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手游暴躁游骑,为何最终却被灭满门?
演义评书中极少有蓝玉的身影,以至于文化程度不太高的普通百姓,对蓝玉几乎是比较陌生的。
连我父亲这样的评书爱好者也对其认知不足,不太熟悉!
但是丝毫不妨碍这位纵横万里如虎,笑傲疆场百胜的凉国公蓝玉!
蓝玉,安徽定远人,他的姐夫是明初著名将领常遇春,由于常遇春的关系,蓝玉从军之时,就跟随常遇春左右,耳濡目染之下,渐渐的习得统兵之法,而且其个人作风硬朗,领兵作战时有勇有谋,每次独立出征,都大胜而归。
1371年,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绵州(今成都)。
1372年,蓝玉作为中路军徐达先锋官,他帅军先出雁门关,在野马川(今克鲁伦河,中蒙边境)打败扩廓帖木儿游骑。接着又打败土剌河(今土拉河,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的主力军队。
1374年,蓝玉亲自带兵俘获元朝公主贴里密赤等59人!
1378年,与沐英征讨西蕃叛乱。
一步一步走来,屡立战功,获封永昌候,随后领兵南征皆大胜。
1388年,蓝玉率领军队15万人向北征讨,在捕鱼儿海一战定乾坤,彻底击败北元,受封凉国公!
这样一位有为好青年,首先获得了他姐夫常遇春保举,紧接着获得众将的好评,然后又获得朱元璋的赏识,以至于从军之路,虽然坎坷,晋升的速度也够快!
可以说是风光无限,然而风光之下,早已埋下杀机!
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逮捕入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牵连者达到一万五千人,全部处以极刑!
为何蓝玉受到如此极刑?是拥兵自重?是强暴元帝妃子?都不是!
他的获罪有以下三个原因。
1,骄兵悍将,不服法度
动乱之时,南征北战,法度废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很多事件可以随机处置,但是国泰民安之时,你不依律法,擅自行事,破坏秩序,首先就是民不容,然后才是君不容!
蓝玉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礼遇有加,他便日益骄横,蓄养庄奴,义子,横行霸道,强占东昌民田,面对御史查问,蓝玉发怒,直接给赶走了。
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
2,军队乃国家之军队,非蓝玉私军
蓝玉治军手段严厉,凡其手下军兵,只知蓝玉,不知皇帝,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
如此这般,皇帝能容吗?
3,皇权集于一人,如有威胁,消灭之!
蓝玉算得上合格的将领,却算不上统帅,相比明初各位大帅尚有距离,其政治觉悟极差,竟然丝毫摸不透朱元璋心思,屡屡做些狂妄之事,藐视尊上,朱元璋是何等样人,能容你猖狂?
朱元璋对其多次提醒,其仍旧故我,毫不收敛,对朱元璋的封官仍嫌小,于宴会之间大放厥词,这不得不令朱元璋起了灭绝之意。
天要其亡,先让其狂,不懂得韬光养晦,其败亡早就注定了,再加上太子朱标的离世,骄兵悍将,朱允文这个未来接班人如何能够震慑住?
他的同乡胡惟庸下场,都没有给他一点警醒,对朱元璋的狠辣全然无知,仍旧冥顽不灵!
可悲可叹!
(码字不易,请朋友们指正,感谢!)
