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国战李,如何看待朱棣得位不正经常被黑?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朱棣这两位著名帝王都同样是开国皇二代,也都同样是得位不正,李世民在位时有“贞观盛世”,朱棣在位时有“永乐盛世”,分别创下了唐朝和明朝的巅峰时期,相比较而言,李世民的名声确实要比朱棣好得多。
李世民在史书上的总评价中,虽然其中也有隐晦批评他“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但总的结论是相当不错的,《旧唐书》甚至在结语中赞赏他为古今第一人:“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而朱棣在《明史》中的评价正好相反,先是细数功绩,说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打下的基业“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好一顿猛夸,但在结语中却直接笔锋一转,批评他“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史书评价的最后一句话一般都是盖棺定论的终语,很显然,史官对朱棣的功绩是不以为然的,认为他即使立下再大的功绩,也掩盖不了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这和儒家主打的道德观是一致的,朱棣之所以创下明朝最盛世时代,评价却远不如李世民,主要原因无非两点,继位合法性以及对笔杆子的态度好坏。
同样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的皇位更具合法性李世民虽然也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政变”取代的兄长李建成,还残忍的杀掉了一兄一弟和十个侄子,但他并不是直接谋夺皇位,而是在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后,让唐高祖李渊直接颁布合法的更换皇太子的诏书,后续的禅让同样是合法的,或许有逼迫性质,但合法就是合法,且整个权力更迭的范围仅仅局限在长安一城之中。
朱棣就不同,他不但是掀起了国战,而且,推翻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遗诏指定,且全天下人认同的皇帝,从辈分上来说,也是以大欺小,不管他的起兵檄文和后来自己写的继位诏书如何冠冕堂皇,都掩盖不了所得到的皇位合法性的不足,这个诟病比李世民杀兄杀弟更难洗白,李世民杀的只是一个太子,朱棣是直接篡位。
李世民夺位成功后少杀戮,朱棣篡位前后杀戮太多,且得罪了读书人李世民在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和十个侄子后,就马上收手,即使还有反对他的人,基本上也是能放就放,政变之后的诛连极少,还特意重用李建成的部下魏征去安抚太子党余部,且在之后执政的过程当中,对待嫡系和非嫡系臣子,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一视同仁,还容忍魏征这样的前太子党对自己指手画脚,执政的手段也基本符合儒家的道德观。
而朱棣在“靖难之役”获得胜利,杀进南京城后,因为起兵夺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认同,特别是南方读书人普遍不认同,被天下人誉为“读书人种子”的士林领袖方孝孺甚至宁愿被灭族都不愿意为他写一封继位诏书,一怒之下,大开杀戒,杀人过多不说,很多手段还残忍无比,比如黄子澄和方孝孺被磔(分尸)死,铁铉被凌迟。
除本人外,这些反对朱棣的建文旧臣的家人也全部凄惨无比,男子为奴,女子为妓,朱棣还主动安排军士去轮流侮辱罪臣家眷,不堪受辱而死的,朱棣亲自下令尸体喂狗。这些行为都不受儒家普世道德观的认可,朱棣杀得最多的正是读书人,同类和同类人的家眷如此下场,他们怎么可能对朱棣有好感?
且朱棣在杀掉一个“读书人种子”方孝孺后,执政期间还杀掉了一个当时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在位期间还设立东厂,首开明朝用太监掌管特务机构的先河,这都是让明朝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深恶痛绝的事。明朝修国史的是读书人,清朝修《明史》的同样是读书人,即使是几百年后的读书人,他们的价值观始终没有变。
因此,综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虽然同样有得位不正的黑料,但李世民继位的合法性没问题,之后执政的过程中也能兼顾到各方的态度,一直在努力消除杀兄杀弟的影响,再有政绩的加持,就很少有人黑。
而朱棣不但有继位的合法性问题,还因为暴虐的脾气,做下了许多违反古时道德观的事例,得罪了绝大多数读书人,自然黑他的人就多。秦始皇功绩比朱棣更伟大,也因为“焚书坑儒”被骂了几千年,何况朱棣,他发明的“灭十族”和“瓜蔓抄”这样的手段和“焚书坑儒”有啥区别?
