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妙计直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讨厌魏延?
题主的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讨厌魏延?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已经民间传说的讹传,实际上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对魏延极其看重,说讨厌真是冤枉诸葛亮了,这个锅诸葛亮可不背,要知道北伐时期魏延可是诸葛亮的心腹大将。
魏延,字文长河南人,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北伐的时候魏延都成凉州刺史、封都亭侯了,你要还说诸葛亮不重用魏延,那就只能让魏延当丞相了!!还有刘备病死后,诸葛亮在掌控军政大权后,将魏延征聘为丞相府的属吏,都让魏延到丞相府了,参与机密,都这样了不是厌恶不厌恶的问题,而是后期魏延压根就被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亲信。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被刻画成了有反骨的降将,实际上正史中魏延是刘备的嫡系旧部,属于刘氏集团老人,魏延与刘备一起入蜀,战功赫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迁都到成都,需要大将来镇守汉中,所有人都以为必定是选择张飞,张飞也自以为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升镇远将军,一时间全军惊奇,部分将领不服,于是刘备召开大会,大臣门都在场,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很满意他的回答,众人对此也很服气。刘备当了皇帝,当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候。可以说在蜀汉刘备时期魏延就成了重要将领。
但是魏延最受倚重的还是诸葛亮主政的北伐时期,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三国演义》是六出祁山,实质上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战争是五次。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从此魏延跟随诸葛亮全程参与了五次北伐,可以说与诸葛亮风雨与共了七年,七年间也战功赫赫。
《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后人常用这个做依据来说诸葛亮和魏延不和,实质上子午谷奇袭这个计策先不说可行性如何,诸葛亮不采用这个计策和他喜不喜欢魏延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正常的军事探讨。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主政期间很讲究法度,但是看一些史料记载诸葛亮对魏延很偏爱甚至有点纵容,魏延和都乡侯、车骑将军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向魏延道歉,由此可见一斑。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由此可见魏延战功卓著,到后期甚至被诸葛亮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要知道诸葛亮自己才是武乡候是乡候,而魏延的南郑侯可是县候,可以说魏延后期就是诸葛亮最倚重的大将连之一都不存在。
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仙,他本人也绝对不会想到死后魏延和杨仪会有如此激烈的斗争,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由此可见老实人魏延是被杨仪给阴了。
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如果对《三国演义》进行智力排名,诸葛亮无疑是第一名,可是作者下笔过猛,适得其反,我们在借东风中看到近乎妖人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诸葛亮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果说借东风可以解释为诸葛亮故弄玄虚,掩人耳目。那么在五出祁山时候,搞出奇门遁甲、缩地法等法术,这些倒是掩盖了诸葛亮个人的智慧,形象更像一个走捷径的妖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虽然《三国演义》尽力的想把诸葛亮描绘完美无缺,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他的处事上看出他的一些缺点。
诸葛亮为何杀魏延
评价诸葛亮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误,无疑是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的失利,其实诸葛亮用人的错误远不止在马谡身上,我们看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比较扁平化,一般都是一出场大战了多少回合,要么获胜,要么失败,对魏延重点描写有三处。第一处是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被曹操追得无处可逃的时候,想要到刘表的地界荆州来避难,刘备就先给荆州刘表送了一封信,央求刘表念及同宗之情收留他们。刘表当然是同意了,但是刘表手下蔡瑁却不同意。
蔡瑁认为:“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今若纳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动干戈。不如斩孙乾之首,以献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刘表闻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惭恨而出。
