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 天启 分支,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不是石敬瑭割给契丹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可以肯定,燕云十六州就是在石敬瑭手里送给契丹人。从此中原的北方屏障拱手相让给北方民族。不仅如此,此地也成为后世北方民族进攻中原的跳板和后方补给基地。可以说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贻害无穷,直接导致了北宋亡于金人之手。
一、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过程辽太祖去世那年,中原恰是后唐明宗即位,他是五代少数值得称道的君主之一。辽朝平州(今河北卢龙)守将卢文进原来就是以唐卢龙节度使身份归附的,在这种形势下,因部下思归、明宗召诱和述律太后的滥杀将领,就在辽太祖去世当年,他率士卒十万、车帐八千重归后唐。
平州控扼山海关,是契丹骑兵可以随心所欲地出入长城的主要通道。而后唐控制了平州,就可以把契丹骑兵完全阻挡在长城以外。辽太宗深知平州的军事意义,天显三年(928 年)正月,即遣将夺回了平州。四月,后唐义武节度使王都以定州(今河北定县)投附契丹。明宗即命王晏球进讨,契丹也派秃馁率万骑来救,经过反复较量,次年二月,唐军收复定州,王都举族自焚,秃馁被生擒处斩。其后多年,契丹不敢轻易南下。定州争夺战表明:中原国家对于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也不是绝对不能战胜的。
后唐明宗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有失明断,他有一大帮子儿子、养子和女婿,大多具有觊觎帝位的实力和野心。他一去世,后唐就陷入皇位争夺危机中。清泰元年(934 年),明宗的养子、潞王李从珂起兵,把继位不到半年的明宗的儿子、闵帝李从厚给杀了,自立为帝。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作为明宗的女婿,也是一个有实力的军阀,李从珂十分忌防他,却不擅驾驭笼络,还公然激化矛盾。石敬瑭的妻子入朝贺寿毕,当殿辞行,从珂竟当她面说:“急着回去,不要是与石郎造反罢?”
清泰三年五月,从珂将石敬瑭移镇郓州,并急着催他赴任。
此举用意过于露骨,早有异心的石敬瑭当然不愿束手就范。他的掌书记桑维翰和都押衙刘知远等都指望在主子称帝中分一杯羹,竭力鼓动他揭出反旗。桑维翰教唆道“契丹主近在咫尺,你能诚心屈节,朝呼夕至,何患不成?”于是,石敬瑭公开反叛,后唐派张敬达围攻太原。为解除后唐大军讨伐他的困境,石敬瑭不惜向辽朝乞求援兵,令桑维翰草表向辽太宗称臣,并以父礼事奉,答应灭唐以后将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割让给契丹。
辽太宗见中原有隙可乘,大喜过望,答应秋高马肥时即倾国赴援。
九月,唐军在雁门关等险要隘塞居然不设防,辽太宗亲率五万骑军长驱直入,直抵太原城北。当晚,石敬瑭出北门拜见比自己年轻十岁的辽太宗,“论父子之义”,“恨相见之晚”。次日,石敬瑭和辽军对张敬达的后唐军完成了反包围。
十一月,经过一番交易,辽太宗决定立石敬瑭为晋帝,作为交换条件,石敬瑭向辽太宗称臣、称子,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辽纳帛三十万匹。
所谓燕云十六州是北宋以后的习称,当时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
二、对于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意义打开地图,即可发现这十六州都连绵分布在长城南侧,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到河北平原的腹地。在古代战争中,骑兵对于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军事地理上,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而紧挨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赖以存在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如今这十六州划归了契丹,不仅使得今河北蓟县迤逦直到今山西朔县的千余里长城防线都成为辽朝境内的摆设,而且把长城南侧可以在军事上布防的隘塞险要也一并拱手让给了辽朝。这样,辽朝控制了长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就像把守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一样,随时可以长驱深人,直捣中原腹地。其后,不仅华北平原,而且整个中原王朝就完全敞露在北方铁骑的攻击力下,彻底处在屏障尽撤,无险可守的境地。
