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亮,一品骠骑将军是什么称谓啊?
【三国将军名号】 【魏国将军名号】: 1)第一品 大将军: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将军: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息。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将军:吕兴。 辅国大将军:甄温。 二品将军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将军。 3)第三品 领军将军、四安将军(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将军; 诸三品杂号将军(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将军、武卫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诸四品杂号将军(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偏、裨等杂号将军 【蜀国将军名号】: 大将军(蒋琬、费褘、姜维) 右大将军(阎宇)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班) 右骠骑将军(胡济)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 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镇军大将军(宗预)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资深者为大将军) 四镇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辅汉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讨寇将军、讨虏将军、秉忠将军、忠节将军、建信将军、安汉将军、军师将军、镇远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武将军、兴业将军、副军将军、翊军将军、辅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吴国将军名号】: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孙震) 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施绩、张布、孙韶、朱宣) 车骑将军(朱然、刘篡) 卫将军(全琮、士燮、滕胤、全尚、孙恩、濮阳兴、滕牧) 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 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 四镇将军、四安将军(缺安西) 四平将军(缺平东) 前后左右将军、讨虏将军、镇军将军、安远将军、平戎将军、平虏将军、辅国将军、辅吴将军、虎牙将军、冠军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奋武将军、折冲将军、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绥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荡魏将军、平魏将军、辅义将军、扶义将军、横江将军、绥南将军、安国将军、抚边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灭寇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三国武将官职】 【蜀汉篇】 蜀汉武将(219年后) 大司马:蒋琬 丞相(大将军):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左)、阎宇(右) 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济(右) 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懿、邓芝、夏侯霸、张翼(左)、廖化(右) 卫将军:姜维、诸葛瞻 辅国大将军:董厥 镇西大将军:姜维、胡济 镇北大将军:王平 镇南大将军:马忠、张翼 征西大将军:魏延、张翼、宗预 前将军:关羽、李严、袁琳、邓芝、胡济 左将军:马超、吴懿、向朗、句扶、郭循 右将军:张飞、诸葛亮、高翔、辅匡、阎宇 后将军:黄忠、刘琰、吴班、刘邕、宗预、姜维、张表 辅汉将军:李严、张裔、姜维 镇东将军:赵云 镇南将军:辅匡 镇北将军:魏延 镇军将军:赵云 征西将军:陈到、姜维 征南将军:赵云、刘巴 征北将军:申耽、黄权 【曹魏篇】 曹魏武将(221年后) 大司马:曹仁、曹休、公孙渊 大将军:夏侯敦、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赵俨、刘放、孙资、王昶、赵酆、司马望 车骑将军:曹仁、张郃、公孙恭、黄权、郭淮、孙懿 卫将军:曹洪、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德 辅国大将军:甄温 抚军大将军:司马师、司马炎 征东大将军:曹休、诸葛诞、石苞 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王昶 镇东大将军:诸葛诞 征东将军:曹休、满宠、胡质、胡遵、州太 征西将军:夏侯渊、张郃、赵俨、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 征南将军:曹仁、夏侯尚、王昶 征北将军:程喜、何曾 镇东将军:臧霸、诸葛诞、母丘俭、王基、石苞 镇西将军:曹真、邓艾 镇南将军:张鲁、黄权、母丘俭、诸葛诞、王基、王沈 镇北将军:吕昭、刘靖 前将军:张辽、满宠、郭淮、文钦、李辅 左将军:于禁、张郃、郭淮、母丘俭、司马亮 右将军:乐进、徐晃、夏侯霸、司马由 后将军:朱灵、文聘、曹洪、牛金、钟毓 【东吴篇】 东吴武将(222年后) 大司马:朱然(左)、全琮(右)、吕岱、滕胤、丁奉(右)、施绩(左)、陆抗、诸葛靓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 大将军:诸葛谨、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 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诸葛诞、张布、朱宣 车骑将军:朱然、刘纂 卫将军:士燮、全琮、滕胤、全尚、孙思、濮阳兴、滕牧 武卫大将军:孙楷 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 镇北大将军:文钦 镇西大将军:陆逊 前将军:吕范、朱桓、唐咨、钟离牧、孙秀 左将军:诸葛谨、朱据、留赞、华融、丁奉、张布 右将军:步骘、潘璋、孙宪孙越、诸葛靓 后将军:贺齐 镇军将军:孙懿、陆抗 抚军将军:步协 征西将军:留平 征北将军:朱然、陆抗、陆凯 镇东将军:施绩、朱琬 镇南将军:吕岱、孙懿、朱异、滕循 镇北将军:孙韶、全绪 安东将军:徐盛 平北将军:潘璋 安南将军:吕岱 威北将军:诸葛恪 ★★【三国武将官阶】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八王之乱幸存的王子是谁?