蔡瑁是刘表的蔡夫人的哥哥,在荆州非常有势力,于是他擅自做主让手下的部队摆开战斗队形,阻止刘备进城。而此时蔡瑁手下有一员大将魏延,魏延一直很欣赏刘备,看到这种情形 ,于是在阵后大喊,我们不应该阻止刘使君进荆州。蔡瑁大怒,居然有人跟我唱反调,于是派手下几员大将来要魏延的性命。魏延自己知道寡不敌众,一路逃到长沙。
这是魏延第一次帮助刘备,第二次是关羽攻打长沙。当时关羽与黄忠大战了三天,各自惺惺相惜。关羽在黄忠马失前蹄的情况下没有杀黄总,黄忠投桃报李,搭箭抬高一寸,射到关羽的帽子上,也放关羽一马。黄忠的上司韩玄认为黄忠和关羽有勾结,是打算献出长沙,于是打算杀掉黄忠,还好此时魏延集结了一批人,法场上救了黄忠一命,并杀死韩玄,魏延终于投靠了仰慕已久的刘备。
魏延这次贡献的大礼,按道理说应该得到表彰,但是我们看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要杀魏延,不仅仅是观众是一脸懵的,坐在一旁的刘备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看看诸葛亮给的解释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大意是我有特异功能,这个人将来必反。这个理由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三国里的将士有多少是根正苗红的,大都是战争中受降的。比如说巩志杀死武陵郡太守金旋,诸葛亮还盛赞他弃暗投明,此时却双重标准肯定不合适。
刘备指出问题要害,如果我们杀了举城来献的魏延,以后谁还敢投降我们呢?于是诸葛亮下了台阶,把魏延拉回来,并声色俱厉的教训魏延,认为这次是主公求情,暂且饶了他,下次如果被逮着定严惩不怠,这几句话把魏延吓得面如死灰。
诸葛亮的权术
这就是诸葛亮在用权术,很多领导喜欢利用权术驾驭下属,如果下属比较愚笨,还能够用自己的智商降维打击,但是如果下属比较聪明,一切都能够看透,我想这种领导在下属眼里令人作呕,但是我们看诸葛亮常常喜欢卖弄他的高智商,对下属玩弄权术。
曹军大将张郃带五千精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大败而回。孔明聚众将商议对策,本意让老将黄忠上阵,但开口却说,今葭萌关紧急,必须阆中取翼德,方可退张郃。法正认为,翼德镇守紧要之地,不可取回,可在帐中诸将中选一人去破张郃。孔明却笑着说,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这一说,黄忠可不干了,觉得孔明目中无人,厉声而出,“军师何轻视众人耶!吾虽不才,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孔明再激,“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这一激,气得黄忠白发倒竖,表白自己不老。孔明再激,“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逼得黄忠当场表演武功,展示实力。孔明这才答应黄忠的请求。老将果然不负众望,打得张郃大败而逃。
类似的场景,诸葛亮用的不止一次两次,而且每次都会回来都要秀一下自己的智商,告诉自己的部下,刚才我用了激将法,而这些将领都夸:“丞相英明,我们心悦诚服。”我真的怀疑,这有多少拍马屁的嫌疑,试想一下,你的领导对你用了激将法,回头来还要告诉你,我刚才对你用了激将法,你果然上进了。如果激将法用一次两次还可以,一个和你长时间相处的领导如果一直在用激将法来刺激你,我想你有多少真心话敢跟他讲。
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刚一见面就要斩了魏延,这是要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在这里还是运用他的权术,诸葛亮看出魏延脸上那种桀骜不驯,而且魏延确实是非常有才干之人。这种有才干的聪明人,往往比较自傲,这是喜欢秀智商的诸葛亮最不喜欢的类型。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排在五虎大将之后,而且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说明诸葛亮还是非常认可魏延的才干的。证明魏延的才干还有一个重要的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子午谷之计。
魏延认为夏侯楙懦弱无谋,如果能够给他5千精兵,从褒中出,沿着秦岭向东,只要突破子午道这个天险,就可以10天之内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到有一支奇兵过来,必然回救,丞相可以从斜谷杀过来,一举可以拿下长安。
魏延认为即使这个赌注失败了,也是很小的损失,对大局构不成影响。他的这个计策到底可行性有多强,我们可以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评价。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太过于谨慎,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如果换做他成为蜀军的主帅,那么他就会派一支小部队,出子午谷。
而诸葛亮认为:“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他认为不用那些奇谋诡计,只要正常的打,就有胜算打赢夏侯楙。而且当时整个蜀国,当知道夏侯楙成为主帅消息的时候,举国欢腾。这里不仅看出诸葛亮的自傲,同时也看出他对魏延的不耐烦。魏延只好怏怏不悦退下了,耿直的魏延把不满都写在脸上了。后来的结果也让诸葛亮非常失望,虽然夏侯楙被他活捉了,但是他又迎来了他一生的敌人,司马懿。
诸葛亮之所以用马谡,也是因为马谡对他言听计从,而之所以用黄忠,因为可以秀他的智商,而像魏延这种棱角分明,看透诸葛亮权术的下属,诸葛亮是非常不喜欢的。如果这个建议是马谡提出来,或许诸葛亮还能采纳,但是魏延的建议,很明显看出诸葛亮的不耐烦。能让下属发挥潜力的领导,才是好的领导,这种处处彰显自己的聪明的领导,往往容不得下属的异议。领导太聪明,而显得下属无能这种领导力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还是宋史在自欺欺人或者精神胜利法?