石敬瑭割弃燕云,自坏长城,直接导致了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也直接导致了金朝能轻而易举地灭亡北宋,从而再度形成宋金之间南北朝的局面。也可以说,两宋三百余年的外患局面都是石敬瑭此举种下的恶果。
石敬瑭个人之无耻自不待言,王夫之痛斥他“德不可恃,恃其功;功不可恃,恃其权;权不可恃,恃其力;俱无可恃,所恃以偷立乎汴邑而自谓为天子者,唯契丹之虚声以恐喝臣民而已。”石敬瑭对历史也是千古罪人,这点并不因为现在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可以一笔勾销,问题还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当时,中原国家与契丹分明是敌国,石敬瑭为了自己能做中原王朝的儿皇帝,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由于他的无耻举动,中原社会经济在数百年间蒙受巨大的损失,历史发展因此增加了许多负面的变数,石敬瑭对此是不能辞其咎的。
燕云十六州划归辽朝,对契丹来说,其军事意义自不待言;作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桥梁和窗口,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具意义的是对契丹立国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倘若没有燕云十六州,契丹充其量只是北方边境的一个民族政权。
而燕云州县的并入,使辽朝增加了一个具有封建传统的新组成部分,采用原先的头下州军的办法,显然不能长久有效地统治这一地区。于是就有了一系列更为深刻的统治政策的全面调整,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律规定和文化习俗诸方面。
燕云州县的封建农业经济在契丹社会经济中始终是相对独立的,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先进模式,刺激和引导着头下州县乃至契丹全境的封建化进程;一方面,它作为辽朝最先进的经济区,是契丹得以在北方立国并与中原王朝以南北朝抗衡的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同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对于中原与契丹的利弊得失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石敬瑭和其建立的后晋的命运闰十一月,后唐赵德钧与子延寿率领援军逗留不进,暗地也效法石敬瑭,与辽太宗做起了交易,希望辽朝立他为帝。辽太宗见其兵力颇强,便脚踩两只船,也拟允诺。石敬瑭听说,唯恐被唾弃,即派桑维翰面见辽太宗,诉说赵德钧不忠于唐、不信于辽,而许诺自己若得天下,“将竭中国之财以奉大国”。辽太宗表示“兵家权谋不得不尔”,桑维翰跪在太宗帐前,自旦至暮,涕泣力争,太宗这才指着帐前的石头对赵氏使节说:“我已许石郎,石头烂,才可变。”
其后,辽军不仅攻克了被围八十余日的张敬达部队,并将赵德钧的援军悉数歼灭。太宗对石敬瑭说:“我若南进,河南之民一定惊骇。你自引兵南下,我派五千骑护送你入洛。我且留在太原,等洛阳平定,我才北归。”临行,辽太宗与石敬瑭宴别,再次执手约为父子,并告诫道:“子子孙孙,各毋相忘。”听到石敬瑭整军南来,李从珂举族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辽太宗这才班师,他这次南攻,可谓是志满意得。对他来说,扶立石敬瑭并非与其有特别的情义,他一度准备利用存有二心的赵德钧,就是例证。作为辽朝皇帝,只要谁能出好价钱并与辽朝死心塌地结盟,他就立谁。而石敬瑭贡献燕云十六州,称臣称子,所允诺的两方面条件都已难加码,他才选了石敬瑭。
