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城,西安都市圈是什么意思?
西安都市圈,是指西安市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11区2县,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5县(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礼泉县、乾县、泾阳县)。由陕西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首次将一直在理论界探讨的“西安都市圈”予以明确。
“西安都市圈”的主城为西安中心城市,辅城为咸阳中心城市,诸多城镇沿国道线呈放射状分布。在具体职能上,西安市城六区是高新技术、新型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的最大综合中心,阎良以航空航天为主,临潼以旅游、交通、居住为主,长安以高新技术、科技教育、旅游为主,户县以新型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其他郊县以旅游、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为主;咸阳的兴平市发展具有高新技术性质的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星火产业,三原以星火产业、食品、轻工和商贸业为主,礼泉以果业、星火产业和旅游业为主,乾县以旅游、商贸业为主,泾阳以建材加工和食品工业为主。西安区县有哪些?
西安市行政区包括11区2县,分别是:未央区、碑林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灞桥区、新城区、莲湖区、蓝田县、周至县。
未央区
未央区于1954年建区,历经5次区划调整,1980年恢复建制。行政区划东临灞河、南起纬二十六街、西接太平河、北倚渭水,位于西安市总体规划“九宫格局”的中心。全区总面积262平方公里,辖大明宫、张家堡、辛家庙、徐家湾、谭家、草滩、汉城、未央宫、未央湖、六村堡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三桥街办于2010年托管给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常住人口81.14万,户籍人口53.7万。
碑林区
碑林区是西安市核心城区,位于城市中心东南部,跨城墙内外,总面积23.36平方公里,下辖柏树林、南院门、长安路、文艺路、太乙路、张家村、东关南街、长乐坊8个街道办事处、98个社区,常住人口62.89万人,户籍人口71.32万人,是西安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也是西安市商贸、科技、文化、旅游大区,连续八年被评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雁塔区
雁塔区地处西安城南,踞于龙脉之上,北接城市中心,南望秦岭山脉,总面积152平方公里,153个社区,64个行政村,区政府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26个工作部门,4个直属事业单位和4个派出机构。
阎良区
阎良位于西安东北部50公里,总面积244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北依荆山,南眺渭水,是历史文化悠久、航空产业聚集、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交通便捷的宜居宜业之城。
临潼区
临潼,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土地,自周、秦到汉、唐,临潼一直为京畿之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临潼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距市中心30公里, 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辖23个街道办事处、41个社区,226个行政村。
长安区
长安区位于西安市西南方向,行政区划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0213万,2018年9月向高新区整建制移交5个街道后,辖16个街办232个行政村84个社区。
高陵区
高陵区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7街办,8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5.11万人。虽面积较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是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
鄠邑区
西安市鄠邑区,原称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3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辖6镇8个街道(含已被托管大王街道、庞光街道、秦渡街道、草堂街道)。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2017年9月9日,鄠邑区撤县设区正式揭牌,成为西安市第11个区。
灞桥区
灞桥于1955年立区,地处西安主城区东部,自古为关中交通要冲、长安东出通衢。全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7万,辖9个街道(其中2个街道自2016年7月起交西安国际港务区托管),65个社区,76个行政村;共有基层党组织662个,党员19928名。
新城区
新城区位于西安市城区东北部,跨越城墙内外,是西安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是陕西省政府和部分省市机关所在地。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7万人,常驻人口62.06万人,人口密度为平方千米19891人(以上统计数据统计日期截止2017年底)。
莲湖区
湖区地处西安市中心,面积43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事处、131个社区,常住人口约71万,流动人口20万左右。
蓝田县
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属西安市郊县,县城距市区22公里。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华县、洛南县、商州市、柞水县相接;西以库峪河为界,与长安区、灞桥区毗邻;北以骊山为界,与临潼区、渭南市接壤。蓝田自古为秦楚大道,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之一。
周至县
周至建县两千余年,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素有“金周至”之美誉。是西安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6%,辖1个街道19个镇,264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
历史上陕西西安出现过洪灾吗?
