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ol诸葛瞻强度如何,如果诸葛亮同意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是怎样的结果?
历史没有如果,但演义却有。结合史实,设想一下子午谷奇谋实施的结果,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支持子午谷奇谋者觉得诸葛亮就是太稳,如果放手一搏让魏延去实施的话,成功了可以一举拿下长安,快速完成北伐,就算失败了最多也不过损失五千兵马,未尝不可一试。不过咱觉得,对于战争还是要做一番全面的考虑,子午谷奇谋牵动的可不仅仅是五千人马而已,如果魏延真的去实施子午谷奇谋的话轻则落得个孤军深入全军覆没的下场,重则会影响到整个北伐大业的战略布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好结果。
子午谷奇谋谋的是什么: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中魏延向诸葛亮献上了子午谷奇谋: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魏延对子午谷奇谋的设想是夏侯楙是个平庸的人,肯定想不到我方会率奇兵偷袭,只要暗中率五千兵马赶往子午谷,不出十日就能奇袭长安,再由诸葛亮亲率北伐的十万大军从斜谷北上,两相夹击之下,咸阳以西都可以一举平定。
从子午谷奇谋的内容就可以看出魏延的战略规划是先夺取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再控制潼关以阻止关东援军的进入。这样就可以割裂关西、关东的联系,将陇右、凉州等地变成夹在他和诸葛亮之间的瓮中之鳖,慢慢围死。
乍一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确实比诸葛亮先攻陇右地区,站稳脚根后再对关中及其他地区徐徐图之。最后等时机成熟时东出函谷关,攻取关东各州的策略见效快得多,也大大缩短了长期北伐带来的国力损耗。但若是结合当时蜀魏两国的实际情况的话,子午谷奇谋具有很大的缺陷,如果魏延真去实施的话,后果不是蜀国可以承受的。
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子午谷奇谋的结果:1、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实现需要诸葛亮十万大军主力的配合,但蜀国土地贫瘠、人口较少,第一次北伐时的十万大军是蜀国所有的国本。蜀军主力部队离开汉中后,留守汉中的兵力并不多,如果十万大军都出了了斜谷去配合魏延,留守汉中的兵力根本抵挡不住魏军的入侵,如果魏军突然袭击,转守为攻的话,蜀国主力又不再,到时怕是还没拿下关中就得回援汉中。诸葛亮常年北伐就是担心魏国守军做大,突然入侵蜀国,所以以攻为守,让北伐的军队既进可北伐退可守卫蜀国边境,做到化被动为主动。所以以十万主力配合魏延突袭会使蜀国陷入险境,相比之下,得不偿失。2、再看魏延的行军路线,五千兵马先从阳平关出发顺秦岭山脉行至子午谷南口处约四百里,入子午谷后再走了五百多里到北谷口, 再从北谷口至长安城约有一百六十里,还要要十天内到达,既然是奇袭,肯定少不了日夜兼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五千精兵先是翻山越岭,翻的还是秦岭,翻完以后还要在子午谷的崎岖小路上日行百里,如此强度的行军,粮草根本跟不上,总不能五千人一人扛包粮食行军吧。就算粮食够了,这么急促的赶路,到了长安城下也会变成强弩之末,夏侯楙就是再无能也不会被五千个精疲力尽的人吓跑,估计会兴奋的杀敌建功。3、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最主要的依靠是精兵突袭,具有隐蔽性、突然性。但配合的主力大军却有十万人,十万大军兵出斜谷时,魏国的探子肯定能发现,他们在本国传递消息定然比孤军深入的魏延同诸葛亮传递消息快。将十万大军开拔的消息传递后,魏国必然会进行警戒,各条道路都会被军队关注、巡哨,一些重要的路口、关隘都会派军队把守,魏军有了防备,奇谋便会失去突然性,只会失败。从军事角度看,子午谷奇谋失败的可能性确实很大,但战争之事从来都是险中求胜,双方交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能击败对方,冒险一试也未尝不可。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毫无商量直接否决是因为子午谷奇谋所代表的的是一种不适合蜀国国情的北伐策略,不但失败难免,而且会给影响整个蜀国的北伐布局。
从两国综合国力的角度分析子午谷奇谋的结果:1、魏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决定了弱小的蜀国只能稳中求胜。据 《晋书 ·地理志 》记载,魏国立国后,共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将近500万 。蜀国共有22郡,仅有益州一个州,人口约110万 。 魏国的国土是蜀国的近两倍,人口是蜀国的近5倍,而魏国占据的是中原一带,那里的经济文化最为繁盛 。 蜀国只占据着偏偏的西南一 隅,而且土地贫瘠,人多地少 。 这些无不是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拼的就是经济实力 。诸葛亮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途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北伐是诸葛亮处于危急之时的无奈选择,在两国国力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蜀国若想战胜魏国只能稳扎稳打,步步蚕食,一边打仗,一边休养生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妄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即便他成功了,蜀国也没用足够的人口和生产力来消化突然得到的大片领土,迟早发生内乱,甚至造成内部分裂,灭亡的更快。
