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蜀国什么颜色最强,三国杀武将关羽离开台词?
夙隐:离别去归隐,不负声望。是三国杀黄月英技能台词。
黄月英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桌上游戏《三国杀》中的一种武将牌。武将设计来源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妻
武将技能
知命:其他角色的回合开始阶段开始时,若其有手牌,你可以弃置一张手牌, 然后弃置其-张手牌,若两张牌颜色相同,你令其跳过此回合的摸牌阶段或出牌阶段。
夙隐:你的回合外,当你失去最后的手牌时,可令一名其他角色将其武将牌翻面
关公像金脸和红脸区别?
红色脸的关公是武关公;金色脸的关公是文关公。武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文关公手持牙笏(大臣上朝用的象牙板)。武关公外穿绿色布袍,内穿盔甲;文关公头戴王冠冕旒,身穿华贵朝服。武关公用来避邪驱鬼威慑坏人,文关公用来宣言忠君爱国和封建礼义。
文关公与武关公的两种造像的来历
1 红脸关公来历: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前,关羽是什么脸色,史籍无记载。但是在关羽的家乡却有这样的民间传说。
关羽年轻时为人好打抱不平,当时的蒲州有一个太守叫熊虎,纵容儿子熊祥,强抢民女张鸾娇。张父到县衙告状,却被县令苗信打下堂来,走投无路,伸冤无门,正好遇到关羽,关羽要求县令苗信秉公断案,释放民女,县令苗信庇护熊祥,威胁关羽,官官相护,蛮横无理,关羽一气之下,当场打死熊祥,杀死县令,打开牢门放走了张鸾娇和其他犯人。随后又将太守熊虎也打死,从此亡命江湖。当他路过观音庙,在庙旁边的泉水里洗脸时,霎时脸色变成了红色。观音菩萨为了救关羽将他的脸变成了红色,于是,再也无人认出他来,逃脱了关隘的盘查,到芒阳投军去了。这个故事出于宋代,所以从宋代就有了红脸关公。
众多的古村落里,百分之九十以上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关帝阁、关帝庙和三义庙。关帝阁大都建在进村的道口,用来驱妖魔镇鬼怪威慑坏人
2 金脸关公来历 被塑在一些大的关帝庙里,既没有手握青龙偃月刀,头戴王冠冕旒,手持牙笏,一脸庄严。其实,金脸关公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关公”。历代帝王大肆宣扬“忠义”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把“忠义”、“神武”、“护国”、“保民”等美谥封赠关羽,与孔孟并称文武二圣,固然封建帝王用其为统治服务,但人们对他的“忠心耿耿、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忠贞品质,无比敬仰和崇拜,于是“忠义庙”、“关帝庙”、“武庙”、“关帝阁”遍而天下。
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君”,而后的皇帝历代加封,到了清朝,统治者也给予“天尊”、“大帝”等封号。既然成了帝王,就应该享受帝王的待遇。
历代帝王都是金黄的脸,头戴王冠冕旒,那关羽自然也是金脸,头戴王冠冕旒,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称关羽为关帝圣君的原由。
蜀相中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什么?
