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良冒功 三国,怎么评价使非毛帅捣虚?
这个问题是满遗家奴”一德格天1“提出来的,目的是想黑袁崇焕夸奖毛文龙,但杀毛文龙,是不对的做法。
其实这刚好反应明天启七年宁锦之战,袁崇焕是非分明,光明磊落,对毛文龙并无私怨不和。初期毛文龙在帝师袁可立的节制下确实立过功,筹饷多募兵节制毛文龙,袁可立是唯一从大局出发长时间有效支持毛文龙的登莱巡抚,他御文龙多得牵制之功,毛文龙的主要战绩和荣誉都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
可惜”袁可立去,毛文龙无人能御“,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弹劾毛文龙浪费军饷滥杀俘虏的罪行,尚宝卿董茂忠请求撤了毛文龙的兵,崇祯二年朝鲜特进官李景稷说:“毛之军势疲甚,其意只欲安座岛中,享其富贵而已。”所以袁崇焕心里对毛文龙不高兴,曾上书请求派部臣到毛文龙处清理粮饷。毛文龙讨厌有文臣在身边牵制,上书反驳。《国榷》:文龙“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论多疑而厌之,以身握重兵,又居海岛,莫能难也。”
为什么打不过几万清军和农民军起义?
明朝的灭亡,有人说起于万历,有人说始于天启,但最终的崩盘,却是在崇祯,不得不令人惋惜,那么,题主所说的,几万清军和起义军,这首先,便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主要便是后金(清)军的兵力。
截止到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号称汗,国号为金,建元天命,从那时起,努尔哈赤正式的开始将自己的野心瞄向了大明。
想要挑衅大明,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力作为支撑,因此,努尔哈赤一手组建了属于他的直属部队以及相应的领导机制。
这就是所说的八旗制度,早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公元1601年)年,努尔哈赤就已经在当时建州女真各部原有的牛录制度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旗。
后来,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四旗,至此,满洲八旗才算完整,从属于满洲的各大贝勒掌握。
八旗之间,有着上下严格的隶属关系,由牛录制构成,以300人为一牛录,设置一个统领,叫做牛录额真,在此之上,五个牛录是为一甲喇,共计1500人,设置一个统领叫做甲喇额真。
而五甲喇则为一固山,也就是一个旗,共有7500人,每个旗设置正副统领共计三人,正统领一人称之固山额真,副统领两人,称之为梅勒额真。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有着直属自己的5000多精锐骑兵作为护卫,而其他的几大贝勒也各自有着数量不等的护卫,所以,到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已经拥兵至少七万多人,甚至接近八万人,这难道叫做几万人吗?
萨尔浒之战时,努尔哈赤直接调动兵力六万余人。
辽沈之战时,努尔哈赤一线兵力就有六万五千余人。
广宁之战时,努尔哈赤动用兵力多达十万人。
宁锦大捷时,努尔哈赤所部兵力最高接近十三万人,到了皇太极时期,宁锦之战,便是动用接近十万人。
崇祯二年乙巳之变,皇太极动用兵力约十万人,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皇太极至少动用兵力六七万人。
崇祯九年、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关,兵力分别为八万余与十万上下。
松锦大战时,皇太极动用的一线兵力,就已经十二万余人,所以,自从皇太极开展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以后,后金(清)的作战兵力,已经突破了二十万人,这难道也叫做几万人吗?