石敬瑭在位七年,真像龟儿子一样侍奉辽朝,每年除岁币外,赠送珍玩,不绝于道,甚至对契丹的太后、太子、诸王、大臣都各有进奉。辽朝小不如意,就严词谴责,但他仍小心谨慎,唯恐闪失。因而辽太宗对他还颇满意,让他上表不必称臣,只须自称“儿皇帝”就可以了。
后晋向辽割让了雁门关以北的州县,原在这一地区的吐谷浑也归辽朝管辖,但因不堪契丹统治的苛虐,颇有族帐再度奔归后晋。辽朝屡责后晋纳降,晋高祖石敬瑭卑词解释,忧恐得病,会同五年(942 年),一命鸣呼,其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少帝。
因拥立有功的景延广建议,后晋告哀表章向契丹称孙而不称臣。辽太宗见表大怒,他当初确也让石敬瑭只称儿不称臣,但这是恩准的,你继位者不经许可岂能如此? 于是遣使责问,景延广回答说:“高祖是大辽所册,今主乃我国自立。为邻称孙则尚可,奉表称臣则不可。”辽太宗闻报,便有教训后晋的打算。而投靠契丹的赵延寿称帝中原梦还未破灭,一再鼓动南击后晋,辽太宗被说得心动。
会同七年正月,辽太宗命赵延寿率前锋五万骑,自率大军南下攻晋。现在,辽骑越过长城真是易如反掌,未几,辽太宗就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建牙帐,对前来求和的晋使说,后晋必须割让河北诸州。见后晋没有回应,便进军至澶渊(今河南濮阳),双方激战,互有胜负。时已三月,黄河开冻,辽骑不便久留,只得回师南京(今北京),所过方圆千里,民物焚掠殆尽。这次南下,已把六十年后澶渊之役的景况预演了一番。
契丹连年攻晋,中原饱受兵燹肆虐,契丹也人畜损失严重,双方都深受战争之苦。述律太后问太宗:“你为什么要做汉人之主?”答曰:“石晋负恩,不可容忍。”太后又说:“你即便得到汉地,也不能居住。万一有蹉跌,后悔不及!”她对臣下说:“汉儿怎么能睡安稳觉啊! 汉儿果能回心转意,我们也不惜与他们议和!”
后晋再派使者上表称臣,卑辞谢罪,但辽太宗却不肯善罢甘休,提出议和条件:一是景延广亲自赴辽谢罪,二是割让镇、定两道归辽。后晋认为契丹缺乏和意,也就没了下文。
会同九年(946 年)深秋,辽太宗大举南下,与前来迎战的后晋杜重威军在滹沱河中渡(今河北石家庄北)夹河对峙。辽太宗分兵将晋军包围起来,断其粮道和归路。眼看内外隔绝,粮尽势穷,杜重威派人到契丹牙帐谈投降条件。辽太宗再次以“帝中国”为诱饵,十二月,杜重威率二十万大军束手投降。扫除了南进障碍,辽太宗便麾师直取后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会同十年(947 年)正月元日,辽太宗在东京封邱门外接受晋少帝举族出降,降封晋少帝为负义侯,将其与家人押送至黄龙府(今黑龙江农安)羁管,后晋灭亡。随即入城,在御元殿受朝贺。他问群臣:“我想选一人做中原之君,如何?”群臣都表示:天无二日,愿意拥戴他君临中国。于是,二月初一,他改服中原皇帝衣冠,用中原王朝礼仪接受蕃汉群臣的朝贺,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有久据中原之意。
太宗对群臣说:“自今不用甲兵,不买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与太平大同的许愿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他下令在京城和诸州检括士民钱帛,名义上说是赏赐给契丹士兵的,实际上却藏之内库,准备运回契丹。当有人建议给契丹骑兵发粮饷时,他依然纵容骑兵四出剽掠,实行契丹“打草谷”的旧法,东京 洛阳数百里间财畜被抢劫一空。中原人民不堪契丹的暴行,发誓要把契丹兵赶回去,不断群起袭击辽兵,并攻克了宋州(今河南商丘)、毫州(今安徽亳县)、密州(今山东诸城)。
辽太宗不得不承认:“我不知中原之人如此难制!”于是,他改变初衷,把一些节度使打发回原先的驻地,自己打算回辽国去。三月,辽太宗率领大军,捆载着图书、仪仗等后晋库藏浩浩荡荡北归,随同北上的还有后晋官员、方技、百工、宫女、宦官数千人。这一场景也几乎是一百八十年后靖康之变的预演。
四月,在回师的路上,辽太宗亲见所过城邑多为废墟,感慨地说:“导致中原如此,都是赵延寿的罪过啊!”这当然是推托责任之言,但他也终于说出之所以不能在中原立足的原因:“我有三失,难怪天下要背叛我。一失是诸州括钱;二失是令契丹人打草谷;三失是没有及早派各节度使回镇守之地。”行至杀胡林,辽太宗病死。为防止尸体腐化,他被开膛剖腹,放盐数斗,汉人称之为“帝羓”(即皇帝肉干)。
契丹大军被赶回了辽境,但只要燕云十六州仍在辽朝手里,类似后晋灭亡的阴影,随时在中原王朝的头顶上盘旋。其后的历史确实一再重演了相似的片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明朝为什么不把元的所有疆域都恢复过来?