2、魏国兵力雄厚,名将如云,强大的军事力量决定了蜀国只能步步为营。蜀国人口仅过百万 ,能拖起10万军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6 万 。魏国的西线防御兵力在 20万左右 。 (曹真一路近10 万,司马懿和张颌领另外10万 。活动兵力在15万左右 )。在军事战将方面,魏上将如云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当时驻守长安的魏将夏侯懋虽然平庸无能。但长安城毕竟是大城池,守卫固若金汤 ,附近又有名将郭淮近在咫尺 ,正是出于对魏蜀两军军事实力的清醒认识 ,诸葛亮才决定兵出祁山,平推陇右 ,步步为营 ,这样才避免了腹背受敌,进可攻退可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 若是魏延在子午谷突然率军攻打 ,魏军以逸待劳 ,互为犄角,蜀军就会失去战场主动权,到时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决战,蜀国胜利的机会很渺茫。
3、魏国君主贤明,政治制度完善,有生力量充足,决定了蜀国的北伐自保大于扩张。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 ,进行选官制度的改革,打击削弱门阀士族 ,实行九品中正制 ,大力选拔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这种制度的实行使魏国获得了大量良臣名将,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蜀国占了巴蜀之地 ,虽然凭着刘皇叔这张名片吸引了很多人才,但自刘备死后,大汉皇叔的名片越发不好用了,继位的刘禅并没有魏主那么贤明,并未对蜀国政治制度做出适当的改革,蜀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这些情况辅政的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他清楚的明白蜀国与魏国相比,后续的有生力量实在是太差,所以北伐是以攻代守的自保策略,容不得激进:
“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 ,故知臣伐贼 ,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 ,惟 坐待亡 ,孰与伐之 ?” (《后出师表》)
北伐是为了扩张,更是为了自保,在双方有生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即使在本国境内都有被魏国扫平的担忧。试想一下,一支弱国的军队,贸然出兵子午谷,孤军深入强国的腹地,必然无法顺利展开攻势,最后只能被困死。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得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严重脱离了魏 、蜀两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 ,只是一个军事将领为了打胜仗、想立盖世奇功而提出来的尝试性策略,可行性有待商榷。而诸葛亮作为刘备钦点的蜀汉政权军政的最高统帅, 他要考虑的远远不像魏延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他要为蜀汉的将来负责。 故而对于失败可能性大,成功了对蜀国未来没什么帮助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很坚决。
结语:由子午谷奇谋的一个小事例引发的假设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在率五万兵马从上庸地区向陕西进军时, 就选择走子午谷小路。五万兵马经过艰难的十五天行军,在其快到谷口时,遭到官军孙传庭的伏击。最终全军覆没,闯王被俘,第二代闯王李自成上位。这是子午谷奇谋在一千多年后失败的实践。
由此,咱来大胆假设一下子午谷奇谋的实行结果:
诸葛亮采纳子午谷奇谋后,魏延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 遇雨还泥泞, 魏延军不能按预期赶到,勉强走出子午谷时, 长安的魏国守军已布好防守之备; 由于信息传递困难,诸葛亮的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魏延被灭。魏军乘机直扑汉中,蜀国由此遭遇重创, 再也不能组织北伐。
你心目中的最强攻击武将和最强防御武将单挑?
