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谋 魏延 三国杀,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
导语
有一句俗语叫做“诸葛一生需谨慎”,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诸葛亮一生不愿犯险,凡事以稳妥为首要条件。而“子午谷”奇谋恰恰是一个险招,这个险招虽然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实上其中的问题也很大。
分析子午谷奇谋
要是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子午谷奇谋,我们还需要先讲一下什么是子午谷奇谋说到子午谷奇谋,其实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中确切的提到了“子午谷”这个地方: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却并未提到子午谷这个地方: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第一个版本是源自于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第二个才是《三国志》中的原文。不管哪一个版本,其目的都是魏延领一支奇兵,用偷袭的方式,先于诸葛亮到达曹魏集团的重要区域中,等待与诸葛亮的汇合。
魏延能否拿下长安(或者潼关)
子午谷奇谋看似是一条捷径,但是如果想成功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才可以完成魏延攻占长安(或者潼关)的目的1、要是想完成子午谷奇谋,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奇”。出奇制胜是满足子午谷奇谋的必要条件,而这就涉及到军事战争的保密性。三国鼎立的时候,各方都有细作安排在敌方阵营中,虽然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出奇制胜的战争案例,但那都要满足“短、平、快”这三个条件。而出兵子午谷虽然要比绕道祁山要快,但却也并非一两天就能够做到的,怎么也要有十天以上的时间。以魏延在蜀军中的重要性,率兵出征必然会造成不小的影响,恐怕在魏延还没有走出子午谷的时候,曹魏一方就已经完成了布防。
2、即便是魏延能够做到完全的保密行军,在曹魏集团没有设防的情况下就兵临城下,是否能够完成第一个战略目的呢?
①如果按照裴注中所说,是以五千人马去攻打长安,但长安城却是曹魏集团的重要城市,从汉朝开始就重点经营。即便是夏侯楙无能,但只要他不犯大错,长安城也并非五千人马就可以攻克的。简单点说,“子午谷奇谋”的一切前提都是在假设对方无能而进行操作的。
②那么换言之,第二个版本中的以万人去进攻潼关,然后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是否行得通呢。恐怕也未必,潼关一向是险要隘口,和长安、武关,共同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战略防线。如果不是重兵出击很难把潼关拿下。
3、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兵出子午道这个计划很难行得通。在魏延提出这个计划后并没有多久,曹魏集团就曾执行过这个计划。当时曹魏的大将军曹真与魏延不谋而和: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他不仅提出了这个计划,而且还率军执行了这个计划,可是结果却不遂人意: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曹真的能力并不比魏延差多少,曹真没有走出子午道,恐怕魏延也做不到。
即便拿下长安(或者潼关)又是否能够完成会师的目的呢?
就算是魏延完成了战略构想的第一步,想要两军会师,也绝非易事1、即便诸葛亮兵出祁山,没有受到曹魏集团的阻挡,也需要极速行军二十日以上,才可以与魏延进行战略会师。但这根本不可能发生,事实证明,诸葛亮每次北伐也都受到了重重阻碍,没有成功过。而就在诸葛亮一步一步的解决阻碍的时候,魏延早已陷入了重重危机当中。
2、不管魏延的战略构想是长安还是潼关,他都不可能率领大军出发。魏延的战略构想所选择的是走一条险道,而子午道就是一条栈道,早就年久失修了。他无法满足大规模行军的需要,说白了五千到一万是魏延所能携带的兵力极限。然而,就这些兵力,孤军深入后,拿下了长安(或者潼关)后,必然会遭到曹魏集团的反扑,到时候魏延很难坚持到诸葛亮率军会师。
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魏延的这个计划
很多人都在说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这个计划,就是要打压魏延。其实在《三国志》中已经给出的答案是亮以为此县危。这个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呢?1、分兵之危:蜀国的兵力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自从荆州失去以后,兵源的扩充更加大了难度。诸葛亮恨不得一个兵当两个兵勇,魏延一下就带走了大量的兵卒,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这个计划,所带走的兵还必须是精兵。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讲,这对于兵力明显有缺陷的蜀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困难,势必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战略布局。
2、人性之危:魏延是降将,也素有野心,诸葛亮不得不防。如果真的让魏延出兵子午道,一切顺利那还好办,要是失败了,魏延必将陷入危机。危机之下的魏延是否会投降曹魏,这一点谁也无法保证。而魏延一旦投降了曹魏,对于蜀国而言即损失了魏延所带去的精兵,也损失了一员大将。
3、粮草之危:兵出子午道所携带的粮草必然有限。以子午道之险能够安然无恙的走出都是难事,肯定带不了足够的粮草。从子午道出兵再快也要十日才可以完成,等到出了子午道粮草恐怕就不够用了。到时候连正常的生存都无法维系,何谈对曹魏集团作战呢。
