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尊重历史,为什么不拍一部真正符合历史的三国电视剧呢?
一句话,真实的往往是不好看的。
关于三国这段历史,记录最详实,最可靠的一本书就是《三国志》。
首先《三国志》是纪传体。并不是像演义是按照一回一回来的。而是每个人一篇文章,比如《曹操传》,《贾诩传》。每篇非常短,陈寿惜字如金。所以很多史实的记载语焉不详,有些大事儿甚至一笔带过,所以留给史学界很多悬案,争论不休。
比如魏延谋反案里诸葛亮的说法,就有三种。哪种才算史实?说不清楚。拍摄难度大。
其次就是不好看,关羽斩华雄没有的事儿,三英战吕布,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这些精彩片段都没有。战场上也很少有武将单挑,关公也没有用82斤青龙刀。
其次,曹操爱哭,三国里人饿了吃人,刘备也抢劫过平民。这怎么拍?单说吃人这条,过审都不行。
大家都爱看爽文,电影也是。功夫片里打的天花乱坠,再看看拳击,哪有那么多花拳绣腿。好多人都觉得拳击无聊,还是那句话,真实的往往是不好看的。
三国群英传3一统天下汉献帝?
在三国群英传3游戏里,汉献帝的态度有两种。
第一种,是玩家逼迫汉献帝退位。陨石不断的从空中落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三个条件没有达到。1,大多数城池的开发度不足300。2,武将的平均等级太低,10级以下的武将太多。3,统一后,全国的武将数少于150个。
这三个条件有一个达不到,汉献帝就会被逼迫退位。而玩家也会被定位为暴君。
第二种,玩家满足了上面三个条件,武将等级高于10级,所有城池开发度高于300。统一后的武将总数高于150位。
达到这些条件后,汉献帝就会主动禅让帝位。万家灯火通明。玩家也会成为不世明君。
给以下三国杀武将的强度排下名次?
这个要根据游戏模式判断了。
军八场身份分析
主公:第一荀攸,他在非主流主里面算是很强的,而且有大范围杀伤的能力,对反贼持续打击。缺点就是奇策之后太脆。
第二钟会,强度没得说,但是太坑内,基本要做好三V五的准备了。
第三诸葛诞,作为非主流主可以玩一玩。至于其他俩,做主就太玩笑了,是对忠的极度不尊重。
忠臣。李儒和荀攸各有优劣。李儒比较吃位置,基本就是争取锁上之后来一波输出。荀攸是持续的大范围打击,如果是曹丕主那是绝对神忠。
郭图逄记也是可以选的。他是袁绍的神忠,近位张角神忠,远位也算是张角的优质忠臣了。而且也是输出型武将,基本是合格忠臣。
至于钟会和诸葛诞,不动白的忠都是主公的眼泪。而且这俩还都是大后期武将,在反贼杀的局面下,什么样的主能拖到大后期啊。除非袁绍局,实在没有合适的可以选个诸葛诞拼拼运气。
至于反贼吗,这个是最没技术含量的身份咯。相对来说排名也就最不看重的了。一般情况下荀攸是不适合做反的(当然遇见沮授主这样需要二次伤害的属于特例了),反贼不开aoe吗。李儒虽然输出很高但要小心被盲狙。剩下仨差不多了。基本原则就是遇到董卓,刘备这样需要打出前期优势主公,就用钟会,诸葛诞这种反去磨蹭。遇见渣权孙笨这种希望拉长战线的主公,就用郭图逄记这样输出的更好。
最后说内咯。李儒几乎是一定不能做内的,脆皮高嘲讽,除了一次遇见董卓,实在没有选的选了李儒(董卓的后期实在弱爆,是对内最友好的主公了)
钟会,诸葛诞都是顶级大内。荀攸,郭图逄记也是优质内奸。荀攸感觉更好一点。奇策控场起码无视距离。
二v二场
诸葛诞直接抹掉,他太不适合二v二。
李儒在二号位和四号位的攻击性极度可怕,是二v二的顶级优质武将。荀攸凭借优秀的个人能力和打击能力,也是二v二的强将。郭图逄记输出能力不弱,二v二起码有个平均水平略高的段位。钟会个人能力是不错,但是前期摸牌白班,又没有配合能力,就一般了。
最后总结一下,在军八场,我给的排名是第一荀攸,主忠内都很优质,虽然不适合做反,但是适合做反的武将太多,多他不多少他不少。第二李儒,优质忠臣和反贼。第三诸葛诞,优质内奸,一般的主和反。第四郭图逄记,不错的忠反内。最后钟会,优质内奸,坑内主,一般的反。
二v二场,第一李儒,二号位和四号位的爆炸伤害。第二荀攸,第三郭图逄记,第四钟会。诸葛诞感最后了。
为何后世各朝各代还有衍圣公?