有哪些精彩的主角身份非凡很是厉害的小说?
首先,谢邀。本书单应该符合题主的要求。其次,声明:本书单首发布于本人头条号:云腾推书 ,谢绝旁人抄袭转载。在网络小说领域,存在着这么一个不为人知的流派——装逼打脸流。各大原创文学平台聚集了一批大神,是装逼流的代表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典型的爽文,不是一般的爽,爽到极致!
1《帝霸》厌笔萧生
帝霸一出,谁与争锋?
在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斗破里的萧炎是装逼第一人,但是自从我看完帝霸后,不得不承认,帝霸中的李七夜,才是真正的装逼之神。
在修为低微的时候,李七夜也可以将活了数万年的巨头一战而灭,更别说什么天下战将,帝国王储。刷怪无需升级,主角自有光环。只要是敌人,都是我李七夜的脚下败将。
李七夜的装逼,精华在于装的恰到好处,让人爽到恣意。综上,本人认为帝霸第一实至名归。
2《逆天邪神》火星引力
这是又一个逼王。
掌天毒之珠,承邪神之血,修逆天之力,一代邪神,君临天下!主角云澈是幻妖界守护家族的少主,阴差阳错之下,出生在了天玄大陆。从苍风国的流云小城出发,云澈参加“苍风排位站”,全胜!参加“天玄七国战”,第一!回到幻妖界,与幻妖界天骄大战,还是第一!
最后,云澈成为了天玄大陆的第一人,幻妖界的妖君大人!PS:此书也是本人至爱。篇幅有限,改天与诸位好好交流。
3《全职法师》乱
主角莫凡是一个全系全能法师,最擅长火系和雷系魔法。性格有些腹黑,奸诈,但是...还算是一个好人。有一个妹妹叫叶心夏,有一个红颜叫穆宁雪。主角的身份也有很多,七星级猎人大师,北原危机英雄,矴城荣誉守护者兼任名誉议员。。。
4《七界武神》叶之凡
华夏特种兵穿越到了神州大陆,成了一个没有武魂的废柴!不过,他的奇遇很快就来临了。一次偶然之下,他得到了上古巫师的禁忌手册,练成了吞噬体质,没有武魂?可以吞噬别人的武魂!叶天的装逼之路才刚刚开始……
5《武极天下》蚕茧里的牛
一个平凡少年,最大的梦想是进入武府圣地,最终他如愿了。天衍大陆,以武为尊,主角林铭得到了神秘魔方之后,装逼打脸开始了。神域三千界第一会武第二名,蛮荒宇宙,控制了荒之军团,击杀了造化神子,成为了人族的精神领袖……最终超越真神!
6《武炼巅峰》莫默
杨开是凌霄阁试炼弟子,偶然获得一本无字黑书,从此踏上漫漫武道,荆棘遍布装逼路,一将功成万骨枯。
7《武神天下》禹枫
杜少甫从边陲之地走出,修炼了石碑里的神秘一式,修炼之途高歌猛进……从此装逼界又诞生了一位王者。
8《万域之王》逆苍天
太古时代,有擎天巨灵,身如星辰,翱翔宙宇。有身怀异血的各族大尊,破灭虚空,再造天地,有古炼气士,远渡星河,教化众生。不知因何原因,一个时代悄然终结,万域隔绝,太古巨擎一一销声匿迹。时隔多年,少年聂天,通过一滴鲜血,重回太古。
9《盖世帝尊》一叶青天
古岁月,诸圣争霸。一个号称“睡神”的少年,因祸得福开启一门逆天功法。从此以后,一个肉体无双的奇才,横压天地,剑斩星辰,万千奇才在他脚下匍匐颤栗。群雄崛起的天地,唯我霸武独尊!