《蜀相》中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表面写美丽的景物,但美丽的景物却反衬祠庙的荒凉,诸葛亮身后被人冷落。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表达了作者的哀伤。 原文: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无巧不成书,还是冥冥中的注定。世间很多事情就像一个轮回,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来我去,周而复始。
历史中神奇的巧合1、三家分晋三国又归晋
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也是上古五霸之一,是夏、商、周三代霸主中最有势力、最具影响力的五位霸主之一。此后,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都是非常强势,晋悼公时期九合诸侯,独霸中原,晋国霸业达到巅峰。巅峰之后,晋国开始走下坡路。晋悼公去世后,晋平公即位,他在位后期,不理政事,大权旁落至六卿。此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相互争斗,范、中行两家先败亡,其后韩、赵、魏三家联合共灭智氏,平分地盘,又要求周威烈王封自己为诸侯。韩、赵、魏三家诸侯兴起后,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三家还是没有放过没落的晋国公室。三家诸侯平分了晋国仅有的土地,废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就这样逃到洛阳的晋静公也被韩王派人刺杀。三家分晋后,春秋结束,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魏蜀吴三国聚集了天下大部分的谋士、猛将,尤以曹魏势力最大,曹操进爵为魏王。曹操去世后,曹丕取代了汉朝,建立魏,但是曹魏的权利很快被司马家掌握。司马昭派兵灭亡蜀汉后,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司马炎袭封晋王后,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三国末期三家又归晋。也许是天下大势的偶然,但正好是晋取代三国。
2、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秦朝和隋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时间又都极为短暂。
春秋战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秦朝和隋朝都是结束了乱世,建立了大一统的朝代。秦始皇派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隋文帝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秦朝和隋朝都是只有两位正统皇帝,第二位皇帝都不是太子,都是靠矫诏赐死大哥即位的,两人又都是被自己宠信的权臣逼迫杀死。而两个朝代灭亡后,又有了更加繁盛的汉朝、唐朝。
秦朝和隋朝虽然短暂,对后世的影响却都很大。秦始皇的皇帝称号,秦朝的郡县制,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都很大。秦朝和隋朝都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工程,秦朝有长城、隋朝有京杭大运河,虽然在当时看劳民伤财,却对后世影响无限大。
3、西汉和东汉
汉朝是刘邦建立的,中间又有个王莽的新朝,因此分为西汉和东汉。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在《史记》中都有记载,“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刘邦当亭长时押送徒役去骊山时,在芒砀山泽遇见一条大蛇拦路,刘邦趁着醉意一刀斩蛇为两段,举兵起义,汉文帝时还专门敕令在芒砀山斩蛇处立碑建庙。
根据《史记》的这段记载,有了一个神话传说“高祖斩蛇,平帝还命”。话说在刘邦斩蛇前,白蟒对他说:“你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听说后,一剑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等西汉传到平帝时,白蛇转投胎为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为新。
这个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并不是空穴来风。刘邦斩蛇起义,建立汉朝,中间正好是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以后刘邦的后裔刘秀又重新振兴汉朝,并且仍然使用“汉”为国号,也就是东汉。
还有一个神奇的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子婴,西汉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孺子婴”。秦末刘邦兵临咸阳,子婴献传国玉玺投降,秦朝灭亡。相比子婴,刘婴更惨,四岁就被王莽囚禁,不让人给他说话,成了一个傻子,王莽就势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子婴、刘婴都没有当皇帝,并且刘邦、王莽都没有杀他们,但他们却没逃过死路。项羽进入咸阳后,立刻杀死子婴,而刘婴是被更始政权丞相李松杀害,都是死在乱世之中,这两人的命运非常相似。
4、曹魏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成了一个傀儡。汉献帝并不甘心当一个傀儡,朝中也有着不少的忠臣,衣带诏让国舅董承联络人谋诛杀曹操。结果事情泄露,董承全家被杀,董贵人也受到牵连。董贵人有身孕,汉献帝数次为她向曹操求情,曹操仍是不为所动,让人杀了她。看到曹操的暴行,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伏完直到去世都没敢动手,但事情仍然泄露了。曹操大怒,逼着汉献帝废去伏皇后,把她幽禁到去世,伏氏宗族受到牵连一百多人被处死。
