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2解放,是俄罗斯撤军还是乌克兰投降?
目前来看撤军与投降都不可能有结果,有死扛到底的趋势,那就退其次最好的结果莫过于乌克兰内部出现内杠有人抛弃乌克兰政府 ,宣告独立,这样一来就会给斯基造成一定的压力,然后有更多的人效仿,国家会土崩瓦解,没有核心战斗力。
一个国家只有内部出现缝隙 ,外部才能精准针对,最后不攻自破。
坦克为什么只有一个炮管?
谁说坦克只有一个炮管的,坦克这玩意儿花样多着呢。
比如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这也是一代名坦了,人送称号“大号步兵战车”,它就不止一个炮管子。
除了120mm的主炮外,梅卡瓦的炮塔里还藏了门索尔丹姆60mm的迫击炮,这是它重要的辅助武器,让梅卡瓦能灵活地进行巷战。
这门迫击炮射程为2700米,帮助坦克以曲线方式杀伤建筑后隐藏的步兵,还能集群攻击,配合主炮进攻沙漠壕沟阵地;以色列军队还非常喜欢用这门迫击炮打出烟雾弹和照明弹。
之前这门迫击炮本来挂在车外,但从梅卡瓦2开始被内置进了车体。这都是以色列从中东战争以及常年的治安战中吸取的经验;坦克从来都是一种适合自身需求的战车,要么服从于某种环境,要么服从于某种战术战略。
再就是安装了APS主动防御系统的坦克,如上图这辆梅卡瓦,两边脸蛋上的板子侧后,其实是蜂窝一样的“战利品”防御系统的射弹炮孔,它会在侦测到导弹、火箭来袭时打出拦截弹,让坦克躲过致命一击。
如今APS已经不算什么黑科技,除了使用“战利品”的梅卡瓦3、4以及美国M1坦克外,各个坦克研发大国都在发展相关技术。
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部位其实也属于有着很多小炮管的炮孔。
实际上坦克还有一些常常被人忽略的小炮管——外挂榴弹发射器。
这些东西的确是门小炮,它们需要预先装填,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打出近距离驱散人员的杀爆弹或白磷烟幕弹(通常是后者)。尤其在坦克被对方激光驾束武器瞄准时,瞬间迸出的大片白磷烟团能起到救命的作用。
当然,坦克发展历史上,还有些“正儿八经”的副炮。
比如瑞典人在冷战末期搞出来的Stridsvagn 2000坦克,为了能一发送苏联人入魂,瑞典人在Strv 2000坦克上安装了一门丧心病狂的140mm大炮,然后还嫌火力不够,又为它配备了一门40mm的博福斯机炮。这可是实打实的两个炮管了。
其实鼠式坦克也是种双炮坦克,只是人们常常没想到这上面来。鼠式的主炮为KwK44 L/55 128mm,但主炮旁边还有门同轴的KwK44 75mm副炮。只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它从来没上过战场,很难说这两门炮究竟可以发挥到何等地步。
乌克兰人也很会玩,哈尔科夫设计局将库存的T-64坦克拿出来重新改造,制造出了倾向于治安战的T-64E,这东西主炮也就那么回事儿,但辅助火力相当猛,除了大口径高射机枪外,顶部还安装了改装自航炮的双管Gsh-23机炮。
实际上这种设计也没什么特殊,很多坦克都尝试过安装小口径机炮代替机枪,但最后又因为不适用而纷纷下马,现代倒是留下了不少机炮式的武器站。
历史上还出现过多炮塔坦克,最早的坦克就是多炮塔的,后来的多炮塔坦克也几乎称霸了一个小时代,但这些多炮塔坦克几乎统统都是皮薄馅儿大的笨家伙,火炮系统分走了太多的重量,又增加了人员和弹药负担,所以多炮塔坦克只适合支援步兵,不适合二战时出现的装甲突击战,很快就被淘汰。
那么单炮塔双主炮的坦克行不行呢?这种坦克在《命令与征服》、《红警》等游戏中相当出名,蜂拥而来的“长毛象”和“天启”简直令人砸鼠标;还有《坦克世界》,它也推出了双管的703工程II,然而,双主炮坦克在现实中完全是水土不服,几乎没有一个被实现。
二战时德国就策划过一种名为P1000的图纸坦克,它拥有比鼠式还疯狂的1000吨体量,携带有两门280mm巨炮,完全就是把军舰搬到了岸上,以至于有人惊呼:“德军如果制造出P1000,二战将会被改写!”