10《九星霸体诀》平凡魔术师
镇远侯世子龙尘,凭借自己的炼丹神术,修炼神秘莫测的九星霸体诀,逐渐解开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手掌天地乾坤,脚踏日月星辰,勾搭各色美女,镇压恶鬼邪神,最终修炼成为绝世逼神!
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提问者所说的这个问题是电视剧《亮剑》里的一段剧情,但也反映了真实历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解放军大规模收编、消化国军俘虏的问题。想起一个小故事,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期间,我国设宴接待时把淮海战场上的一对“冤家”——陈毅元帅和杜聿明安排到了蒙哥马利所在的主桌上。席间,蒙哥马利半开玩笑地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哪里去了?”杜聿明不无尴尬又略显玩笑地指着旁边的陈毅元帅说道:“都送给他了……”这虽然是一个小故事,却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淮海战场上的八十多万国军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起义、投诚或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起义和投诚的国军部队还相对好办一些,毕竟他们是成建制放下武器的,只要在其各级编制中派驻政工干部、进行集中改造即可。大量“散装”的俘虏却成了大问题,他们原属部队的建制已经被全部打散,有不少甚至已经被解放军全歼。最后,解放军只能将这些“散装”俘虏重新集中起来,除了战犯和高级军官之外,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和路条,愿意留下的统一改造、经过“两忆三查”教育和政审之后编入解放军部队。
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后来的副总参谋长徐惠滋上将了,他就曾经是辽沈战役期间被俘的国军“解放战士”。更为戏剧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徐将军出任三十九军军长时,担任他副手的黄达宣将军恰恰就是在辽沈战场上曾经俘虏他的解放军基层军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点——解放军对于绝大部分劳苦大众出身的国军俘虏的改造和重新使用都是出于真心的、并没有加以歧视。
李云龙为什么要找赵刚要俘虏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与国军的战斗一直在继续,让现役作战部队去改造“散装”的国军俘虏显然是不现实的。设置全国范围内的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改造国军俘虏似乎也不太可行,毕竟部队因为作战需要、驻地非常分散,短期内将各部队的俘虏全部集中起来难度颇大。于是,以纵队、军一级为主导,集中改造国军战俘便成了首选。那么,由谁来负责呢?作战部队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司令部也没有这项职能。军长、政委很显然也不可能去专职管这些具体事务,这件事只能由政治部来管。换言之,纵队、军政治部主任是管理国军战俘改造的直接领导。
李云龙的二师损失惨重,从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有不少都牺牲在了淮海战场上,兵员不足成了李云龙最大一块的心病。临时招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解放区的老百姓也非常愿意参军。可问题是,普通老百姓参军之后还要进行训练,之后才能上阵杀敌,这显然太废时耗力了。战斗仍在继续,李云龙等不起、也等不及了……国军的俘虏最终成了李云龙的“最佳选择”,这些人大多是经过训练和战场”“实践”的,只要思想改造好了,拉上前线就能打仗。彼时赵刚刚好升任纵队政治部主任不久,正是二纵主管这个事情的直接领导,李云龙找他要人也便再正常不过了。
李云龙为什么不找司令员这个“司令员”到底指谁?是李云龙所在纵队的司令员还是华野的司令员?彼时华野当家的其实是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前面多了一个代字,是谁众所周知,李云龙去找他要人自然是可以要到的。可作为野战军代司令员,他总不能由着李云龙要吧?总要照顾到兄弟部队,总得一碗水端平吧?李云龙就算要到了人,也未必就能由着自己要、由着自己挑。跟赵刚就不一样了,二人是在战火中形成的友谊、是“过命”的交情!再者,李云龙为的是公事、并不是私事,赵刚再讲原则,这点面子还是必须要给李云龙的!所以,李云龙找赵刚,想要多少人、要哪些人基本都是李云龙自己说了算,远比找司令员要来得“划算”多了。