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最强攻击,也没有最强防御,在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三国杀中的食物链,大部分武将都有自己克制的武将,当然,也就有克制自己的武将。
但是如果必须要对比,所谓最强攻击武将,就是可以克制大部分防御类武将,这里我要首推界马超,别的不说,一个铁骑封技能就够了,毕竟大部分的防御类武将都是清一色的卖血流。
再说所谓的最强防御,就是可以针对大部分的菜刀或者硬菜刀,这里我首推周泰,不屈十三张,依然是三国杀中的神话。
其次我要推一下新武将陆绩,不得不说,单挑情况下,橘子还是蛮强的防御类武将,他可以拖,虽然他输出不强烈但是厚厚的盾足够抵挡你了,连闪电都不怕。
整体来说,矛盾之争,盾获胜的几率要大得多,因为矛一旦断杀,就废了,时间一长,矛根本没有很强的防御,就会被盾拖死。
因此,所谓最强输出和所谓最强防御比起来,最强防御要好一点。
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致使咽喉重地街亭失守,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也因此而失败。他的错固然不可原谅,马谡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就算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成功,占据了雍、凉两州,蜀汉就能匡复汉室?我只想说:希望渺茫。
街亭之失马谡负全责?话说街亭失守也并不能全怪马谡,诸葛亮的责任更大一些。作为三军统帅,起码的“识人之明”都没有,明知道街亭关乎到整个战局的成败,偏偏放着老成持重、带兵经验丰富的闫芝、魏延等将领不用,启用了从未带过兵,只会夸夸其谈的马谡做主将。
虽说在出发前,诸葛亮耳提面命,反复交代了马谡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但是他一个谋士,骤然成了一军统帅,未免有些飘飘然,大有一展心中抱负的想法,对诸葛亮的指示也就放在了一边,一意孤行地将营寨安在了山上。
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前来进攻的是魏国的百战名将张郃,还带着5万精锐大军。这样的阵容,凭借着马谡手上的2万人,在街亭这个不算险要的地方,仓促间构筑的防御工事,“靠山近水安营扎寨”就能守住?有点想当然了吧
所以说,街亭的失守我认为其实已经注定,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应该也有所预料,要不然他后面也退不了那么快。至于说他为什么坚持要用马谡,一方面是他手下能用的人已经不多,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万一守住了呢?那他就可以淡定从容地去攻打凉州,应付曹魏大军;
另一方面,这可能是诸葛亮为自己留下的后路。让马谡守街亭,守住了皆大欢喜,守不住那他就是第一次伐魏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诸葛亮可以把自己摘出来,让马谡“背黑锅”,以稳定蜀国局势,为后续的北伐留出余地。毕竟,以他的智慧,不难看出伐魏的困难,非一战可以成功,必须要为自己留下后路,以图未来。
第一次北伐蜀军能占领雍、凉二州吗?公元223年,报仇心切的刘备兵败夷陵,蜀汉争霸天下的资本,一朝尽丧。要不是东吴忙于应付曹魏的进攻,蜀汉这次是真的在劫难逃了。
经此一役,三国局势趋于稳定,加上各地民生凋敝急需恢复,相互制衡下,谁也不敢轻启战端。借此机会,诸葛亮带领蜀汉励精图治,颁布了许多有利百姓的措施,鼓励生产,休养生息。短短两年时间,蜀汉国力迅速恢复,赶上了夷陵之战时的水平。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安定南中地区,诸葛亮听取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亲自带领大军南下,七擒七纵孟获,将其彻底收服。蜀汉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还从南中地区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无当飞军”,使得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228年,经过5年时间的休养,蜀汉的实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加上魏文帝曹丕去世,曹睿新继位,魏国局势未稳。一心想恢复汉室的诸葛亮,觉得蜀汉又行了,于是慷慨激昂地写下“出师表”,毅然开启了伐魏战争。
这是自刘备兵败去世后,蜀汉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且诸葛亮为了这次出兵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外交上派出邓芝等人结好东吴孙权,重新修复了孙刘联盟,避免了两线作战;内政方面,他大权独揽,尽力征集物资,为出征做准备;同时他还派人积极与凉州官员接触,想方设法策反他们。多方准备下,诸葛亮才带着蜀汉的十余万大军北出祁山。
