艺和它的原版相比,只是徒剩躯壳。“一个地区的人们现在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用当地的木料盖房,又在树木再生时翻修,现代人群已经无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食物链和生态圈”。
为什么古代宫女睡觉必须侧躺?
在《宫女谈往录》中,何姑娘说“在宫中,最害怕的事就是睡觉,不仅得侧躺,还必须得双腿夹紧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成书于民国年间的《宫女谈往录》一书,在里面详细地记录了主人公何姑娘,曾经伺候在慈禧太后身边8年里面的点点滴滴。
在这本书里面,何姑娘提到了自己在宫中有三样事不好做,然而让人感觉到相当意外的就是。
这三件事里面居然有“睡觉”这件事。睡觉居然成为了她心目中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一般来说睡觉就是睡觉,而且一个人一天劳累下来之后,到了晚上的休息时间,终于可以休息了。
难道到了晚上的休息时间,不是一天之中最放松的一个时刻吗?
那为什么到了她这里?睡觉竟然成为了一件最为困难的事呢?在这背后有什么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要揭露这背后的秘密,其实还得从宫女的来历说起。
宫女的来历宫女又称“宫人”很简单意思就是指“被征选在宫廷里服役的女子。”
什么东西都有等级之分,而宫女也不例外,如果宫女按照职责以及她们的地位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就是在宫中负责皇帝生活事务的这些宫女,这类宫女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皇帝。
在这类宫女里面,地位比较高的那一类还会被授予官职,称之为“女宫”。
而第二类的宫女就比较辛苦了,这类的宫女就直接干的是那些粗活,比如洗衣服,织布等等。
干的这些都是粗活,和上面那类宫女根本就不可以同日而语。
最初的宫女,其实并不像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面所看到的那样,是通过从民间征选回来的。
而最初的宫女在最初的时候,是通过征战战败的一方的女俘而来的。
但是后来这种方式,直到汉代以后就开始变了,变成了由朝廷派出人员到民间里面去挑选女子,择入宫内。
他们挑选的宫女一般年龄是在13岁以上到20岁以下,年龄阶段在这个范围内。
能够入选当宫女的人自然是和周围的人比起来是比较优秀的,那些挑人的官员也不是随便挑的,能当上宫女的人也有着她们自身的过人之处。
入宫当了宫女之后非常辛苦,孤独又寂寞,远离了家人,几乎再也不能和家人相聚了。
因此唐代也有诗描写了宫女的凄凉景象:“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由此可见,这些宫女再也不能和亲人相聚了,有多么的可怜。
入宫规矩多,伴君如伴虎古代礼节最多,有关于礼节,还有一本古书《礼记》,里面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各种礼节问题。
而我国的“礼仪之邦”的美誉也是由此而来,在我国古代日常的礼节都那么多了,多的程度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更何况是在古代皇宫中呢?
古代皇宫中的这些规矩更是繁多,一板一眼,怎么走路?怎么端茶?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说话?要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有规矩的。
所以这些从民间挑选到的宫女来到宫中,必须得学习各种规矩,接受嬷嬷的调教以及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去伺候宫中的人。
否则的话,就会被主子责罚,甚至更有可能的话还会丢掉自己的性命。
用“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来形容宫女们在宫中的生活,最是恰当不过了。
一不小心不留神就出了错,自己还得接受到可怕的惩罚,甚至是丢掉性命。
在宫中的规矩很多,在《宫女谈往录》中,何姑娘她就谈到了身为宫女,宫中有规定是不可以吃鱼的。
因为鱼味道有腥味,如如果这些宫女吃了鱼之后,那么在伺候主子的时候。
很有可能就会被主子闻到,如果真的被主子闻到了,那这就是大大的不敬了,还有可能还会因此受罚。
在宫中那么多条规矩里面,其中有一条就是“睡觉必须得侧躺”。
再结合《宫女谈往录》中,何姑娘说的“在宫中有三件事做不好,其中有一件事就是睡觉了”,那么宫里睡觉必须得侧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宫女睡觉必须得侧躺?那为什么宫里睡觉还必须得侧躺?其实宫女睡觉不仅得侧躺,还得在睡觉的时候双腿微屈保持着这种姿势。
此外,手部还有要求,必须一只手放在头的下方,一只手放在腿上。
这种睡觉的方式非常的辛苦,几乎整晚都睡不着,想象一下双腿要微屈还必须得侧躺,还必须得一只手放在头部的下方。
我们都知道,如果手部经常维持一个姿势放在头部的下方,那么这样的姿势久了,手部的血液,这样肯定是不流通的。
而且手部也会变得僵硬和麻木,久了人根本就受不了,那么为了不让手变得僵硬和麻木。
那整晚睡觉的时候还时不时的得伸手出来舒缓一下,这样整晚根本就睡不好觉。
这些宫女们白天得伺候主子,为什么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必须得睡得这么辛苦呢?