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好问题啊!叱诧风云的一代战神蓝玉,最终为何会被朱元璋除掉、活剥人皮,最后黯然离场呢?元末明初,一代名将蓝玉叱咤风云,一生战功赫赫,最终落得被扒皮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说,武将的悲剧莫过于此了。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蓝玉私养兵马、对皇妃施暴都平安无事,却为什么因为收义子被朱元璋除掉呢?本文历史君将为你全方面解答这个有趣的问题,请听历史君娓娓道来!≥▽≤蓝玉的雕像蓝玉,明朝洪武年间最后一位以“出其不意”闻名于天下的开国将军。在常遇春、徐达、李文忠等强悍武将还年轻的时候,蓝玉只能充当副手,根本当不上大将军。^0^朱元璋称孤道寡之后,当初的那帮开国武将,要么被杀,要么回到家中养老,这时一直混迹于军营当中充当副手的蓝玉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一战成名,被朱元璋誉为“汉之卫青,唐之李靖。”这个评价已经非常高了。白手起家的大佬——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召见蓝玉,将统领十五万大军的帅印交予蓝玉,同时跟蓝玉说了一句话:“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能不能够一举将北元朝廷打散,就看你的了,蓝玉!”这时的蓝玉心里肯定百感交加,自己跟着姐夫常遇春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一直没有亲自统领过十五万大军,可是这一次自己竟然统领了十五万大军,而且还被朱元璋给予重任,打垮元朝政府。一代战神蓝玉蓝玉出征之后,派出将领先行一步,前往荒漠打探消息,确定了元朝政府的所在地在捕鱼儿海,当机立断率领大军扑向捕鱼儿海。当大军进发到离捕鱼儿海仅剩四十里左右的百眼井时,不少将领出现了疑问,如果说敌军在捕鱼儿海,那么这里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点痕迹才对,可是这里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难道是情报有误吗?^0^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蓝玉思考情报到底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将领郭英向蓝玉报告,食物不多了,如果继续挺进找不到敌人的话,回来的路上可就不一定有粮食吃了,到时候敌人一旦出现,士兵没有斗志,那可就惨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蓝玉摆在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冒着风险继续挺进,第二条路是保险起见,撤兵。蓝玉不想撤兵,同时也想撤兵。他明白自己如果继续挺进,出现意外,全军覆灭的话,那么自己肯定是千夫所指,千古罪人!≥▽≤如果说自己撤兵,这十五万大军的性命能保得住,但是自己第一次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朱元璋对自己给予厚望,自己就领着这十五万大军到沙漠里转一圈就回来,估计这辈子朱元璋都不会再重用自己,也不会看得起自己。一代战神蓝玉在这时,蓝玉很有可能想起了自己与姐夫常遇春作战的经历,常遇春向来是出其不意,兵贵神速。现如今自己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后勤没有保障,在元朝最高统治者看来自己不可能会深入大漠。既然元朝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不可能会深入大漠,那么自己就要出其不意,深入大漠。^0^蓝玉不顾将领反对,继续进军,事实证明蓝玉是对的,此时北元的最高统治者正在与贵族们喝酒享乐,认定了蓝玉不会来。元末明初的战神蓝玉蓝玉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到达北元最高统治者的营阵前时,十五大军像饿狼一样全部扑向北元最高统治者的营阵。由于北元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做出高效率的防守,当十五万大军扑入营阵内冲杀时,根本做不出有效的防守工作。≥▽≤十五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随意冲杀。在营帐内的北元最高统治者自知已经无力回天,保命要紧,只能带着自己的长子、丞相以及十几个人冲杀出营阵逃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蓝玉这下北元彻底完了,连最后的本钱都被蓝玉给摧毁。捕鱼儿海一战,蓝玉俘虏士兵七万多人,牛羊十多万头,还缴获了元朝皇帝用了上百年的传国玉玺。朱元璋收到蓝玉大获全胜的消息时,忍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喊:“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仲卿是汉朝时的大将军卫青,药师是唐朝时的大将军李靖。^0^然而,班师途中不知道蓝玉哪根筋抽了,竟然侮辱北元皇帝的妃子。一代战神蓝玉这位妃子性情刚烈,被蓝玉侮辱后,感到对不起北元皇帝,上吊自杀。当蓝玉侮辱北元皇帝妃子的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时,朱元璋怒不可赦,没想到蓝玉竟然敢干出这样的事情。≥▽≤朱元璋之所以大发雷霆,是因为蓝玉侮辱的女人是北元皇帝的妃子,违背了朱元璋民族共处的和平政策,很容易触发乱子。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令朱元璋更加生气的事情还在后头。