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御之萤,三字经的诗句?
一,带三字经的古诗: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9.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0.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1.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2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7.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3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34.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3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柢。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6.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37.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38.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39.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0.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1.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3.塞下曲 (其一)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44.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4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46.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47.望洞庭 刘禹锡 。
二,三字经的诗词
三字经
宋朝 · 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4.古诗三字经的内容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欲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唐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帝号纷
迨灭辽 宋犹存 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世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翟
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堂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董卓手下大将吕布第一?
我是张老师,我来回答。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历史上有没有董卓麾下四大猛将的提法,张老师经过查找并未在《三国志》、《后汉书》中找到这种提法。这种提法出现在2010版《新三国》第三集中:曹操告诉十八路诸侯说:董卓麾下的猛将,第一是吕布,第二是李傕,第三郭汜,第四员才是这个华雄”。主要延续了《三国演义》的思路。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董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而其手下更是战将如云,不知只有四员猛将,西凉军以董卓本人为统帅,以李傕、郭汜等人为将领,下面是凉州的汉族和非汉族军人,并以“羌胡”为主的精兵,从而组成了富于战斗力的凉州军事集团。
下面,张老师就从正史的角度聊一聊董卓手下的猛将
一、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董卓麾下的猛将主要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李蒙、王方、胡轸(胡轸的地位在李催、郭汜之上)
(1)李傕
李傕,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李傕本为董卓部将,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大破朱儁,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臣,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黄白城,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
此后,李傕、郭汜、张济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番交战。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到达安邑,与李傕等人讲和。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随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西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灭其三族。
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传首许都。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李傕是董卓手下的排名第一的凉州系心腹大将,统领董卓的西凉精锐部队“飞熊军”。
(2) 郭汜
《三国志,魏志童卓传》注引《英雄记》说:“(郭)汜,张掖人,一名多。张掖郡属于凉州。同《传》又引《献帝起居注》说:“郭多,盗马虏耳。”郭汜本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出身马贼,投靠董卓部下。董卓被杀后,凉州军众将归无所依。采用谋臣贾诩计策,联兵攻向长安,击败温侯吕布,杀死司徒王允,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拜为扬烈将军。初平三年(192年),拜后将军,封为美阳侯。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拜车骑将军。建安二年(197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
(3)张济
据《三国志张绣传》,张济是武威祖厉人。武威郡属于凉州。张济也是董卓军中的一名校尉。张济是武威郡祖厉县人。初平二年(191年),张济奉董卓女婿牛辅之命,与李傕及郭汜领数万兵与朱儁交战,击破朱儁后,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大军所过之处被掳杀一空。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密谋诛杀,随后牛辅也死于动乱中,张济和李傕等人打算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对李傕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那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到处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得天下了;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六月初一,长安失陷。同月初二,献帝大赦天下,任命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张济、樊稠等人都任中郎将。
初平三年(192年)九月,献帝拜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兼司隶校尉、假节,封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封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封万年侯;张济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由李傕、郭汜、樊稠掌管朝政,张济因为力量最弱,于是外出屯驻弘农郡(今河南灵宝)。
兴平二年(195年),六月,李傕部将杨奉与军吏宋果欲谋害李傕,事情败露,杨奉引兵叛逃,李傕的势力于是稍稍衰弱。不久,张济从陕县来劝和,想把献帝暂时安置在弘农,献帝也派使者来劝说,李傕、郭汜二人准备议和,想各自交换儿子作人质,但李傕的妻子十分爱护自己的儿子李式,不愿交换,所以没有谈成。后来李傕答应各自交换女儿作人质,双方和解。同年七月,献帝出长安东归,晚上在霸陵,侍从官员与卫士都饥饿不堪,张济根据各人官职大小,分别给予饮食。李傕引兵出屯池阳 ,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
献帝拜张济为骠骑将军,如同三公一样开府辟召掾属;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都被封为列侯。又以董承为安集将军,郭汜等人一起护送献帝。 [9] 沿途诸将屡有争端。
同年十月,李傕、郭汜后悔放献帝东归,于是联合起来率军追击。而张济因与杨奉、董承等人不和,也在不久后联合李、郭二人,一起追赶献帝。十二月,双方大战于弘农东涧。董承、杨奉等人兵败,死伤无数百官士卒。都丢下女眷辎重,皇室的各种器物符契简策法典图籍全都丢失。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于是出兵到荆州牧刘表处掠夺,攻打南阳郡的穰城,中流矢而死。他死后,其侄张绣接管了部队,与刘表联合,屯于宛城。
(4)樊稠
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说:叹(李)傕见(樊)稠果勇而得众心,疾害之,醉酒,潜使外生骑都尉胡封于坐中拉杀稠。”
(5)李蒙
《后汉书董卓传》说:“(李)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前此,李蒙又曾与徐荣奉董卓的命令击破孙坚,见同《传》。《后汉纪》卷二八说:“(兴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杀右将军樊稠、抚军中郎将李蒙。”
(6)王方
《三国志董卓传》说:“(李傕等)与(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与樊稠、李蒙二人相同,王方也是董卓的部曲。
(7) 胡轸(胡文才)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说:“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修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于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
《三国志董卓传》称胡轸为“(董)卓故将”,同《传》注引《九州春秋》说:“(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因此,胡轸的地位当在李催、郭汜之上。
二、《三国演义》及相关影视剧中的四大猛将
1、吕布,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名副其实的三国第一猛将,只可惜智谋不足,导致其在乱世之中多番倒戈,落得“三姓家奴”的下场,被曹操所杀。
2、李傕,跟随董卓从凉州军队一路杀敌,跻身为董卓手下最为重用的一名大将,董卓被吕布杀害后,成为凉州军事集团的首领之一。
3、郭汜,在从军之前是一名已盗马而赖以生存的无赖,遇上董卓,臭味相投,随即成为大众心腹大将,之后在董卓死后接管了董卓原有的兵队。
4、华雄,他的形象在小说中被描绘的极为强壮,是董卓旗下当之无愧的猛将,但其运气不好,几乎刚出场便迎来的死期,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华雄,为了突出关羽战圣的形象,这得委屈华雄在曹操温酒的时间就被关羽斩杀了,温酒斩华雄对华雄这一人物形象来说实在是难以启齿。
古人用的枕头真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四楞见角硬硬邦邦的?