除了西域外,明朝几乎接收了元代所有的版图。
要说为什么没有能收复西域故地,这跟明代之前的西域的文化状态有重要关系!
汉朝为了经营西域,移民实边,大量汉人迁居西域。这些汉人在西域落地生根,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唐朝时,还存在有高昌国这样的汉人王国。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也是可圈可点,当时华夏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可是唐朝后期,西北地区已经陷入了多国争霸的阶段。
宋虽然也完成了一统,但是仅限于中原之地。重文轻武,尚且不能收复燕云,更不用说西域了。 而这一时期的西域完全沦陷于伊斯兰教而不能自己。
就在这个时代,西域诞生了一个在中原知名度很低的王国,叫做喀喇汗国。因为"喀喇"又是黑色的意思,所以也叫作"黑汗"。
知道这个王国历史的人并不多,这个国家是维吾尔人祖先回鹘人建立的。回鹘一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后来因为契丹的兴起,不断西迁,西迁到了新疆地区,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还曾经出兵帮助唐朝平叛,郭子仪单枪匹马请回鹘可汗平叛的故事广为流传。
回鹘一开始自然是忠于唐朝的,但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893年,一支回鹘人在伊犁地区,击败了葛逻禄人,建立了一个喀喇汗国。
这个国家后来扩张到了非常巨大的程度,达到了1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后来国家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的政治中心在虎思翰耳朵,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附近,东部的政治中心在喀什,此后,喀什一直成为喀喇汗国的都城。
喀喇汗国在可汗萨图克时期迅速强盛起来,当时中亚一带居住着好勇斗狠的塞尔柱突厥人,他们后来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为了和塞尔柱人作战,喀喇汗国联合了塞尔柱西边的敌人,波斯萨曼王朝。波斯萨曼王朝答应了和喀喇汗国左右夹击塞尔柱人,但是前提是喀喇汗国要皈依伊斯兰教,此时喀喇汗国急切地需要完备的信仰来统一国家,伊斯兰教当时是首选。同时,萨图克认为到波斯萨曼王朝之所以强大、有凝聚力,就是因为信仰了伊斯兰教,所以他要用伊斯兰教来改造喀喇汗国。萨图克皈依伊斯兰教后,公元915年在禁卫军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夺取汗位,成为喀喇汗国的第三位大汗。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萨图克在全国推广伊斯兰教,几乎所有当地汉人全都变成了穆斯林。
萨图克一新疆伊斯兰化的开端
有了思想的指引,战斗力果然脱胎换骨,喀喇汗国几乎成为中亚霸主,他首先出兵,发动了对分裂的西喀喇汗国的战争,占领虎思翰耳朵,统一了喀喇汗国。此后,喀喇汗国征伐不断,收复波斯萨曼王朝占据的土地,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
在成为中亚霸主后,又与南疆的佛国于阗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因为宗教信仰,喀喇汗国得到了中亚地区广大穆斯林的支持,在塞尔柱突厥人的帮助下,喀喇汗国灭亡了波斯萨曼王朝,随后回师东方,借助大量中亚突厥和波斯士兵的加入,十万大军灭亡了于阗。
这个强大喀喇汗国,彻底灭亡它的是崛起于草原的蒙古。然而强大的蒙古最终还是败在了伊斯兰文化上。蒙古帝国分裂的时候,西域先后是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西域属于察合台汗国管辖。而察合台汗国最终也接收了伊斯兰教。
到了一百年之后,察合台汗国也发生了分裂,跟曾经的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一样,西察合台汗国后来被帖木儿帝国灭掉了,东察合台汗国长期存在,且和明朝并存,又被称为"亦力把里","亦力"就是伊犁的另个一音译,显示这个国家的首都是伊犁。因此,明朝面对的这个“亦力把里“,就是东察合台汗国。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能灭楼兰,唐朝能灭高昌,汉唐能统一西域,为何明朝却灭不了东察合台汗国呢? 原因就在于汉唐时期的西域是四分五裂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管理,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而唐朝之后的西域则是宗教维系的统一的政权,因此就不易被征服。
