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刘琦丞相快TM救我,为什么不是宋军总指挥张俊给岳飞下调令而是宋高宗亲下十五道御札?
淮河岸上,深夜,岳家军的大帐内。岳飞座下的十二统制官,除董先外,都齐齐的坐在这里。
前军统治张宪沉思不语,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同样沉默的岳飞;背嵬军统治杨再兴依旧神色冷峻,孤独地看着脚下;右军统治傅选,轻轻地打磨着自己的羽箭;胜捷军统治赵秉渊不安地走来走去;中军统治王贵时而看看急躁的赵秉渊,时儿又看看岳飞,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终于,赵秉渊还是忍不住了。他虽姓赵,却是个契丹人,是岳家军十二统治官里出了名的急性子。
“我说,圣上到底是怎么想的?如今,我们气势如虹,重创伪齐,金人连续遭遇大败。正是我们杀过淮河,直抵开封的大好时机!现在可好,我们都在这儿傻愣愣的,坐着。我说岳……”
岳飞猛地抬起头来,目光如剑,狠狠的戳在赵秉渊身上。赵秉渊立刻就不敢说了,呆立在原地看着岳飞。
左军统治牛皋微微一笑,他站起来拍了拍赵秉渊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此时,一阵北风吹来,岳飞将目光移向门外。
“报!踏白军统治董先求见!”
岳飞点点头,十一位统制官纷纷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和脑袋里的事儿,就连一向沉默寡言,冷酷到底得杨再兴,也抬起了脑袋。
一身风尘的踏白军统治董先,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
“岳元帅,金国,出大事儿了。”
让我们把时间略微倒带,回到襄阳光复战之初,岳飞刚刚渡过长江的时候。金廷之上,正吵得一片鸡飞狗跳。
由于金兀术在一年里,两征川陕都以惨败而告终。终于是动摇了完颜宗翰在金廷上的政治地位。以好狠斗武为传统的女真人,开始不断地质疑完颜宗翰的能力。一时间谣言四起,连金国基层的士兵们,都开始质疑完颜宗翰。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机智的吴乞买立刻联合了宰相完颜昌,开始大肆宣传完颜宗翰劳师远征,好战无功。并立刻写信给宋高宗,表示愿意议和。
为了表达诚意,完颜吴乞买表示,宋金议和的条件,可以和宋辽澶渊之盟时一样。宋朝只要每年给予金国五十万岁币就可以了。
宋高宗赵构大喜,立刻命中书省起草一份和谈的文书,即刻与金人商议。为了能竭力表达自己的诚意以成功达成议和,赵构亲自下旨,什么条件他都能答应,就算让他卑躬屈膝,俯首称臣,他都愿意(虽卑辞厚礼,朕且不惮。)
然而可笑的是,尽管完颜吴乞买和完颜昌是真的诚心诚意地议和,赵构也是诚惶诚恐地迎合着。可做这件事情的,两国各自的大臣们,竟然都不同意,而且两边同时出了岔子。
先是金国这边。虽然完颜宗翰的势力因为金兀术的一系列惨败而大受损伤,但是你只要把他的势力拿来和完颜吴乞买的实力一比。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根本不是俗话说的拿瘦死的骆驼跟马比大小。实际上,这是拿风干的大象和吃撑的老鼠在比。
完颜宗翰势力再怎么流失,相比完颜吴乞买这种没实力的存在,还是占有巨大的优势的。
完颜宗翰
所以完颜宗翰压根儿就没把议和这档子事儿放心上。他直接在大同府劫住了宋朝的使臣,然后告诉他。宋金要议和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宋朝皇帝退去帝位,改称王,并向金国称臣。接着,他即刻命令伪齐皇帝刘豫和他的四弟金兀术,准备点齐人马,乘船南下,把赵构随时准备逃命跑路的舰队全部烧毁,决不能再让他跑到太平洋上去享太平。
那边厢宋朝中书省这里,也是一万个不答应。此时,由于吕颐浩年岁过老,南宋的宰相换成了赵鼎。这个人很有必要说一下,他可是出了名的好战分子。他和张浚俩可谓是一对一文一武的硬骨头。别说是当今朝不保夕,时刻要被威胁着跳进太平洋的赵构,就连后来如日中天的秦桧,赵鼎都没虚过。就是不给你面子,就是要和你血拼到底!
赵鼎给予赵构的回复,更加吓人。他直接要赵构本人亲自御驾亲征,北伐金国,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
听完赵鼎一顿飞扬激昂的演说后,赵构默默的收拾好自己,离开了中书省。
赵大宰相莫不是疯了吧?赵构忧伤地想着。
就在宋金两国的内部外部一顿扑朔迷离,暗流涌动的时候。我们的大英雄岳飞跳了出来,平地里一声大吼:
白日梦到此为止,
都给我起来,
该打仗了!
伪齐大将李成大败亏输;金兀术的爱将刘合孛堇一败涂地。极为重要的襄阳六郡在不到两个月之内就被岳家军全数拿下。
而在这当口上,偏偏完颜宗翰竟然还要让刚刚被岳家军打的精神严重创伤几欲生活不能自理的伪齐,去进攻宋朝的腹地,攻击由打起仗来虎虎生风的韩世忠把守的宋朝舰队。终于,被岳飞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一通的伪齐皇帝刘豫,是再也忍受不了完颜宗翰对他的欺辱和压榨了。从此,他投降了满脸堆笑,和蔼可亲的完颜昌,成为了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手里的第一个筹码。
和蔼的完颜昌,当即以宰相之尊,代表金国承认了伪齐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其神圣的合法性,并强烈谴责了宋朝说了议和又要打架的行为!