那么,崇祯一朝,虽然有着洪承畴、卢象升、曹文诏、陈奇瑜、李卑、孙传庭、甚至说孙承宗等良将名臣,为什么还在十七年里,局势恶化,最终亡国呢?有着以下五点重要原因。
第一,天灾不断,百姓没有活路,不得不起来造反。
崇祯的确是个命苦的人,因为自从他登基开始,直到他煤山自缢,壮烈殉国,这十七年里,大明连年遭灾,从未停止。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大旱,天赤如血,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祯二年,陕西继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民众易子而食。
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引起大饥荒,树皮等等全部被吃光,百姓不得不吃观音土,最后涨肚而死。
崇祯四年,陕西、河南大旱,且由蝗灾出现。
崇祯五年,陕西、河南闹饥荒。
崇祯六年,陕西蝗灾,且有水患影响山西、河南。
崇祯七年,蝗灾、旱灾、水灾持续,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北部,全部受灾。
崇祯八年,河南、陕西再度大旱,且部分地区出现涝灾,老百姓房屋坍塌。
崇祯九年,河南、陕西再次蝗灾,百姓死亡殆尽,村落里都听不到狗叫的声音。
崇祯十年,河南、陕西、湖广北部颗粒无收,崇祯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蝗灾继续,十三年年末,鼠疫爆发,河南、北直隶均有重大影响,人口死亡率骤增,十六年、十七年,旱灾、蝗灾、鼠疫继续,十室九空,人口锐减。
所以,十七年的天灾,任何的封建王朝,都绝不可能挺的过去。
第二点,三线甚至四线作战,军队疲乏,且军队数额亏空,士兵战力下降
有的人往往认为,大明二百万军队,打不过十多万清军,岂不是可笑?要是仔细读史料,便会发现,截止到万历末年,国家兵额一百一十七万人,实际上不过八九十万,且九边精锐,也就是能打仗的,不过十万上下。
吃空饷、兵不练、器不善的现象,不光存在于内地,就连固原、甘肃、宁夏等重镇,也是存在这个现象。
另外,从天启年间开始,大明便是陷入了四线作战的境地,西南边境,奢崇明安邦彦叛乱,直到崇祯二年才完全平定,前后用兵八年,动用超过十二万的大军,耗费饷银数百万。
东南方向,福建巡抚南居益、总兵俞资高率军与荷兰殖民者交战,东北辽东,持续与女真人交战,河套一带地区还常有蒙古人进犯。
就算是到了崇祯年间,西南战事刚刚平定,西北有林丹汗四五万骑兵连年进犯,东南有荷兰殖民者蠢蠢欲动,东北有满清,中原有流民,所以,四线作战,拖垮了大明的军队,也拖垮了大明的财政。
而这样的局面,也是好多次机会白白的丧失,比如乙巳之变、以及崇祯六年清军入侵大同、崇祯九年清军再次入关、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入关。
明明当时明军已经将农民军逼入绝境,可是就在此时,清军来了,没办法,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不得不接连勤王京城,导致起义军得到喘息之机,而后的局面,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财政支出入不敷出,军费开支骤增
早在万历末年,为了对付辽东的战局,国家摊派到百姓头上的赋税,也是自然增加了,万历初年,国库每年收入可达四百万两白银,但是每年支出却要高达四百五十万两,财政赤字高达五十余万两白银。
其中,光是九边支出就多达三百八十余万两,而到了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因为辽左兴兵,全国的赋税已经加派到五百二十万两!
而辽东的连年战争,加之从天启元年(公元1620年)至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四川、云南、贵州的奢崇明安邦彦的叛乱,大明的军费开支也是大幅度上涨,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仅仅十七年的时间,大明欠发九边的饷银已经累积到九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一两!
而从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19年)十月到天启元年(公元1620年)十二月,仅仅十四个月的时间,单纯的辽东地区的饷银,就已经增加到九百二十五万一千多两,等到了崇祯年间,饷银除了辽饷还有剿饷与练饷,百姓的负担就更加的可想而知了。
比如,到了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全国的税赋就一下子增加一百六十五万四千多两,当年,军饷的支出总数为八百七十余万两,但是,当年的收入,却仅仅是七百一十余万两!
到了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因为杨嗣昌提议增兵十二万,饷银又增加二百八十万。
而至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因为廷议练兵七十三万,无奈又增加了练饷七百三十万!
所以,从万里末年到崇祯十二年,二十五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千六百九十五万两白银的赋税,这样的数量,想要百姓安稳的上交,怎么可能呢?