蓝玉班师回朝回到喜峰关下时,当时已经是黑夜,开城门的官员可能是开慢了一点,蓝玉呢?他竟然率领着大军直接攻城,破城而入,这在漫漫历史上都难得一见啊!^0^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蓝玉破城而入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得意洋洋。战神蓝玉与明太祖朱元璋在一起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是看到他如此胡作非为,便将“梁”字改为“凉”字,封为凉国公,还在赐给他的丹书铁卷上刻上他的罪过过,以便提醒他。然而,蓝玉自持自己会打仗,非但没有改过,反而愈发嚣张。≥▽≤蓝玉一手摧毁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感觉单单一个凉国公体现不出他的贡献,干脆破例直接将他封为太子太傅,成为从一品官员吧!白手起家的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太傅负责教武,太师负责教文,可能是蓝玉觉得朱元璋看不起他,竟然敢当众抱怨皇命,“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够胜任太师吗?”^0^这要是换一般人,早就死百八十遍了。蓝玉养了一大群的家仆,这些仆人仗着主人蓝玉身居高位,声名显赫,在当地胡作非为,成为了当地的黑恶势力,百姓苦不堪言。由于蓝玉,没有人敢管他们,蓝玉知道自己仆人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还纵容。一代战神蓝玉蓝玉家仆在当地的所作所为传到朝廷中后,朱元璋派出官员前往调查。令朱元璋没有想到,蓝玉竟然敢将调查的官员赶了回来,朱元璋越来越觉得蓝玉很有可能会控制不住。≥▽≤蓝玉除了养一大堆家仆之外,还养了一大堆的义子。这些义子基本上都在军营当中担任要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蓝玉有一次朱元璋与蓝玉议事,蓝玉身后有十几名将领,朱元璋命令这十几名将领退下。可是这十几名将领低着头,仿佛没有听到朱元璋的命令一样。^0^朱元璋纳闷了,以为他们真的没有听到,再次下令,他们还是没有动,朱元璋再次下令,他们还是没有动,连续下了三次命令的朱元璋彻底蒙圈了,看着蓝玉。蓝玉意识到朱元璋的意思,用手一挥,示意身后的那十几名将领退下,那十几名将领才退下。蓝玉此举,让朱元璋感觉到他的威胁不是一般的大。元末明初的战神蓝玉很多人都以为蓝玉死因是私养义子,其实不是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太子朱标之死。蓝玉案爆发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标去世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仅相隔不到一年。≥▽≤蓝玉在洪武二十一年铲除北元的最后残余势力后,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用处。当时的北元已经不是草原的霸主,草原上分别有三股势力,一股是瓦剌部落,一股是兀良哈部落,一股是鞑靼部落,这三股势力谁都不服谁,你争我打,朱元璋经常故意挑拨他们三个的关系,他们三个哪一个都打不过明朝。战神蓝玉与明太祖朱元璋在一起简单来说,从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蓝玉对朱元璋而言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用处,但是为什么朱元璋要纵容他整整五年呢?这一切要考虑到他跟太子朱标的关系以及他的这个人。常遇春的妻子是蓝玉的姐姐,而常玉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妃子,多多少少蓝玉也算是跟朱标有一点点亲戚关系。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蓝玉极为拥护朱标,跟朱标感情深厚,时不时就坐在一起说说话。^0^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明太子朱标根据史书记载,蓝玉跟朱标在一起时,从未有过一次僭越的行为,说明他这个人虽然嚣张,但是却从心底里尊重朱标,可以为朱标所用。有的人或许会说,说不定这是蓝玉故意的呢?根据蓝玉多次的作死行为就可以看出蓝玉完完全全就是个粗人,他没有任何心机,只是知道自己厉害,所以胡来,这一点朱元璋也清楚。≥▽≤而且蓝玉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他的势力仅仅限于军中,朝中都是朱标的势力,他如果不为朱标所用,朱标可以联合边境藩王以及国内势力,两面夹击,轻易剿灭他。一代战神蓝玉的雕像来来来,历史君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蓝玉纵使嚣张跋扈,有多次的不法行为。但只要朱标在,他就不可能能够霍乱明朝,这就是朱元璋一直不杀他这个“废物”的原因。但是随着朱标去世,年轻的朱标长子朱允炆继位,原先朱元璋布下的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必须重新布局,而蓝玉是必须要拆掉的一颗棋子。朱标镇得住他,年轻朱允炆肯定镇不住他!只会令他更加的嚣张跋扈。身为武将嚣张跋扈,有很大的可能会居功自傲,感觉自己天下第一,到时候造反的感觉就来了,朱元璋不得不除掉他。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此,你怎么看呢?^0^(嗨,我是@历史君归去来兮,每天都会更新触动你我的历史文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一起探索历史的世界,收获更多有趣又好玩的知识吧≥▽≤)林冲和杨志谁厉害?
