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鼻祖,被曹操杀害11年之久的华佗?
三国可以说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了,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留下了许多口耳相传的经典故事,不过其中不是文,不是武的典故还真就不多,刮骨疗伤就是那么一个!
但是,这个典故却留下了太多的疑点,成为了一桩“悬案”!华佗是曹操杀的么?如果是,死了十一年的他怎么个刮骨?为什么中了毒,刮骨可以疗伤呢?关二爷真的就能一声不吭吗?
也许探究这些谜题,远比记得这段典故更加引人入胜!
1、华佗是怎么死的!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民间医生,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是后世公认的神医,不过华佗的死因至今,也是个谜题。
其中《三国演义》记载曹操让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来给他治疗多年的头痛,但华佗认为曹操的病因需要劈开头颅,加以麻沸散麻醉,动大手术,多疑的曹操认为华佗想趁机杀害他,便以刺杀的罪行将华佗关押拷打致死。
而《三国志》之中,记载却不太一样,言曹操让华佗看病,华佗却托言家里妻子病了,要先回去,曹操允了,可是一段时间再想要叫他回来,却数次不应,起了疑心,派人查看,若真是妻子病重,就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不是,就绑回来,结果华佗入狱,最终还是被拷问死在牢狱之中。
虽然二者不同,不过我们至少确定了华佗确实死于曹操之手。
2、治疗关羽的到底是谁?
《三国志》说道: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瞧,这里可与《演义》不同,一个“医”字,就代替了全部,不光证明了当时医术不受人重视,属于小道。二来,也确实没有记载具体的人名,所以说这个人,很有可能并不是华佗,毕竟这时候他已经死了很久了。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关羽麾下的军医。
又一个问题解决了,不过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关羽中了什么毒,竟然要刮骨才能治疗?
3、关羽中的毒
射中关羽的,到底是什么毒箭?从中箭的反应来看,必定不是见血封喉的毒,而纵观当时常用的毒箭,或许最有可能的就是乌头这种毒,至少《魏书》就有记载,匈奴“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
而《三国演义》倒是直接说出来了这个秘密,“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只是不知道,这是作者调查过,或是仅仅是个巧合。那么乌头到底是什么毒?要怎么解呢?
其实《备急千金方》中就有方法“为射罔箭所中,削竹如钗股,长一尺五寸,以绵缠绕,水沾令湿,取药纳疮中,随疮深浅令至底止,有好血出即休”。
或许这就是一开始关羽的治疗方法,不过鉴于恐怕没有彻底根治,才有了残余之毒仍旧作祟,深至臂骨的事情。这时候,只能重新挖开伤口,二次治疗了,也就出现了刮骨疗伤的一幕。
只不过,这种看起来都觉得疼的方法,关羽真的可以“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吗?
4、刮骨疗伤时候发生了什么?
关羽自古英雄形象,刮骨疗伤亦一声不吭?
我们看看《三国志》又是如何说的。
《三国志》言:“伸臂令劈之,时方与诸将饮,臂血流于盘器,而公言笑自若”虽然没有说一声不吭,不过言笑自若也说明了关羽确实没有太过痛苦,而且不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说了一件事,那就是关羽喝酒了,或许酒精的麻痹作用,也是他留下这一段英雄事迹的一个理由吧。
英国头铁一再挑衅俄罗斯?
英国脱欧以后,其对欧盟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国际话语权也在相应减少。
通过对俄挑衅就能改善其在欧美阵营的所谓正义形象,英国当然会乐此不疲了!
对付英国,俄罗斯的战略是克制的,但是不能排除对其进行有效武力打击。英国海军早已辉煌不再了,当然俄罗斯的海上力量亦有不小提升空间。
中国各大书法鼻祖?