北宋对西夏、辽战争屡战屡败,却基本处于对外均衡状态,可以说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在国力上却保持战略上的优势。尤其是与西夏的对峙,更具备这一特征。
北宋时期形势图
一、双方各有优势,但是战场上的主动权在西夏手中仁宗时期,李元昊建立西夏,宋夏之间的持续一甲子的战争就爆发了。
李元昊
宋仁宗、宋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朝,竭力谋复河湟,尤其是徽宗即位以后,宋军在许多方面都采取主动,持续修筑城寨。
宋仁宗
北宋重文轻武,而西夏以武功立国。西夏在战场上具有主动权,而在战争持续上显得国力不继。长期的战争,使得西夏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暴涨,严重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甚至军队都出现给养不足。
西夏士兵
二、北宋国力上的优势,使得其可持续对外作战宋、辽、西夏士人
仁宗时期,北宋军队在陕西战场上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均败给了西夏军队。北宋取得兔毛川大捷,李元昊向北宋提出议和,条件是:李元昊接受宋朝夏国主的封号,并取消帝号;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双方恢复榷场贸易。
三川口之战,西夏军队锋芒乍现
徽宗时期,西夏在统安城战役刚刚大胜且歼宋军十万竟然请求议和。最后的结果“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宋徽宗对西夏停止进攻并且上贡表示满意,答应和谈。
宋的优势是生产生活正常,物质资料充足
《宋史 地理志》:大抵宋有天下三百余年,繇建隆初讫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无大增损……虽夏人浸衰,而民力亦弊。
战争与和平,是永恒的话题
宋夏战争的结局就是在双方最后都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无法彻底消灭对方的情况下,达成和平协议。
宋夏和议
梁武帝被侯景叛军困于建康台城?
梁武帝萧衍出身兰陵氏,为西汉“汉初三杰”萧何的第二十五世之孙,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享年八十五岁,在位四十八年,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
就这么一个传奇人物,可以说梁开创于他,衰败灭亡也是从他开始的,这其中就有一个关键人物,侯景,这个事件被称之为“侯景之乱”。侯景围困建康台城的时候,虽然来了很多救兵,可是最后基本上是眼睁睁的看着台城陷落,而致使梁武帝萧衍最后被活活饿死,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件之中各路军队是怎么运作的。
一、叛军侯景
侯景投奔梁后,打了败仗占据寿阳(寿县),由于梁武帝萧衍中了东魏的离间计而与侯景的旧主东魏交好,又被侯景得知萧衍想拿侯景换被俘虏的人质萧渊明时,开始造反了。侯景从寿阳出发占领谯州(今安徽滁州),然后攻占历阳(今安徽和县),再从横江渡(长江古渡口)渡过长江至采石渡(长江古渡口),然后占领采石(今安徽马鞍山)攻占姑孰城(今安徽当涂),然后从采石到慈湖,再到朱雀航,接着占领建康外城和内城,包围台城,占领石头城作为根据地。侯景包围台城后一边围困攻打台城,一边与各路援军进行周旋,最后占领台城,控制梁武帝萧衍,从而控制了皇室军政大权,并遣散了各路援军。二、营救皇室的勤王队伍
1.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
萧绎听说台城被侯景围困后,于公元548年11月9号,派人联军辖区内萧誉、萧詧、萧大心(江州刺史当阳公)援救建康(今南京)。公元548年11月13号,萧绎派遣司马吴刘晔、天门太守樊文皎等人从江陵(今荆州)出发,前往建康城。萧绎派遣他的长子萧方等率领一万步、骑兵援救建康,于12月14号从公安(今公安)出发;又派遣竟陵太守王僧辩率领一万水军带着粮食乘船从汉川(今汉川)出发顺江东下。公元548年12月底,萧绎率领三万精锐士兵从江陵出发赶往建康,并让他的次子萧方诸留守江陵。公元549年1月,到萧绎达郢州(今鄂州,治今武昌)驻军于武城(今武汉黄陂区东南),一直不出。2.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
