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张仲,张姓在古代的地位?
张姓的人口数量庞大,无非有几个因素:第一,张姓出现较早,中途没有被拆分为别的姓氏;其次,西汉的留侯张良、赵王张耳,让张姓的人口繁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再次,张姓先祖创立的天师道、太平道、武当太极门等社会组织,吸引了很多信徒改为张姓。
张姓出现较早,中途没有被拆分为别的姓氏
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这也是主流的说法,张姓起源于黄帝赐姓的张挥。
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后渐成望族。” 这一种说法是,张姓起源于春秋晋国的解张。
《张氏族谱》相信了前一种说法,即黄帝第五子青阳的儿子挥,因仿“弧月”之型造出弓箭,被封为“弓正”,黄帝将其赐封为张(古地名),故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张挥。
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所述:“帝禹为夏后而别氏。”由于黄帝赐张姓是出现在夏朝之前。因此,严格来讲“张”为姓而非“氏”。只是后来的姓、氏不分家,所以有的地方称“张姓”,有的地方称“张氏”。
张挥是张姓的一世祖,封地在清河的武城,据考证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地区清河县,春秋战国时期始称清河郡。因此,河北清河就是张姓的发源地,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从五帝、夏、商朝时期,从一世祖张挥开始,到四十三世祖张正,张姓后人由水正(五行之首的水利负责人)做到了大夫(仅次于三公)之职,后又被封为南伯侯。第四十四世祖张奎任商朝的元帅,掌握全国的兵权。
到了周朝,张姓的第五十三世祖张仲,成为了周宣王的卿士,居住在西蜀的剑州梓橦县七曲山。
到周灵王时期,第六十三世祖张老已经官至了吏部天官,成为周朝的百官之首,周灵王曾公开说:“有外事问张老!”这时的张姓已经权高位重了。
春秋战国时期,张姓的第六十六祖张骰在晋国做大夫,第六十九世祖张鲂去了秦国做大夫。《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就是从这个时期才开始计算张姓的起源,但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考古发现在一个青铜器上刻有商周时期的钟鼎文:“张仲孝友”。 “张仲孝友”出自先秦《诗经》中的 《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出现的时间比晋国成立要早。
因此,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说的张姓始祖源自三晋之解张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早在商周时期张姓就已经出现了。
按张姓族谱记载,三家分晋之后,其第七十三世祖张开地去了韩国,做了吏部天官,后来成为了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朝之相邦。
张开地有个孙子叫张良,是张姓的第七十五世祖。正因为秦国灭亡了韩国,在最大程度上伤害了张姓的利益,所以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财只为刺杀秦始皇。张良敢以家族之力与秦朝为敌,足可以说明张姓家族的势力非常强大。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中医名家?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名医层出不穷。下面简单列举几个比较有名的吧。
始祖医王——三皇医王,亦称三皇,即古代传说人物伏羲氏、神农氏以及轩辕黄帝。伏羲大帝疗民疾,神农大帝尝百草,轩辕黄帝著医书。民间感恩先祖并祭祀之,元代,下令郡国通祀三皇。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后,奉为“医王”。明清时,全国各地建有许多医王庙,或称三皇庙,祀伏羲大帝、神农大帝和轩辕黄帝,并配祀岐伯、伯高、鬼臾区少师少俞等神医。医学代表作:《皇帝内经》
华夏医祖——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医祖”。 扁鹊开创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善于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中医手法治疗疾病。扁鹊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基础,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医学代表作:《难经》,据记载另著有《内经》、《外经》已佚。
中医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建安三神医”之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亦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名医。开创六经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临床基本原则),方剂方面亦颇有建树 ,对于推动中国医学发展起来巨大的作用。医学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外科鼻祖——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各科,其中外科尤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传说他曾对“武圣”关羽“刮骨疗伤”过。成语“华佗再世”里的华佗就是他。医学代表作:《华佗针灸经》,《青囊书》已佚。
医药双圣——李时珍李时珍,明朝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被当代人称其为“大明医圣”,被后世人尊称为“药圣”,名符其实的“医药双圣”。李时珍不但医术高明,对药物更是深有研究,他翻越历代医药典籍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三十年著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医学代表作:《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五脏图论》等。
医神药王——孙思邈隋唐年间著名的医药大师与道士,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打小聪明伶俐,被当世人称为“圣童”,后来因病而立志从医,从医后医德高尚、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被后世之人尊称为“药王”,亦被奉之为“医神”,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主张医学分类:脏病类、腑病类、妇科类等类别。医学代表作:《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杏林春暖——董奉董奉,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杏林春暖”。 董奉少年学医,医术高明,信封道教,隐居山林。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病人看病只需在山中栽种杏树即可,经年累月,山中杏树万株,郁然成林。杏子成熟后,董奉便用杏换谷,再将谷赈济贫民。其乐善好施之举,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杏林”医学界的代名词,自董奉之后,后世从医者多以“杏林中人”自居。医学代表作:暂无记载。
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在文学上博览儒家诸多典籍,人称“书淫”,在医学上着重与针灸学,著成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将中医针灸学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历史名人。医学代表作:《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儿科之圣——钱乙钱乙,宋代著名医学家,曾任太医,被后世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鼻祖”,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钱乙仙逝后,其学生阎孝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辨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医学代表作:《伤寒论指微》、《婴孩论》(《小儿药证直决》虽不是他所著,却是他所做)
清末医仙——马希麟,马希麟,清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誉为“医仙”。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擅长疑难杂症,在噎嗝、反胃、辩癫、狂上颇有建树,重医德,颇为同情穷人。医学代表作:《诸病奇方》、《奇方医论》
瘟疫学家——吴有性吴有性,明末清初的传染病学家。 他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开创了中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其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医学代表作:《瘟疫论》
温病学家——叶天士叶天士,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温病学派创始人。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学代表作:《温病论》
妇科鼻祖——黎翼辰黎翼辰,清末民国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著名医史伟人,被尊称为“近代医学妇科鼻祖”。黎翼辰出身“杏林世家”,擅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癌症、针灸等各科,尤其擅长妇科,并广泛收集医方、草药物等内容,对中国妇科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医学代表作:《妇科学》、《妇科药学》、《医学杂病论》、《妇科医学病文》
小仙翁——葛洪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医学代表作:《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法医之父——宋慈宋慈,宋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他所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本法医专著。 医学代表作:《洗冤录》
还有很多没有介绍到的,请诸君补充!不到之处请谅解!(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为什么几千年来竟没有一个统一王朝是姓张的?
