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故意不杀,为什么曹操不杀徐庶而杀了杨修?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与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并不是一回事。曹操是出了名的什么人都敢用,管你是降将也好、奸佞也罢,只要你有能力,曹操就敢用、而且敢重用!但是,曹操不用闲人也同样是出了名的,你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即便是出身世家,曹操也照样看不上眼……因此,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
有史可考的,在魏文帝曹丕篡汉时,徐庶是联名上表劝进了的。后来徐庶还因为此时受到了曹丕的“提拔”、出任了御史中丞等职务。在此之前,徐庶似乎还曾经担任过曹操庶出之子曹冲的老师。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一言不发”之人……
曹操为何容得下徐庶曹操的容人之量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连刘备这样野心勃勃之人他都能容得下,更何况是一个出身寒门、没有什么背景的徐庶?别说是徐庶并没有“一言不发”,就算他真的如此,曹操也未见得就容不下他!因为对于曹操而言,徐庶可用则用、不可用也不会造成什么较大的危害。
出身寒门徐庶这个人与荀彧、司马懿这些人不同,荀彧、司马懿都拥有很深的世家背景,包括那位后来被曹操杀了的杨修亦然。但徐庶却是出身寒门,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这是政治上的致命硬伤!而这个硬伤却最终成了徐庶最大的“保护伞”。
在那个世家大族左右朝局的时代,世家子弟才是统治者最忌惮的存在!因为长期的政治联姻和共同利益需要,世家大族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些人并不太关心谁来当这个皇帝,因为谁当皇帝都必须依靠他们,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和家族的利益。这就比较不好控制了,即便是权倾天下的曹操,对这些人也不得不礼让三分!这也是杨修的父亲杨彪虽然与曹操不对付,却能一直位列三公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对世家子弟不放心,却又不得不用,猜忌和防范在所难免……但是,徐庶不同,他出身寒门,与世家大族扯不上什么关系。在那个世家占据“垄断”地位的时代,像徐庶这样的人想要在朝堂之上立足,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赏识自己的“主公”。换言之,徐庶在曹魏政权内部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曹操、曹丕父子,否则他什么也不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徐庶会联名上表曹丕劝进的原因所在。因此,曹操、曹丕父子会猜忌荀彧、猜忌司马懿,却不太可能去猜忌徐庶,哪怕他真的“一言不发”,充其量也就是养个闲人而已,不担心他会翻出什么浪花……
与刘备交往并不深除了出身寒门之外,徐庶与刘备没有深交或许也是曹操、曹丕父子能够容得下徐庶的一个重要原因。说白了,徐庶投奔刘备也谈不上是什么冲着刘备的任何魅力,无非“良禽择木而栖”罢了,属于双向选择。在投奔刘备之后不久,徐庶便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虏而离开了刘备。这期间其实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磨合期”都还没有过,他根本算不得是刘备的“嫡系”。试想,徐庶和刘备之间的交往又能有多深?比起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将与其旧主的关系,恐怕都不如。更何况徐庶还是一介文臣,连袁绍的旧部张郃曹操都能容得下并大加重用,他又怎会容不下一个徐庶呢?
既然曹操能够容得下刘备的旧部徐庶、袁绍的旧部张郃,为何偏偏就容不下一个杨修呢?《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是杨修耍小聪明,可曹操手下耍小聪明的人恐怕也不止杨修一人吧?性格乖张、不按常理出牌者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曹操能够容得下他们,却容不下一个杨修?很显然,《三国演义》给出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世家背景提起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人们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袁绍、袁术兄弟为代表。但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家族也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存在!自杨修的祖上杨震开始,弘农杨氏便逐渐成为了东汉政坛上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而且杨修的父亲杨彪本身就官居太尉、位列三公!
这样的家世背景,足以让曹操忌惮了!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出身世家、背景深厚,官居太尉的杨彪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杨彪处处以“大汉忠臣”自居,时不时还给曹操点儿难堪,让曹操心中颇为不爽。因为杨修的事,曹操甚至还曾经修书杨彪直言:“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由此也足可见曹操与杨彪之间的关系有多不睦了,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更何况杨修还是杨彪的亲生儿子……
卷入储位之争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曹操动杀机!毕竟连杨彪这样的“重量级大咖”曹操都容下了,为何偏偏跟他儿子过不去?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杨修卷入了曹操两个嫡子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储位之争!说杨修是曹植的“嫡系”并不为过。如果杨修只是一介寒门子弟,投靠曹植并没有什么,毕竟谁都想要奔个锦绣前程,不是吗?可杨修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和他的父亲杨彪!无论杨彪和整个弘农杨氏家族是否真的参与其中,至少在曹操看来,弘农杨氏家族是倒向了曹植。
如果曹操选择了曹植,给他留下一个弘农杨氏家族“看家护院”倒也不是不可以。可问题是,建安后期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那么,问题就大了。曹植失势了,可背后却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撑腰!曹丕的储位还能坐安稳吗?想要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曹操就必须削弱曹植的势力,这是政治需要,与父子感情无关。曹操可以喜欢曹植这个儿子,但必须清洗曹植的势力,否则后患无穷!于是,在曹丕为立为魏王世子之后没多久,曹操便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说白了,曹操杀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要用他的脑袋震慑曾经倒向曹植的世家大族、杀一儆百,顺带着也是在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上上眼药。
在杨修被杀之后,曹操甚至还曾经假惺惺地问杨彪:“公何瘦之甚?”这不是废话嘛,杀了人家亲儿子,难道还要人家满心喜悦、“膘肥体壮”吗?实际上,曹操这话主要还是在逼杨彪表态。儿子已经死了、再也过不过来了,“投资”的曹植也已经“破产”了……杨彪还能如何表态?最后只能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回应曹操,表示认输、服软,最终换来了弘农杨氏家族和自己的“软着陆”、避免了曹操对弘农杨氏家族的进一步清洗。
综上所述,徐庶与杨修截然不同的结局与二人的背景是有着巨大关联的。徐庶寒门出身,在被曹操延揽之后,他代表的只有他自己,能依靠的也只有曹操、曹丕父子,无论他是否“一言不发”,都无关大局。杨修则不同,他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弘农杨氏家族,而且他还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世家大族卷入储位之争,不仅是在汉王朝,无论在哪个王朝都意味着会有无数颗人头落地!出身寒门者政治投机、奔一个锦绣前程,帝王们从来都不担心。可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卷了进来,帝王们恐怕就要睡不着觉了,尤其是在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说白了,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因为杨修本人,而是要借他的脑袋杀一儆百、震慑卷入储位之争的世家大族!很显然,在这方面徐庶的脑袋的确没有杨修的脑袋“值钱”。
三国杀好玩一点还是炉石传说好玩一点?