侯景之乱爆发后,萧誉率兵从湘州(今湖北红安县西北界之老君山至天台山之河南新县一侧)出发援救。公元549年2月,萧誉的部队到达青草湖(今望江县内武昌湖东半部分)并驻扎于此,以等待其他援军的名义一直不出。公元549年3月中旬,萧誉得知皇令遣散各路援军的消息后,返回湘州。3. 信州刺史贵阳王萧慥
侯景之乱爆发后,萧慥率兵从信州(治所为今奉节县白帝城)出发援救建康,沿三峡而顺流下。公元549年2月,萧慥的部队抵达长江渡口西峡口(据推断为今荆州区江汉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靠西部分)驻扎于此,以等待其他援军的名义一直不出。公元549年3月中旬,萧慥得知皇令遣散各路援军的消息后,想等萧绎到达汇报军情后再离开回到信州。由于被人诬陷,萧慥到江陵向萧绎汇报时被抓,然后被杀。4.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
公元548年11月,萧詧在接到救援的命令之后,派府司马刘方贵领兵为前军,从汉口(今汉口)出发援救建康,快要出发之际,萧绎让萧詧亲自带兵去,没有同意。后来由于刘方贵与萧詧有矛盾,欲反叛萧詧而投奔萧绎,以为反叛消息泄露而占据樊城(今樊城),城陷被杀。所以,在援救建康方面萧詧由于错过时机而未出力。5.昭陵王萧纶
萧纶率军从白下城(今阅江楼风景区)出发讨伐叛军侯景,行至钟离(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时,得知侯景已经从采石渡过了长江,便日夜兼程赶往建康。萧纶军行至长江,从瓜洲渡口(今瓜洲古渡)赶往京口(今京口),在渡江之时,刮起大风,有十分之一二的人马落入水中淹死。于是萧纶便率领宁远将军西丰公萧大春、新涂公萧大成、永安侯萧确、安南侯萧骏、前谯州刺史赵伯超、武州刺史萧弄樟等人及三万步、骑兵从京口向西进军。为了避开侯景派遣在江乘(今句容)的阻击军队,萧纶采纳了赵伯超的建议,从小道向钟山广莫门(台城一北门)方向进军。由于夜间行军迷路多走了二十多里路。公元548年11月23号早晨,萧纶军到达蒋山(今钟山)并安营扎寨。公元548年11月24号,萧纶军与侯景的三路大军对峙,大败侯景军,然后带军队至爱敬寺(据推断在今钟山山顶公元内);侯景把军队布置于覆舟山(今九华山)北面。公元548年11月28号,萧纶进军至玄武湖(今南京北湖)附近,摆开阵型与侯景军对峙,没有交战。到了黄昏,双方约定第二天再战。萧纶军将萧骏以为侯景要逃跑,带精兵追赶侯景军队。侯景回转军队攻败萧骏的人马。萧骏败后逃回萧纶的军营,赵伯超看见后,带领玄武湖的水军率先逃跑。然后侯景军队乘胜追击,萧纶军全面溃败收集将近一千残兵逃进了天保寺。侯景放火烧了天保寺,萧纶逃往京口。侯景缴获萧纶大批物质,活捉了西丰公萧大春、安前司马庄秋慧和主帅霍峻等人返回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公元)。公元549年1月初,萧纶重新聚集逃跑的士兵,与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新淦公萧大成等人从东线聚集于秦淮河南岸。公元549年1月初4,萧纶军到达朱雀浮桥(今镇淮桥),并于附近扎营,并也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萧纶逃往会稽(今苏州)。6.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
鄱阳王萧范镇守合肥(合州),得到侯景围困台城的消息后,于公元548年11月29号夜晚,派遣他的长子萧嗣与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赵凤各自率军救援建康。大军到达张公洲(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上一小洲,由于长江河床西移,现已完全不是洲)并驻扎于此,等待长江上游各路人马,并命裴之高统领长江右边援军的军务。公元548年12月底,萧范派他的将领梅伯龙攻打在寿阳(今寿县)的王显贵的军队。攻克了外城,接着攻打内城,内城攻不破,便退了回来。萧范给梅伯龙增加了兵力,让其继续攻打寿阳。公元549年1月底,多次受到萧范军队攻击的王显贵率领寿阳军民投降东魏。到公元549年3月12号台城陷落时,萧范一直在合肥。7.西豫州刺史裴之高