因为宫里“吃人”的规矩
身为宫女,她们的使命就是得要伺候好主子,不仅白天要一心一意辛辛苦苦的伺候好主子,遵守各种宫里的规矩,而晚上也必须得遵守这种规矩。
前面已经说过了,她们怎么走路怎么端茶,怎么吃饭这些都有规矩,都得一板一眼地去执行,对于她们来说同样的在睡觉这件事情上面也有着规矩。
宫里对宫女的睡姿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就是“不许仰面朝天,必须侧着身子、蜷缩着腿,一只手侧侧放在身上,另一只手平仲着。”
如果是仰面朝天又或者是用别的姿势睡觉的话,那就会显得不太雅观了。
所以宫里对于宫女们的睡姿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这些宫女不按照这个规矩去做的话。
在夜晚睡觉的时候,还会被宫中的姑姑用藤条伺候,被打醒得不知多少次。
晚上这些宫女睡觉的时候,宫中的姑姑就会过来巡查,如果看见有哪个宫女不按照规矩去睡觉,就要受到姑姑的惩罚了。
给她们一记鞭子,被鞭子抽痛了,宫女们身体上有了记忆,二来也不想再要承受这种痛苦了。
久了之后自然就形成一种身体上的习惯了,以后也就再也不敢不遵守规矩了。
皇家迷信
据说宫女们必须得这样睡觉是因为皇家比较相信神灵之说,他们认为在宫里面其实是有殿神的存在的。
而这些殿神每到夜晚的时候就会跑出来,到自己所负责的宫殿去巡查会保佑着宫里面的人。
所以出于这种思考方式,他们认为如果这些宫女们睡觉的姿势不雅的话,仰面朝天是对殿神的不敬。所以就有了这个规矩。这个规矩很是“吃人”。
这个“吃人”的规矩反应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宫女们在宫中的时候,不仅白天得伺候主子,如果一个伺候不好还得受到主子的惩罚,甚至更为严重的是还得丢掉性命。
她们白天除了要辛辛苦苦的伺候好主子之外,晚上还必须得保持这种姿势睡觉,想想就觉得非常的辛苦。
按理来说,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候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了,在晚上睡觉的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彻底地放松自己,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
总的来说晚上睡觉就是给人休息的,即便是一名奴隶,也有晚上休息的权利吧?
毕竟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那才能更好地去干活,为奴隶主卖命啊,可是这些宫女的生活过得比奴隶都还不如。
除了白天辛苦之外,晚上还得要守着这种规矩睡觉,而且是以这种那么辛苦的方式“不许仰面朝天,必须侧着身子、蜷缩着腿,一只手侧侧放在身上,另一只手平仲着。”。
人在睡着之后是很难保持自己的意识的,但这宫中的规矩就是如此,还要他们保持着这种睡姿。
而仅仅是因为皇家人员处于不一致的目的而已,所以让这些宫女去遵守这种规矩。
这样来看,这种规矩何尝不是“吃人”?对这些宫女们实在是太过于严苛了。
而这些吃人的规矩,其实是在反映封建社会对最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残害,即便是在睡觉这件事上,也要压迫到如此,反应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无情。
总结:在了解完宫女为什么必须侧身睡觉这个问题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一部“宫女的血泪史”。
讲述的是宫女背后的那些无奈与辛酸,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以及残害,即便在睡觉这件事情上,也得压迫到如此。
幸而的是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从这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封建社会了,也再也没有女子需要进宫去伺候主子了。
谁有汉代南北朝陶俑资料?
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的温床,是中国古代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俑最早专指墓中摹仿活人陪葬的偶人,但之后与神灵和生命有关的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
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方面严重不足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是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动物等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则简洁生动。到了秦代,陶俑已能准确写实。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这也是民族融合直接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三国时期攻伐不息,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三国时期陶塑艺术品由东汉时期的繁盛步入低谷,陶俑出土较少,造型也由东汉的精工生动转为粗略呆板。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有各种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俑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丰富,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骑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类,除家内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武装部曲。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四分五裂,很多士大夫厌烦社会现实,逃离政治,恣意豪情,放慢生活节奏,于是统治阶级常乘牛车,因袭不改。在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行列,便是以牛车为中心的。至于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则始于西晋。
襄樊地处南北交汇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襄樊四中、襄阳城西贾家冲和麒麟店等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等,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陶俑品种多样,有伎乐俑、文吏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铠甲武士俑等。伎乐女俑眉骨突出,高鼻深目,或站立式,或蹲踞状,似在奏歌载舞,似在表演口技。文官俑头戴冠,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带。或双手下垂,或拱袖而立,温良恭谨、形态洒脱。侍女俑眉目娟秀,头梳环髻或螺髻,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形态各异,温顺柔和。武士俑体格强健,威武剽悍等。陶牛体态健壮,神情自若,悠闲慢步。镇墓兽人首兽身,呈蹲坐状,怒目圆睁,面部狰狞恐怖,怪诞不稽,其形象具有不可抗衡的威慑力。这些陶俑,兼具南北文化风格和特征,真实形象地表现出士族名士放荡不羁的世俗面貌。
魏晋南北朝盛行厚葬,陶俑种类除兵马俑、侍者俑、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虽较之兵马俑形制大大缩小,整体艺术气势也远远不如,但制作精巧,面部表情自然生动,姿态更为丰富,更贴近生活现实,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