而赵构这边,为了迎合完颜昌的宋金议和,绕过了赵鼎,直接给岳飞下令不准他继续北伐。
所谓“虽立奇功,必加尔罚,务在遵禀号令而已”,就是这个原因了。不过,赵构还是够意思的。他给予劳苦功高的岳飞,整个三百一十九年宋史,至高无上的奖励。
赵构提拔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并将整个襄阳六郡及其鄂州全部赐给了岳飞。岳飞可以自己征收这块土地的税收,让士兵们耕种。耕种丰收得到的粮食,都是属于岳飞的私人财产。
而最重要的是,允许岳飞开府建衙,独立征兵六万!
从这里开始,岳飞再也不仅是名义上的节度使了。他成为了宋朝,第一个宛如汉、唐,甚至五代十一国时期的藩镇势力了。
对此,岳飞是喜忧参半。他想要继续北伐,可无奈皇帝却一心要议和。为了议和,宋高宗赵构甚至可以打破宋太祖定下的组织,允许岳飞开府建衙,成为一方藩镇。
好吧!既然国家如此信任我,我就在这里好好带兵。在这片肥硕而富饶的土地是,为我大宋养出一支百战铁军!
带着对未尽梦想的一丝遗憾,岳飞把主力从淮河边上撤了回来,开始一门心思地训练他的岳家军。
做完这一切的赵构,开始耐心地等待金国的回复。
一月后,也就是绍兴四年的九月。金军的回复到了。完颜昌伙同伪齐皇帝刘豫,出兵三十万,号称五十万大军,渡过淮河,兵分三路直扑扬州,滁州和河州。
回到宋廷之上,赵构被吓到了,满朝文武都被金人张牙舞爪的声势给吓怂了。他们纷纷建议宋高宗赵构赶紧南逃。关键时刻,中书省门下同平章事赵鼎站了出来,他高声棒喝道:“陛下!临安府已经是南方了,再往南,您还能去哪儿?金人虽来势汹汹,但这几年一直是我们一再打胜仗。我认为,您应该即刻御驾亲征至建康府。而淮南之地。就是我大宋与金人决战之地!”
赵构迅速地冷静了下来。在经过一份判断和深思熟虑后,他任命赵鼎为枢密使,让他既是左相,又是右相,等于一统了中书省和枢密院。然后,他又把自己的贴身护卫,御前都统治杨怀忠调给了赵鼎,并向赵超级大人保证,您先去,我随后一定到。
满腔热血的赵鼎立刻招来了远在四川,把北宋西军败了个精光的张浚。在赵鼎看来,朝廷里面打仗最有经验的人就是他了。
张浚一上任,就立刻开始他最拿手的把戏——集结兵力,登台拜将,分配任务。具体如下:
张俊部改称“中护军”,驻建康;
韩世忠部改称“前护军”,驻承、楚二州;
刘光世部改称“左护军”,驻太平州。
三将共同担任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水流域防务。
吴玠部改为“右护军”,率军扼守川、陕、甘大片区域。
同时,他把老将王彦的八字军改为“前护副军”,驻荆南;
岳飞部改称“后护军”,驻鄂州,两军共同担任长江中上游防务。
这一系列任命其实并没有改变这五大将的官职,但是张浚这么做的意思却很明显。那就是,你们都是我的人,都得听我的!
做完这一切以后,张浚伸了个懒腰,舒舒服服地去了睡了一觉。
万事俱备,就等金军前来扣关了。
为了振作士气,左右双相赵鼎赵大人,亲自来到了建康府,与张浚共同鼓舞士气。誓言,要让伪齐与金的联军有来无回。
一时间人心大振,众将士同仇敌忾,赵鼎和张浚胸有成竹。此时,前方传来战报,此次敌方统帅依然是金兀术。他已经到达了蔡州,并意欲威胁庐州。
赵鼎和张浚在建康府正襟危坐,赵鼎轻摇羽扇,故作从容地说:“刘光世,来,你去会会那金兀术。”
刘光世双手抱拳,面色严肃地说“赵大人放心,我老刘一定完成任务。”
第二天,前方传来战报,蔡州失守,庐州被围,前方告急,刘光世失踪,请赵大人即刻派人火速支援!
同时,赵鼎收到了刘光世的一封信说,他认为军情最紧急的应该是平江府。所以他亲自带队去那里了。
平江府,嗯,我记得宋朝的平江府就是现在杭州旁边的苏州。嗯,确实很紧急,毕竟是要保护皇帝大人嘛。
赵鼎快气疯了,旁边的张浚善意地拍了拍他,那意思是,别怕还有我呢!
张浚点将,让张俊前去支援庐州。为此,张俊在将台上发表了一份热血沸腾的演说,然后“不幸”摔了下来,手臂骨折,只得回到临安养伤去了。
这下可有意思了,这仗还没打,宋军两大主力就这样撂了摊子。这下可好,别说庐州了,现在连建康都没什么军力了。
好在,赵鼎和张浚还真是倔强,他俩在没兵没将的情况下,不愿撤退,发誓要与建康共存亡。然后,他俩命令在长江待命的韩世忠立刻启程,去援助庐州。
事实证明,韩世忠还是靠谱的。他在接到命令的当天就进入了扬州并开始往庐州靠近。可惜的是,他被伪齐金联军挡了回来。
挡回来的原因很简单,韩世忠再猛在猛,终究不是韩傲天。他手里就八千来人,而金兀术手里却又三十万,更何况这一战又是在陆地上。这一次,金兀术再怎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韩世忠也是无计可施了。
在临安观察局势的赵构,终于是看不下去了。他再次绕开了赵鼎和张浚,亲自写信给岳飞,要他赶紧出兵来解围。
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
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
朕非卿到,终不安心。
当此时,朕倚飞何重!