1.幸存者是东海王司马越
2.八王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因皇族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却种下了祸根,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皇后干预朝政,引发了八王争权夺利之战。
3.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8人。由于内部的战争助长了胡族势力,八王皆为他人做了嫁衣。
中国古代有一个白人建立的朝代政权?
这个事情和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贾南风乱政,傻皇帝司马衷是个废物,于是大权旁落,贾南风排除异己,利用司马亮,剪除了朝中各大权贵势力,于是司马氏不顾天下安危,只是在无休止的争权夺利,于是荒废了大好河山和百姓人家。而在??中国北方盘据着自汉三国以来的大量匈奴和少数民族。朝庭无心管天下之事,而生于山西的石勒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初为一个部族的奴隶,由于身高八尺开外,外貌伟岸,为部族首领而器重,渐渐成长为一个武功盖世的一代枭雄。其后部族灭亡后,石勒有归顺了匈奴人刘渊,建立的王朝。其丰功伟绩势如中天,成为刘渊帐下无人可替的将领统帅。于是不甘人下的石勒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刘渊政权,建立了后赵,石勒有一定的治国理政能力,但这个民族属于宁顽不化比较野蛮无人性的民族。它们可能属于康居人,石国人,月氏人。皮肤白貌美,鼻子高,牛高马大,少文喜怒无常。石勒它们在战争中发展状大了势力,由于石勒年老体衰,于是认了一个干儿子石虎,这个石虎简直不是人,羯族在他的带领下,坏事干净,无一点儿人伦德行,对北方汉人展开了大屠杀,抓了好几万妇女,夜上强奸伦奸施展兽欲,白天将妇女们向牛羊一样屠杀食之。天在看人在做,自做恶岂可活。于是在另一名大将冉闵的操作下灭亡了后赵,才33年,而羯族人后逃奔了鲜卑人再次被屠杀,到陈朝时陈霸先几呼斩尽杀绝了羯族人。
你说过两天来看我是什么歌名?
“你说过两天来看我”是邓丽君的《你怎么说》
中文名称:你怎么说
所属专辑:在水一方
发行时间:1980年
歌曲原唱:邓丽君
填 词:上官月
谱 曲:司马亮
曾经人才辈出的曹魏宗室曹家夏侯家去哪了?
曹操的江山其实是曹氏与夏侯氏共同打出来的,曹操手下的兵权全部由曹氏及夏侯氏把控,曹操时期,西部战区(关中)最高军事长官是夏侯渊,节制张郃、徐晃等名将,东部战区(合肥)最高军事长官是夏侯惇,节制张辽、李典、乐进等名将,中部战区(荆州)最高军事长官是曹仁,节制于禁、庞德等名将。
曹操手下最有战斗力的精锐骑兵虎豹骑的首领是曹纯,曹操背后的金主是曹洪,这些人构成了曹氏及夏侯氏的第一代精英人物,之后曹氏及夏侯氏有了第二代精英人物,他们是曹休、曹真,曹休在汉中之战识破张飞的计谋,曹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算准了后续北伐的路径,两人都成为曹丕的托孤大臣。
曹操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去世,226年40岁的曹丕去世,239年36岁的曹睿去世,公元249年,四朝元老司马懿趁曹爽与魏帝曹芳出城祭拜高平陵的机会,发动兵变,控制了洛阳城,劝降曹爽,并将政敌一网打尽,从而控制了曹魏的政权,为何在司马懿政变的时间内,人才辈出的曹氏与夏侯氏后人没有出来阻止呢?