公元548年11月29号夜晚,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从西豫州(治广陵城,今河南息县)出发,鄱阳王萧范长子萧嗣从合肥出发,建安太守赵凤从江州(或建安,今江西九江)出发,各自率军救援建康,萧范命裴之高统领东路援军,并驻军于张公洲,等待长江上游各路人马。公元548年12月底,裴之高从张公洲派船将柳仲礼军渡过长江至采石渡。公元548年12月31号,裴之高奉柳仲礼之命随韦粲军和助军直将军刘叔胤被派往驻守青塘(据推断在今莫愁湖附近)。公元549年1月初1,由于大雾裴之高军到达青塘后,发现韦粲军被侯景军打的大败,而且韦粲战死,柳仲礼大败侯景军并将侯景军赶到秦淮河北岸去了,于是收拾残军在青塘扎营。柳仲礼也回到朱雀浮桥军营去了。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裴之高率军及萧嗣回到回合肥,赵凤率军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8.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
萧正表镇守钟离(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梁武帝萧衍命他前来救援朝廷,萧正表以船只和粮草还么有收集齐,不肯前去救援,后来投靠侯景,以援救建康的名义想偷袭广陵(今扬州市区),想引诱广陵县令刘询做内应未果。公元548年12月初,萧正表被萧会理率领的步、骑兵偷袭,大败而逃回钟离。公元549年1月12号,萧正表带领北徐州(治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军民投降了东魏,东魏徐州刺史高归彦接管了北徐州。8.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广陵县令刘询
公元548年11月底,萧正表写信引诱广陵县(今扬州市区)令刘询做内应。刘询将此事告诉了萧会理。公元548年12月初,萧会理率领步、骑兵一千人夜袭萧正表,将其打的大败。刘询收集萧正表的残兵和粮食武器,交于萧会理,并和他一起从南兖州(治广陵今扬州市区)出发援救建康城。公元549年2月14号,萧会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萧退、西昌侯的嫡长子萧彧集合兵三万,行军至马洲(据推断很可能是南京八卦洲七里洲一带)。侯景忌惮他们从白下城攻打上来。后来应梁武帝诏书要求移军至秦淮河南岸新林王游苑附近扎营;随后将兵营迁移至朱雀航以东附近。公元549年3月初3,萧会理与羊鸦仁、赵伯仁等人把军营推进至东城府(南京大中桥以东与解放南路之间,靠近秦淮河)的北面,并约定晚上指挥部队渡江。公元549年3月初4拂晓,萧会理和赵伯超渡过秦淮河,但是羊鸦仁等人还未到指定地点,就已经被侯景的部队发现了。萧会理、赵伯超还没有来得及扎好营地,侯景就派部将宋子仙前来攻击,赵伯超望风而逃。萧会理的部队惨遭失败,战死和淹死达五千多人。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后萧会理率军回到南兖州(广陵),刘询率军回到广陵县。9.衡州刺史韦粲
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韦粲被征任为散骑常侍,当他回到庐陵(今江西吉安)时,听说侯景叛乱,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加倍赶路前去援救朝廷。当部队赶至豫章时,听说侯景已经过了横江。韦粲正准备继续赶往建康城时,遇到了萧大心使者,于是赶往萧大心处商量让其镇守湓城(今天江西九江),并留家属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带领他的副将柳昕以及两千人马一同上路。韦粲军到达南洲(今安徽当涂长江上一洲江心乡)时,遇到他的表弟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军到达横江,于是将粮草、武器和军饷分给他们。随后进军采石到达新林王游苑并驻扎。公元548年12月31号,韦粲和助军直将军刘叔胤被柳仲礼派往驻守青塘。公元549年1月初1,韦粲军赶往青塘,由于大雾在路上迷失了方向,等赶到青塘的时候已经到了过了半夜。韦粲的军队扎营还未完成,侯景就已经看见了,于是率领精锐部队渡河至南岸前来攻打。韦粲派主力军郑逸进行迎击,又派刘叔胤带着乘船的部队从后面截击。由于刘叔胤害怕不敢前进,以至于郑逸被打败。接着侯景军乘胜进攻韦粲的军营;韦粲强烈抵抗,最终连同亲戚在内的几百人全部战死10.司州刺史柳仲礼