梁山下,林冲和杨志曾有一场巅峰对决,两人大战四十回合,看似不分胜负?其实胜负早分,到底谁厉害呢?接下来看看两人大战的经过。
林冲在柴进的推荐下,上梁山后,不但没有受到重用,还被大当家“白衣秀士”王伦百般刁难。林冲低声下气祈求落草为寇,王伦这才勉为其难,让林冲三天内纳一个投名状,才算正式加入梁山。林冲无奈,来到山下,前来抢劫过往行人,他心软,看到穷人、老人都不忍心抢劫。最后一天,林冲抢了路过的杨志钱财。杨志岂能咽下这口气,提着朴刀便向林冲追杀而来。此时,林冲憋了一肚子气,正没处撒,遇到杨志,瞬间爆发,也提着朴刀来战。两人你来我往,大战在一起,“一个尽气力望心窝对戳,一个弄精神向胁肋忙穿”,转瞬间便斗了三十回合,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林冲和杨志再打了十来回合后,被一声大喊中断。原来白衣秀士王伦带人赶到,称赞林冲和杨志武功高强,并邀请杨志加入梁山。林冲和杨志先大战三十回合,又打了十来个回合,两人一共大战四十多个回合,表面上看不分胜负,其实胜负早已分出,杨志比林冲厉害,分析如下。其一,杨志没有使用腰间宝刀,便和林冲战成平手。杨志最厉害的武器不是一把普通的朴刀,而是家传的宝刀。这把宝刀有三宝,第一宝叫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砍断牛二的20多个铜钱),第二宝叫“吹毛得过”(牛二的头发在刀尖上只需要吹一下便断了),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杨志忍无可忍,一刀砍了牛二)。梁山下当时,这把宝刀就在杨志的腰间挂着,而他仅仅用一把普通的朴刀来战林冲,与之战成平手。在杨志的眼中,眼前的敌人还不值得他用祖传宝刀。如果杨志使用宝刀,很可能占据明星上风,甚至击败林冲。其二,林冲在经历“误入白虎堂”、“野猪林被虐待”、“风雪山神庙”等一系列事情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他都精疲力竭了,状态早已不在巅峰时期了。林冲在山神庙杀了陆谦等人后,一路上跌跌撞撞,冒着风雪来到梁山。在梁山上,林冲虽然受到王伦的礼遇,但是却不被接纳,处处刁难。这时,林冲非常憋屈,武功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他连路过梁山的杨志都拿不下。如果是巅峰时期的林冲,是禁军总教官,每天训练大量禁军(宋朝最精锐的军队),武功在禁军中是数一数二的,想必击败杨志问题不大。其三,王伦可能看出林冲处于下风,于是一声大吼,打断了林冲和杨志的对战。对于武功高强的杨志,王伦并不认识,如果杨志处于下风,他是不会出面的。等林冲杀了杨志,梁山也就不用归还杨志的金银珠宝了,岂不美哉。如果杨志击败林冲,或者斩了林冲,肯定会向梁山,向王伦讨要金银珠宝,说不定大闹梁山。因此,王伦可能看到林冲处于下风 这才出面中断了两人的战斗,给林冲解围。王伦虽然武功很渣,但是眼光不错,能分辨出战场上的两人谁占上风。王伦邀请杨志也加入梁山,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用杨志牵制林冲,坐收渔翁之利,这也从侧面说明杨志武功比林冲只高不低。如果杨志比林冲差很多,王伦也就没必要邀请其上梁山。原文:却才制使要上东京干勾当,不是王伦纠合制使,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亦且高俅那厮见掌军权,他如何肯容你?不如只就小寨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汉。不知制使心下主意若何?
