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三国杀,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都在前7?
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刘备有五虎上将,曹操有五子良将,孙权更有江东十二虎将,一点也不比刘备少。
冷兵器时代,绝不是因为实力强就一定能打胜仗,实力固然是战争取胜的关健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如果仅凭实力就能取胜的话,那么战争就不用打了。
西汉建立之初,兵仙韩信除了垓下之战是以绝对优势取胜的战争外,其它战争无一不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项羽更是以少胜多的鼻祖,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无一不是经典战役。
时间到了三国时期,也同样存在这样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也在隆中对中说过,曹操能够击败袁绍,以弱胜强,并不是因为天时,而是因为人的谋略。
一流武将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作用,一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主帅的谋略和将领及士兵的配合与士气,武将再历害,在战争中也只有一个人勇猛,一个人再能打,能对付千军万马吗?当然不能了。
按三国演义来说,刘备是拥有五虎上将的,但是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关羽和张飞两员武将,后来赵云加入,赤壁之战后黄忠加入,最后是马超加入,刘备的五虎上将除了关羽和张飞外,加入都很晚了。
晚到天下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了,当刘备只有关羽张飞的时候,曹操已经有战将千员,士卒数十万,曹操与刘备的势力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依靠武将的勇猛而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当然也存在这种事,比如赵子龙七进七出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单骑喝断当阳桥,阻挡曹操百万大军,但这事毕意是极少出现的。
而由于武将的鲁莽,导致刘备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也是刘备集团最丢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排名第四的武将,在正史中,是排名每一的猛将,但是关羽不仅把荆州丢了,而且把自已的命也丢了。
关羽一死,刘备震怒,欲为关羽报仇并誓言夺回荆州,而关羽之死则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关羽在被杀的第二年,张飞也被手下人杀死,刘备在伐吴时,老将黄忠战死,刘备在夷陵大败的消息传来不久,马超也病死了,随后赵云也病死了。
夷陵之战后,蜀汉五虎上将全部去世,再也没有五虎上将了,而蜀汉由于人才调零,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已经非常少了,武将严重缺乏。
可是话又说回来,刘备除了五虎上将还有什么?冷兵器时代,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什么也没有,战争中的掠夺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打天下除了要一流的武将外,还需要一流的文臣谋将,可是刘备有吗?
曹操不仅有五子良将,还是曹家及夏侯家的宗亲支持,除了这些,曹操还有一大批的文臣、谋士和其他的武将,相比之下,刘备缺少的,不是一点半点的人才。
三国鼎立后,局势进入平衡发展期,三国都依靠各自国内的资源发展,这个时候比拼的就不是谋略了,而是实力,从比拼谋略到比拼实力的变化,反映了三国的斗争已由直接对抗进入到消耗期。
到了这一步,什么五虎上将,哪怕是十大上将,也可能没用了,进入消耗战,就是谁的实力最弱,谁第一个被消灭。
毫无疑问,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最弱,在消耗战中,远远不及曹魏,曹魏的地盘是9个州,蜀汉只有一个1个州,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4到5倍,军队是蜀汉的4到5倍,蜀汉不被灭亡,谁会灭亡呢?
哪怕是东吴孙权的实力,是双倍于蜀汉,自然也就是蜀汉第一个被灭亡 ,柿子都是拣软的捏,打仗也是一样,先吃掉最弱小的蜀汉,是三国时期另外两国既定的国策,所以刘备集团是最先灭亡的。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20字?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正史上没有。故事情节: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诸葛亮派马谡和王平率军驻守街亭,阻挡司马懿和张郃率领的曹魏援军。
马谡不听王平劝阻,擅自更改诸葛亮命令,率军上山扎营,被魏军断了水源,蜀军不战自乱。大败。
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乘胜追击至诸葛亮总部——西城。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多士卒,调兵救援或撤退,均来不及。
西城已类似一座空城,无奈,令人大开城门,城内军民不得呐喊,使城内鸦雀无声,自己端坐城头安然弹琴。司马懿以为城内有埋伏,下令撤军。这就是空城计的来由。
为何只有曹仁使用过毒箭?