这封信,在最正确的时间,写给了最正确的人,起到了最正确的作用。岳飞得令后,毫不犹豫地率领全部的岳家军赶了过来。
在快速的看过战场形势以后,岳飞发现了伪齐金联军的一个巨大破绽。只要能击中这个破绽,他就可以迅速的结束这场战役。
这个破绽就是,由于金兀术为了抢时间而过于急躁的行军,导致伪齐的首都开封十分空虚!
如果他能遣一上将,在岳家军主力援助庐州的同时,可以突破三十万伪齐金联军的纵深,成功的突袭开封,给刘豫造成巨大的压力。那么金兀术就必定要回撤,这样江淮一代的围就能全部解除了。
岳家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选锋军、胜捷军、背嵬军、踏白军、破敌军、游奕军、横江军,一共十二军统制官,有谁可以担此大任?
只能是他了,背嵬军统制官杨再兴!背嵬军,取自党项语,意思是给将军杯酒的人。所谓背嵬军,在这里指的就是,岳家军最后的保险,最终的手段,以及最强的杀手锏。
生性冷酷而寡言的杨再兴,郑重地接下了这个命令。绍兴四年十月,岳飞正式进入江淮战场。左军统制牛皋和胜捷军统制赵秉渊率先抵达了庐州。战绩彪炳的牛皋和勇猛野蛮的赵秉渊,高举绣着自己姓氏的战旗攻向了伪齐金联军。熟知这两人的伪齐军立刻掉头就跑,赵秉渊趁势杀入了还在不知所措的金军本阵中,并之间将金军大阵冲穿。
接着赵秉渊和牛皋吸引住了金兀术的主力,杨再兴带领数千背嵬军骑兵悄无声息地绕过了伪齐金联军的主力,全力扑向淮河。
就在这剑拔弩张,胜负即将分晓的时刻。金兀术却没来由的撤退了。他不是撤退回了开封,而是一路撤退回了金国的大本营,黄龙府。
宋朝这边,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金军突如其来的撤退配合岳飞气势如虹的到来,给予了南宋朝廷极大的信心。
前半生一直在逃跑的赵构终于不逃了。他在这一年十二月亲自来到了建康府,御驾亲征,扬言要生擒刘豫!
不仅如此,赵构还下令,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杨怀忠四人,即刻北上,渡过长江,以岳飞为箭头,全力攻打伪齐,如有后退不进者,杀无赦!
此令一下,刘光世和张俊终于是走上了战场。其实,这两人要是动起真格来,还是挺猛的。之前一直看上去还挺牛的伪齐军,在赵构的集结号面前,一下子就不够看了。尤其是那个伪齐第一名将李成,他率领十五万伪齐大军在藕塘关前列阵,结果被张浚,刘光世和杨怀忠一个回合就直接冲垮。
张、刘、杨三将在藕塘关打出缺口以后,韩世忠的压力瞬间减轻。他从扬州出兵向北,立刻就稳住滁州。
接着,蔡州放向也传来了捷报。本来是去突袭开封的杨再兴,由于金兀术的忽然不自然撤退,导致他不得不转移目标去攻打蔡州。
据说蔡州的城墙很厚,守城的是伪齐的一个高官——据说很猛的安抚使张宣赞。
来到蔡州城下的杨再兴,绷着一张扑克脸一路挥舞着长枪,踏着云梯,迎着箭雨,冲上了城墙。然后他又一路从城墙上杀下,杀到城内。张宣赞大惊失色,赶紧逃跑。杨再兴毫不迟疑地追了上去。
张宣赞在淮河备北岸列阵,杨再兴就一手撑着船,一手握着枪,渡过淮河追杀过去。张宣赞只好继续逃。逃到长水县的张洪涧边,想用箭雨吓退杨再兴。
杨再兴根本不为所动,他继续挥舞着长枪,迎着箭雨冲过去再次冲垮了张宣赞。可怜的张宣赞一路败退到了顺州。结果杨再兴仅仅用了一天就把顺州打穿了。张宣赞只得再逃。
最终,张宣赞逃到了原北宋的西京,洛阳。哪想到,杨再兴竟然真的就这样追到了洛阳城下,击溃了洛阳周围的所有守军,阵斩伪齐军二十二将一千五百人。
只是,就在张宣赞准备拎起包裹再次跑路的时候,杨再兴却突然撤了。
因为岳飞的收兵令到了。
回过头来看江淮一带——
由于岳飞及其强悍的威慑力,金兀术的忽然撤退,及赵构难得爆发出的决绝之心,南宋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全面战争。
之前长期掉链子的张俊,认真了;
之前长期跑路的刘光世,不跑了;
之前总是缺人韩世忠,终于也有了万人队,不用再可怜兮兮的带着几千个兄弟玩儿命冲锋了;
之前总是倒霉的张浚,这一次也终于指挥得体了。
期间,岳飞还顺手诏安了在洞庭湖里闹了快十年的老贼杨爻(传说他就是水浒传里的宋江),并说服了宋高宗赵构,让杨爻的部队成为自己的手下。
而这一仗,更是从绍兴四年的十月一直打到了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的正月。
南宋至此彻底肃清了伪齐在江淮一代的所有势力。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宋朝这些年来因为战争实在太多,开销实在太大。导致粮草辎重是真的跟不上来了。所以即使光复洛阳的丰功伟绩就近在眼前,岳飞还是不得不调回了杨再兴。
赵构大喜,回到临安后。他好好地奖赏了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史载,称他们四个为中兴四将,而这次了不起的反击之战,也被定义为中兴之战(或中兴十三战)。
当然说起来,是中兴四将,可是此时在赵构看来,他们其中只有一个是最了不起的。那个人,就是岳飞。为了奖赏岳飞,也更是为了扶持岳飞,赵构决定把刘光世五万三千人的左护军合并给岳飞。
当然,刘光世是很乐意的,他早就想退下来好好享受人生了。于是,赵构毫不费力地就一路刷刷刷解除了刘光世的军籍,让他做了万寿观使去养老。然后,他亲自下旨,今年二月,刘光世所部的左护军将合并给岳飞。
一切的一切,看上去都是无比的顺利。战功卓著的岳飞,获得了百姓的爱戴,皇帝的信任,群臣的支持。他是那么的伟大,光明,正义。