司州刺史柳仲礼在得知侯景军队渡过长江后向建康进军后,集雍州(今湖北襄阳)、司州(今河南信阳市)一万多精锐步、骑兵赶到横江时,遇到他的表哥韦粲,得到补给。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从张公洲派船将柳仲礼军渡过长江。公元548年12月30号,柳仲礼、韦粲、宣猛将军李孝钦、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南陵太守陈文彻等汇合,驻军于新林王游苑(又名江潭苑,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在韦粲的提议下,柳仲礼被推举为伐叛军侯景大都督。晚上,柳仲礼进去韦粲军营,部署各路军队。公元549年1月初1,柳仲礼将新亭的军营迁移至朱雀浮桥附近。晚上,柳仲礼正在吃饭之时,收到韦粲被侯景袭击的消息,立即带上一百多名下属骑马赶去援救;到达青塘后与侯景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将侯景的军队打的大败,斩首数百人,秦淮河淹死一千多人;就在长矛即将要扎上侯景的时候,侯景军将领支伯仁从后面砍中了柳仲礼的肩膀,马顿时陷入泥沼之中,侯景附近之兵长矛集中刺向柳仲礼,在这危急关头,骑兵将领郭山石赶过来了替他解围了,边打边撤,双方散场作罢。这场战斗过后,侯景再也不敢渡河到南岸作战了;柳仲礼也失去了之前气贯如虹的作战勇气,甚至不再提及要与侯景作战。也就是说,这场战斗过后,双方都心有余悸,但是柳仲礼更加消极了。之后,将领们天天去向他请战,他都不答应,终日设宴寻欢作乐。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柳仲礼和其弟柳敬礼打开营门向侯景投降。11.兰陵太守陈文彻
兰陵太守陈文彻得到侯景叛乱,渡过长江进发建康的消息后,率领部队从南陵(今安徽芜湖南陵县)出发援救建康。公元548年12月30号,南陵太守陈文彻与其他军队汇合后,驻军于新林王游苑。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后陈文彻率军回到兰陵。12.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
东扬州刺史萧大连得到侯景叛乱,渡过长江进发建康的消息后,率领部队四万多人从东扬州(治会稽郡,今浙江苏州)出发援救建康。公元549年1月初4,萧大连率军从东边赶到与邵陵王萧纶、新淦公萧大成等人军队回合于朱雀浮桥旁,并安营扎寨。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萧大连撤军回到了自己的驻地东扬州。13.江陵援军萧方等和竟陵太守王僧辩
公元548年12月14号,萧方率兵援救建康从公安(今公安)出发;竟陵太守王僧辩率领一万水军带着粮食乘船从汉川(今汉川)出发顺江东下援救建康。公元549年1月初8,萧方等及王僧辩的部队赶到,与秦淮河南岸朱雀航附近大军汇合。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萧方等回到了自己的驻地江陵。王僧辩打开营门向侯景投降。14.高州刺史李迁仕、天门太守樊文皎
公元549年1月13号,高州刺史李迁仕从高州(治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出发,天门太守樊文皎从天门(今天门)率领一万多援兵赶到,与朱雀航附近大军汇合。公元549年1月27号,救军部队萧嗣、萧确、庄铁、羊鸦仁、柳敬礼、李迁仕、樊文皎率领部队渡过秦淮河,攻打并烧毁东府前面的栅栏,使侯景军后退。援军的大部队在青溪的东面安营扎寨。李迁仕、樊文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孤军深入至敌营内部,每到一处大败敌军;当打到菰首桥东面的时候,中了侯景军的将领宋子仙的埋伏,樊文皎战死,李迁仕逃了回了青溪大营。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李迁仕回到了自己的驻地高州。15. 历阳太守庄铁