孔子世代承袭爵位,可是有人就有疑问,作为孔子后代的孔融,不是早就被曹操杀了三租了吗?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吗?自然是,不过呢孔融并不是孔府嫡传的爵位继承人,所以后世常有人说,孔融被诛杀三代,后面怎么还有衍圣公这件事是不成立的。
首先,衍圣公是什么?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可以说是一个家族一直延续下来的封号,来彰显其大德,不过这个称号可是在宋至和二年才开始有的。
那么之前就没有这种“表彰”了吗?其实不然!对于孔子各朝各代都有封号,如东周被称之为尼父,亦称“尼甫”,是因为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称。而汉朝又被褒成宣尼公、尊侯等,还有北魏被称之为文圣尼父。
不只是孔子本身,其子嗣也有封赐,册封孔子后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宋才出现我们比较熟悉的衍圣公,虽然一度改为奉圣公,后还是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那么孔融又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孔融三代都不是孔府的嫡系血脉,不过他的七世祖是孔霸,也就是我们前面提起来过的,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的人,也是孔府第一个封侯爵的。
只是孔融三代都不是孔霸的嫡传,甚至都没有继承爵位。虽然孔融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不过这一笔却是跟孔老夫子关系不大了,往前看孔融的祖父孔贤,孔融的父亲孔宙,都与孔府家谱记载的十九世嫡孙孔完不是一支,而孔完则是一如孔家历史,被封褒成侯,不过无子,由弟弟孔赞之子继承爵位,也就是孔府二十世嫡孙孔羡,他和孔融平辈.
当然,纵使孔子的爵位封号一直延续,也不是在历朝历代都受到待见的,
虽然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其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从汉朝罢黜百家开始,天下人都奉儒家文化为正统。
不过对于草莽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而言,孔子似乎只是个普通的糟老头子而已。如朱元璋和刘伯温曾经聊起《论语》,刘伯温就说了孔子一辈子都在四处求官却处处碰壁,其理论压根没有运用实践,那本被后世尊崇的《论语》不过是简单记录了师生间的对话,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纯属夸大其词,朱元璋就深以为然。
只因为他不是读书人出身,对儒家的治国之道毫无兴趣,他坚信的是马上定春秋,刀下立国威的理论。
所以朱元璋曾经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将《论语》划入“禁书”行列,严禁其在民间的传播。随后朱元璋又对孔子后人进行打压,一场文化领域的变革就此开始。
而且衍圣公一职被朱元璋召见后,只是下令让其安心养病,从此不必再承担政务也不得担任实职务,还赏赐他一套位于南京的府邸,虽然看似没什么,但是让其不再理会政事,只能养老的心思昭然若出。
就这样,衍圣公从元朝时兼任国子监祭酒沦为专司祭孔的虚衔,在明一代再没有机会接触国家政务。而且这还不算完,朱元璋还下令除曲阜外各地均不得祭孔。甚至连孟子也被一同打压。
一直到了清朝顺治元年,清世祖重新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衍圣公与朝廷重新恢复密切关系,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乾隆帝曾多次来曲阜,并颁御书“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化成悠久”等匾额,重建棂星门,易木为石。
当然,这风光终究还是类似回光返照一般,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所谓的贵族也终于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之中了。
新版三国真的如此不堪吗?