以及强大,过分的强大。
不是所有人都是刘光世,都有一个为国捐躯的爹和将门世家的背景。与岳飞一同贫寒出身的张浚,就对岳飞燃起了熊熊的妒火。尤其是此时的张浚。张浚的官比岳飞大,从职位上说,他张浚是岳飞的上司,前、后、左、右、中,五路神武护卫军都是由他控制的。可是岳飞现在隐隐,哦不,是明着里就有盖过张浚的势头。
被嫉妒蒙蔽了心智的张浚做出了一件极其可怕,后果无比严重,甚至说改变了整个南宋历史的事。
张浚来到了宋高宗赵构的面前,开始控诉岳飞曾经并不光鲜的背景。张浚提醒赵构,岳飞当年可是跟过宗泽,又在通敌叛国杜充手底下做过事儿,他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更何况,假如就这样让岳飞拥有了如此多的军队和权力,那么朝廷的权力中枢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而且,让岳飞,一个没考过进士的武将,拥有自己的军队,土地,税收以及募兵的权力,是严重违反了大宋的祖制的。
后世有很多人怒喷张浚的自私和贪婪。其实,从理性上说,他讲的都是对的,可在这个节骨眼上,确是不合适的。
果然,张浚的话让赵构起了疑心。他即刻取消了合并军队的的诏令,并将刘光世的旧部交由张浚亲自管理。不仅如此,赵构还停止了给襄阳输送的粮草和资源,
岳飞哗然,他去找张浚理论。得来了的,却是一副冷嘲热讽的面孔。那边,赵构一边不见岳飞,一边开始慢慢地拆岳飞的军权。
突然从天堂调入地狱的岳飞,感受到了无比的心痛和失望。他辞职回到了汤阴老家,也不管赵构答不答应,他就这样离开了临安府。
张浚乐坏了,为了显示自己不会独吞这支军队,他请求赵构派一个叫做吕祉的书生来代自己管理。
在推荐吕祉的时候,张浚信誓旦旦的保证,这个吕祉是个不世出的奇才,他可以帮助朝廷消灭伪齐,光复开封,甚至夺回燕云十六州!
赵构准了,就这样吕祉进入了神武左护卫军。这还不够,张浚因为自己个人的喜欢,以及收到过一些利益。他提拔了原神武左护卫军的大将王德。并且毫不避讳地整天和王德称兄道弟。
这一搞,就出事情了。因为原来神武左护卫军里的支柱,不是一根是两根!除了王德以外,还有一个叫郦琼的。
本来这两人不分上下,到也还安生。可是张浚这一搞,王德顿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郦琼也是呼来喝去,当下人使用。
郦琼很气愤,就去找吕祉说理去。结果吕祉更加趾高气昂,根本都不搭理郦琼。
刚好,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郦琼无意间截获了一封来自张浚寄给赵构的书信。上说神武左护卫军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务之急是立刻把这些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去处理一下。
悲愤的郦琼绝望了。朝廷的不公,张浚的偏颇还有王德的小人得志,这一切都让他如坠冰窖。
既然国家不仁不义,就别怪我郦琼翻脸不认人了!
绍兴七年八月初八,郦琼忽然带人冲进了吕祉的营帐,一刀砍死了他。然后带着全部四万五千(除去王德的八千人)神武左护卫军投降了伪齐。
史称:淮西之变!
淮西之变的后果非常的严重。整个神武左护卫军的投降,相当于全国少掉了整整五分之一的军力。赵构勃然大怒,他在得知消息后,即刻解除了张浚的一切职务,并将他贬到了岭南去当官方的招待所(驿站)打杂。
最痛苦万分的莫过于是岳飞。本来多好的一件事,被张浚这样搅和成了一堆烂摊子。
做为最后的挽回,岳飞写了封长信给郦琼,劝他回头。然而郦琼去意已绝,他把南宋从上到下狠狠的数落了一翻,就此扬长而去。
最后一个疑问,金兀术为什么会突然撤军?
绍兴五年(公元1135)二月九日,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忽然病逝,由金太祖的长孙完颜亶继位,史称金熙宗。
完颜亶继位后,立刻疏远了宰相,完颜昌。然后他亲切地慰问了金国大元帅完颜宗翰。
“我大金开疆扩土,南征北战,最伟大大元帅阁下啊!您愿意接受我的邀请,来到我的身边,做我最重要的大臣吗?我愿意拜您为我大金的首相。”
“哈哈!陛下过奖了,那都是我的责任。我愿意来!”
于是,就这样,完颜宗翰从军中来到了金国的宫殿上。他成为了大金的宰相,但他的军权却就这样,轻易地被完颜亶悄无声息地剥夺了。
因为在金国,最重要的是对军队的控制力,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宰相头衔!
然后,完颜亶对宋高宗赵构露出了笑脸。
“圣名而博学的南朝皇帝哟,请问秦中丞还好吗?他是我大金的好朋友家,我们金国的每一个人,都无比的喜欢他。”
敬
是夸奖还是骂人呢?
不怕诸君笑话,小编十小几岁第一次看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七个字时,的确认为这是一个“贬义”的东西,认为大概其是说孙仲谋能生娃之类……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在须濡之战期间远远看到亲自驾船前往曹营阵前试探虚实的孙权时发出的一句感慨。这句话其实只说了半句,后面还是半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两个半句结合到一起,很显然这就是一句赞许,是曹操对自己那位“子侄辈”对手由衷的赞许!