公元548年10月13号,受到侯景军队攻击的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庆铁,率领历阳全城军民向侯景投降,并担任侯景向导察看江边军情。公元548年10月底,庄铁担心侯景不能攻克皇城,便推托说要去迎接母亲,同手下几下人一起奔向历阳。写信给郭骆等人说侯景已被官兵杀死使他们丢弃了历阳城逃奔寿阳。庄铁进入历阳城后,不敢据守,便带着他的母亲一起逃往寻阳(今江西九江柴桑区境内)投奔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由于装铁之前是萧大心的旧部下,所以不计前嫌厚待了装铁,让其领军从寻阳出发援救建康。公元549年1月初,庄铁率军与援救大军汇合。公元549年1月27号,庄铁等救军部队渡过秦淮河,攻打并烧毁东府前面的栅栏,使侯景军后退。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庄铁率军回到了江州刺史当阳公萧大心的驻地寻阳。16.永安侯萧确
永安侯萧确一直跟随父亲萧纶作战。公元549年2月24号,由于侯景欣赏萧确的勇敢,逼迫梁武帝萧衍,而后被父亲萧纶逼迫无奈流着泪进入台城。公元549年3月12号,由于昭陵王的嫡长子萧坚驻守太阳门,终日不是赌博就是饮酒不体恤下官和士兵的疾苦,致使他的书童佐董勋、熊昙朗恨透了他,于是在半夜临近拂晓的时候从台城的西北楼引导侯景的人马攀登上去。萧确发现后,奋力拼杀,仍无法打退敌兵,前去报告梁武帝萧衍,被萧衍无奈派出去慰劳各路援军。台城失陷后,萧确依附于侯景。公元549年6月29号在钟山游猎之时伺机刺杀侯景出现意外,被侯景所杀。17.临贺王的记室吴郡人顾野王
公元548年11月得知侯景反叛之后,任临贺王府记室参军的顾野王从扬州(今扬州)回到海盐县(今海盐),召募乡党数百人的队伍,救援建康讨伐侯景。公元549年2月3号,顾野王率领部队赶到建康与各援军汇合。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后,返回海盐县。18.北司州刺史羊鸦仁
公元547年3月初9,梁武帝派北司州刺史羊鸦仁督率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带领三万人马向悬瓠(今河南汝南)方向靠近,运送粮食以接应侯景。公元547年7月25号,羊鸦仁率军到达并镇守悬瓠城。公元548年1月12号,羊鸦仁因东魏军队逐渐逼近,担心粮草运输接济不上,舍弃了悬瓠城,回到了北司州(治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悬瓠被东魏军队占领了。梁武帝十分恼怒,斥责了羊鸦仁,羊鸦仁很害怕,启奏梁武帝申请宽限一段时期,并把军队驻扎在淮河上游。公元548年8月上旬,侯景邀羊鸦仁一同反叛梁朝,羊雅仁拘捕了侯景派劝他反叛的信使,并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
公元548年10月底,羊雅仁得知侯景军渡过长江直奔建康,于是率军援救京城。公元548年12月30号夜晚,韦粲、柳仲礼以及宣猛将军李孝钦、前北司州刺史羊鸦仁、南陵太守陈文彻等人的军队会合在一起,驻扎在新林王游苑。公元549年1月27号,救军部队羊鸦仁等率领部队渡过秦淮河,攻打并烧毁东府前面的栅栏,使侯景军后退。援军的大部队在青溪的东面安营扎寨。公元549年3月初3,萧会理与羊鸦仁、赵伯仁等人把军营推进至东城府的北面,并约定晚上指挥部队渡江。公元549年3月初4拂晓,萧会理和赵伯超渡过秦淮河,但是羊鸦仁还未到达指定地点,就已经被侯景的部队发现了。萧会理、赵伯超还没有来得及扎好营地,侯景就派部将宋子仙前来攻击,赵伯超望风而逃。萧会理的部队惨遭失败,战死和淹死达五千多人。羊鸦仁亦败退。公元549年3月14号,萧大款宣读诏书解散援救大军。柳仲礼召集各位将领商议军事,由于有愧和各种矛盾而一言未发,散会。羊鸦仁打开营门向侯景投降,后来被侯景留用。
三、总结
正如史料记载: 援军虽多却各怀鬼胎;邵陵王萧纶与柳仲礼苦大仇深,临城公萧大连跟永安侯萧确水火不容,内部矛盾既多,梁军军纪又差;烧杀抢掠跟贼兵无异,在建康百姓眼里不管是索虏还是官军跟土匪都一般模样,所以梁军并没有得到建康百姓的支持。
看起来声势浩大十万之众的十几路援军,真心实意的打仗的不多,据力援救的就更少了,而且利益相互牵制,萧氏族人继位的牵制就更加厉害,甚至有“攘外必先安内”的世态。所以各路勤王救驾的军队强大的保存实力,弱小的不敢打,忠心的外室人甚至拼上性命也无济于事。韦粲、樊文皎战死,萧纶被打跑了有跑回来了,柳仲礼被打怕了,羊鸦仁等最后直接投降了,还有很多屯兵不来等等的各种怠慢,以至于台城陷落梁武帝萧衍被软禁,而各路勤王队伍竟然连想见皇帝的意愿不达成,就被伪造遣散各路援军的诏书给打发走了,悲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