可惜这这完全是臆断,P1000这么大的活靶子盟军飞机能饶过?7万2千8百吨的大和号战列舰都给扬了,还怕你个1000吨的“巨鼠”?而且德国当年连造到85%的齐柏林航母都没力气造下去,哪有力气瞎搞。
不过,德国人可能确实对双炮塔有念想,冷战时期他们还是弄出了款双炮管的VT1坦克。
VT1没有炮塔,其实更像歼击车,两根炮管就那么杵在车身上,显得非常怪异,它甚至拥有105和120炮两种规格。
然而德国人“圆梦”之后很快就把VT1给抛弃了,两根炮管让其又贵又难用,无法移动射击,射界相当狭小,车内拥挤不堪,综合作战能力还不如豹1。
苏联人二战时期也开发过多管坦克——拥有3个炮管的KV-7,它有1门76炮和2门45mm炮。
这是基洛夫工厂当年强推的项目,人们觉得安3门炮可以获得相当牛X的射速,实际上他们也成功了,KV-7在科京面前表演了一分钟狂喷24发的成绩,可由于火炮互相干扰,精度极为感人,400米跟国足在禁区内表现得差不多。
斯大林知晓后,喝令终止了76mm的三炮项目,于是国防委员会又给上了了个双76mm方案,称为U-14,可惜又一次失败了,双76一打一震,无法良好瞄准不说,还拖累供弹,震坏了仪器。于是这个项目再次在斯大林嫌弃的表情下终结了,连同后来的KV-7-U-18火炮项目都歇了菜。
双主炮坦克问题很多,如不菲的成本、体积和重量、射击效应、乘员配置等问题都很突出。
如北约国家的“传家宝”莱茵金属120mm L44,这门坦克炮光炮身就重1200公斤,美国版的M256全套重量达到3317公斤,俄式传家宝2A46也有2450公斤。
要伺候好这些重量以吨计的火炮,不光需要人肉装弹机或自动装填机,还得搭配对应的炮稳和计算机,火控需要分出系统资源,整车体积需要为双炮加大加宽,底盘和发动机也需要加强,耗油量则加大,维护时间也得加大,一旦一根炮管损坏,就必须拆全车修理……
这样算起来,双炮管坦克完全是得不偿失,多一个主炮,并未起到1+1=2的结果,反而拖累了整个系统。所以,随着坦克的一路发展,它们变得越来越凝练,也更愿意用一些辅助性的副炮武装自己。毕竟在现代先进电子系统和光学系统的加持下,坦克早已变得极为灵敏。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
我们只需要踢一脚,整个腐朽的建筑就会倒塌。”
这是希特勒决定闪电战突袭苏联后放出的一句话。
以“闪电战”拿下波兰之后,迅速以秋风卷落叶的趋势拿下整个欧洲战场,只有幸存的英国蜷缩在几个岛屿之上坚守。
这样的战争结果出乎了希特勒的意料。自信心膨胀的他,打算六个月拿下苏联。
苏德战争的全面爆发战争一开始,希特勒的战略就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敌人。
他的第一个目标竟然是苏联的加盟国之一的乌克兰。
闪电战耗费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所以他急需拿下物资重地乌克兰。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守卫乌克兰战略物资的70万苏联红军殊死抵抗,给他速战速决的决定带来极大的麻烦。
1941年6月,纳粹德国150个师分三路进攻苏联,分别是莫斯科,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当时的纳碎德国已经深入苏联腹地,打到莫斯科郊外,苏联红军被迫退守莫斯科。
在希腊城堡里的希特勒满心欢喜,等待着攻陷莫斯科的好消息,但是却等来了斯大林红场阅兵的消息。
也许是上天眷顾,当苏联红军奔赴战场的时候,天上下起了大雪。
就是这场大雪导致莫斯科温度骤降,大量的德军当时还是穿着秋装,先后被冻死冻伤高达几十万人。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德军为何不烧火取暖呢?其实,一开始希特勒已经做好应对苏联寒冷天气的准备了,在欧洲战场制作好的过冬衣物,只不过是因为运输不及时,才导致后来的结果。
为什么不能烧火取暖,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少量的树木不足以支撑一百多万德军所需。
当红军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全部铁路机车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在沦陷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活动。
这就是斯大林反制德军的“焦土政策”。
一开始,斯大林就意识到德军想要速战速决,尽可能的减少物资的消耗,但是斯大林怎么会如他们所愿呢?