1、“草书之祖”张芝
张芝(—约192年),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郡源泉县(今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于官宦家庭。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芝
2、“楷书鼻祖”钟繇
钟繇(151年-230年 ),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3、“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
4、“小圣”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外戚,“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川剧形成的历史是怎样的?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等。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戏班。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有余年,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戏”,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应该说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的产生于明代的“川戏”开始的。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声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部”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人。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20世纪以来,虽然也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家”们所创作的现代戏,但国家处于黑暗时期,川剧也开始衰落了;建国后,在党和新中国的扶持下,川剧又开始焕发艺术青春,重新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
孙武的柏举之战并不够著名?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庞大,并影响深远的大战。给长期称王称霸的楚国给于致命的打击,此战也为日后吴国中原争霸奠定基础。“柏举之战”是吴国用了六年时间“疲楚之计”的战略的布署,最终效果非常理想。吴军三万将士攻入楚国都城郢都,击败楚军二十万,打的楚昭王弃国出逃。
此战吴国是花了大力气的,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来“疲楚”,使劲骚扰楚国,待时机成熟再一举伐楚,达到的效果非常不错。吴国的领导团队也是最高规格,吴王阖闾亲自挂帅,孙武和伍子胥为将军加谋士,阖闾的亲弟弟夫概为先锋,倾国三万水陆将士出兵伐楚。可以说君臣四人配合的非常默契,全部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尤其是阖闾善于听取意见,最终战果比预期的还要理想。
“柏举之战”虽说是吴楚之战,其实也是群殴楚国,只是吴国是老大,实力最强悍。楚国国力强盛,越来越强大,从周朝建国时期由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子爵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路倾吞兼并其他诸侯国。发展到此时已经成为领土最大的诸侯国了,而且还不听中央命令,自立门户。树大招风又得罪人,还欺负人,引起了众怒。
吴国伐楚的背景是因为蔡国和唐国国君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两国背楚之后反而跟吴、晋结盟。蔡、唐的反水让楚国北方失去屏障。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应蔡国邀请十八路诸侯国会盟召陵,共谋伐楚大计。接着晋国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楚国于同年秋也发兵围攻蔡国。趁他们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吴王阖闾看准机会,借着救援蔡国的名义出兵伐楚。
阖闾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亲自挂帅,带着伍子胥和孙武两位高手和弟弟夫概,统水陆之师三万。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逼的子常赶紧撤离蔡国,回到楚国境内防御去了。唐国看到吴、蔡合兵之后也积极参与一起伐楚,于是组成吴、蔡、唐三国联军沿着淮水西进,浩浩荡荡的杀向楚国。此时孙武出主意舍舟登陆,本来向西改为向南进发。伍子胥不解,问孙武为什么要舍弃最擅长的水战而选择陆战,孙武说兵贵神速,我们来个反常举动打他个措手不及,伍子胥非常赞同。
孙武其中挑选三千五百精锐迅速穿过楚北部三关险隘,直逼汉水,深入楚国腹地,达到了奇袭战略目的。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急忙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重臣,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东西对峙。左司马沈尹戍认为楚国兵力过于分散还没集结,趁着吴军孤军深入不熟悉地形,自己北上穿插到吴军后方,断他后路。跟子常一起两个前后夹击,消灭吴军。
就在这种国家大是大非面前,楚国内部出了问题,楚将武城黑和大夫史皇却跟子常说立了功劳都是沈尹戍的,你这令尹之位就危险了。子常一听有道理,就自己一个人单干了,擅自领兵渡过汉水攻击吴军。结果就是连战连败,打的子常想弃军逃跑,幸亏史皇提醒他说这是死罪,子常没办法只能重整旗鼓,在柏举(麻城)列阵,跟吴军对峙。
结果夫概带着五千吴军冲入楚军军营,打的楚军溃不成军,史皇战死,子常逃往郑国。楚军没了主帅成了溃军,纷纷逃命。吴军趁机追杀,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追上楚军,然后停下来。楚军看到吴军不追了,赶紧渡河逃命,结果吴军来个半道袭击,楚军死伤惨重,被俘虏了一半。沈尹戍看到子常出尔反尔,现在又战败逃跑,就急忙前去救援。最后拼死激战之后还是惨败,只能自尽为国尽忠。吴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奔郢都而去,吓得楚昭王急忙西逃。吴国遂占领郢都,“柏举之战”的结局是吴国完胜,楚国惨败而告终。
孙武在“柏举之战”的功劳没有夫概的大,主要是谋略方面出色。那孙武为什么会成为后世尊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武对后世影响极大,乃至全世界都知道孙武的大名呢。主要原因是因为孙武的军事理论极其完整,各朝各代的军事家都借鉴孙武的军事理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那本军事巨著《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这本兵书是天花板,不仅在中国影响大,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有着特殊的地位。
《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还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也被广泛运用。有学者研究过了,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很多经典战役都有《孙子兵法》的影子。很多商人也是运用《孙子兵法》成为出色的企业家。《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文,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你说孙武他牛不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