第四点,贪官污吏横行,朝廷党争严重,文官集团大多尸位素餐
在崇祯年间,贪官污吏的横行程度,发国难财的程度,到了无法想象的境地,比如朝廷所加派的饷银,虽然总数很多,可是摊派到每个百姓的头上,还是可以负担的。
但是,中间环节却出了问题,因为贪官们会趁机大肆的中饱私囊,朝廷加的是两钱,到他这里,就会成为二两。
比如,朝廷的赈灾款,他们都敢贪污,崇祯四年,三边总督杨鹤主张招抚,御史吴甡亲自押送,到了陕西,也不过十万两银子而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朝廷内部,虽然魏忠贤倒台,可是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从袁崇焕案到崇祯十七年,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文官集团集体不作为,甚至把自己的私人利益摆在国家之前。
例如,乙巳之变时,阉党余孽礼部尚书王永光擅自克扣勤王部队的粮饷,导致甘肃、山西勤王军哗变。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时,阉党与东林党再次争斗,兵部尚书梁廷栋为了自保,竟然撤回了大凌河外围守军,秦翼明的一万余人,且在大凌河之战期间,朝廷的争斗直接影响了前线的决策,使得邱禾嘉敢于与孙承宗掣肘,最终大凌河的解救时间,一再错过最佳时机,长山之战,大明惨败。
崇祯五年到六年,孔有德叛变登莱地区,朝廷再次争斗,反对派借机砍了孙承宗的拥护者,登莱巡抚孙元化的脑袋,最终兵部招抚意见占上风,兵部右侍郎刘宇烈惨败沙河,使得小小的孔有德叛乱,竟然持续了一年多!
所以,崇祯朝的党争与文官集团的不作为,的确影响了很多的国家大事,有他们的存在,很多良机,白白的错失了。
第五,骄兵悍将的养成,中央集权的下降,导致大明后期,无法控制军队
骄兵悍将的现象,早在万历年间就出现了,比如萨尔浒大战时,朝廷调派杜松刘挺出关,两个人就是一拖再拖,不过那时候他们还不敢太过于放肆。
到了崇祯年间,骄兵悍将的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以西北边军和辽东边军首创,河南、湖广地区紧跟的一种形式。
崇祯二年,乙巳之变,祖大寿率辽军一万五千余人,不经请示,擅自回到辽东。
崇祯三年、四年,甘肃、山西、固原,边军因欠饷哗变。此后,陕西平叛有功的杜文焕杀良冒功。山海关总兵宋伟与吴襄更是临阵脱逃。
崇祯六年以后,原来在陕西平定流民,颇有战功的总兵官张应昌,杀良冒功,拒不听命,原昌平总兵官尤世威、辽东总兵官吴襄拒不接受宣大总督张宗衡的命令,救援宣大。
四川总兵官邓玘因为长久不能回家,加之盛行怯懦,纵兵杀害淫掠百姓,曹文诏牺牲之后,白光恩等小将更是一举做大,竟然敢抢劫府库,杀害百姓,朝廷不能制止。
凤阳朱元璋祖坟被刨之时,左良玉、邓玘拒不奉命前往救援,尤其是左良玉,在河南更是一家独大,养寇自重,到了崇祯十一年之后,天下的骄兵悍将,已经更加的无法制止了。
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各地督抚调动不了总兵,谈何平定变乱?而朝廷对此,也是毫无对策,只能是下旨警告,戴罪立功,更是拿文官来出气。
比如,山西巡抚戴君恩、宣大总督张宗衡、河南巡抚玄默等等,越是处罚文臣,各地武将就越是跋扈,最终,难以辖制。
第六,崇祯自己的急于求成,刚愎自用
不得不说,崇祯帝虽然有志中兴大明,但是他的一些做法,的确过于虎头蛇尾,比如,乙巳之变后,他的进取之心,就逐渐消失了,大凌河之战以后,辽东战场再无进取的可能。
对于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的任用,总是不合时宜,兵部尚书轮番砍头,大学士走马观花式的换人,用人不能信,信而不能久,久而不得善终,这样的性格以及行事方法,也是不得不使得大明的局势,最终走向崩盘,所以,崇祯帝虽然很有骨气,惹人同情,可是,实际来看,他也的确是救国乏术。
但总之,明末的局面,有很多的原因,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只能一言以蔽之,希望这个答案能够帮到您,谢谢。
参考资料:
1.《明史》 清 张廷玉等
2.《明朝三百年》 吴晗
3.《中国军事通史 明朝卷》 罗琨 张永山
经常有士兵的尸体被炸碎?