据各种史料记载,从公元654~1992年的这1338年间,陕西共发生洪涝灾害达165次之多,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发生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
先秦时期,关于西安一带洪水的记载仅有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渭水赤三日”,是说渭河的水色浑浊,这很有可能是连降暴雨所引起的现象。
《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七月大霖雨,连雨自七月至九月”。这是正史有明确记载的西安第一次由于连续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西汉时期,有记载的水灾共有11次,其中大规模的水灾两次: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蓝田山水出,流九百余家”;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夏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山谷水出,凡杀四千余人,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余所”。
汉代大禹治水画像石
唐朝时,有关水灾的史料记载主要集中于高宗永徽元年至文宗大和四年(公元650~830年)。其间造成较大危害的有永淳元年(公元682)“六月,长安大雨水,平地水深数尺,饥死无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秋“京城连雨六十日,大水损秋稼”。大历十一年(公元776)七月暴雨,“京师平地水尺余,沟渠溢,坏坊民1200家”。元和八年(公元813)“六月庚寅京师大风雨,毁屋扬瓦,人多压死,城南积水丈余。辛卯渭水暴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济者一月”。元和十一年(公元816)五月 “京畿大雨,害田四万顷,昭应尤甚,漂溺居人。渭水溢毁中桥”。次年六月“京师大雨,街市中水深三尺,坏庐舍2000家”。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九月十一日至十四日“京师大雨兼雪,街衢禁苑的树木无风而摧折,连根而拔者,不知其数”。
北宋有27次水灾记载,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是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的一次:“六月久雨,陕西京西大水河溢,漂人民,坏庐舍”。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六月至九月,陕西持续大雨,渭水、黑水、沣水、洛水、黄河先后漫溢。
明代防洪名著《治水筌蹄》
清朝对于水灾,有了比较完善详细的记录:康熙元年(公元1662)江、淮、河、海同时发生大水,陕西也是暴雨的中心,连降大雨近两个月,渭、延、清涧、听水及黄河干流南段均发生大洪水。当时武功县“水从平地涌出,井泉皆满,民田多没于水”;三原县“平地水涌,行旅尽绝”;永寿县“城垣公署佛寺民窑俱倾”;咸阳“平地水深数丈”;高陵县“渭水冲崩南岸数村,绝渡半月”;周至县“漂没城堡二”。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八月三日,渭河发生流量11600立方米/秒的洪水,这是渭河咸阳段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一次洪水。“沣、苍各河堤堰冲决。大水成灾,各河皆溢,南乡变为泽国”;“居民室内水深数尺,厨灶屋墙皆圮,乘桴馈响藉以充饥,平地冲潭有三四丈者,秋禾被淹”。
这样看来,西安还真不是一个太平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记载更加完备,几乎年年都可以找到暴雨、洪涝相关的记载。西安境内基本上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暴雨每年均有发生,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也不在少数。
1955年九月至十月,西安秋雨连绵,全市范围内包括周边的长安、蓝田、户县、周至等县普遍受灾。
1964年八月至十月,西安全境72天持续阴雨天气。其中户县全县半数地区内涝;长安县塌房塌窑5765间,2.62万人受灾;蓝田县塌房塌窑1710间,淹没农田9156亩;周至县塌房5890间,受灾农田19.4万亩,稻田内涝积水9万亩,甚至秋播无法进行。
1975年秋季,西安再次遭遇连续两个多月的阴雨天气,降水量达到367毫米,城区内倒塌房屋1544间,受灾农田6.01万亩,其中绝收7300亩。
1981年8月,陕西遭遇百年未遇的最大一次水害,从关中西部到陕南地区连降暴雨。从8月14日至23日连续降雨10天,降雨量为常年同期的4~6倍。在此地区持续降雨时间之长、雨量之大,均为史上罕见。由于连续降雨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户县绝收秋粮面积13.8万亩;绝收棉田9600亩;2200亩花生甚至全部绝收,倒塌房屋390间,冲毁小水电站2座,河堤4000米,公路6.07公里。
阎良区有什么好玩的?