4、敌情之危:出兵子午道一切的前提都是出奇制胜,这都是魏延的一个假设。可事实上,曹魏集团对诸葛亮的北伐早有准备:分命大将据诸要。谁有能保证子午口没有人去守卫,以后来曹真取道子午口可以推测出,子午道也并没有被曹魏集团所忽略。在不了解敌情的前提下,而轻言取巧,这是兵家大忌。
纵然真的能够会师子午道,又真能决定战争走势么
一场战争、一个战场的胜利根本改变不了最终的走势,即便魏延计划完全成功,结局也不会改变1、魏延是要如韩信故事,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可当时的天下大势与楚汉争霸的大势完全不同。曹魏集团所面临的对手也没有项羽多,假使诸葛亮和魏延在潼关会师,那势必会引来曹魏集团的全线反扑。甚至曹魏集团还会选择走诸葛亮所走的路线,去直接切断蜀汉大军的后路,到时候蜀汉所面临的危机是无法想象的。
2、蜀国的士卒并不擅长大兵团作战。以蜀国的士卒的特点,真要是和曹魏集团在潼关进行大会战,根本无法抵抗曹魏集团的骑兵。翻山越岭是蜀国的强项,但真正要是进行正面对决,蜀国与魏国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蜀国还不可能像曹魏集团一样,补充兵源。蜀国想要补充兵源的难度太大了,真的在潼关一代大决战,很有可能会被围歼。
结论军事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想指望一个奇谋就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经过通盘的筹划才可以。以诸葛亮的谨慎、稳妥更是要想象的比常人周到。而且,子午谷奇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这个计划本身就存在着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可子午谷奇谋一旦执行失败,蜀国将面对的打击则是无法挽救的。
魏延子午谷奇谋成功会怎样?
【精彩回答】@杂谈会客室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后世争论了上千年。究竟能不能成功?历史上还真有人用过“子午谷奇谋”之计。毛主席曾经用五个字点评此计。
《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延绝对算得上三国第一赌徒,人生格言:高风险高回报。想着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己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作为三国第一操盘手的诸葛亮,一生素以谨慎著称,当时就否决了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要先取凉州,陇右为跳板在取汉中。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这就给魏延、给后世历史爱好者们予以了谈资。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有没有可行性?
要说有没有可行性,答案是“有”...但是,这个“有”是建立在太多“假如”上的。就好比,一个小偷明目张胆的当着警察的面抢钱,完了还大摇大摆的拿钱走人。你说可能吗?我说这也可能,没准警察准备要放长线钓大鱼呢.....当然这时瞎扯,不可能的事。
(1)魏延寄希望于,兵贵神速,五千精兵,不十日到长安,一路上魏国的明哨暗哨都不曾发现这 五千人
(2)寄希望于,又是爬山走山地、又是急行军的,十天后到长安城下了,五千精兵还能嗷嗷叫精力充沛,一个顶俩。
(3) 寄希望于,长安守将一看冒出五千蜀兵后,直接弃城而逃。
(4)寄希望于,长安附近的郭淮等名将,不过来救援
......
魏延的奇谋,就是一次豪赌,赢就赢得整个关中,可输就输的进退无门,就只等被包饺子的份了。一次军事行动的成与败,竟然掌握在对手身上,想想也是,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毛主席曾经点评谁“此计太悬危”历史上的子午谷用兵一、曹真:蜀道难行,空劳军务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接替曹休的职位,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曹真上表认为蜀汉多次犯境,建议数路大军攻伐蜀汉。魏明帝采纳,但司空陈群反对从斜谷进军的计划,曹真再次上书要求从子午道进攻汉中,陈群有陈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认为大规模征战军事用度花费甚巨。魏明帝下诏将陈群的意见提供给曹真参考,但曹真却据此诏书随即出发,改从子午道入;另遣大将军司马懿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或从斜谷入、或从武威入。后因汉中艰险,会逢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华歆、杨阜、王肃等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诏撤退。
二、东晋司马勋:兵出子午谷被伏,大败
东晋桓温派遣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结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领的前秦军队击败,司马勋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温两路夹击的计划失败。
三、明闯王高迎祥走子午谷:全歼被俘
明将孙传庭对抗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高迎祥准备出四川至陕西,经汉中后,走的就是子午谷,孙传庭以新招募4个月的新兵(最多2万人)伏击高迎祥主力(最少5万人)。战斗结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歼灭,本人受伤被俘。
四、现代王耀武欲出子午谷奇袭西安:被迫撤回
西安事变,王耀武意图出子午谷奇袭张学良,行军三天之后就被迫折回,原因有两个:“一是谷中环境太过险恶,无水源。二是行军途中得知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遂退军。不过即便他真正穿过去了,下场恐怕不会比司马勋和高迎祥好,因为张学良当时已经察觉到了,虽然吓了一跳,但已经及时派军把住了谷口。
所以,就像主席说的“此计太悬危",不可行。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倘若魏延不死后续会怎样?