1、制度使然
曹操去世后,曹丕建立了魏朝,开创一个新的朝代,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曹丕开创了五品中正制,成为魏晋时期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曹丕在位期间立法禁止宦官干政,并且阻止宗室嫡系参政,允许宗室远支参政,目的就是巩固统治。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嫡子是相对庶子来说的,正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如果嫡子是长子就是嫡长子,嫡长子有着天然的继承优势,别看曹操一生有26个儿子,实际上有地位的就只有四个嫡子,分别是:曹丕、曹植、曹彰、曹熊。
曹丕曹丕能够成为继承人,靠的就是嫡子的身份,并且他是嫡子中最年长的,曹昂去世后,曹丕就是嫡长子,曹丕当了皇帝之后,排斥曹植,因为两人曾经争过世子之位,曹植有才能,但只有富贵,终生不能参政,而且封地一直被曹丕迁来迁去,为了就是不让曹植形成自己的势力。
曹植一系在曹魏一直受到打压,无论是曹丕还是曹睿当皇帝,都是如此,曹植有两个儿子,都没啥名气,甚至连史书都没有记载,一方面是受到打压,另一方面是没有任何官职,只能默默无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植的后人早就默默无闻了,既没有兵权,又没有政权,还一直被打压,他们不能阻止,也不会阻止司马懿。
除了曹植之外,曹彰在曹魏也一直不得志,曹彰这个人打仗还行,属于典型的有勇无谋或者重武轻文,公元223年,曹彰得了急病很快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曹楷继承了曹彰的王爵,曹彰后人与曹植后人是同样的命运,只能有富贵,不能有权力,所以一直也是默默无闻。
曹彰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有可能是曹彰的孙子,曹楷的儿子,曹楷的妻子是孙贲的女儿,孙贲是孙坚兄长孙羌的儿子,是孙家与曹家政治联姻的产物,如果真是这样,曹睿不可能立曹芳为继承人的,孙家毕竟是曹家的政敌。
曹熊则英年早逝,甚至都没有后代,至于曹操的其他儿子,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一方面是制度使然,曹魏皇帝要打压宗室近亲,尤其是有继承权的,会威胁到皇位,另一方面是曹操的这些儿子大多没有官职,只有爵位,爵位只能保富贵,没有任何权力,根本不可能跟有兵权的司马懿斗。
2、能力平庸
曹操其他儿子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燕王曹宇与楚王曹彪,曹丕时代,曹宇一直在封地,有爵无职,到了曹睿时代,曹睿才把曹宇召回洛阳任职,曹睿病重时,还任命曹宇为大将军,有意托孤于他,但是曹宇一味推辞,在孙资与刘放的劝说下,魏明帝曹睿放弃了用曹宇托孤的想法。
曹植曹宇推辞的原因就是性格温和、能力平庸,无意于政治争斗,也没有能力担当托孤重任,更没有能力管理这个国家,高平陵之变时,曹宇毫发无损,没有参与,也没有选边站,曹宇活到了公元278年,晋朝建立后,曹宇还活了13年,他被司马懿认为是没有威胁的人,否则早就被杀了。
楚王曹彪与燕王曹宇就不太一样了,曹宇性格温和,曹彪就是个有野心的人,曹彪一直就是当个楚王,没有官职,并且一直在封地,算是个富家翁,高平陵之变时,曹彪就是个有名无实的楚王,没有兵权,没有政权,如何跟司马懿斗?