面对德军的步步紧逼,苏联红军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选择以逸待劳,斯大林把所有的军队都集中在莫斯科城内,莫斯科周围所有的村庄,树木,资源点,能带走的带有,带不走的就炸毁。
莫斯科城外的树木被炸毁,燃烧殆尽,只有少数没有烧尽的枯木,根本不足以支撑百万大军取暖所需。
2.行军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明火。
在这样一片冰天雪地里打仗,夜里,每个人都要想办法找一个隐蔽的地点休息,夜间燃烧树木,无疑是给了苏联红军一个固定的目标靶子。
只要用远程炮弹攻击,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德军指挥官又不是傻,就算冻死也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白天就更不可能了,难道每时每刻都要烤火吗?那什么时候打仗呢?
一句话就是:打仗的时候没时间烤火,休息的时候不敢烤火。
3.烤火取暖只会越烤越冷。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冬天,冷的时候,忍忍就过去了,只有适应了这种寒冷的环境才是最好的。
一旦,你中途烤火取暖,那你就真的离不开这个火堆了,离开之后你会发现,你比之前更冷了,除非你一直待在火堆旁。
但是在打仗的时候,显然是不可能一直待在火堆旁的。
其实,导致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取暖的问题,而是战略物资的运输出现了问题。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德军的强烈攻击下,苏军损失极大,仅飞机就损失1200架。
到了9月份,德军聚集在莫斯科郊外,准备发动对莫斯科的战役,此时的德军已经歼灭苏军60万人,群情激愤。
但严寒的冬天就要来临,德军此时的后勤保障供应不足,御寒的衣物成了困扰德军最大的难题。
当时的德军南北分散特别广,再加上当时苏联公路基本都是土路,大雪过后,一片泥泞,机械化运输部队根本无法通过。
因为运输原因引发的一系列其他问题。
大量高热量的食物无法运输到前线。
在零下40度的环境里,显然是不可能只靠衣物保暖,只有摄入大量高热量的食物才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
当时德军面临的问题是,既没有御寒的衣物,更没有高热量的食物,所以,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下去,更别说打仗了。
大批高精尖武器在零下40度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故障。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武器研制都很少考虑到极端环境,德国也是如此,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苏联的温度能够这么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见。
所以,很多高端武器根本没有考虑到极端环境下的问题。
才有后来出现的坦克启动不了,瞄准镜上全是冰霜,轰炸机的机翼结冰等问题。
结局寒冷的气候导致德军冻伤冻死几十万人,大批的高端武器无法发挥作用,坦克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启动,就算启动之后也经常性的熄火。
穿着单衣趴在雪堆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德军更是苦不堪言,他们哆嗦地连枪都快握不住了。
最终,德军在苏联红军的反攻下缴械投降。
德军的失败是必然的,历史上,所有的侵略战争最终都会走向失败。
闪电战的特点?