阎良区建区于1966年8月1日,位于西安市东北端,距市中心50公里(西阎高速公路39.34公里)。
四周与渭南市、三原县、临潼区、富平县接壤,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人口23.92万。全区地势平坦,物产丰富。西(安)韩(城)铁路与咸(阳)铜(川)铁路交汇于此,西(安)延(安)铁路纵贯其中,西禹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城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西安市阎良区,一座小城。因为与中国飞机业的密切关系, 又被成为飞机城。据说小克来西安专机就是在阎良降落的。小城里只有四条主要街道,三个大单位。小城没有公共汽车,出租车, 甚至马路上见到的汽车也很少,人力三轮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花一两元钱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在我活动的范围内还有一个大的超市, 一个网吧,一个电影院,一个书店,几家银行,这已经足够了, 一个我喜欢的小城。没有喧嚣的车流,三轮师傅和气热情地和你聊天, 宽阔的马路铺着浓浓的树荫, 小孩自由地在书店里读着童话书,没有人来打扰, 夜色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银河和头顶的牛郎织女星。路旁小店的肉夹馍很好吃,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排队等候。小城里大多是西北人,脸型长长的,眼睛细细的, 在你问路时放下手里的活,一定给你说个明白才罢休。还有许多外地人,单位里住着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人, 有的人因为项目常常一呆就是几年。另外,我还遇到来自东北,安徽的三轮师傅, 路边偶尔能听到河南口音的人在交谈。小城的物价有的比北京还贵,也许是交通不便的原因吧。在这里还要呆一段时间,这里的故事,以后慢慢写吧...乾县和礼泉比较谁规模大?
乾县和礼泉都属于咸阳,而且是靠拢咸阳西部较大的城市,在下辖13个县区GDP区排在咸阳区,兴平,三原,彬州的后面,接着就是乾县,礼泉,而落在后面的就是一些地理靠西北的小县城。众所周知,乾县和礼泉主要以苹果种植为主要的经济亮点,苹果在这个两个县城经常被成车运到各地销售,时不时在312国道高速路上和107国道见到一片红彤彤的苹果硕果累累的布满绿叶覆盖的树枝上,一到丰收季节,被种植户一个个摘了下来,放在车厢后面,伴随嘀嘀声运回到家中或者市场上贩卖。苹果似乎成了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尤其是红富士,那可是自90年代到19年间苹果中的瑰宝,除了被食客们推崇,价格也被外商们定的很高!销售渠道自然很广,除了运往外地以外,还往像附近的乾县和礼泉,咸阳,西安的大小型超市和商贩们手中,这也不得不拜这四个紧拢城市群之间距离只有不出两个小时的路程。
由于共同苹果业的出众,因此乾县和礼泉简直就如同胞兄弟一样,在经济和人口上,不相伯仲。但是细分起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当地人文和历史的差异,主要是两座城位于在历史文化孕育最高的关中平原,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底蕴,相对拥有多重历史为傲的西安而言,尤其是以唐朝盛世的缩影为炫耀城市魅力的主要工具。这两座城市之所以较早兴起,一定程度也离不开盛世长安的功劳,乾县有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至今未能打开,可以说是唐朝最著名遗留遗址之一,也是唐朝疆域极大时期的缔造者,是盛唐上升时期的证明,武则天则延续了贞观遗风。
所以乾陵一直被考古界很重视,就连郭沫若都为其提笔,所以它在关中帝陵地位仅次于秦始皇陵。由于它独特的人工地形,形成了两个似奶头的山脉,在夕阳照耀下,寡婆岭一直被这里的人示为圣山。加上乾陵位置正好在乾县城北,吃香的旅游业也是带动乾县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乾县在经济还是要胜过礼泉的。同样礼泉也不甘没落,虽然唐太宗昭陵作用小,可是附近的新兴的文化产业袁家村带动了礼泉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地理的便利性,在从西部去往咸阳,西安的半路上,不到半小时路程,礼泉自然成了佼佼者,所以乾县一定程度还是干不过礼泉的。在城市规模上,乾县要比礼泉大,礼泉也在拼,除向西发展城市新区将二中和实验中学移到西边环城市外围路段以外,延伸西边城市的规模。除向西到边缘以外又将主要目标对准东面,开拓了崭新的上高档次的城市规模,将原体育场移到东面,打造和大中城市接轨的文体功能区,还将民源医院,司法,幼儿园移到这里,因此礼泉的势头也是要比乾县猛,礼泉正向迈着撤县立区发展。
但乾县也哪会停滞,高楼大厦一个个拔地而起,准备想和三原一道沿着兴平的先例撤县立市,所以这两座靠拢西咸的城市虽然共同点很多但也在经济方面是拼个高低的。
由于量身打造的乾县和礼泉的小吃业,诸如豆腐脑,浇汤挂面,锅盔,烙面,疙瘩面,羊肉泡馍,让使这两座城市在文化链上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样傲立于关中平原上,所以两者共性和对比性是值得一提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