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傅玄,马钧改进的翻车是一种啥?
(9)关于马钧改进翻车 关于马钧制造翻车的事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记载很少,只是在《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夔传》的后面,裴松之注云:“(魏明帝)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
”并附有三国魏末至晋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的一篇《马(钧)先生传》(后又被清严可均编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因此,我们对马钧的生平才略知大概。据《马先生传》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这大概也就是课本所依据的主要史料。“其巧百倍于常”(它的功效比平常的翻车超出许多倍)说明在此以前即有旧式翻车,并非“创造”。所以这次教材修订为“制造”不用“创造”字样。那么,翻车究竟是谁“创造”的呢? 据《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张让》载,汉灵帝时,“让、忠(赵忠)及……毕岚……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明年,遂使铭盾令朱典缮修南宫王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悬)于玉堂及台殿前。又铸天禄虾蟇,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是我国“翻车”一词见于史籍之始。在此以前的任何书籍中均未见记载。毕岚的“作翻车”才是“始作”(“创造”)。据唐李贤(章怀太子)注云:“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简,以气引水水上也。”所谓“设机车”是说他所创造的翻车上已有轮槽板、齿轮等机械传动装置。毕岚创造的“翻车”,据考证就是我国乡村中一直至现代还使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见王桢《农书》),基本原理与结构并无多大变化。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毕岚不仅负责铸造了“铜人”、巨“钟”,会“吐水”的“天禄”(神话传说中的兽名)、“虾墓”(即蛤蟆),还负责制作了“设机车以引水”的“翻车”和“以气引水”的“渴乌”。况且,东汉早有宦官监工制作器械的先例。所以,毕岚创制翻车是完全可能的。诚然,身为宦官的毕岚是不可能亲自去制造翻车的。然而他负责制造的翻车,且能大量引水,开我国水车历史之先河,这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的伟大发明。毕岚所创造的翻车,虽未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但“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故对于国计民生也是有一定贡献的。我们知道,汉灵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位时宦官继续专权,贪污腐化成风,公开实官鬻爵,天下田亩增税十钱,大建宫室等等。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因而毕岚的发明创造就只能用于宫廷游乐,根本不可能用于发展生产力。到了曹操统一北方后,魏国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当时的科学技术也能够适应生产的需要而有所发展,这时“发明家马钧”便应运而生了。马钧在前人创造用来吸水洒路的翻车的基础上,设法加以改进,制造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的翻车。这种翻车,连小孩都能转动,且能连续提水,可见有很大改进,所以很快流传民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后来逐渐推广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作用。马钧虽“巧思绝世”,但出身贫苦,加之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极端不重视,他的革新与创造,往往遭到只会说空话的达官贵人的讥笑和非难,故多不见经传;毕岚虽见诸史册,但却是宦者,加之东汉的宦官多数横行不法,故也被世人所不齿。毕岚是我国历史上“翻车”的“创造”者,而三国时的马钧,应是翻车技术的“改进”者。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要想明白魏国为什么不偷袭,就得站在曹魏皇帝曹丕的立场看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曹丕,会不会偷袭?