对于蜀汉大军的北伐,曹魏阵营的将领们一脸的懵。在他们眼里,蜀汉自夷陵之战后,已经完全丧失了争霸天下的资本,能守住蜀地就不错了,现在怎么有胆量主动出击?也因此,面对诸葛亮的大军,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的军民直接反魏附蜀。赵云率领的疑兵,也达成了预定目标,成功占据箕谷,做出佯攻魏国关中地区姿态,吸引了魏国主力部队的注意力。
开局的形势对于蜀汉来说可谓一片大好,只要接下来蜀军能在街亭挡住曹魏援军月余时间,等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攻克广魏郡和陇西郡,将整个陇右地区消化,以此作为战略支点,那蜀军的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就算达成了。到时进可威压凉雍两州,攻取长安;退可据守陇右五郡,将这颗钉子牢牢钉在曹魏的“肉里”。
可惜的是,马谡没能守住街亭,使得张郃大军长驱直入,威胁到了诸葛亮大军的背部。加上赵云军在褒斜道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被曹军突破防线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诸葛亮见大好形势全部丧失,只好下令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蜀汉的第一次伐魏战争就此宣告失败。
这次伐魏战争可以说是蜀汉离胜利最近的一次,那么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的大军真的能攻下凉、雍两州吗?我们来看下真正的战场态势。
首先,陇西三郡虽然是投降了,但是内部仍然不稳定,魏军的力量并未完全肃清。根据《魏略》记载,第一次北伐战争结束后,南安、天水两郡郡守都获刑遭罚,安定郡守没有受到处罚,这或许就是因为他组织反抗有功所致。
其次,凉州剩下的陇西郡、金城郡、上邽城仍在坚守,蜀军多次发兵都没能拿下。特别是上邽,是北方援军的必经之地,攻下了就可以阻断曹魏的大军,可惜诸葛亮虽然看到了这点,但也没能拿下。这就使得蜀汉大军被夹在了敌人中间,没有取得足够的阵地优势,很难防住三面来袭的曹军。
在我看来,往前不能快速突进到长安,左不能攻下上邽城以阻断魏军,右边是马谡守的街亭,不作为突破目标。这样一看,蜀军能腾挪施展的地方并不多,投降过来的三郡战略意义不大。诸葛亮还不如背水一战,抱着必死的决心,带领大军不惜代价直接往前突破,先拿下长安城。这样一来,既阻断了与吴国作战的魏军,又可以凭借长安的城高壕深来牵制曹叡的集团军。
顶过魏军的第一波攻击以后,蜀军就可以联手孙吴灭掉与吴军对峙的魏军,给予魏国重创。到时候,以诸葛亮的智慧,顺手将凉、雍两州收入囊中也未尝不可。
可惜,蜀军的第一次北伐开头看起来很好,实际危机重重,首先就失去了“地利”。
再者,诸葛亮估计也没有料到魏军的反应速度会那么快,不到一个月就兵临城下了。更加没想到的是,魏明帝曹叡(拼音:ruì)有魄力御驾亲征,跑来长安坐镇。他这一来,魏军就相当于倾巢出战了,兵力占比顷刻逆转。据史书记载,当时魏军随曹叡前来的大军就有15万左右,加上张郃从魏吴战线抽调回来的5万多精锐,总兵力达到了20万以上。
而诸葛亮这边,满打满算只有10万左右的兵力,还要兵分三路。马谡的2--3万守街亭,赵云的1万做疑兵,剩下的6万左右为中军,要分守三郡,还要留足够的兵力做机动。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6万人要面对的是魏军15万左右的大军,兵力处于完全的劣势。
在冷兵器的古代,兵力优势对战争的胜利影响巨大,并不是计谋就能完全抹平的。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计谋都是无用功。
接着马谡在街亭没守住,赵云的偏师也未能建奇功,诸葛亮的中军又迟迟不能突破,等魏国大军一到,不跑还等着“包粽子”?
至此,蜀汉一方的“人和”也丢了。
剩下的天时,这个也并不能说全在蜀汉这边,只能说蜀魏对半分。魏国输在新帝曹叡继位不久,时局动荡,老将也陨落得差不多了,新的将领又没有崛起;而蜀汉这边则是发展时间太短,离刘备兵败都不到5年,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也才凑了10万兵力,没有优势,后勤补给也困难重重。再加上蜀汉内部虽然是诸葛亮一人总揽,但派别林立,相互攻奸,内耗严重。说天时五五分应该是比较公允的。
这样一看下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蜀汉这边,要想攻取凉、雍两州,谈何容易?
事实上,就算马谡能守住街亭,那也是暂时的。诸葛亮在凉州待了差不多两个月,除了刚开始投降过来的三个郡以外,几乎再无寸功。按照他对马谡所说:只要守住街亭十天半月就可以,到时他自然有办法攻破凉州其他地方。试问下,两个月都没取得的战果,在魏军来援的情况下,反而能在十天半月完成,这是何道理?