生子为何当如孙仲谋曹操与孙权虽是“终生对手”,但二人却不是生来的敌人。早年间,孙权的父亲孙坚与曹操同朝为官,“讨伐董卓”时还曾经并肩作战,说不定孙权出生、满月、百露、周岁时曹操还“随过份子”、甚至抱过孙权也不是没有可能。看到“老同事”孙坚生了一个英气勃发、才能卓著的好儿子,作为“老同事”的曹操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不是吗?
孙权年仅十几岁便接过了胞兄孙策草创的江东政权,经过多年经营,江东政权竟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曹孙濡须之战期间,两军对垒、年少的孙权竟亲自驾船前往曹营试探虚实,面对全副武装的对手,孙权竟无一丝胆怯!从容而来、扬长而去,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曹操大位感慨,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与其说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赞许,倒不如说是对“老同事”孙坚的肯定,甚至还有些“嫉妒”:“老孙啊,你虽然死得早,但你生了个好儿子,可以含笑九泉了。”
三国之争本就没有私仇,完全是利益之争,曹操有此感慨不足为奇。刘表的继室蔡氏是诸葛亮之妻黄氏的亲姨妈,后来投降曹操的那位蔡瑁是诸葛亮之妻黄氏的亲娘舅。至于那位若豚犬的刘琮,是诸葛亮如假包换的小舅子,想不到吧?这其实没什么,再如在定军山被刘备所部黄忠斩杀的那位夏侯渊,他的侄女正是刘备麾下大将张飞之妻!换言之,张飞得管夏侯渊叫一声“叔丈杆子”。至于刘备是孙权的妹夫之类的情况,就太多太多了……就连被老曹家“拉下马”的汉献帝刘协,都是曹操的姑爷、曹丕的姐夫兼岳父。总之,三国说白了都是“一家人”在“互掐”,没有什么私仇。曹操在看到英气勃发的孙权之后,对这位“老同事”的儿子、出众的后生发出由衷的赞许,不足为奇。
曹操为何要捎上刘表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曹操在夸赞孙权的同时要带上刘表呢?原因其实不复杂,孙权的父亲孙坚死于刘表所部之手,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又投降了曹操。在曹操看来,孙坚的儿子是值得尊重的对手,而刘表的儿子只是一群“猪狗”而已,根本上不了台面。说白了,这还是曹操内心对孙坚这位“老同事”的肯定:“老孙啊,别看你死在了刘表手里,他那群猪狗儿子,还真比不了你的儿子!”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要捎上刘表的原因所在。
曹操这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作为“无冕帝王”,曹操如果心中对孙权赞许、又或者肯定自己的“老同事”孙坚,大可以放在心中,又为何要当众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这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呢?孙权?没有必要。下属?或许有必要,但用处不大。赞扬对手,无非表现出曹操的“大度”,这对于曹操而言,也并没有那么重要。曹操纵有千般不是,容人之量是人所共知的、也是受到当世和后世众人所肯定的,他还真不需要通过这个来表现自己的“大度”。那么,曹操这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呢?
说白了,曹操这话其实是说给自己的儿子们听的。为何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就是在暗示自己的儿子们做得还不够吗?濡须之战爆发时,曹操在世的三个嫡子之间已经斗得不可开交,曹丕与曹植剑拔弩张,曹彰更是拥兵自重、巴不得两个兄弟斗得两败俱伤,自己正好渔翁得利。但曹操的这三个嫡子都是有“硬伤”的,远比不了孙权。曹彰“肌肉发达、头脑简单”;曹植虽然文采飞扬、却养了一身文人的“臭毛病”。唯一“全面发展”一些的曹丕,性格、城府都不必说,但这个儿子身体又不太好,上马打仗、阵前露脸似乎的确有着勉为其难了。
这其实既是曹操内心的纠结,又是对儿子的“期望”。如果三个嫡子中有一个能像孙权那样,曹操也就不再纠结了。同时,曹操也希望儿子们能够像孙权那样,做得更好。这是父亲的正常逻辑,不是吗?说到底,曹操是想借此向儿子们传递一个信息:“想要接老子的班,你们自己照照镜子、看看配不配!别整日里想着内斗,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平心而论,曹丕除了身体不好,并不比孙权差多少,至少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曹操心中或许也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曹操为何最终选择曹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曹丕似乎也听出了曹操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处处“夹着尾巴做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像曹植那般张扬,最终赢得了“储位争夺战”的胜利。
综上所述,“生子当如孙仲谋”必须是夸奖,他既是曹操对对手孙权的尊重、也是他对“老同事”孙坚的肯定和“羡慕”。同时,也是对三个嫡子由谁来接班更加合适的纠结。说白了,曹操这话其实更多地就是说给三个嫡子听的,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其为了“储位”斗得不可开交,倒不如沉下心来、做好自己!很显然,曹丕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曹植似乎并没有听进去,又或者听了也没当回事。最终,没有疑问——曹丕胜出、曹植出局……至于那位拥兵自重的曹彰,似乎曹操压根儿就没考虑过他。
魏延在五丈原故意踢熄孔明灯?
古人不讲人定胜天,而讲人命天定,尤其诸葛亮这种究极天人之变的神级人物,对一切早已了若指掌,既然一切都已注定,阻止又有何用?