结语梁山下,“小张飞”林冲和“青面兽”杨志大战四十多回合,表面上不分胜负,其实胜负早已分晓,杨志略胜一筹。杨志状态好,林冲身心疲惫,此消彼长,两人的对战,杨志略占上风。(本文主要参考《水浒传》)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洪承畴是很能打仗,但他打的是谁呢?至少在松锦之战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清晰的:
他只跟农民军交过手,辽东的满洲军队他连看都没看过!
而关内的农民军的战斗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至少在明末十几年的农民战争中,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同样非常清晰:
只要明朝皇帝不瞎指挥,只要有足够的军饷供应,明朝体系内即便是二三流的明朝军队,也照样能把李自成张献宗打得满地找牙!
明朝被农民军所灭,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大背景的环境上。天灾加腐败,让明朝的农民一批一批地走到绝路,杀死一批农民军,还会重新诞生一批农民军。经济的崩溃甚至让明朝军队都难以为继,进而发展到明军成建制的投靠农民军。农民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那明朝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洪承畴在农民军面前屡战屡胜,这其实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更证明不了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作为17世纪亚洲最强的军队,与满清的交手才能鉴定洪承畴是否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军事人才。
而最后的事实也告诉了我们,洪承畴还真不是这方面的人才,甚至他投降并在多年后随清军一同入关后,尽管他屡屡得到重用,但满清对他的使用更多的停留在政治层面。想指挥千军万马?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谁也没有给过他这个机会!
因为那些久经沙场的满清将军和皇帝比谁都清楚,洪承畴在政治上可以利用,但在军事上,他还真不是这块料!
尤其在1639年到1642年松锦之战期间,当洪承畴来到辽东战场这个大平台的时候,他的问题得到了全方位的暴露!
后人在总结这一场战争的时候,经常把这场战争的失败归咎于一个原因:崇祯皇帝盲目催战,造成洪承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起兵与清军决战。可问题是,崇祯的催促真的盲目吗?洪承畴真的是毫无准备吗?
至少在松锦之战的初期,崇祯皇帝询问洪承畴有关平辽对策的时候,洪承畴曾经给出过这样的答复:
需十五万之兵,以及一年之饷!
洪承畴这样的答复,实际上也等同于他做出了这样的一个推算:只要明朝能在辽东战场铺设15万军队,洪承畴就有机会击败满清,只要崇祯皇帝能够给他一年的粮饷,那洪承畴就有机会将胜利的希望坚持到最后。当然,洪承畴心目当中的胜利有这样两个可能:
1、彻底击败包围在锦州城外的清军,甚至直捣皇太极的老巢沈阳。
2、一年之内,清军承受不了大战争的经济消耗,被迫主动放弃围困锦州而回撤,松锦之战将会以一场经济战的胜利而结束。
而洪承畴希望这场战争会达到哪一种结果呢?至少洪承畴在整个战役当中的动向就可以说明一切。
1639年,清军开始在锦州北部90里外的义州进行屯田,以此准备围困锦州的粮食储备。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辽东的明军主力在干什么?答案是按兵不动!
1640年,清军开始围困锦州,并逐步扫清锦州外围的据点,而此时辽东的明军主力在干什么?除了有小股部队在锦州外围与清军展开争夺之外,其主力仍然按兵不动!