到明朝开国时,汉人势力在西域已经不复存在,这意味着明朝对西域状况知之甚少,在作战方面情报不利。而且西域又是一个坚固的实体,东察合台汗国。如果冒然征伐,就等于向中亚的伊斯兰世界宣战。这个地区和广大的中亚地区信仰相近,所以能够获得中亚地区源源不断的输血,就算消灭了中亚,还有广大的波斯给它输血,征服难度是非常大的。
当然,这也与朱元璋的战略胸怀有直接关系。为了不让子孙后世好战亡国,朱元璋专门编写了《皇明祖训》,还特意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虽然西域不在其内,但是当时明朝已经占了东亚大陆最好的耕地。收复西域,在统治者以为得不偿失,即便拿下西域,得其地不足守,得其民不足使令,是个亏本买卖。更何况胜负也难以预料,也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
逆战塔防陷阱天启好还是98分支好?
我感觉98分支好,实际上我碰到玩高级英雄的,都用98分支,偶尔有土豪也买了天启,放几个显摆几下而已
明教出身的朱元璋称帝以后?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中国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利用宗教来进行宣传与掩饰自己的行为,以躲避封建王朝的对其打击。因为宗教有聚众、煽动、鼓吹等功效,是农民起义军常用的发动模式。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军们也是利用宗教进行发动起义的。在元未中有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白莲教、明教等众多的宗教团体进行煽动民众起义。这些宗教团体并不固定,有时相互融合,有时分裂,但是他们一直属于被打压的状态。
朱元璋皇觉寺出家,应该以佛教发动起义啊,怎么和明教扯上关系了。在元朝佛教有自己的田地,平时佛教徒生活的不错,再加上佛教讲六道轮回,这辈子不行,好好修行自己,等下辈子转世,佛教很少探讨民生问题的。朱元璋是在外出化缘时,参加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之后慢慢发家的。
而当时红巾军的领袖叫韩山童,韩山童先是白莲教的传教士,后来明教与白莲教整合了,韩山童声称:“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自己是大明王。队伍拉起来后,韩山童没有多久就死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但这个韩林儿可没有绝世武功与众高手保护。朱元璋只得拥护小明王,准备把韩林儿接到南京,没有想到韩林儿掉长江淹死了。这韩林儿死的很玄妙,让人充满了想像,朱元璋把整个红巾军划为自己的部队了。我们简单梳理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明教的关系,朱元璋是不是明教的人,没有确切的说法,但肯定和明教有扯不清的关系。
那么朱元璋得势之后,对曾经依赖过的明教,他是什么态度的呢。一,朱元璋的态度。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在进攻张士诚的前夕,朱元璋发了一道檄文:“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其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这等于从根本否定了明教救世理论。朱元璋在檄文里把明教描绘成妖言惑众、杀戮士夫、生灵涂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的坏人。明教已经在他打击的范围内。
二,士人们的态度。
朱元璋得势后重用儒生、士人,比如刘基、宋濂、范常、朱升、章溢、叶琛等众多有名望的士人们都被朱元璋引到帐下听用。他们不仅给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还有关于对待起义军中宗教的事。他们明确给朱元璋提出:“今元纲大乱,天下土崩瓦解。公想成王事,必先兴礼法,后承圣人之业”。什么意思呢,朱元璋想得天下必须按照儒家那套思想来治国,首先要与明教进行切割,因为明教有教义没有圣人礼法的,也是反对儒家相思的。朱元璋听从他们的建议禁止在军队中传播明教。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之后,便下诏严禁明教、白莲教在国内传播。同时将明教的教义归为“左道邪术”,也就是邪教。并且写放到了《大明律》之中,此时的明教已经彻底变成朱元璋的打击异教组织。
那么众多的明教徒都去哪里?一,收编改制。
朱元璋改制部队,让原先信奉明教的军官与明教进行脱离。比如徐达、胡大海等将领,他们先后向朱元璋效忠,表示自己已经脱离明教。大量的明教徒变成朱元璋消灭元军的主要力量。
二,变成农民。
明教本身从农民中发展起来的,教徒都是农民,只因为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圈地分封制,让很多原来拥有土地的农民变成无土地的流民,他们只能四处流窜,宗教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发展。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丈量全国的土地,制定户籍制度,鼓励农民开垦新土地,不收税赋。说白了农民起义为了什么,不就是为土地吗,当农民拥有土地,宗教的热情一落千丈。