【文藏来答】是滴,瓷枕、玉枕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四四方方硬硬邦邦。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汉代墓葬就出土有枕头,有竹枕、丝织枕、石枕、玉枕等。据文献记载,瓷枕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但目前未见实物。唐代瓷枕有了发展,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小枕,如唐三彩陶枕、绞釉枕、寿州窑黄釉枕、长沙窑绿彩枕等,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或古代瓷窑遗址中。
唐 黄釉绞胎陶枕
另有说法认为唐代小瓷枕应为中医把脉时所用的脉枕。
瓷枕发展至宋、金、元时为盛行时期,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及藏家的藏品中,以北宋、金两个朝代的瓷枕数量最多。据文献记载,宋金瓷枕大部为生活用品,具有纳凉、辟邪的作用,尤其以虎枕辟邪镇宅,而如意头式枕多为冥器。在装饰方面,宋磁州窑白地黑彩瓷枕成就最高。
宋 定窑白釉刻花荷叶形婴儿枕
宋金时期枕的造型多样,有狮枕、虎枕、孩儿枕、仕女枕,形状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如意头式等等。
金 白地彩绘朵花婴儿枕
金 褐釉彩绘虎形枕
磁州窑瓷枕枕面多画人物、动物、花鸟、鱼纹等,极为生动,还有马戏、婴戏、蹴球纹枕。此外,还有在枕面书写吉祥语或诗句,表现出宋金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 三彩刻花花鸟纹长方枕
宋 青白釉透雕人物建筑纹枕
宋 白地黑花如意头式枕
元 磁州窑白底黑花瓷枕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民窑蓬勃发展,但瓷枕极少见到。
晚清民国 磁州窑白地黑花虎枕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历史上最风流的皇帝是哪位?
谢邀!风流与下流一字之差,含义很难界定,尤其是对于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来说,更难区分。自古哪个皇帝不是嫔妃无数 、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左搂右抱,夜夜新郎 ,似乎是老天赋予他的特权,你很难判定他是风流还是下流。不过,若单论谁是历代最多情、风流的帝王,我看非乾隆皇帝莫属。
乾隆以文治武功著称,同时他还有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另一副面孔,身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帝王,又正逢大清立国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他屡屡边疆用兵,捷报频传,再加上连年风调雨顺,海内升平,使他心情舒畅,俨然感到自己是一个运势极佳、无所不能的太平天子。因此他纵情享乐,干出了不少风流韵事。
乾隆和历代所有的帝王一样,三宫六院,粉黛无数,然而,生性风流多情的他仍然干过许多“越轨”之事。某日,时值春季,风和日丽,百花盛开,乾隆和皇后富察氏游览圆明园,见道旁迎驾的人中有一位命妇,生的身姿婀娜,明眸皓齿,娇楚动人。乾隆一见顿时惊为天人,他心荡神摇,正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见皇后富察氏走到那丽人跟前,口称“嫂嫂”,乾隆这才忽地想起,那美艳少妇正是富察氏的嫂子 、内务府总管大臣富察·傅恒的妻子。回宫后,乾隆帝的眼前常常浮现出傅夫人那俏丽妩媚的面孔 ,他懒理朝政,整日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不久,皇后富察氏生辰,乾隆突然精神振奋起来,原来这天傅夫人要进宫为皇后祝寿。当日,在坤宁宫开寿宴,为皇后贺千秋。乾隆早早退了朝,到坤宁宫入席,恰与傅夫人挨着,两人又是诗酒唱和,又是眉目传情,忙得是不亦乐乎。
此后,傅夫人经常奉召进宫陪皇后散心。有时候天晚了她就留宿宫中。期间,乾隆时不时与傅夫人同床共枕,寻欢作乐。宫女们对此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敢声张。
乾隆为了和傅夫人厮混方便,可以经常偷情,多次派遣傅恒到西域统兵作战。后来,傅夫人诞下一子,满月时抱进宫里,请乾隆取名。乾隆见婴儿生的壮硕强健,相貌长得很像自己,心里很是喜欢,遂赐名福康安。福康安8岁时就进御书房陪太子读书,12岁时被封为贝子 。20岁左右就被封为大将军,多次受命出征,屡立战功,并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乾隆对他的呵护和关爱可见一斑。