1641年7月之前,即崇祯皇帝严令下旨,让洪承畴出兵赶赴锦州与清军展开决战之前,洪承畴和辽东的明军主力到底在哪?答案是:还在几百里外的宁远停留不前!
也就是说,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洪承畴压根就没打算与清军在辽东战场上硬碰硬,他的战术目的只有一个:在锦州外围铺设重兵集团,迫使清军也在锦州的外围布置重兵。然后双方的主力不发生碰撞,大家就在这里耗时间,反正我洪承畴的手里有一年的军饷,我就不信只占据着东北一隅的满清政权还能坚持这样的持久战。估计一年之后,无可奈何的皇太极就要主动下令退兵了!
然后咱洪承畴就可以落一个不胜而胜的结局!
说白了,洪承畴根本就没打算在真正的战场上来解决锦州的危机,一方面是他对自己手中的十几万军队没有信心,而另一方面,他同样也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只是洪承畴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接下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明朝在锦州外围整整熬了两年半,明朝的经济已经撑不住了,而对面的满清竟然还能打下去。
所以到这里,后人们就不要埋怨崇祯盲目的下达战斗命令了,话说这一年的周期是你洪承畴提出的,我现在都等着你整整两年半,锦州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我凭啥不催你?
而洪承畴随后率领13万大军赶赴锦州外围的松山城之后,他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1、在皇太极的主力没有赶到锦州之前,在数倍于对手的情况下,洪承畴的13万大军竟然始终也没有冲开多尔衮设在锦州城外的包围圈。而无比讽刺的是,几乎在同时,锦州城内的祖大寿曾率军向城外突围,多尔衮设置的三条封锁线,他一度冲破了整整两道。
而洪承畴呢?除了给多尔衮的军队造成了一定数量的杀伤,他的13万大军连一道封锁线都没有突破。
2、13万大军一股脑地冲在了前方,可自己的后路防守呢?洪承畴竟然全然不顾,面对手下将领的建议,他竟然潇洒地抛出了“老子督师十二年,还不如你?”的嚣张言论。
最后的结果呢?率领满清主力的皇太极还真就奔着你的后方去了。
3、最雷人的是,皇太极的主力部队封锁住洪承畴的后路之后,其连续花费几天的时间,在明军撤往宁远的道路上设置了三道封锁线,每道封锁线长30里。为了阻击明军,清军甚至沿着封锁线挖开了三条长30里、宽约一丈的封锁沟。
而前线的洪承畴是什么反应?他竟然什么也不知道,直到皇太极完成封锁包围之后,洪承畴才惊讶地察觉自己的后路已经被切断了!
不否认历史上的洪承畴是一个政治高手,但是在军事领域,他的功夫也没比马谡和赵括能强到哪去!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掰一掰三国历史中那些细思极恐的事件。
官渡之战,曹操如果没有逆天的运气,那么袁绍将赢得毫无悬念△官渡之战
曹操在和袁绍官渡大战时,别看当家谋士荀彧、郭嘉把曹操夸得天花乱坠,那是为了坚定决心、鼓舞士气,其实曹操的情况就是很危急,兵少粮少,四面皆敌,换作谁都会头痛不已。最后曹操虽然赢了,但赢得很侥幸,运气太逆天,不信你看:
1、刘表本可以趁机从后方偷袭曹操,结果长沙太守张羡反了,裹挟着半个荆州,将刘表牵制得死死的。
△刘表
2、孙策本想发兵强袭曹操后方,可惜出兵前夕孙策被仇家的门客刺杀了。
△孙策
3、原本南阳张绣是曹操的心腹大患,第一次宛城之战曹操因美色误事,被张绣收拾得很惨,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殁。第二次宛城之战,曹操因为袁绍欲偷袭许昌而被迫撤兵。等到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已经拿张绣没办法了,张绣可以等袁曹开打,就跳出来捅曹操一刀。这样的局势曹操能不紧张是吹牛。