高平陵之变两年后,王凌与令狐愚联手准备反叛乱司马懿,他们暗中拉拢楚王曹彪,打算拥立曹彪为帝,很显然曹彪并没有拒绝,说明他是有野心的,政变失败后,王凌被杀,曹彪被司马懿赐死,作为大臣的司马懿居然能够赐死曹魏诸侯王,可见司马懿既有政权又有兵权,而曹彪没有实力又有着非份之想。
曹睿说了曹魏宗室,再来说说夏侯氏与曹魏远亲,夏侯惇有9个儿子,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镇守长安的夏侯楙,这个夏侯楙被魏延认为是怯而无谋,魏延准备用子午谷奇谋偷袭长安,认为夏侯楙会弃城而逃,说明夏侯楙能力平庸。
除此之外,夏侯惇的儿子之间还相互有矛盾,夏侯惇的两个儿子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曾参与陷害夏侯楙,只因为夏侯楙责备过他俩,夏侯惇儿子之间的关系都如此差,更不用说能力如何了,只能算平庸。
相对来说,夏侯渊的儿子要强多了,夏侯渊有8个儿子,长子夏侯衡默默无闻,次子夏侯霸一直在军中任职,官至右将军,高平陵政变时,夏侯霸在军中,听到曹爽投降被杀的消息后,夏侯霸开始担忧自己的命运,司马懿又把夏侯尚调到朝中任职,让郭淮接替夏侯尚的职位,这让夏侯霸害怕,于是投降了蜀汉,这一系一直在蜀汉生活。
夏侯渊夏侯渊的其他儿子也多有才能,但光有才能没用的,既要有权力,又要有忠心,才能阻止司马懿,显然是做不到的。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曹爽,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可是个人才,能够猜中诸葛亮的战略安排,但是曹爽就差远了,在与司马懿的政治斗争中,曹爽输得一无所有,高平陵政变中,曹爽明明有机会扳倒司马懿,只需要听从桓范的建议,起兵勤王就行,但曹爽只记得司马懿的富家翁的许诺,轻易就相信了司马懿,结果自己的全族与亲信全部被司马懿杀害,落得灭族的下场,可以说曹真这一族就直接全灭了。
曹休这一系的后从大多平庸,他的长子曹肇担任过屯骑校尉,这是有兵权的实职,可惜因为曹肇与孙资、刘放不和,孙资、刘放劝曹睿免掉曹肇等四人的职务,曹肇就没了官职,这一系也是默默无闻,能力平庸。
曹休3、明哲保身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大多数曹氏与夏侯氏后人其实是明哲保身,既然没有能力与实力跟司马懿斗,那么干脆不如保持中立,中立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曹魏,选择了明哲保身,就连燕王曹宇都在晋朝活了13年,更不用说这些没有血缘的远支宗亲了,这些后人跟祖辈完全不一样了,不像祖辈那么忠于曹氏。
比如夏侯渊的夏侯骏担任过并州刺史,有些权力,高平陵政变中,没有任何动作,明哲保身要紧,夏侯渊的另一个孙子夏侯庄担任过淮南太守,同样如此,他们的后代在晋朝都是显赫的地位,他们并不在乎谁当政,而更在乎自己的命运。
4、没有机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后,时间很短,司马懿控制洛阳后,立即劝降曹爽,迎回皇帝,整个过程前后不到一个月,即使有忠于曹氏想来勤王的人也苦于没有机会,古代信息不通畅,消息传递滞后,得到消息再采取行动没有几个月根本来不及。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比如夏侯玄,他是曹爽的表弟,高平陵政变时,夏侯玄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军事,相当于军区司令,有兵权,有地位,他还忠于曹氏,并且司马懿视夏侯玄为威胁,由于高平陵政变时间很短,曹爽投降被杀后,夏侯玄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后来司马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召夏侯玄回朝,实际上是剥夺兵权。
夏侯玄只能放弃兵权,不然就是叛乱,同样会被消灭的,夏侯玄根本没有机会,就失败了,夏侯玄后来被司马师以谋反罪名被族灭,其他的曹氏与夏侯氏也有同样的原因,要么明哲保身,要么没有机会,要么没有能力,要么能力平庸,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让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取得成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