曹丕严格算来只是一个官二代,他能继承曹操的职位,只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兼接班人,曹丕是魏朝的开创者,仅仅因为他继承曹操所开创的一切,在禅让了刘协的皇帝位,作为魏朝的开国之君,一定很想做一番事业,让自已成为一代明君。
夷陵之战时,曹丕刚刚继位半年时间,早在曹操时代,孙权因为要配合西进荆州的大战略,于公元217年就开始与曹操交好,并派遣使都徐详出使魏国,向曹操称臣,双方罢兵言和,并重开政治联姻。
换句话说,孙权从217年开始,为了配合自已西进荆州的战略,与曹操交好,为的是使自已不要两面受敌,因为西进荆州必然要与刘备集团发生严重冲突,孙权已经做好了与刘备集团决裂的打算,三国三国,与一国决裂就必然与另一国和好,这是三国鼎立的不变原则。
接下来就发生了关羽北伐襄樊的战役,孙权就觉得机会来了,其实关羽一北伐就注定了要失败了,因为曹操暗地里已经和孙权讲和,关羽始终避免不了两线作战或都腹背受敌,当关羽在襄樊前线浴血奋战时,孙权就在关羽的后方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接下去就是荆州被占,关羽被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孙权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天下人认为这是曹操的命令,有嫁祸曹操的嫌疑;二是孙权向曹操纳了投名状,以示与刘备的联盟决裂,关羽是刘备的兄弟加亲密战友和蜀汉二号人物,杀了关羽,就是向曹操示好,意昧着孙刘联盟的破裂。
之所以在前面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说明在刘备夷陵之战前后,三家的政治关系,就是孙权与刘备彻底决裂,而孙权与曹操暗中勾结,当曹操去世后,孙权继续向曹丕示好称臣,对于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曹丕来说,他的毕生最大心愿就是完成曹操都没有完成的心愿:统一天下。
曹丕是个政治家,夷陵之战时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
曹魏的西南方是刘备的蜀汉政权,与曹魏是死敌的关系,并且无法调和;曹魏的东南及南边是孙权的东吴政权,已经向曹丕称臣,在名义上,孙权是曹丕的下属,并且曹丕还特意封孙权为吴王,就是为了彰显自已的权威。
曹魏的西南及西北是当时的乌桓人、匈奴人、鲜卑人,当时对曹魏并不完全服从,而在曹丕称帝的前一年,西北还发生过叛乱,代北乌桓无臣氐发生叛乱,而鲜卑人则在一旁虎视眈眈,还是曹彰带兵平定了叛乱。
曹魏的北边也有乌桓人,还有辽东的公孙氏对曹魏一向时降时叛,也并不太平,就算是曹魏内部,在徐州及青州一带,藏霸及孙观等势力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不完全让曹丕放心。
从曹魏整个周边的情况来看,当曹丕继位半年时,周边的不服从势力只有孙权称臣,这对刚刚即位的曹丕来说,是政治上的一面旗帜,曹丕的目的一定是统一天下,不用怀疑,但是曹丕也需要周边势力的臣服来统一天下,而孙权此时就成为一个榜样。
虽然当时刘晔曾经向曹丕建议,在夷陵之战时,可以联合蜀汉攻打东吴,但是这个建议被曹丕否决了,曹丕并不是糊涂,是有原因的,刘晔的建议是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而曹丕的立场则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联合蜀汉攻打东吴,等于是联合自已的敌人去攻打臣服自已的同盟,会造成很恶劣的政治影响,从曹丕的角度来考虑,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晔的建议,也并不一定正确,没有走到那一步,谁也不敢说自已的建议绝对正确。
曹丕首先否决了刘晔的建议,当时的曹丕原来是想联合东吴,共同攻打蜀汉的,但是要攻打蜀汉,面临重重困难,首先就是兵力的部署,当时曹魏的重兵全部部署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淮南、合肥一线,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兵力很少,大规模调动军队的成本很高,而且东吴还不一定配合,所以之后曹丕放弃了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想法。
曹丕没有偷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夷陵之战打得相当诡异,从221年7月开始,刘备发动战争,东吴一直采取了战略后撤的方法,避免了主力直接交锋,从221年7月打到222年5月时,双方其实都在耗着,没有进行主力对决。
之所以这么奇怪,就是因为参战双方都在防备着曹魏的偷袭,刘备这边让黄权率领一万名士兵在夷陵的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偷袭,而东吴的陆逊及孙权更是在荆州、淮南、合肥作好了防备曹魏的准备。
参战双方的刘备和陆逊都明白,如果两败俱伤,两家都会被曹魏吞掉,因此双方都避免主力对决,而想速战速决,而刘备更是一幅豁出去的样子,不惜大军压上,挑战陆逊,而陆逊更是小心谨慎,积极寻找刘备破绽,以求速战破敌。
其实夷陵之战的真正对决就是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战略决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刘备军队被击溃,曹丕一直在等待双方两败俱伤的机会,却一直没有等到,等来的却是蜀汉在极短的时间内大溃败。
虽然曹丕早就猜出来刘备会败,但是仍然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么快,曹丕根本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刘备就已经败退逃回永安了,而东吴军队几乎没有损失,曹丕如果想偷袭也失去了最佳时机,只能无奈的接收事实。
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在解除了蜀汉可能的威胁后,就开始对曹魏不再恭敬,不愿意派出世子到曹魏为人质,由此引起了曹丕大军伐吴,这时已经距离夷陵之战过去两个月了,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曹丕应该是在政治上还对孙权抱有幻想,以致于出兵偷袭左右犹豫,丧失了最佳时机,话又说回来,就算曹丕及时出兵偷袭,也只能偷袭东吴军队,因为曹丕并没有调兵遣将攻打蜀汉的计划和动向。
再一个就是孙权向曹丕称臣的政治遗产,曹丕一直想保存下来,以此为榜样号召天下臣服,毕竟统一才是天下大业,这对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可惜顾及了政治的影响 ,就失去了军事上的先机,这就是曹丕没有偷袭的原因 。
纲举目张后一句是什么?