魏延踢灭孔明灯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讲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五丈原,司马懿吃了大亏后,坚守不出,任凭诸葛亮如何羞辱挑战,司马懿都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出战。
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和书信,骂司马懿像个女人胆小,司马懿非但不生气,还接受了诸葛亮的“馈赠”,并且问了使者诸葛亮的吃饭睡觉情况,当他听说诸葛亮每天只吃一斗米,每天政务缠身时,当场就说:“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司马懿通过使者的一两句话,就敏锐地判断出诸葛亮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很可能活不辽多长时间,诸葛亮听说这件事,也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的精明老道,因为诸葛亮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再清楚不过,他叹了一口气说:“彼深知我也!”
紧接着,诸葛亮又得到吴军三路伐魏,结果大败,无功而返的消息,诸葛亮知道这次出祁山又黄了,再想想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由得长叹一声,遽然昏倒在地。
经过抢救,诸葛亮过了半晌方才苏醒,他又是一声哀叹:“吾心昏乱, 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诸葛亮绝不是空发感慨,作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洞察古今,预测未来的神级人物,他知道自己很危险。当晚, 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客星(象征司马懿)倍明,主星(象征诸葛亮)幽隐”,不由得十分惊慌,回去对姜维说:“吾命在旦夕矣!”
姜维也吓坏了,但他开导诸葛亮说:“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
所谓“祈禳之法”,就是续命延寿之法,此法十分神秘,属于终极法术,非到万不得已不得使用,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一句话:“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
看来诸葛亮很清楚“祈禳之法”是人为法术,成功与否谁也说不清,关键还要看天意如何,而天意是法术决定不了的,只能听之任之。
为确保“祈禳之法”成功,诸葛亮让姜维按要求准备了大量法术用品,并制定了应急预案,防止意外出现,特别叮嘱由姜维亲率49名铁甲士兵在账外守卫,“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姜维一一照办。
按照这个节奏接下去,诸葛亮续命很有成功希望,但他却有一个重量级对手司马懿,而且司马懿也擅长观测天象,他夜观天象时突然发现将星失位——这是诸葛亮大病将死的征兆,于是派夏侯霸领兵到五丈原窥探蜀军虚实,若发现诸葛亮不行了,就趁机挥师进攻。
诸葛亮的“祈禳之法”计划需要连续做七天七夜,诸葛亮做了六天六夜,进展顺利,身体有加油续命的迹象,正暗自欣喜时,姜维进入帐中,两人还未搭话,忽听得寨外一片呐喊,姜维大吃一惊,正要派人外出查问,只见魏延飞步闯入帐中,大叫:“魏兵至矣!”
诸葛亮见魏延脚步很急,心中大叫不好,还未来得及阻止,只见魏延一脚竟把主灯扑灭!
主灯象征诸葛亮的寿命,主灯一灭,诸葛亮的命运就注定了,谁也救不得,诸葛亮把剑扔到地上,无比悲怆地叹道:“死生有命,不 可得而禳也!”
魏延见状,万分惶恐,他知道自己闯了天大的祸,立刻伏地请罪,旁边的姜维忿怒异常,拔出剑来,恨不得当场就砍了魏延的脑袋,还好诸葛亮挥手阻止了他,意味深长地说:
“此吾命当绝,非文 长之过也。”
诸葛亮比谁都清楚,天意胜过人算,“祈禳之法”不能成功表面看是魏延踢灭了主灯,实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老天爷不打算给自己延长12年阳寿。既然如此,就算没有魏延,也一定会有其他人、其他事件破坏自己的“祈禳之法”,这就是命啊!
正所谓“万事不由人做主, 一心难与命争衡。”魏延虽然直接踢灭了孔明灯,却不是有意为之,他不过是命运之神的一颗棋子而已。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他为何会放弃刘备选择跟随曹操?
刘备身上有豪侠之气,这在东汉末年是很少见的。因为大家都是军阀,真正讲道义的人并不多。而且刘备头上还顶着个汉室宗亲的帽子。
这么一来刘备走到哪儿,都是很拉风的。尤其是曹操要灭了徐州陶谦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不敢来帮陶谦,刘备手里就几千人马,还是借来的,偏偏敢来相助。这可不是作秀,因为随时会被曹操大军给灭了。创业期没点风险哪成啊?
这可让徐州这帮名士们刮目相看了,尤其是陈珪、陈登父子俩,一提到刘备,那就是竖大拇指的节奏啊!徐州土豪糜竺糜芳兄弟俩更是倾囊相助,甚至把妹妹嫁给了刘备。
我们都知道,一般跟着刘备混的人,很少有投降他人的。可是陈登却是个例外,那么陈登何许人也呢?他值得刘备感念吗?
一、没有陈登的支持,刘备在徐州站不稳。陈登25岁出来做官,一直在陶谦手底下干活,不过都是些杂活,主要负责农业事务。要这么搞下去,将来做个大汉朝的农业部部长,估计不成问题。
可是陈登偏偏遇上了乱世,乱世里想要好好搞农业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陶谦的部将杀了曹操的老爹曹嵩以后,曹操发誓要灭了徐州,并且动手屠了取虑、雎陵、夏丘等三城,灭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断流。
这气魄可把陈登吓了一跳,为此前来助战的刘备,便成了陈登和徐州百姓的唯一希望。所以陶谦去世以后,陈登极力支持刘备拿下徐州。
可是刘备这个人吧,有点儿脸皮薄,每次送到嘴边的肉,他都要推脱几次才肯接受,估计是提前练习禅让的手法,为将来打基础。所以刘备压根不肯接受徐州。为此陈登想了好多借口。
借口一:刘老板!现在大汉朝快嗝儿屁了,想要干点事儿必须要速度快点!徐州有钱又有人,你要是拿下了,那就是将来建功立业的基础啊!
刘备摇摇头。
借口二:刘老板,你现在拿下徐州,就能得到10万大军,混得好可以成就霸王之业,混得再差也能保住徐州这块地盘。要是你不愿意的话,那我可就要跳槽了!