再就是李云龙所属纵队的司令员,政治部归政委管,李云龙去找司令员还不如直接去找政委。更何况,李云龙所属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同样面临着华野代司令员面临的问题——一碗水端平,总不能由着李云龙要什么就给什么吧?而且,李云龙是从中野“改嫁”到华野的,这里面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无论承认与否,人多少都是有些“照顾自家人”心态的,缺兵员的可不是李云龙一个师,他所属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又凭什么不优先自己的老部下而要由着李云龙要人呢?因此,找赵刚是对李云龙最为有利的选择。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身为二纵政治部主任的赵刚正好管着二纵国军俘虏改造的事情,找谁也没有找赵刚对路!加上李云龙与赵刚的交情,又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私事,赵刚自然必须给李云龙这个面子,李云龙要多少人、要哪些人起码自己是可以做主的。如果是找司令员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华野代司令员还是李云龙所属纵队的司令员,他们都面临一个一碗水端平的问题,就算同意给李云龙补充兵员,至少李云龙很难做到“随便要、随便挑”,不是吗?因此,找赵刚对于李云龙而言是最佳选择。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蜀军内部出现了一个分歧,这个分歧也让后世人争论不休。
诸葛亮提议兵出祁山,将作战的重点放在陇右地区,一口气吃下陇右五郡;魏延提议由他率领少数军士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兵锋直指洛阳。最后的结果都知道了,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但第一次北伐却以“马谡失街亭”而失败,全军仓惶撤退。
这就给后世人留下来讨论的由头,很多人认为如果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不定三国历史就会改写。
但实际上,魏延的这种谋划可以说是没有一丁点成功的可能,因为有几个致命的缺陷。
“子午谷奇谋”建立在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假说上诸葛亮和魏延的谋划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这一次“北伐”非常仓促,不仅仅曹魏没有想到,就是连蜀汉内部的人事先都不清楚。
蜀军开赴前线是以训练的名义,但突然之间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所以可以看到,曹魏和蜀汉其实准备都不充分,东吴更是没有出兵配合。
在这一前提下,魏延其实制定了一系列作战方略,但和诸葛亮的用兵方向有了根本的分歧。
魏延认为,蜀汉都没想到要发动这一场战争,曹魏又将重心放在了东吴一方,并且曹丕刚刚去世,内部动荡不休,不如一鼓作气干票大的,把长安打下来,据守潼关,随时出兵袭击洛阳。如此一来,天下底定。
所以,他建议自己率领五千精兵效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偷袭长安;诸葛亮率领大军主力出斜谷,一来阻击陇右援军,二来支援长安战场。
诸葛亮一听,不错,是个好主意,但我选择兵出祁山!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魏延所有的策略都是建立在他能以五千人迅速拿下长安的假说上。
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拿下长安,那么不仅仅他自己全军覆没,诸葛亮所有大军都会被陇右和长安方向的魏军包了饺子,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大。
长安是什么地方?那是西汉的首都,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不像西方很多国家那样,有的依靠资源,有的依靠商业,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首先考虑的要素就是“地理位置”。
去翻开古代各朝地图就能知道,尤其是中原、西北地区的城市,规模越大就说明军事地位越高。
长安这种级别的城市,是区区五千人能攻下来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魏延给出的理由是,长安的守将夏侯楙就是一个庸才,靠裙带关系才有了这样一个职位,本身啥也不是,所以长安唾手可得。
那么,有两个问题摆在面前:
第一,主将夏侯楙是个庸才,但其手下所有将领都是庸才吗?曹魏会不会在这样一个重镇里放一群庸才来据守?
第二,正常情况下,攻城所需要的兵力最少是守城兵力的六倍之上,五千攻城的士兵即使是上马骑兵、下马步卒的全能人才,就能拿下长安?