纲举目张”是个成语,不是句子,没有下一句。
【成语】: 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来源于: 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举例造句】: 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
形容岁月痕迹成语?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出处: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绝,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
车辙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春梦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出处:宋·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春蛇秋蚓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处: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夺胎换骨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飞鸿踏雪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同“雪泥鸿爪”、“飞鸿印雪”、“飞鸿雪爪”。
飞鸿雪爪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同“飞鸿印雪”。
出处:清·陈维崧《风入松·纳凉》词:“浮世飞鸿雪爪,故山乱叶茅庵。”
飞鸿印雪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出处: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复蹈前辙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出处:《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改弦易辙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出处: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况商土瘠,商人贫,可以静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辙。”宋·王楙《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使其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其父之愆。”
改辕易辙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出处: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张秦》:“其初改辕易辙,如枯弦敝轸,虽成声而跌宕不满人耳;少焉遂使师旷忘味,钟期改容也。”
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出处:《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鸿泥雪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同“鸿爪雪泥”。
出处:《筱园诗话》卷四引清·吴牧驺《题吴和甫学使纪游图》诗:“使君蒿目意不愉,遣兴忽写卧游图。鸿泥雪爪无处无,一一俱请丹青摹。”
鸿爪春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同“鸿爪雪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苕生乃寄余诗云:‘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鸿爪留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同“鸿爪雪泥”。
出处:清·查慎行《顾侠君庶常招饮晚翠阁》诗之二:“依稀宣北坊西角,鸿爪留泥我亦曾。”自注:“癸酉夏秋间,余寓居此巷。”
鸿爪雪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出处:语出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出处: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浑然自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同“浑然天成”。
混然天成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
出处: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马迹蛛丝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
如出一辙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水过鸭背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水中著盐比喻不着痕迹。
无迹可求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同“无迹可寻”。
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
无踪无影没有一点痕迹、影子。形容完全消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
雪鸿指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同“雪泥鸿爪”。
雪泥鸿迹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同“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出处: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雪中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同“雪泥鸿爪”。
云净天空比喻事情办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一切了当,觉得这事作得来海枯石烂,云净天空,何等干净解脱,胸中十分的痛快。”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处:《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处: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杀人不见血杀人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写词语云什么风什么?
云淡风轻、云涌风飞、云龙风虎、云散风流、云车风马等。1、云淡风轻
【解释】: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出自】: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译文】:
2、云涌风飞
【解释】:云阵奔涌,狂风发作。形容文章气势磅礴。
【出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其年《瑞龙吟·春夜见壁间三弦子是云郎旧物感而填词》后半云:‘记得蛇皮弦子,当时妆就……’游丝落絮之情,云涌风飞之笔,亦一时之雄也。”
【译文】:那一年《瑞龙吟春天夜里看见墙上三弦儿子这样说郎旧事物而填充词》后一半说:“记得蛇皮弦子,当时她就……”游丝落絮的心情,说有风飞的笔,也是一个时代的英雄的。
3、云龙风虎
【解释】: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出自】:西周·佚名《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译文】: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一出现,万物睹。
4、云散风流
【解释】: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事物四散消失。
【出自】:三国·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译文】:风和云流动散开,一别如雨。
5、云车风马
【解释】:指神灵的车马。
【出处】:晋·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译文】:说是车啊风为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