三,并不是所有宗教都消亡,传教更秘密了。
明教、白莲教等教派在朱元璋称帝之后的打压下,已经变得的奄奄一息,可没有完全消亡。一直在民众之间暗地传播,只是更秘密。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爆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山东青州教徒聚众反乱,自称明教黄巾。明太宗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青州白莲教叛乱。明神宗万历二十九(1601年),苏州人王森传播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一直乱到天启二年(1622年)。
马克思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为什么中国农民那么容易的产生宗教,就是因为中国的农民太苦了,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无处不在的剥削,让他们丢失了土地、家园、希望,他们只能相信那莫须有的宗教,在里面来麻醉自己,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痛苦。
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逼迫起义,朱元璋当年参加明教的红巾军也是如此,他的父母死了都没地可埋,只能用身体去抗争当时的社会。他早期的成功离不开农民起义时宗教的支持。他成功之后,他突然又意识到宗教的短视行为,与自己建立王朝产生的背离,必须打压明教,以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他是否明白明教生存的土壤与皇帝的治国有巨大的关系,仅靠打压是清除不了的。
参考书目《明史》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景教与十字莲花?
因为景教可以说是基督教文明、波斯文明、华夏文明碰撞产生的复合体,所以兼有三者的特征。
第一,景教是基督教的分支,「十字架」是基督教标志。
第二,景教教会起源于叙利亚,在波斯创立教会并渐渐流行,在唐代传入中国。
第三,为适应在中国传教,景教神父对教义、经书、仪轨、标志都进行本土化改造,加入了一些佛教和道教元素。
------分割线——————
1、历史背景——景教的起源和传入中国。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聂斯托利安教(Nestorian Christian)(现今的东方亚述教会)。
其创始人聂斯托利安(Nestorius),原本是东罗马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主张「神人二性」各自独立,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从而被放逐。
于是,聂斯托利安向东走往波斯,在波斯国设立教堂传教,公元428-431年之间创立教会,其后渐传至中亚一带。至六世纪末期,已流行于康居、突厥等地。
六世纪,华夏第二帝国——大唐,开始崛起于东方,丝绸之路复兴——
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东、西突厥,被尊为天可汗,与西亚关系日渐密切。贞观九年,景教僧侣波斯人阿罗本(Alopen)携景教经像到长安,唐太宗特遣宰相房玄龄迎接,并召见询问其教义,准其于中国传教。贞观十二年,太宗下诏建「景教寺」,当时名「波斯寺」,并剃度度僧二十一人。之后的唐代统治者,对景教也颇为优待,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小成气候,与「祆教、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直至唐武宗会昌灭法,景教即一蹶不振。元代以后,大量色目人来华,景教曾一度复燃,但明代之后,渐渐消失在历史中。【注1、2】综上所述,景教教会在波斯创立,在唐贞观年间经由西域传入中国,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派。
景教是今天国际汉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景教目前所见文献目前包括:
1625年出土石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近现代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七种文献:《尊经》、《一神论》、《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注3、4】。
2、多文化融合——景教的「十字莲花」好,我们知道了景教的历史背景,就能很容易理解题主所问的问题。