所以,魏延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没有一丁点成功的可能。
事实上,除了有人臆想着这一险招的成功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谋略存在本身发出质疑,这不像是一位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所能提出来的,极有可能是后世小说、评书、野史趣闻等的胡编乱造,甚至是有人恶意的抹黑。
“兵出祁山”和“奇袭长安”,哪一个才是正确战略?不考虑“子午谷奇谋”的真假,来对比一下魏延和诸葛亮的战略方向,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从两种不同的策略里就能看出,二人的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的“兵出祁山”,真正的目的是要打陇右这一大块地盘,用以加大蜀地的纵深。
从第一次北伐的过程来说,诸葛亮大军攻打陇右五郡,有三郡直接叛变,使得陇右地区大半部分落入蜀汉手中,曹魏震动,紧急调遣曾经在此地大破马超的张郃前去支援。
三郡齐齐叛变,这个战果的出现,必然是蜀汉多年运营的结果,可见这一方略在诸葛亮心里不是仓促的决定。
而这一战的关键就在于马谡在街亭的据守,能不能将张郃挡在陇右之外足够久的时间,使得诸葛亮能放开手脚将这一地区彻底扫清。
但可惜的是,马谡不堪大用,刚愎自负,街亭丢失使得大军后方的粮草补给出现了严重威胁,不得不仓惶撤退。
所以诸葛亮事后也总结说,这一次的失败不是策略的失误,而是“罪在一人”。
而陇右地区盛产战马,同时也是粮草丰茂之处,足够蜀军屯重兵开发,一旦拿下此地,就可以让丢掉荆州的蜀汉补充一块纵深,不必困守两川。
此消彼长之下,蜀地之险峻,东吴只能求结盟,不会进攻蜀汉,蜀汉却可以时时出兵袭扰长安、洛阳,是战是和全在蜀汉一念之间。
而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战略目标就不在陇右,而在长安重镇。
这一策略的提出,不说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只说以当时蜀汉的国力,即使侥幸成功也没有多大用处。
魏延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兵锋直指洛阳,夺下许昌,彻底灭亡曹魏政权,纯属异想天开。
长安如果失陷,以曹魏在北伐中的表现来看,完全可以组织起大军反扑,陇右、长安等地区兵力合围,蜀汉只能提前和曹魏打一场足以灭国的决定性战役。
到时候,胜者惨胜,败者惨败,还有东吴虎视眈眈,谁都不傻,怎么可能会做这样愚蠢的决定。
再有,以蜀汉自公元217年开始,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平定南蛮之战等等战事,基本上就没有修生养息的时间。
蜀汉哪来的人口去治理长安等后方的地盘,即使打下来长安以及其后方的大片土地,也是根本无力治理的。
既然如此,那“子午谷奇谋”又有什么用处呢?
失败了全军覆没不说,即使侥幸成功了也只能是放弃大部分地盘,最好的结果就是回头清扫陇右,这和“兵出祁山”最终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这样一份“子午谷奇谋”,战胜了没好处,战败了满盘皆输,任谁也不会同意这样的昏招。
魏延到底出没出过这样的主意不好说,但即使真的出了,也必然不会被认可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难道部下没有能统兵的人才吗?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我们看曹操的一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重要的战役中,总是看到曹操出没战场的身姿。作为一个集团的最高首脑,曹操手下文臣武将如云,为何曹操还总是要亲自领兵作战呢?