而且,街亭这个地方就是几座不高的山之间的通道,一不能伏兵,二地势不够险峻,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三这个地方还比较开阔,有没有城池,只能临时筑营,凭借马谡手上的2、3万新兵,真的能挡住名将张郃带领的5万精锐虎豹骑?
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马谡妥妥地“背锅侠”。
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能否匡复汉室?我们先看下蜀军占领雍凉二州后,能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所得
第一个获得的肯定是土地
这对于偏居一隅的蜀汉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雍州,长期经历战乱,原居民已经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大半,使得这里变得地广人稀,正适合从蜀中迁移百姓过来开垦耕种。如果花个十年八年来治理,很容易再现繁荣景象,毕竟这里曾经是国都长安所在。而且将雍凉两州吞并后,蜀汉在土地面积上就追平了魏、吴两国,有了更多的战略纵深,可以做到“退可守,进可攻”,直接威胁到曹魏集团的腹地。
第二个获得的就是人口红利
人口对于蜀汉来说,同样是一个硬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蜀地历来都不是通都大扈,耕种面积也比较少,限制了人口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发展了5年后,凑了10万大军就要开启北伐,很可能这已经是蜀汉后勤所能支撑的极限了,再等下去,也难再有大发展。君不见,诸葛亮在撤退时,啥都不要,先把百姓给掳走了。
有了雍州、凉州人口的补充,外加大量能耕种的土地,两厢结合,不出10年,蜀汉人口将迎来大爆发。
第三个获得的就是兵员的补充
众所周知,凉州自古民风彪悍,百姓高大强壮,是很好的兵源地。五虎将中的马超就是从这里崛起的,那可是差点杀了曹操的猛人。加上这里盛产战马,可以很好地补全蜀汉阵营没有骑兵的短板。要是在凉州招兵买马,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那蜀汉真的是未来可期。
第四个获得的是“名望”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蜀汉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而曾经的都城长安又在雍州。光复长安后,对蜀汉阵营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让他们获得很高的名望,占领道德制高点,将其宣传成匡复汉室的关键节点,再以此来招揽天下有志之士,共攘大业。就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类似,获得的好处不可估量。
第五个获得的就是调和内部矛盾
要知道,由于刘备这个主公的原因,蜀汉是三国里面派别最多的,也是内耗最严重的。荆州派,蜀地派,刘氏忠仆,降将,老将等,各有各的心思。刘备在的时候还能压住,到诸葛亮辅政时期,各种牛马蛇神就都跑了出来,各种争权夺利,内斗不止。
说白,他们之所以内斗,就是因为蜀地太小,利益不多,不争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攻占雍凉两州后就不同了,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大把的土地等着开发治理,大把的官位空缺等着人员去上岗。这样一来,蜀汉内部矛盾就能得到很好的转移,起码在没有消化完这两州之前,他们是没有时间内斗的。蜀汉也会因此获得平稳的发展期,迅速壮大。
所失
第一失去孙吴这个盟友
占领雍凉两州后,蜀汉大概率会失去孙吴这个盟友,或者转变成敌人也未可知。毕竟诸葛亮和人家说得好好的,大家“蜀吴结盟,共抗曹魏”。但你蜀汉突然把曹魏打趴下了,成为了最有潜力那个,叔叔可以忍,婶婶也忍不了啊,孙吴调转枪头和曹魏一起打蜀汉是正常操作。
第二失去的是坚固的防守
蜀汉之所以能相安无事地偏居一隅,凭借的不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蜀地的地形险峻,剑阁防线依山而建,牢牢地将敌人挡在了外面,使得曹魏、孙吴大军都无可奈何。
而一旦攻占这两州之地后,蜀汉必定需要分兵去守,凭借仅有的十余万兵力,能守住那么大的地盘吗?会不会给其他两大阵营可趁之机,一举拿下成都?这都是未知之数。