在《三国演义》中,曹仁确实是个很擅长使用毒箭的将领,他曾经两次使用过毒箭射伤了敌军主帅。
曹仁第一次使用毒箭是在《三国演义》的第51回的南郡之战中,射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
周瑜率大军攻打南郡,曹仁施诈败之计,将周瑜诱入瓮城,守将陈矫在敌看到周瑜亲自入城,命令士兵万箭齐发,周瑜慌忙勒马回走,“被一弩箭正射中左肋”,翻身落马,丁奉和徐盛连忙将他救走。回营后,让军医拔掉箭头,却疼痛难忍,军医说“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
在《三国演义》的74回,樊城保卫战中,曹仁再次使用毒箭,这次射的是蜀军主帅关羽。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名震于华夏。乘大胜之势,关羽兵围樊城,亲自指挥四面攻打。关羽行到北门时,立马扬鞭,威胁城上魏军将士投降。曹仁在敌楼上看到关公只披着一付掩心甲,绿袍斜袒,就下令五百弓弩手一齐开弓放箭。关羽连忙勒马回转,“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回营医治,发现“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曹仁还是够狠的,东吴主帅周瑜和蜀汉主帅关羽都在他的毒箭之下栽了跟头。
那么,在三国时还有其他人善长使用毒箭吗?当然也是有的。比如说在《三国演义》的第90回中,诸葛亮南征孟获,兵至三江城,派赵云和魏延率前锋部队前去攻打,城中有个朵思大王引兵抵抗,他所率领的银坑洞中的那些士兵,“多习弓弩,一弩齐发十矢,箭头上皆用毒药;但有中箭者,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不但使用十箭齐发的连环弩,弩箭头上还喂有毒药。靠着这样的大杀器,成功打退了赵云和魏延的围攻。
这种带毒的连环弩技术后来肯定是被诸葛亮所掌握了,通过诸葛亮的改造,就成了十矢连发的“诸葛神弩”,后来这项技术还交给了继承其衣钵的姜维。在《三国演义》的108回中,姜维率兵在牛头山与魏将陈泰对阵,郭淮奇袭洮水,截断蜀军后路,姜维兵退阳平关,遇到司马师的拦截,司马师率兵追击,直赶到阳平关下,正欲抢关而入,却被城两边暗伏的百余张连弩一通猛射,“一弩发十矢,皆是药箭”,司马师的前军将士们被“连人带马射死不知其数”。书中交待,这项大杀器正是“武侯所传连弩法”。
看来,不仅是曹仁擅长使用毒箭伤人,而诸葛亮和姜维则更毒十倍。曹仁是一箭一箭地射,诸葛亮和姜维一射就是十支。
分析一下曹仁所用的毒箭,症状是“疼不可当,饮食俱废”、“急切不能痊可”(周瑜),患处“青肿,不能运动”、“疮又不痊”(关羽),经过华佗的研究,认定箭头上喂有“乌头之药”。
乌头是一种含毒的植物,侧根被称为“附子”,《淮南子》中就记载着它具有很强的毒性:“天下之凶者,莫凶于鸡毒”,这说的就是乌头。大家记得,汉宣帝刘询有个“故剑情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被立为皇后。霍光的女儿为妃子,忌恨许平君,就勾连女医淳于衍,“即捣附子”,毒杀了身怀有孕的许皇后。
乌头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地皆有分布,《神农本草经》中说“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曹仁的弓弩手们无疑就是使用的这种毒箭。
而诸葛亮和姜维所使用的毒箭则是另外一种毒,书中说中箭者的症状是“皮肉皆烂,见五脏而死”,看来是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这应该是动物毒,由蛇毒和蜂毒制成。孟获是云南彝族的首领,丛林中到处都是恶虫毒蛇,他的部众们用这些毒虫的汁液沾在箭头上,一旦射中猎物,会造成肌肤腐烂的现象。
所以说,中了曹仁的毒箭还是有救的,但若中了诸葛亮的毒箭,根本等不及华佗到来就死翘翘了。
为什么那些将军的部下会视死如归?
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民不聊生,有志者出来闯荡一番事业,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让家人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大多数人一方面被各方势力强行拉去充当士兵,另一方面,生活所迫,参军可以混口饭吃,可以填饱肚子,对于他们来说,这点非常重要,而且如果跟上一个盖世将军,跟着建功立业,岂不美哉!
为什么这么卖命呢!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自古军令如山倒,只要参军入伍,唯号令是从,打仗英勇,便是分内之事,即使怕死之人,即使怕的要死,此情此景,也不敢后退一步,后退会被立即处死,不如奋力一拼,尚有活路。也有打败仗者,见大势已去,四处逃窜,他日另投一处,建功立业,不在话下!!
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为什么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我有过当兵的经历,所以我深有感触。回想起当年参军时,心里那个高兴劲,真的无法表达,那时有一句口号,叫"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事实也是这样。
记得入伍时,敲锣打鼓、披红戴花,全村男女老少,列队站在村口,出发时鞭炮齐鸣,心里那个激动,至今想起也难于平静。
到了部队,才真正感觉到做一名军人的不容易,做一名合格军人更难。坐立站姿、穿衣戴帽、起居休息,一切得按部队条令条例,不可越规,不能随意。
年轻人自由惯了,到部队可没那么随便,外出要请假、有事需报告,所以很多人受不了。觉得当兵后悔,当兵是自找苦吃,因此也就有当兵后悔二年(服役期为二年)的说法。
可回到地方后,慢慢地才感觉到,这两年的苦没白吃,原来部队得到的锻炼,竞然可以受益终生。因此吃苦成了吃补,补的是精神、信念民、品格和才能,能为即将的蜕变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华为老总任正非就是军人出身,他的成功与他的努力不是说没关系,而他能够和员工一起打地铺,并且能够和华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和他的军旅生涯息息相关。七十年代的铁道兵条件异常艰苦,基本上就是农民工,而任正非却坚持下来了,养成了时刻不能懈怠的良好习惯。
王健林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军旅生涯,他在部队就是一名侦察兵,经过部队严格的训练,练就了守时、吃苦、坚定、顽强的性格,所以回地方创业后,一直保持部队的作风,每天七点准时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
部队确实能锻炼人,也成就了不少人,凡是当过兵的人大都会以此为荣,所以说不当兵后悔一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