曹魏建立后,经曹丕、曹叡到第三位皇帝曹芳时期,大权已经被司马家族掌控,大魏曹家又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曹芳也不甘心当傀儡,曹魏也不缺乏忠臣,国舅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结果事情泄露,张缉被处死,张皇后也被废,司马师还废黜了曹芳,报应实在来得太快了。
5、晋朝和刘姓
东汉末年刘备建立了蜀汉,割据一方。曹魏司马师掌握大权后,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后又进爵晋王。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自司马师灭亡蜀汉后,晋朝都和刘姓过不去了。
西晋是三国之后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经过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西晋内乱时,刘渊建立汉国,追认并尊奉后主刘禅。刘聪即位后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司马炽,其后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刘曜攻打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东晋还是和姓刘的过不去,东晋末年的时候刘裕掌握大权,废除杀害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刘渊和刘裕不只是姓刘,还都和刘邦家族有着联系。刘渊是匈奴铁弗部,冒顿单于的后代,冒顿时期非常强大,曾在白登围困刘邦。面对匈奴的侵扰,刘邦实行了和亲政策,把一位宗室的女儿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此后,冒顿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刘渊就是打着汉朝刘氏的外甥称帝,还追谥蜀汉后主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刘裕和刘邦的关系就更近了,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
在五代残唐的时候,石敬瑭还建立了个后晋。后晋大将刘知远一直跟随石敬瑭,战功卓越,石敬瑭去世后,他更是成为检校太师。此时,刘知远的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面对朝廷的诏命基本不听从,致使后晋被契丹灭亡。刘知远踩在后晋的基础上称帝,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后,他才正式改国号为汉,又是汉。
6、刘裕杀禅位皇帝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从刘裕起,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禅位的皇帝被杀。
王莽篡汉后,降刘婴为定安公,允许刘婴在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曹丕篡汉,汉献帝刘协被降降为山阳公,仍然保留天子礼仪,允许他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曹奂被降为陈留王,允许他使用天子旌旗,地位、待遇、结局都非常好。而刘裕夺了东晋江山后,却派人谋杀了禅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刘裕开了一个很坏的开头,第一个受害的就是他的子孙。刘宋末年,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给萧道成,萧道成建立齐国后,刘准被杀害。此后,这个禅位被杀成了一个轮回。
萧齐末代皇帝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萧衍,后被杀害,萧衍建立南朝梁。南梁末代皇帝萧方智禅位给陈霸先,被陈霸先杀害,陈霸先建立南陈。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了,投降隋朝后,隋文帝杨坚对他还是很好的。陈叔宝没被杀因为他不是禅位的,禅位给杨坚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被杨坚杀害时仅九岁。
这还没有结束。隋末,李渊攻入长安,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将皇位禅让给李渊后就去世了。唐朝末年,唐哀帝李柷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温,不久就被杀害了。后周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后,也是早早去世,只活了20岁。
自刘裕开始,所有末代皇帝禅位后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就是不被人承认的王莽,他也没杀孺子婴,孺子婴是被后来的更始政权所杀。后世这些杀禅位皇帝的开创新的王朝的皇帝,他们的后代也是一样的下场。
7、北周和后周