一、对军权的重视。在东汉末年,天下已经进入了群雄争霸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军事实力是一个集团最重要的凭仗。即便是汉献帝的朝廷,没有了军事力量的支持,也被迫四处流浪。曹操出身将门,又是在军界起家,凭着自己招兵买马才在诸侯中有了一席之地。在曹操的心中,自然对军权十分看重。在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的时候,就马上为自己争取在朝廷中的权力。曹操在得到录尚书事的职位,掌握了政权的情况下,还为自己取得了假节钺的权力。有了这些权力,曹操就把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在战乱时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曹操经历的兖州之乱对他来说刻骨铭心。在曹操出兵徐州的时候,他最信任的陈宫勾结吕布在兖州发动了叛乱。兖州绝大多数城市都落入吕布的手中,只剩下荀彧保有的三座城池。曹操在这场叛乱中,险些陷入灭顶之灾。而且曹操一直是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始终是奉汉献帝为主公。这就使得曹操建立的集团在忠诚对象上有着分歧。曹操手下的荀彧就一面为曹操效力,一面却把汉献帝当成自己真正的主公。这种情况在曹操集团中并不是偶然现象,这让曹操陷入不利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曹操更加不会把军权交到外人手中。尤其是在那些决定曹操集团命运的战役中,曹操更是要牢牢掌握军权,亲自指挥作战。二、军事能力的必需。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曹操在起兵之后,就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他本身的军事实力不强,占据的根据地兖州又是四战之地。更让曹操处境不利的是,他的四周强敌环伺,包括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刘表在内的一大批诸侯对他构成了威胁。最终曹操对这些势力各个击破,逐渐占领了北半部中国。在曹操消灭的这些势力中,很多势力的实力都远远超过了曹操。曹操能够取得这些辉煌的胜利,与他的军事能力是分不开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评价曹操说,他能够克敌制胜,不但是因为有天时,更重要的原因是曹操的军事能力。曹操的手下将领如云,可是他的对手也都不是笨伯。在曹操指挥的战役中,有很多对手只有曹操的军事能力才能打败。就拿刘备来说,他在打败曹操的部下刘岱、王忠后就说,你们这些人就算来上百人也不是我的对手,除非是曹操亲自来才行。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夏侯惇、夏侯渊都是刘备的手下败将,唯有曹操能够打败刘备。在面对袁绍的时候,如果不是曹操亲自对阵袁绍,在那种众寡悬殊的态势下,换成任何将领早就一败涂地了。更不要说潼关之战中,曹操手下被马超打得丢掉了整个关中。就算是张绣,贾诩还评价说,张绣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曹操手下的将领同样不是张绣的对手。可以说,曹操的军事能力是整个集团最大的依靠。如果没有曹操的军事能力,曹操集团的命运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就算是不愿意,他也只能亲自率领军队加入战斗。曹魏的天下,大部分就是曹操奋战的结果。三、刻意形成的军队架构。正是因为曹操所处的环境,使得曹操不得不对自己的军队架构进行了刻意的建设。为了保证军权不失,曹操建立起一个只有自己能够运转正常,其他人无法指挥的架构。这种架构也迫使曹操不得不在战役中担负起亲自指挥的职责。在曹操的手下将领中,分为亲族将领和外姓将领。曹操对这些将领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他把主要的军权分散到亲族将领身上。而这些亲族将领又互不统属,只对曹操一人负责。这样,要想指挥整个曹军主力,只能依靠曹操的命令。在曹操的亲族将领中,最受曹操器重的是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他们分别负责淮南、襄樊和汉中的防线。而他们三人又互相独立,根本没有能力去指挥其他人的军队。至于说以五子良将为首的外姓将领,就算能力强,指挥的军队也是有限的,大多数场合每人也就只能指挥数千人而已。这种架构完全建立在曹操一人的身上,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曹操去世前的那一年,由于曹操身患重病,无法亲自在战场指挥作战,就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危机。首先是在汉中之战中,夏侯渊和刘备交战被杀,曹操前去救援也没能收复汉中。在曹操回师时,襄樊又遭到了关羽的进攻。由于曹操不能亲自率军赴援,手头虽然兵力众多,但也只能派于禁率领三万人去救援。由于曹军只能一批批增援,不能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给了关羽各个击破的机会。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襄樊前线形势危急,曹操差点要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曹操构造的军队架构差点害了他自己。结语:曹操的一生,是在战场厮杀的一生。这并不是他喜欢在战场上亲自指挥作战,而是有着他难言的苦衷。首先是他身处群雄逐鹿的环境,清楚地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曹操建立的政治体系,在得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时,也给自己集团内部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因此他始终死死地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敢交给别人。其次是在当时,各个割据势力都有着不弱的军事实力。曹操集团能够凌驾于其他势力之上的资本,唯有曹操的军事能力。最后,曹操为了控制军队,构建了只对自己负责的军队架构,除了曹操,没有人能够把曹军指挥得运转自如。这一切使得在决定曹操集团命运的战争中,曹操只能亲自上阵指挥作战。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