乾隆和皇后富察氏原本恩爱非常,后来皇后渐渐瞧出了其中的蹊跷,为了傅夫人的事, 整日抑郁不欢,碍于情面又只能强自隐忍,加上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已立为太子)早夭,她愁眉不展,一天天憔悴起来。
后来,富察氏在陪乾隆东巡时死于山东德州 。乾隆对她还算敬重,特封其谥号“贤孝皇后”。
有关乾隆的风流韵事,传闻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香妃了。史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霍占集兄弟( 又称大小和卓)在南疆发动叛乱,乾隆派兆惠将军率军平叛。第二年,叛乱被清军平息。霍占集的妃子香妃(名和卓·伊帕尔罕)成了俘虏。据说,香妃生的高鼻深目,明艳动人,容貌很有异域特色,她还能歌善舞,身上天生就带有一种异香,不用涂脂抹粉就能香气袭人,且其味沁人心脾,所以人称香妃。
兆惠将香妃带到京城献给了乾隆帝。乾隆一见这位西域美女,果然是天姿国色,芬芳氤氲,名不虚传。宫监命她到御座前跪地行礼,她不理不睬,只是愁眉紧锁,泪眼婆娑,惹人怜爱。香妃终日思念前夫霍占集,对乾隆冷若冰霜。乾隆派能言善辩的宫女劝说,香妃坚拒不就,还对来人说,如果皇帝逼她,她就用短刀自尽。
尽管乾隆百般劝诱,但香妃始终不肯屈就。皇太后听说此事,害怕香妃在深夜里刺杀儿子,便对乾隆说“既然她不肯从你,你不如杀了她以全其志,要不然,就将她放归故乡,留在宫中始终是个祸害”。乾隆心知香妃坚贞不屈,决不会顺从自己的,但舍不得杀她,更舍不得让她回乡。
就这样相持了几年,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某日,皇太后把香妃召到跟前道“你志终不肯屈,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香妃答道:“只求一死”!皇太后见她如此决绝,就说:“今日我成全你,赐你一死,可否”?香妃跪地答道:“太后遂我心愿,恩德比天还高”。言毕,泪下如雨。皇太后亦有不忍,但见她心意已决,遂命人将她引入侧室,梁上悬有绳索,香妃毅然自缢而死。
乾隆知悉香妃殁命后十分悲恸,见已无法挽回,遂命人置备棺椁,以嫔妃之礼厚葬之。乾隆皇帝一生风流倜傥,处处留情 ,堪称阅女无数,以上只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两桩情事,但已足可证明他就是历朝历代最风流多情的皇帝,这应是毋庸置疑之事了吧?
【原创问答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着大象?
河南的简称“豫”。历史悠久,可不是现代人所制定、所规定的。
在夏朝时期,大禹治水划分九州的时候,就已经将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称为豫州。而且当时国家的都城,大都在河南地区,也被称为天下的中心。
事实上,本来大家都以为“豫”是“一人手牵大象”所造出来的象形字,但是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豫”与天象有关,是古人研究天象历法所造出来的字。
河南地区因为是都城所在,因此极为重要,也是研究天象历法的大本营,对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极为重要,因此被称为豫州。
古代河南到底有没有大象?虽然在后市的中原地区已经没有了大象,很多朝代想要看见大象,都需要现代的东南亚地区的小国上贡。
至于常人,都很难见到大象一面,出现了盲人摸象,曹冲称象等成语故事。
确定的是,在我国古代河南地区是有大象的。夏商周时期,河南地区不但有大象,并且还非常多,并且很多历史记载里显示,当时“商人”就专门训练大象作为坐骑,用来打仗。可以说,当时古人驯服野兽当坐骑的技能已经点到了满点。
那么为什么大象的踪迹在河南销声匿迹了呢?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当时气候变冷,当时河南地区的植物产出已经不能满足大象的庞大胃口,不适合大象的生存儿,所以大象的族群逐渐南迁,到了现在的东南亚地区。
另外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导致了对于环境的破坏极大,大片大片的大象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都已经成为了农田,所以已经没有大象的生存空间。
现在大象已经快要从中国消失了。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