朕很佩服那些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硬是将一道简单明了的数学概率事件
说的神乎其神,神鬼莫测
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5000年。对于这5000年历史一知半解,仅仅停留在背诵朝代歌人,会有疑惑,张姓作为中国姓氏的大姓,为何没有姓张的皇帝呢!?
夏商周,春秋战
秦朝以后是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夏辽
金元明清二十朝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其一是孤陋寡闻所致,其二是个概率问题。
我们平常所背诵的朝代歌,只是中国历史的大体框架。如果将历史比作一棵树,朝代歌中出现的朝代只是比较大的树枝,事实树上还有众多的小枝丫,以及嫩叶,也是这棵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代歌中所提到的王朝,没有张姓皇帝,并不代表历史上真的没有张姓皇帝。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制度,确定皇帝名号,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而朝代歌中所出现的朝代,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隋朝3位,唐朝22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共有184位皇帝,还不足总数的一半。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朝代中确实没有张姓皇帝。
但是晋隋之间数百年的时间里,还有五胡十六国78位皇帝,南北朝59位皇帝,唐宋之间,五代十国55位皇帝,以及改朝换代时期一些皇帝。这些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中,有没有张姓皇帝呢?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有的。
最著名的张姓皇帝是,明末清初的大西国皇帝,张献忠。
西晋之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前凉,便是张姓作为国主。虽然当时前凉的张骏并没有成帝,但是于皇帝无异。而当时的十六国的国主,大多都称帝自立,如刘曜、石虎等。
靖康耻之后,北宋灭亡,宋金之间出现一个"伪楚",皇帝是张邦昌。南宋皇帝赵构的皇位就是张邦昌让出来的
可见历史上并非没有张姓皇帝,只是没有张姓皇帝大一统而已。而这则是概率问题。要知道,自古及今,中国姓氏何止一本百家姓就能概括,目前我国姓氏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而人数超过8万以上的姓氏,也有400多个。其中在人数上超过张姓的姓氏有李姓和王姓,张姓只是排在第三。紧随其后的刘姓,陈姓,与张姓都相差不大。占汉族总数百分之一的姓氏有16个。
而封建王朝大一统的王朝只有秦、汉、晋、隋、唐、元、明、清,8个朝代。对于这16个姓氏来说,哪个姓氏能够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完全是个概率事件。谁都有可能,况且还有众多别的姓氏虎视眈眈。最为关键的是,封邦建国,不是依靠一姓之人。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王朝在建立过程中依靠的是一个姓氏,上指皇帝,下至攻城落地的士卒,都是一个姓的情况,从未出现过。率领百家军,得百家认同,或民心,才是关键。
为什么张姓没有大一统的王朝,基于历史现状的概率而已。
不只是张姓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有1万多个姓氏同样没有。
在建立王朝过程中,依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从来不是一姓人数之多少。放在历史大潮中,单一个体而言,姓张的人,也不比别人高。
而那些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姓张,压制人间张姓不能称帝的人。
意淫一下也就罢了,可别当真。
要知道历朝历代都有皇帝册封正神,人间的皇帝并没有太把神仙当回事。
明太祖朱棣,更是自封为真武大帝。
张姓是如何形成的?
华夏张氏祖庭,位于河北省清河县,张姓的发源地,张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中国人口第三大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张挥为该姓始祖。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约8800万人。
得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华夏张氏祖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始祖圣地,仿照四、五千年以前皇帝时期祭祀建筑建筑而成,以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酋长金字塔状建筑为原型,以上古“明堂”呈现天圆地方,四周环水、四面没墙的形式建造,挥公堂雕像是由高11.8米的汉白玉建成,外部有祭祀广场、门阙、望楼组成。每年4、5月,世界张氏总会都在此举行恳亲大会,并设立“中华张氏祭祖月”,每年的五月二十八日为“中华张氏祭祖日”。
起源源流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一、源于姬姓:
1、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二、源于改姓而来:
1、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2、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3、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4、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主要代表人物
张良、张仲、张九龄,张道陵,张化孙,
有哪些与战士们国家情怀有关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3、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州桥》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6、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日》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12、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1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战国·楚·屈原《国殇》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1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1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0、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南宋·岳飞《满江红》
2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2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2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6、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2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2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2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3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3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32、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唐·柳宗元《韦道安》
3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人》
3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37、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38、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失题》
3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40、《满江红》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