刘备还是摇摇头。
借口三:强攻不行,所以陈登便写信给袁绍,让袁绍来劝刘备。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海内威望甚高,他只说一句话,刘备便接受了徐州。
为啥袁绍这么顶用呢?其实刘备倒不是不好意思接受徐州,他只是觉得自己人微言轻,镇不住徐州这帮士绅土豪罢了。袁绍地位高权力大,他说一句话,徐州的士绅土豪自然都要听他的。刘备这才有了接纳徐州的实力。
不过从整件事的过程来看,陈登为刘备拿下徐州,出力是最多的。他如此看好刘备,其实算得上是英雄惜英雄。
二、抛弃刘备,选择曹操,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刘备的确是英雄,而且自带豪侠气质,很对陈登的胃口。可是为啥后来陈登还是抛弃了刘备,选择了曹操呢?这事儿不赖陈登,要赖就赖刘备自己。
刘备的气质、能力、品行,其实都到位了,唯独不到位的就是底子。刘备的底子实在是太薄弱了,有袁绍撑着面子,徐州土豪们才勉强对刘备信服。
可是比刘备名气大得多的吕布来了以后,刘备的地位立刻就下降了一个档次。吕布是大汉温侯,斩杀董卓的英雄。而且手里的战将一个个骁勇善战,显然更能撑得起徐州的门面。
所以吕布一来徐州,就赢得了豪族们的集体欢迎,夺取徐州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刘备被吕布赶下台以后,大多数人都依附于吕布,陈登也不例外。
但是陈登对吕布的为人是非常不屑的,所以只是表面臣服。但是想要靠刘备灭了吕布,显然不可能。刘备当时兵微将寡,很难战胜吕布,于是陈登便想到了曹操。那么陈登是怎么赶走吕布的呢?
首先,陈登用计谋瓦解了吕布和袁术之间的联姻关系。这两家实力雄厚,万一真的联姻了,那可就是灾难性的存在了。其次,陈登联系上了曹操,并且向曹操掏心窝子说了一堆收拾吕布的方法,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这既是消灭吕布的办法,也是陈登的投名状。最后,等到曹操大军压境以后,陈登便从广陵带兵出发,一起围剿吕布。即使吕布用陈登的三个弟弟做人质,陈登也毫不动摇剿灭吕布之心。在灭了吕布之后,陈登便因投靠曹操,得到了善果,成为了伏波将军、广陵太守。长期镇守在广陵地区。
三、刘备和陈登,属于君子之交。刘备在徐州的表现实在是令人唏嘘,毕竟第一次做诸侯,当然没什么经验。可惜也正因为如此,刘备才错过了大才陈登。
即使双方各为其主,刘备和陈登之间的交情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这就是君子之交。刘备在北方混不下去了,便逃到了江南刘表这儿混日子。
在这里,刘表组织了一场荆州版的煮酒论英雄。当提到陈登的时候,许汜扬言:陈元龙这家伙是个狂傲不羁之辈,算不上英雄!
刘备就在旁边坐着,差点揪着许汜就要打起来。好在他有过一次煮酒论英雄的经验了,这次自然更加收敛。
刘备转而就去问主持人刘表:您老觉得许汜说的对不对呢?
刘表不想得罪任何人,他知道刘备跟陈登关系很好,所以两边讨好:许汜是个好人,不会瞎说话,但是陈登也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士,真不好说。
从这种判断中,我们也看得出,刘表干不成大事,和事佬能干多大的事呢?刘备又跑过来问许汜:你为啥觉得陈登狂傲呢?
许汜立刻把自己的遭遇说了出来:当初我去陈登那儿做客,他居然在床上躺着不理我?有这种待客之道吗?
刘备听了以后,厉声说道:你也算个有才能的人!现在天下大乱,陈登所想无非是忧国忧民之事,你跑到他那儿张口只要房产和汽车,你是他丈母娘吗?我要是陈元龙,我肯定在百尺高楼之上躺着,绝不会见你!
豪侠啊!如果是你,你愿意为一个已经跟你分道扬镳的人,去得罪你现在的同事吗?肯定不愿意吧?可是刘备就愿意,这就是刘备吸引那么多人才的重要原因。陈登交到这样的朋友,是真的值了。
总结:刘备可不是哭哭啼啼的和事佬。很多朋友看了《三国演义》,就认为刘备是个哭哭啼啼的和事佬,而且没有任何主见,啥都要问诸葛亮。
事实上还真不是如此,刘备这个人的主见很强,而且在《三国志》里从来没有哭过一次,反倒是曹操却在《三国志》里至少哭了6次。
从陈登和刘备之间的交情也能看得出,刘备是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并且丝毫不怕得罪人的汉子。至于陈登的结局,其实挺可怜的,他很喜欢吃生鱼片,结果一肚子寄生虫,才39岁就把自己搞死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不但神机妙算,还能呼风唤雨,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智者。
对于一件事物如果过多的去抬高和美化,就会显得有点矫揉造作。
诸葛亮太不真实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有点实在过于强悍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当诸葛亮受制于司马懿不得作为的时候,让很多读者都觉得非常的不舒服,却又说不出来哪里不舒服。
一个之前都没怎么露脸的司马懿,怎么一出来就把无所不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给死死地摁在了西川出不来了呢。
没办法啊,因为史实就是诸葛亮北伐不成功,所以就算作者罗贯中不情愿,也没法改变事实嘛!