闪电战”,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赖以成名的战术,凭此战术,闪击波兰、横扫欧洲,““闪电战”屡试不爽。然而当他们执行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时,“闪电战”还好使吗?在这里需要提醒元首一下,别忘了苏军有一种更恐怖的战术“压路机战术”。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希特勒:“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中,以550万大军,分三路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袭击。至7月8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苏军就有89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被歼。至11月,德军已经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使苏军损失了约700万人,其中被俘者高达300余万人,又是酣畅淋漓的大胜。
由于战前苏联对战争的危机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做好迎战的准备,以及战略指导失误等原因,至使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和恐怖的伤亡数字。
战争开始时苏军共有陆军303个师(其中1/4正在组建),总兵力为470余万。但在开战的十天之后,即1941年7月1日,苏联就迅速征招了530万人参军,至11月,苏军又有291个师又94个旅开赴前线。至1941年底,苏军已重新组建了400多个步兵师,至1942年夏季,苏军总兵力已高达1100万人,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为550余万,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联的战争机器运转之快。
随着苏联战时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苏军强大的工业基础做战略支撑,到了1943年的时候,苏军在各项军事装备方面,已经取得了对德军压倒性的优势。
至1943年6月,苏军作战部队已拥有各种火炮10万余门,包括令德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坦克和自行火炮1万余辆,作战飞机1万余架。同年底,苏军已有5个坦克集团军、24个坦克军和13个机械化军。至1945年初,苏军已拥有直接作战部队等94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万余辆、作战飞机2.2万余架,这就为苏军实施“压路机战术”铺平了道路。
“压路机战术”后来被称为“钢铁洪流”,是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的一种战术。
“压路机战术”是先以大规模的炮火开路,然后是大集群的坦克一字排开向前推进,协同作战的步兵紧随其后,空军配以绝对的制空优势。“压路机战术”被运用最好的是苏军名将科涅夫元帅,在苏德战争后期的重大战役中,“压路机战术”都起到了摧毁一切抵抗的作用。试想一下,当苏军在先倾泻了猛烈的炮火之后,无数坦克隆隆的碾压过来,后边是望不到边跟进的步兵,天上的飞机呼啸而至,这的确对任何之敌都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
苏军的“压路机战术”与德军的“闪电战”不同,德军的“闪电战”是以纵向突破,然后形成钳形攻势合围敌人。而“压路机战术”则是横向平行推进,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一切当面之敌,从而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
当然,“压路机战术”有它的局限性,不是什么人都能玩得起的,它必须有超强的实力做支撑,而苏联作为当时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它是完全具备这种实力的。当“巴巴罗萨计划”展开时,550万德军冲进苏联境内,这几百万德军可不是养尊处优的老爷兵,而是在经过横扫欧洲的战斗中,将各种技战术、多兵种协同作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平心而论,在当时也只有苏军,才能挡住几百万大军这种亘古未有的攻势,换别的国家早就投降了。
“压路机战术”虽然不是苏军的专利,但却是苏军将其发挥到了极至,许多苏军名将,诸如朱可夫等人都是这种战术的大师,而朱可夫也因其在二战中的卓越战功,被誉为二战十大名将之首。“压路机战术”的起源于腓特烈二世所创立的“炮骑结合战术”,这种战术也曾被拿破仑多次应用,为他席卷欧洲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战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终被苏军将领所喜爱和推崇,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所谓的“炮骑结合战术”,就是在两军交战时,首先使用大规模炮击轰击对方阵地,这样既震慑了敌人,也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开路,然后步兵在骑兵的掩护下,快速突入并且巩固阵地。而随着武器的发展进步,坦克取代了骑兵,在冲锋的过程中伤亡代价更小,而增加了对敌人的冲击力和震慑力。
苏军的“钢铁洪流”不但打败了德军,迅速解放了东三省,围歼了关东军,同时也震慑了美、英盟军,以至盟军的许多名将在见识了苏军的“钢铁洪流”之后,无不忧心忡忡的说“如果有可能,千万不要与这股洪流相遇”。
克里米亚会重回乌克兰的怀抱吗?
克里米亚会重回乌克兰的怀抱吗?
克里米亚半岛是乌克兰的合法领土,乌克兰人民努力去奋斗、争取解放自己的合法家当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是不偷、不强,是光明正大的。
目前,俄乌战争现状是乌克兰人节节获胜,俄军节节败退。最近俄军又从赫尔松州的第聂伯河西岸退至第聂伯河东岸。如果乌军再努力一把,再加强攻势而渡过第聂伯河并掐断克里米亚大桥,则彻底切断俄军至克里米亚半岛的连系,那么克里米亚半岛则乌军垂手可得。目前着起来了,克里米亚半岛乌军解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俄乌战争,乌克兰所以能取得不错战绩。是由于泽连斯基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由于乌克兰人民的团结一致、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斗争,更重要的是有北约的诚心实意的支持、援助。
如果乌克兰人民继续一往无前的回结奋斗,北约等支持、援助不掉链子,我以为克里米亚半岛、等,是有希望重新回到乌克兰人民的怀抱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