以我们最熟悉的景教文物,明天启三年(1623年)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例子:
我们来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上,是基督教最显著的标志「十字架」:
拓本比较清楚,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图案,这上面有五种元素——十字架、珍珠、祥云、莲花、花枝:
我们先来说这个十字架。
这种类型的「十字架」在基督教艺术史上叫做【马耳他式十字】:四臂等长,四臂自末端向中间逐渐内收,形似四个「V」字组成一个十字。十字架上有十七颗珍珠,中间一颗为‘火焰珠’。
马耳他式十字架+珍珠,这是典型的【叙利亚——波斯混合型十字架】。历史上的波斯地区有对珍珠重视以及珍珠装饰传统。
在叙利亚、阿联酋发现的【馬耳他十字架】,如下图:
【波斯传统十字架】,如下图:
二者相融合也就形成【【叙利亚——波斯混合型十字架】】。如下图:
前面说过,景教的创始人聂斯托利安(Nestorius)因为主张「神人二性」,被天主教裁定为异端,他只有向东方地区传教,在波斯建立教会并一度兴盛,于是:
在波斯境内出现了一种叙-波混合型十字架: 叙利亚教会的马尔他式十字架+波斯教会的珍珠———这也成为远东地区景教十字架样式的源头以上图文皆引自:注5所以,这个珍珠十字架纹饰反了基督教文化和波斯文化的融合。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十字架」的「莲花、祥云」和「花枝」纹饰,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佛家纹饰了,这无需多言。
为了在中国便于传教,景教加入了很多佛教元素。因为在唐代,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几百年的本土化改造,完全已经被中国人接受。
内蒙古发现的叙利亚景教铜镜,上面有「祥云、莲花」和「叙——波十字架」:
图引自【注6】元代的景教文物上的十字架也有「莲花」和「祥云」:
其实,景教刚进入中国时候,差不多完全是披着佛教的外衣进行传教,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老百姓接受,吸引信徒。
比如: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称【神父XX】为【僧XX】。景教将《圣经》章节翻译成汉文,完全就是汉传佛教的「佛经体」。
你仔细读下面的基督教经文,可以发现完全是佛经的腔调:
《序听迷诗所经》《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原始写本景教还仿造过佛教的「经幢」:
景教文物《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上的图案,不但有「十字莲花」,还有佛教的「飞天」:
--------------分割线——————
最后总结一下,回答题主的问题:《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景教与十字莲花,为何与波斯和佛教有关?综上所述:
1、景教发端于叙利亚,在波斯创立教会并流行,景教的「十字莲花」图案中的「珍珠火焰十字架」就是【叙利亚——波斯】二者的「混搭风」。
2、唐代以后,国力强大,统治者心态开放,景教经由波斯——西域传入中国,为了适应中国,借用了很多汉传佛教、道教的元素‘包装’进行传教。景教的「十字莲花」图案中的「莲花」是佛教的典型标志。
说简单一点:景教的「十字莲花」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汉文化三者融合互相影响的体现。
------------------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词条:景教,from: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F%E6%95%99
試述景教及摩尼教傳入中國之經過及其在唐代流佈情況,香港教育城,form: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cca/cca-cck/visitor_cabinet/116791/religion.doc维基百科词条:景教经典,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F%E6%95%99%E7%B6%93%E5%85%B8
马祖毅(2001),《中国翻译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页140-146
姚崇新. (2017). 十字蓮花: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敦煌吐鲁番研究(1).
牛汝极. (2017). 新发现的十字莲花景教铜镜图像考. 西域研究(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