△曹操
可是天降福利,就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开打的前一年,贾诩竟然劝张绣投降了曹操。与袁绍对峙许久、天天头疼的曹操闻讯大喜过望,因为张绣的投降意味着后方不但少了一个威胁,还多出了一支有不少精良骑兵的生力军。这样一来,曹操在开战前又去了一个隐患。
4、刘备重回徐州反抗曹操,曹操不得不东征消除隐患。袁绍也不傻,孩子病了只是托辞,原本想趁着刘备拖住曹操主力再全力进攻许昌,如果动作快了,曹操就不会东征了。
△刘备
可惜刘备太大意,一开始不信曹操会东征。后来斥候来报他还不信,带着少量骑兵去侦查,结果一头撞见了曹操大军,可能情况太紧急,被斥候游骑咬住了,刘备撇下一切自己逃了。曹操毫不费力地收拾了徐州,还把刘备的部队补充了自己的实力。
到此,曹操四面的四个大敌竟然都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完全没有发挥牵制曹操的效果,但凡有一个势力给力一点儿,拖拖曹操后退,曹操基本就只能被袁绍耗死。这逆天的运气,想想可能就是天意吧。
△曹操喜获“大四喜”,周边之敌形同虚设
有人认为这些巧合都是曹操那边安排运作的,我并不赞同,世上就没有真正的算无遗策。换个角度说,如果真是曹操那边安排的一切,那才叫更加的细思极恐。
周瑜不死,那就没刘备什么事了刘备能成大业最应该感谢谁?是诸葛亮?鲁肃?还是孙权?我觉得应该是周瑜。
首先,周瑜是坚定的主战派,又是极优秀的统帅,是他指挥了赤壁之战,击碎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孙刘两家才有发展余地。
△周瑜
其次,如果周瑜不死,凭他的强势,南郡之地刘备压根就借不到。没有南郡可依托,只有荆南四郡的刘备,就好像被扫进了旮旯里,既没有入川的通道,也没开疆的实力,只能坐等灭亡。好在周瑜死了,刘备这才通过鲁肃借到了南郡,然后平定益州。哪怕周瑜再晚点儿死,刘备入川都是个问题,因为曹操拿下汉中后,若是刘备还没入川,那么曹老板可不会再轻易放弃益州。
△没有南郡的支撑,入川连“门”都没有
所以仔细想想,刘备想成就蜀汉大业,那么周瑜必须死,好在周瑜恰巧死了。
曹丕宠妃甄氏之死太蹊跷曹丕当年在邺城如获至宝地纳了袁熙之妻甄氏,后面还生了曹睿和东乡公主。可是等曹丕继位后,改宠郭女王等女,不立宠爱多年的甄氏为后也就罢了,竟然因为甄氏失宠有怨言,就下旨赐死了她。人都死了还没完,草草下葬不说,还让甄氏的遗体以发遮面、以糠堵口,为的是不让甄氏被认出,也不让她在地府告状。
△甄氏
多么恶毒的行为!多么大的怨念!
按常理,曹丕本可以将甄氏打入冷宫就算严惩了,但是他偏偏要置甄氏于死地,人死了还要对遗体动手脚,让甄氏在泉下也受到惩罚。这明显不是几句怨言招来的惩罚,而且陈寿对此事一笔带过,魏国史官对此事却大加粉饰,言辞浮夸矛盾,此事就越发显得蹊跷。
△曹丕
目前有猜测,甄氏之死要么是曹睿可能不是老曹家的血脉,要么是甄氏与小叔曹植有着不轨之举。总之,此事定是令曹丕极为恼火之事,恼火到要甄氏死得难看才行。
结语历史上的很多事,初听了感觉理所当然,并无异样,但是掰开揉碎了去想,就不禁会有震惊唏嘘之感,这都是春秋笔法的功效。三国的历史,其实有很多细思极恐的事件,闲时探寻钻研一番,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奥妙。
△蜀地一向偏弱,然而有孔明在便固若金汤,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是不是也细思极恐呢?
还有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事件,期待大家的分享。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