战争,那么残酷、血腥、惨不忍睹,为何还会充斥在这个世界,我们期望和平,但战争就是在促进和平,战争是一种促进和平的极端手段。
战争很残酷。战争为何残酷,正如题主说的那样,战争过程中有士兵的尸体被炸碎。炸药可以撕毁一切躯体,靠的是什么?炸弹碎片、冲击波、爆炸产生的高温等等,装有炸药的密封金属体内由于火药瞬间燃烧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得金属体能够瞬间被炸开,这些瞬间被炸开的碎片以超高的速度奔向脆弱的人体,再加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及瞬间高温,完全可以将一个躯体撕毁。
人类是主导战争的决定性力量,而武器才是战争的残酷的主要“制造者”。自从新石器时代,人类知道了如何狩猎,那时的武器主要是“石器”。到了冷兵器时代,随着“剑”、“矛”、“匕首”等重要利器的出现,也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世界战争的发展。到了近代热兵器时代,“火炮”、“长枪”、“舰船”等相继问世,让近代战争更加多元化。由最开始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逐渐转换成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但这背后的操纵者终归是人类,而受伤的同样也是人类。
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两次战争当属两次世界大战。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共有约六千五百万人参与,死伤近三千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范围更广,近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近九千万,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场世界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依旧没有唤醒人类不了人类心底的那些“贪婪和欲望”,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五次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这些战争的“受伤者”是谁,武器被炸的七零八落,人类未尝不是这样,但有人会心疼这些武器吗,显然不会,因此只有从人的遭遇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战争同样让人类认识到了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但人类是战争的核心力量这一重要论断从未改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枪短炮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机、大炮、大型水面舰艇的广泛使用,再到如今压箱底的核武器,无一不是战争残酷性的重要推动者。现如今大国与大国之间,邻国与邻国之间相互制约,不断发展、改进武器装备,打着震慑对手的旗号,一旦事态严重,谁还会管那么多。
如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没有和平哪来的发展,观望世界局势,中东问题、非洲内乱、局部地区局势紧张、恐怖主义猖獗等,这都对世界主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到底有没有明军正面进行掠杀满清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的行动?
向敬之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于天启七年(1627)八月,大明王朝进入了崇祯时期。
此时的辽东满洲政权,正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以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大才继立为汗,虽然整体势力不济明军,但是,他即位之初就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姿态,于天聪元年(1627)五月继征服李氏王朝后,亲率大军征明。
宁锦一役,辽东明军在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大炮和满桂、祖大寿等人的冲锋陷阵,击溃了皇太极的大军。袁崇焕据守制胜,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采取了秘密的休战谋和,意图与皇太极达成暂时的和平。
和平来之不易,不但应对关内关外两场大战的明朝需要,就是连续两次被袁崇焕击溃的后金也需要。此后的明军,一直坚持守势,而皇太极采取了不时侵扰。即便袁崇焕之后,崇祯帝信任的周延儒、杨嗣昌、陈新甲等,也一直寻求与满洲军事集团的休战谋和,绥靖防御,几乎不主动出击,更谈不上出兵正面掠杀满人的平民,给与后金挑衅的借口。
值得注意的是,杨嗣昌死后不久,崇祯帝想起他的话:朝廷无力应对两场战争。于是,崇祯十五年初,他在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谢升的怂恿下,密令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派人向皇太极询问媾和的条件。不慎的是,本是杨嗣昌门徒的陈新甲,也是休战谋和的支持者,但是此次当面说事关重大,却把议和的绝密文件,没有锁进保险箱,而是放在办公桌上,被秘书当做普通文件转发给了塘报,昭示天下。
中央政权主动向偏安政权示弱,这是大明王朝的奇耻大辱。言官们不敢说皇帝的不是,但少不了指桑骂槐。崇祯气急败坏,杀了陈新甲,罢了谢升。此前,清军大胜松锦一战,迫降洪承畴后,为休整提出议和。崇祯帝赶紧派宁远总兵吴三桂点四千人马,偷袭驻守大山的阿济格。这也算是崇祯帝命洪承畴组织八镇总兵防御满洲势力失败后,真正的一次主动出击。
结果,皇太极大怒,要跟崇祯帝血战到底,亲率大军来攻,全面占领了辽东。
杀良冒功什么意思?
杀良冒功:残杀普通的老百姓,用良民的头颅来充当杀敌的功劳。
古时候中国驻守边防的军队经常干这种事,将老百姓杀了,说是杀敌多少多少,既抢得了百姓的财物,又可以在军功上记上一笔,朝廷上还有赏钱发下来。
很恶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