《炉石传说》讲的是团队。
《三国杀》讲的是单撸。
《炉石传说》好比魔兽争霸rts造兵对战模式,从开始就开始谋划一切,经济、侦查、屯兵、进攻、防御。
《三国杀》好比dota,每个人操作空间稍微小了一点,但更看中配合。
《炉石传说》的背景是魔兽世界,西方神话,有wow玩家更有代入感,黑龙妹妹,死亡之翼,大法师安东尼。
《三国杀》的背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的背景,读过三国的人,无不热血沸腾,诸葛亮的计谋、关羽的仗义、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炉石传说》的职业更多,法术牌更多,种族更多的机械、鱼人、龙族、野兽等等,好比战斗的可武器更多。
《三国杀》的攻防稍微简单点,但真刀真枪的上,英雄特性,手牌的计算更加精准,目地总归一样。
《炉石传说》的卡牌可塑性强,可以组合自己喜欢的套路卡牌,哪怕这些卡牌打不了高胜,但乐趣已经使你快乐。
《三国杀》的内斗最为精彩!不到最后谁都不知道谁是内奸,尤其那种表面跟着补刀的人,迷惑对手的判断,真的勾心斗角。
总结说,炉石传说当前卡组过于自闭,都是otk,都只玩自己的套路,少了许多见招拆招。三国杀和狼人杀,更注重心理,个人觉得炉石不错,但是跑偏了。
为什么诸葛亮施空城计而司马懿不杀进去?
希望对你有帮助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失街亭后曾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在谈到这个故事时,许多人都感叹诸葛亮的才智,而嘲笑司马懿的胆小愚笨。
少年时也曾说过,如果我是司马懿肯定会杀进空城,至少派一员将杀进去,也不会让诸葛亮逃脱。
当看完整篇《三国演义》后才感觉到司马懿只是故意中计。其中当然另有一番原因。
司马懿原本是魏国兵马总督,却因蜀国诸葛亮用马谡之计离间,而被贬为庶民,险些丢了性命。
诸葛亮率军入侵时,魏军连连败退,一时间无人能敌。
魏帝曹睿在恐慌下出于无奈才依谋臣举荐起用司马懿。说起来倒是诸葛亮给了司马懿一个出头的机会。但凭这一点,司马懿理应给诸葛亮一个逃生的机会。
依照司马懿的才智是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当然这只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魏帝曹睿之所以贬司马懿,显然是对他存有戒心。二度起用乃是出于无奈。如果司马懿仅用一仗就将不可一世的诸葛亮生擒,他必将成为曹睿心中最为恐怖的敌人。那么,依照古代帝王的惯例,等待司马懿的将是致命的算计。
相反,诸葛亮因为司马一的出现而败走,他对来说曹睿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
而司马懿偏偏又是唯一能抵御诸葛亮的人。
碍于诸葛亮的威胁,曹睿不得不重用司马懿。
这一厉害关系,才智过人的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很清楚。
这便是诸葛亮敢摆空城计,司马懿又能中空城计的真正原因。
在空城计中着重讲到诸葛亮登城抚琴。
在《三国演义》里更是以诸葛弹琴退仲达作为标题。弹琴在当时对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手续。在当时诸葛亮完全可以弃城逃走,但司马懿必会随后追杀。
这样一来,蜀军将会伤亡惨重。
诸葛亮也是因为如此,才冒险摆空城计。
司马懿追杀诸葛亮本是一个很传统的打仗方式。但是他再怎么聪明也想不到,诸葛亮为了避免三军伤亡冒险给他摆了一个空城计。
当时没有人记载诸葛亮给司马懿弹的是什么乐曲。但可以肯定这是诸葛亮主动和司马懿交流的一种方式。
因为诸葛亮不能对司马懿高呼:是我救了你,杀了我等待死亡的将是你。所以他选择用琴声让司马懿去感受。
也正是因为这琴声,让司马懿顿然醒悟。
聪明的司马懿选择中计则是对魏军最好的交代方法,而放走诸葛亮则是他真正的目的。
事实上空城并不是计,只是诸葛亮劝退司马懿的一个隐秘方法。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09 17:39 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析]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为什么三国战纪把关羽设计的这么弱?
明显是作者故意把关羽设计弱,而来博眼球
三国演义里谁说谁能杀了我三声就真的被打死?
是魏延 是杨仪故意问他,你可敢说三声谁敢杀我? 结果 魏延就被早就埋伏好的武将(是谁我忘记啦 可能是 马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