90年代左右的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都是中国官方导向,再到聚集当时文化领域一堆艺术家,不计商业成本所堆出来的文化艺术品。
这种情况下,别说新《三国演义》,现在任何一部古装剧都无法与老版《四大名著》比较。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1991年正式结束计划经济模式,这中间十多年是转型时期,当时中国文艺圈,还是计划经济时期,聚集的大量行业内的精英和人才,可以用人才去堆去码。
再加上当时从业者的节操,艺术家不商业等等。体制导向的历史剧,是基本不考虑商业回报的模式。
那个时候能能用人才去堆,能运用解放军当士兵,能请顶级院校历史和文化学者做顾问。现在当然也可以,但请顾问要花钱(肯定不如小花小鲜肉报酬),但也是需要钱啊,就和体制导向不计较成本不是一回事。
当时从央视电视剧到电影的八一电影制作片,再到动画上海美术制片厂,很多体制导向的影视剧,甚至是流行歌手和民族歌手的体制背景。
一句话,当时中国时代造就的影视文化如此。
历史剧和年代剧的擅长和优秀,与中国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比如这个题目下的老版《三国演义》,在当时官方导向的情况下,做到当时官方主导引领,文艺圈内不计成本拍摄,尽最大心血精力拍出中国古典历史剧的巅峰作品。
1、《三国演义》的主创人员
比如我们熟悉的总导演王扶林,看他的经历就是这样的,195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广播局担任广播演员,1954年由广播演员转行当导演,1962年,王扶林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
看看,王扶林导演的人生轨迹和履历,妥妥的体制内编制人员的进击之路,而再联想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接触的方面。
而94版《三国演义》其它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等等,他们的人生履历,全部都是如此。
导演蔡晓晴973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编导。
导演张绍林1971年,从部队复员到山西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工作。
导演孙光明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话剧团任演员、导演。
其它导演就不列了,再到94版《三国演义》的编剧阵容,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这些中国文艺圈的大佬。
杜家福、朱晓平、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刘树生等,大致看下这些编剧大佬的资料。
编剧杜家福,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8年考入中戏,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编剧朱晓平,1970年应征入伍,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198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叶式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副主任及《电影创作》杂志副主编、北京电影制片厂专职编剧。
其它编剧资料就不找了,看看94版《三国演义》导演编剧,如果延伸下去,再到剧里的摄影,配乐,剪辑,服化道等等,简直是现在不敢想象的神仙阵容。
但当时80年代末(老三国是90年开拍),上方官方觉得要拍一部这样的电视剧,便能整合聚集大量中国影视圈行业的大佬,这种行政力量的恐怖,还体现在一个地方。
为了在屏幕上展现凝重而恢宏的战争场面,全剧累计动用总参、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和武警部队的兵员达40万人次。
这事换现在你敢想,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后,这种官方导向在文艺表演上的方式,基本宣告退出中国电影历史舞台。
即使后面的《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大业》,再到《战狼》系列,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等,虽然有官方在背后支持,但都不可能这么夸张了。
但是,中国官方将当时中国文艺圈的资源集中,也让94版《三国演义》,完成了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也不可复制的艺术表现。
2、94《三国演义》的制作层面的艺术化
其实,上面已经讲到为了拍摄古代战争场面,官方动用军队的方面。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虚假,经验不足,但在当时可以想象给观众带来的冲击。
而现在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其它制作方面,比如服化道水平,1991年,王枫副部长亲自点名,请中国电视剧唯一的一级服装设计师、曾为300集电视剧设计服装的赵庆霞出山。
赵庆霞成天研读《三国演义》和《新华字典》,从原著中少得可怜的有关人物服装的描写中寻找设计依据。
同时,她和幕后的团队,花几个月时间,凭吊三国古战场、参观博物馆、参加专家座谈会,对汉代经济、文化、礼仪、民俗及审美偏爱了然于心,逐一消化。
这种当时的艺术家,在制作上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有着很多,可以各方面都体现出来了,没有漏过一处。
如服装方面,全剧共为1000多个人物,包括帝王、将相、兵士、商贾、杂役和百姓等设计服装、饰物,共制作了3万套服装。其中光是诸葛亮一人,就有七八十套!
如道具方面,道具依据汉代资料设计,兵器则依据《武经总要》设计。全剧近7万件道具包括木剑、竹剑、案、榻、几、车辆、灯具、熏、鼎、屏风等。
这种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还体现在我们现在比较瞩目的演员阵容。
当时的两位演员挑选人选,李法曾和顾凤莉走访北影、八一厂、北京人艺、青艺、儿艺、总政、空政等单位,确定了第一批候选演员78人。
导演组选看各地送来的演员录像资料,派出三位副导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员。角色基本确定后,剧组在北京举办演员学习班。
6位专家分别为演员授课,内容包括三国的时代背景、汉代礼仪、汉代风俗、古代战争与阵法、古典名著的改编等。
这种对于艺术的追求,尤其是在时间上的前期知识准备,这在现在的资本时代,同样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3、官方导向的艺术家堆出了艺术品《三国演义》
上面种种条件结合下,最终便让94版《三国演义》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现在观众津津乐道,非常怀念的中国历史剧的成就。
那就是对于历史的还原,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有了那么多中国内地文艺圈顶级艺术家的保驾护航,我们才能从演员上,看到无可取代的唐国强的诸葛亮,鲍国安的曹操,陆树铭的关羽等等演员。
我们才能看到那些古色古香,近乎还原的文言台词,再到服装设计和道具,战争场面,以及三国里,种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总而言之,94版《三国演义》为何经典,它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官方导向用艺术家堆出的艺术品。
更多关于94版《三国演义》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