北周时南北朝时期的朝代,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非常相似。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明君,他在位期间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国势强盛。可惜,宇文邕在讨伐突厥时,因病返军,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宇文邕去世后,长子宇文赟即位,可惜这个家伙不正经,没多久就禅位给小太子宇文阐,宇文赟酒开始花天酒地,去世时仅22岁。宇文阐即位时仅仅6岁,宇文赟去世时,他才7岁,大权落在了杨坚手中,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隋朝。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的明君,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柴荣要夺取幽州时因病返回,不久去世,年仅39岁。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即位,轻易被赵匡胤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宋朝。
宇文邕和柴荣都是一代明君,却都是英年早逝,并且都是在征伐异族时因病返军去世,两位雄主命运如此的相似。北周和后周的江山又都是因为皇帝年幼轻易被权臣夺取,而之后的隋朝、宋朝又都是在周的基础上更加强盛,周朝灭亡才有大一统的朝代。
8、黄袍加身
后周柴宗训即位后,赵匡胤掌握了兵权。皇帝年幼,赵匡胤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手下亲信将领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赵匡胤“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返回开封正式称帝。
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自创,最早是在后周太祖郭威身上。郭威是后周大将,因为受到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发动兵变,在澶州士兵把黄袍披在他身上,郭威回到开封后正式称帝。
郭威黄袍加身取代北汉,建立后周,赵匡胤也是一样的方法取代了后周。两人的方法也是一样,都是发动兵变,手下把黄袍披在身上,都是在开封府正式称帝。
9、北宋和南宋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九位皇帝、南宋九位皇帝。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而南宋除了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脉,其他皇帝都是赵匡胤一脉。
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没有传位给儿子,弟弟赵光义即了皇帝位。此后,北宋皇帝位一直由赵光义子孙继承,最后徽钦二帝客死他乡,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又建立了南宋。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由于太子早逝,此后一直没有儿子,收养了赵伯琮为养子。赵伯琮是赵匡胤的七世孙,成功即位,就是宋孝宗赵昚。自赵匡胤后,历经十位皇帝赵匡胤一脉重新继承皇帝。
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传世,为的是向赵宋皇家讨回血债。相传宋徽宗赵佶出生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宋徽宗出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宋徽宗和李后主非常相似,当皇帝不行,却都擅长于诗词书画。当年李后主亡国,被俘虏到京师,不久离奇去世,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流传也非常广。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金国俘到五国城坐井观天,客死他乡,北宋妃嫔更是受尽凌 辱。
10、开封城下城叠城
开封府有八朝古都之称,自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历经唐、宋、明、清,共有六座地下城埋在地下。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在民间流传甚广。因为黄河泛滥,一座座古城被黄河的泥沙无情淹没,开封城下有六座古城,分别是魏国大梁城、唐朝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这其中有3座国都、2座省城、1座中原重镇,其实因为黄河泛滥这些古城被泥沙淹没不算很神奇。最神奇的是这些古城“城摞城”、“墙摞墙”,而且“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层层叠加,南北中轴线都没有丝毫变动,这难道会是巧合吗?就算是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能用奇迹来形容了。
三国当中为啥蜀国最弱?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中,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导致蜀国国力最弱。并且作为君主,刘备的身份是极为尴尬的,刘备只是一个没落皇族的成员,他既不像曹操和孙权那样,有显赫的身世,也不像他们出仕即巅峰,刘备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他自身厚积薄发,努力奋斗而来的,刘备建功立业的事迹就如同一本血迹斑斑的编年体史书。让人感动。
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从地图上看,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少,所以蜀国综合国力最弱。第一,刘备起点低,成名晚,属于老有所成,导致成就有限。刘备作为没落皇族的一员,起步比曹操和孙权都晚,刘备还在为一官半职和安身立命之所发愁的时候,同时期的曹操和孙权已经是各自阵营的核心人物。已经开始指点江山了。