诸葛亮临终留计诛杀魏延,不是早就看出来魏延有反心(没那么神),只是太了解这个人了。当初诸葛亮在尚能震慑住他,但孔明一死,蜀中几无人能制约魏延,以魏延的能力及在军中的威望,极有可能膨胀成董卓这养的大军阀,甚至取刘禅而代之成为成都之主都是有可能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小小的 点赞,是对我大大的 鼓舞~~ @杂谈会客室
是不是魏延子午谷奇谋山寨版?
表面上看是很像,实际上差别很大,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蜀国已经是奸臣当道,国家挤贫挤弱,姜维的主力的剑阁挡住钟会,其他方面的守军,不是没有作为,就是投降。所以邓艾孤军深入西川也能成功。
会不会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庞统作为和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之人,他的死,实际上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可以说是导致了蜀国这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如果说庞统没死,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庞统会用吗?答案显而易见。
假设庞统还活着,荆州得以保住。那么最终诸葛亮荆州、益州两路并发,有刘关张在也不用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
那么在这种局面下,还需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吗,显然是不需要的。
所以如果真是庞统还活着,正好他与魏延一路,魏延献出这个奇谋,那么不被采纳几乎是肯定的,因为局面已经不需要用子午谷奇谋去冒险了。
所以庞统的墓上有一副对联“造物嫉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先生若不死,天下未必会三分。
几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经过几次地震后,汉水被一分为二,水浅且窄,而不再适合行船,无法快速运兵及物资,子午谷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几乎无路可行,魏延率五千精兵要十天走完,估计也已筋疲力尽,损失惨重。
诸葛亮不用其计,是根本就没打算攻长安,因为诸葛亮知道,即使攻下长安,也不能据守,孤军深入,必会失败。不如攻打陇右,切断凉州与关中之联系,占据凉州之地,进可图取关中,退可回汉中。
如果庞统在的话,他也不会同意魏延这种必败的做法,机会太渺茫了,远不如诸葛亮的计划稳妥可行。
“子午谷奇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极度理想化的方案,这个计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对手的身上,一旦对手稍稍抵抗,那么魏延的这一支孤军,必然会全军覆没。这种将成功率寄托在对手犯错上的计谋,可谓是极不可取的,无论是谁,都不会用这个计谋。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提出来的吗?
谢谢邀请!
魏延在诸葛亮四出祁山徒劳无功之后,提出了史上著名的“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策。即魏延率五千至一万兵马出子午谷,出其不意突袭拿下由魏国庸将夏侯懋把守的长安城和军事重镇潼关,与另一路兵出斜谷的诸葛亮会师,然后继续完成北伐中原的大计。然而,此计并未被诸葛亮采纳。魏延慨然长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惜叹自己的良谋未能为诸葛亮所采用。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这个策略呢?
一直以来,历代军史家,军事家为此争论不休。直到公元1944年,身在延安指挥我军全面抗战的毛泽东同志,再次掩卷暇思《三国志》中魏延提出的“兵发子午谷取长安”之策,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此计太悬危!其实,这也道出了诸葛亮未予采纳魏延此计的心思。
翻开地图我们发现:子午谷地貌狭长,全长330公里,相当于从广西的柳州市到北海市距离。沿途多有栈道和悬崖绝壁。锱重马匹均难以通过。这也就面临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是战略后勤保障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五千至一万兵马长途奔袭,既是疲惫之师,也根本不可能做到出敌不意的突然性奇袭;一旦被守敌发现,这点是难以避免的(古代军伍由行军司马官派出的“探马”,常规是30~50公里范围,即常听说的“探马来报”),将有全军覆灭的被歼之险。既然做不到突然袭击,就失去了成功制胜的基本条件,此计便毫无意义了。
因此,毛泽东同志才会说出“此计太悬危”的评语。实际也就是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计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