上述列举了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后的所得和所失,看似蜀汉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其实不然,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土地、人口、兵员、名望、转移矛盾,都需要时间去沉淀才能最终转化成蜀汉阵营的力量。而时间,恰恰相反是诸葛亮最缺少的。
蜀汉阵营的“所得”,都建立在没有“失去”的基础上,也就是孙吴这个盟友和蜀地这个大本营。当时蜀汉联吴抗曹的局势,是建立在蜀吴两国处于弱势,魏国太过强势的基础上的。一旦蜀军占领雍凉二州,三国的平衡将再次打破,孙吴为了自保,攻伐蜀汉是必然的,要不然等蜀汉发展壮大,第一个灭的就是他。没办法,柿子要捡软的捏。
孙吴这个盟友变成敌人后,蜀汉这10来万兵马,能同时扛住魏吴两大阵营几十万大军的进攻?纵使诸葛亮有神鬼莫测只能,也不能吧?毕竟他还是人,不是神。不能防住两大阵营的进攻,哪里来的时间发展?搞不好蜀地都会被“偷塔”,最后一败涂地。
所以我认为,就算马谡不失街亭,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也是不能匡复汉室的,三国的历史明晃晃地摆在哪里,不是我们一个假设就能改变的,曹魏的崛起,蜀汉的灭亡,都有其定律,有规则可循。
但事无定例,战争瞬息万变,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因素也有可能导致一场大战的失败,蜀汉能打败曹魏和孙吴,一统天下,匡复汉室也未曾可知。我们只能根据历史的记载,去假设推测,做出一个认为有理的判断,博看官一笑而已。
照我说,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非常正确,他们两家先一起把曹魏给干趴下了,然后再一分高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不是挺好的吗?想不通诸葛亮和姜维为什么非要跟曹魏死磕,最后把蜀汉给拖死了,真是想不通。。。
三国杀单挑谁最厉害?
先强调一点,三国杀是个卡牌类桌游,和手游卡牌rpg游戏截然不同,不是你氪金就能提高技术水平的,除了操作外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成分,最重要一点,由于个别武将间有相互克制的关系,造成了三国杀里除了孙笨没有哪个武将敢用“最强”来称呼自己,所以单挑的强将排名也只是相对而言。要说最直观状态下的单挑,逻辑文史姨曾整理了一个大致的表格,看下图:
这个表格仅代表我个人看法,也并不是官方认可的数据,欢迎大家指正和吐槽。
下面简单说说他们为什么强。
先说单挑一哥神吕蒙,别以为他只有三体力上限且没防御技就是脆皮了,摸排神技涉猎的恐怖不言而喻,平均下来每回合都是三手牌进账,加之攻心这一看牌弃牌的神技,也能把敌我的差距拉至最大。当然还是那句话,虽然他是单挑一哥,但并不代表他单挑最强,在面对一些高爆发武将上还是多少疲软的,当然,只要到了神吕蒙的摸牌阶段,那么他总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然后就是老牌单挑小王子孙权了,孙权的技能很简单,就是每回合一次免费的脚气卡,这样来看孙十万的手牌就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利用性了,在与吕蒙的单挑上孙权基本是也是五五开的局面,这个还是很看选手的水平的。
然后是黄盖,原地起爆的黄盖!给黄盖一个出牌回合,他能给你带来一个世界,满血黄盖平均的苦肉次数都在7次以上,这种超高的牌差制造堪称bug。当然是否能爆发和运气也有关系,有人苦肉来的就是ak和桃,你苦肉往往都是俩闪。
黄忠和流氓与一个在于无距离强命且能造成大量伤害,一个在于发动技能就能拉开牌差的威慑力,就算你觉得赵云腿短,那你没顺没拆没火攻你也不会轻易动他吧。
而公孙渊是个被低估的武将,无论是身份局还是单挑里辽东之王都堪称神将,身份局制造的牌差自不用说,单挑的稳定性无距离顺是其他武将做不到的,公孙渊之所以排名靠前不是说他有多bug,而是怀异对于敌方装备的控制很让人恶心,有机会大家体验下。
最后说孙笨,四血5技能,能控能打,不怕断肠(好像单挑谁也不怕断肠),长得帅,身份局必ban,还有三百多条优势我就不列举了,不说了我要去给孙笨刷胜率了~
文/逻辑文史游
黝黑孙笨会觉醒!
三国杀诸葛瞻与郝昭谁强?
三国杀诸葛瞻与郝昭相比郝昭更强,虽然郝昭四个星,诸葛瞻三星半,不过郝昭的进攻跟防守强度更稳定,斗地主碰到过,还是郝昭更强一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