其次,老人有句话,叫出名要趁早,而刘备打响自己的名号的时候都是三十来岁了,已经过了男人的黄金期,而曹操和孙权因为家族的显赫,两人早已成名已久,因为他两名声在外,使的天下贤人异士和将帅之才都投他们而去了,荀彧,郭嘉,周瑜,鲁肃等这些有大才之人全让曹操和孙权瓜分完了,等到轮到刘备来挑人才的时候,那还有什么人才,刘备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徐庶,也让曹操用计谋给他拐走了,使的刘备就和一个孤寡老人一样,直到刘备遇到了诸葛亮,才渐渐开始崭露头角。
并且由于刘备的起步晚的原因,曹操和孙权已经各自固化好了自己的地盘,曹操占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孙权占了占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此时的刘备只能争荆州,望益州。通过诸葛亮等人的辅佐,最终愿望得以实现,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但是现在想在更进一步,基本不可能了,一是刘备年纪大了,力不从心,第二,曹操和孙权基业已经稳定,人心归一,刘备基本没有下手的机会。
所以说,刘备起点低,成名晚,等到他有机会逐鹿中原的时候,曹操和孙权基业已经稳定了。
刘备因为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机会(上图)。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蜀国国土最小,这是刘备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下图)第二,蜀国综合国力最弱,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蝴蝶效应”。首先,蜀国前期只占一个荆州和益州,以盆地和山林为主,而曹魏占九州,且都是中原地区,土地肥沃,而东吴占扬州,广州,交州,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皆隶属东吴管辖。所以在国土面积上蜀国已经落后曹魏和东吴。
而后,蜀国的综合国力导致蜀国后续发生一系列“蝴蝶效应”,因为蜀国的国土面积少小,人口就少,能够打仗的壮丁也就少,在兵员的补充上,是让蜀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其次,人口少,就会影响蜀国的经济总量。打仗,建设要什么,必须是要钱,这也是蜀国多次北伐打到后面没有经济后续支撑的主要原因,因为人少,交的税就少,你经济总量就上不去,而反观曹魏,能够在赤壁之战大败后,迅速恢复过来,就是地大,人口多,交的税也多,经济总量就上去了,这也是能够曹魏能够同时面对蜀汉和东吴的夹击,一点也不吃力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蜀国综合国力太弱了,土地少,人口少,产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这在后续与曹魏的比拼中,导致这些劣势被无限放大,成为了曹魏用兵的突破口。
蜀汉只占荆州和益州,地域面积不如曹魏和东吴(上图),三国人口分布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蜀国人口最少,曹魏最多,见(下图)第三,刘备是外来的“和尚”,他的益州是巧取豪夺刘璋的,所以不受益州原住民待见。首先,益州原先是刘璋的地盘,刘璋的父亲刘焉活着的时候,奉行的政策就是稳定和发展,到了刘璋主政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延续这个政策。使的益州在各个诸侯群雄逐鹿的时候,免于战乱之苦,所以说益州的百姓居民还是很感激他们这位主公的。毕竟在乱世之中能够安居乐业,免于战乱之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但是好景不长,曹操在平定荆州了,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个“世外桃源”,而这个时候,刘璋的世仇汉中张鲁也蠢蠢欲动,在腹背受敌的情形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御曹操。不料此举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又有法正为内应,刘备率军一路驱兵到成都城下。成都军民都想抵抗刘备,但刘璋为百姓着想而开城出降,使的老百姓莫不流涕。
《后汉书》:备自江陵驰至涪城,璋率步骑数万与备会。张松劝备于会袭璋,备不忍。明年,出屯葭萌。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及己,乃以松谋白璋,收松斩之,敕诸关戍勿复通。备大怒,还兵击璋,所在战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归其财宝,后以病卒。虽然刘备得到了益州,但却没有得到人心,最重要的一点,他把战火引入了益州这个没有战火的地方,后续连年的征战使的蜀国军民也是有苦难言。 益州本地官员刘巴,黄权等人因此原因不待见刘备,与刘备交恶。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到了蜀汉后期刘禅主政的时候,邓艾抄道偷袭成都,成都军民竟然无动于衷,放任邓艾取成都。
所以说,刘备一个外来的和尚,打破了益州的宁静,即使他夺取了益州,但是人心不和,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急,虽然刘备后续用高官,仁义,来收买益州人心。但是却治标不治本,这种人心不和的现象一直延续到蜀汉亡国。
刘备打破益州的宁静,强兵压进成都,迫使刘璋投降(上图),刘禅因为成都军民不愿意为之而战,无奈只好率众向邓艾投降(下图)第四,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大败,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东吴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使的蜀汉之主刘备悲愤不已,兴兵问罪于东吴,结果兵败夷陵,造成了不可挽救的后果,这些不可挽救的后果有:
——加速了刘备的病情恶化,使的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本身刘备人已经到了老年时期,体弱多病,这次夷陵新败,损兵折将,已经让刘备痛苦不堪,再加上击败刘备的陆逊是一个名不经传的毛头小子,使的刘备这个老江湖,晚节不保。刘备越想越气,毒火攻心,加重了病情,病逝于白帝城。
——使的东吴和蜀国的关系到了冰点,曾经的盟友成为了敌人:夷陵新败,使的东吴和蜀国的关系到了冰点,原先都是貌合神离,还能维系下双方的关系,现在直接就是撕破脸皮,成为了仇敌。而在长江以北的曹魏,一直在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蜀国青年将领在此战消亡殆尽,造成蜀国将领用人荒: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夷陵大败造成的真实事例,夷陵大败使的蜀国青年将领尽丧,冯习、张南、傅肜 、程畿等将领的先后战死,使的蜀军后期无人可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驻营,自佷山佷,音恒。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刘备夷陵之战大败,给蜀国带来了不可挽救的后果,不仅造成了自己忧郁而终,也使蜀汉和东吴的关系恶化,更造成了蜀国后期数十载的用人荒。
刘备强行发动夷陵之战,使的东吴和蜀国交恶(上图),夷陵新败,刘备吞下苦果,病逝于白帝城(中图),夷陵大败造成蜀国后继无人,老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下图)第五,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个性,造成了蜀国“文无能臣,武无良将”的局面。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虽然稳定了蜀汉局面,对蜀汉的后刘备时代也起了一个好头,但托孤的副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刘禅本来就很暗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是,现在,什么事情,都是诸葛亮包办,这样造成的结果是;
第一,使的诸葛亮很累,身心疲惫。消耗诸葛亮的寿命,第二,对蜀汉各个机关干部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事都让诸葛亮做了,没有了实践的机会。(说句难听的话,蜀汉的人才都是诸葛亮变相打压下去了。)第三,使的暗弱的刘禅继续暗弱下去。没有提升自己的机会。
本来夷陵大败,就让蜀国出现用人荒,诸葛亮现在的“事必躬亲”,使的君臣都无法得到提升自我的机会。造成了一个“自毁长城”的结果。
诸葛亮“事必躬亲”(上图),使的暗弱的刘禅缺乏实践机会。变得更加暗弱。(下图)第六,诸葛亮病逝后,蜀国的内斗造成了,蜀国权力真空的局面。首先诸葛亮病逝后,因为没有确立接班人的问题,使的武将魏延和文臣杨仪之间矛盾激化,二人之间互相“泼脏水”,互相诋毁,最终演变成了蜀汉军队之间的内讧,造成了魏延先死,杨仪后亡的严重后果。
其次,魏延和杨仪先后而亡不仅造成了蜀汉军政人才的大损失,而且还造成了蜀国核心权利真空的不利局面,蒋琬搞经济建设勉强可以,费祎是个文弱书生,书生气太重,对事情的把控力太弱。(魏延和杨仪的矛盾, 费祎没有处理好,有很大的责任。)而姜维因为年轻,并且是曹魏降将,不受蜀国大臣待见。这样一弄,蜀国内政一团糟糕,幸好这个时候,曹魏没有兴兵前来,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来说,诸葛亮的逝去,已经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后续的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内斗,造成了蜀国权利真空的不利局面。这也是蜀国将相失和的一个开端。
诸葛亮的逝去,(上图)和杨仪和魏延内斗后的先后身亡(下图)一度造成了蜀国核心权利的真空。第七,蜀国后主刘禅暗弱无比,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首先刘禅和曹丕都是皇二代,但是曹丕不仅从形象上胜于刘禅,更在能力和用人上碾压刘禅。强大的司马懿在曹丕面前都不敢造次,就已经就说明了曹丕驭人之术的厉害。而刘禅则是干什么都拿不定主意,诸葛亮在的时候,诸葛亮可以帮他拿主意。而诸葛亮不在了,刘禅就无从下手了。自古以来,合格的皇帝都要有一个本事,就是政务必须自己拿定主意。旁边的臣子只能建议,最后拍板还得是君主。而刘禅从来都是听别人的,从来自己心里没有打算,这在成语乐不思蜀中,就能体现出来。所以刘禅连一个合格的君主都算不上。
其次,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又走了东汉政府的老路,东汉政府就是因为皇帝太过宠信宦官,致使宦官专政,乱政,导致亡国。刘禅的父亲刘备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在刘备主政蜀汉的时候,从来不让宦官接触政务,但是刘备一死,刘禅就把改变刘备的用人机制。把宦官黄皓放到蜀国权利核心位置。导致了姜维出走剑阁,兵败亡国的局面。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所以说蜀国后主刘禅的不作为,不学无术,与宦官为伍,造成了蜀国政坛混乱。为兵败亡国埋下了隐患。
蜀国后主刘禅不学无术,与宦官黄皓为伍,造成政务混乱。综上所述,三国中蜀国的国弱,是由于蜀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刘备建国后各种自毁前程的举措所决定的,而他的儿子刘禅则是混蛋透顶,不学无术,宠信宦官,致使蜀国国力更加衰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