然后作者罗贯中就加了个空城计的情节上去,说明司马懿这个人生性多疑,而诸葛亮略施小计,就带着几个小书童把司马懿的几万大军耍的团团转。
但一个空城计对大局毫无影响,这本来也是诸葛亮把自己给坑了才出的无奈之举,只能说急中生智吧。
再说说司马懿的生性多疑,是不是还有一个人也是生性多疑,那就是曹操了。曹操毫无疑问是三国的最大胜利者,但作者罗贯中也是不情愿,却又改变不了事实,只能在曹操的人品上下下功夫了,写司马懿和曹操基本一个套路。
其实归根到底那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太不真实了。
诸葛家族先来说说诸葛家族吧,这个家族在三国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大的望族。
那时候诸葛亮也不像三国演义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住在山上隐居起来,而是跟很多文士住在一起,同一片区域,大家彼此交换信息,什么信息呢,按照今天通俗的来讲,就是哪家单位看着业绩好,哪家单位需要什么人才。
大家读了这么多书,都自觉很有才华,想着将自己包装包装给推荐出去呢。
诸葛家族人丁兴旺,人才众多,光诸葛亮他们家就有三兄弟三人,而诸葛三兄弟经过仔细的盘算制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计划,那就是三兄弟分别出仕三家。
尽管这个方案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能顺利实施,这过程中仍然能看出诸葛三兄弟的眼光之独到。
因为当他们选择出仕哪三家诸侯的时候,除了曹操形势明朗,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另外那两家包括东吴的孙权,当时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说他一定能参加角逐天下的竞争到决赛圈。
至于刘备,在当时的诸侯当中更是排不上号的人物。
可是诸葛三兄弟很精准的选择了未来三足鼎立的哪三只鼎脚,足可见他们的眼光之独到和精准,这放在今天,是很珍贵的投资人天赋,看项目那是一看一个准。
三顾茅庐不存在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令大家印象深刻,千百年来引为一桩美谈,成为后世人们求贤纳士的模范典型,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三顾茅庐这样的事情。
刘备进驻荆州之后,便开始到处招贤纳士,当时荆州的地形是一处交通要道各地的能人贤士纷纷聚集在这里,而天下大事各类情报也纷纷在荆州进行交换和集散。
一言以蔽之,荆州就是三国最大的人才中心和信息中心。
身在荆州的刘备,当时并不缺少能人贤士,因为很多人都等着找到一个主公好施展自己的本事,而诸葛亮也不是这些人当中最出名的。
刘备当时有很多的选择,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诸葛亮三次主动上门去招揽,这不科学。
诸葛亮其实是主动投到刘备门下的。
赤壁之战和诸葛亮没有多大关系赤壁之战是整个三国形势的分水岭,或者说是奠定三国形势的一场重要战役。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虎视天下,当时曹操的实力已经足以一统天下,长江对岸的东吴孙权以及刘备等不入流的军事势力,在曹操眼中不足一惧。
曹操整顿好了北方,就意气风发,高筑铜雀台,点起甲兵,誓师南下一统天下。
只可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尽失,仓皇北遁,于是南方得以喘息,孙权和刘备也因此得以发展做大,最终造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虽说三足鼎立,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二足鼎立,因为刘备和孙权这两条腿加起来也仅仅勉强可以和曹操这一条腿相提并论,所以说这个三足鼎立的鼎的三条腿粗细是不同的。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借来10万支箭给东吴周瑜交差,又呼风唤雨借来东风给周郎,其实这些都是小说中虚构的。
真正在赤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恰恰就是那个气量狭小,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的周郎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真是把周瑜给写死了,偷笑。
周瑜主导了赤壁大战,带领东吴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如果没有周瑜,那么东吴很可能就已经被曹操给踏平了,至于那时候的诸葛亮啊,在刘备军中还完全排不上号呢。
会计诸葛亮诸葛亮刚投到刘备军中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刘备给他分配了工作,主要管钱,相当于现在的会计。
诸葛亮给刘备管过钱也给刘备管过粮,总体而言是一个分管后勤工作的官员,之后随着诸葛亮出色能力的不断展现,加上刘备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位置也慢慢上升。
汉高祖刘邦有一个很重要的帮手叫萧何,萧何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主要负责在后方给刘邦安排钱和粮草以及兵员的征募,没有萧何,刘邦的事业早就失败了,因此刘邦得了天下后专门说过萧何的作用,而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作用就和萧何非常的相近。
通过一次次出色的完成工作,诸葛亮渐渐的提升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成为了刘备的心腹之一。
而诸葛亮在官位上升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正是通过政治角逐和能力展现,诸葛亮才有了后来在蜀汉一言九鼎的地位。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般前面说了诸葛亮其实是一个搞财务的,所以诸葛亮最擅长的是内政,而不是军事。
其实你仔细的去看蜀汉后期的战争(因为前期诸葛亮还没有插手蜀汉的军政事务),你们就会发现,其实后期的蜀汉并没有打多少胜仗,而且也并没有打出多少有鲜明特色的战役,可以说总是中规中矩,包括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也乏善可陈。
几次北伐最终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匆匆撤军,但是撤军的时机每次却把握得很好,眼看着就要没粮了,蜀军就开始有序撤退了,这还是源于诸葛亮的本职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对军中的粮草用度掌握得非常清楚,因此总是能在蜀军粮草断绝前将军队撤离。
这是为了尽量保存蜀汉的实力,也是为了保持诸葛亮自己的实力,如果北伐失败,蜀军又全军覆没,那么诸葛亮在蜀汉集团内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从诸葛亮的具体做法中,你们就能很清楚的发现,这是一个内政官员的保守做法。
说到这里,要叹息一下魏延,真的很可惜,作为蜀汉后期,蜀军中的元老级人物,他被诸葛亮彻底地排挤成了边缘人物,诸葛亮知道抓住兵权才有地位,因此自然不肯放任魏延发展了。
诸葛亮确实很会算计,方方面面都算得很清楚很周到。
结语这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一定和你以为的诸葛亮很不一样。
历史嘛,本来就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记录文本,至于演义,更是作者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叙述。
真实的历史,又有多少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