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十周年许绍购买,曹操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在三国历史中,最有争议的人,恐怕就是曹操了。
有人说,曹操是忠臣,平定乱世,却被儿子毁了名声;有人说曹操是奸臣,不称帝仅仅是因为不需要,留给儿子来做。
那么,曹操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呢?
且不说我们后人如何评论,曹操还没出名的时候,就有人评论过了。当时,东汉未成名的人流行找厉害的人对自己进行评论,可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而在曹操年轻的时代,最有名的评论家,就是许劭了。
曹操为了出名,就带着礼物去找许劭评论自己。但是,许劭瞧不起曹操的为人,所以不予评论。为了能够出名,曹操趁许劭身边没人时,威胁恐吓他。没办法,许劭给了一句评论。
但是,这句评论也出了岔子,因为两部正史关于这句话的记载竟然截然相反。
《后汉书》记载,许劭对曹操的评论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三国志》记载,就是我们最常听说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当然,许劭也未必每次都能说对。不过,最终的事实证明,第二个说法还是蛮正确的。
得到评论后,曹操就开始了仕途。最开始,曹操做的官叫洛阳北部尉,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在京城管理治安,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你不知道哪个不法的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或者红人的亲戚。曹操刚上任没几天,就遇见了这样的事。皇帝最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犯罪了,该如何处罚呢?曹操决定:秉公执法!最后,他用自己造的五色大棒,活活打死了蹇硕的叔叔。
这件事,看起来仅仅是曹操敢于挑战权贵的表现,其实不然。曹操敢动手还有另一个原因:他的祖父曹腾也是有权有势的大太监,他父亲曹嵩位列三公,他不怕蹇硕报复。当然,既然这么做,曹操还是有秉公执法的一面的。
从这里看,曹操还是个能臣。
但是,后来,曹操变了。
在迎奉献帝初期,大家都以为他是忠臣。直到后来,曹操南征北战,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汉朝在征讨。但是,有一件事很有疑点。
汉献帝本人是很好学的,他对文学、医学都很感兴趣,对于治理天下也是非常热衷,只不过他一生都被权臣把持朝政,没有管理天下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叫赵彦的人,给献帝讲天下大势,以及治理天下的韬略,结果被曹操知道了。曹操很不爽,于是就把赵彦给杀了。
试想,如果曹操真的是忠臣,正应该提拔赵彦,或者至少把赵彦安排到自己手底下工作,何故要杀他呢?再,辅政的方式有很多,难道一定要皇帝什么事都不做才是好臣子吗?
史书还记载,献帝自从去了许都,每天只是徒然坐在龙椅上,什么事也没有,而周围的士兵,都是曹操的亲信。请问,这是一个忠臣该做的事吗?
曹操杀了赵彦后,汉献帝终于忍不住了,找到曹操说:“您如果愿意辅佐我,我必厚待您;如果不愿意辅佐我,请求您放我走吧!这是和曹操摊牌了,虽然是商量,但是皇帝说出这句话,就是明显在讽刺曹操。曹操吓得汗流浃背,当即跪地磕头,磕了很久才出来。出宫的时候,曹操也还是四处张望,精神高度紧张,生怕汉献帝在哪里安排刀斧手伏击他。后来好一阵子,曹操都不敢来上朝。
曹操为什么害怕?因为他心里有鬼啊!
所以,后来有人劝进的时候,曹操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一来,曹操觉得自己大权在握,金银、美女、地位都有,不需要皇帝的名号;二来,他与士人集团实则是对立关系,他如果篡权定会导致士人集团的反扑,所以曹丕登基之前选择了向士人妥协,创立九品官人法保护士人利益;三来,刘备、孙权偏安一隅,天下未能统一,曹操觉得这些比称帝更优先更重要。
所以,曹操不是不奸,只是他不愿意做皇帝罢了。
当然,尽管是个奸臣,曹操的个人魅力还是很足的,小生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曹操的。不知道各位看官,对曹操是什么感觉呢?
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公元七世纪的中国,踌躇满志的杨广,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却因虐用民力国力,令大隋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刚刚结束了三百年的长期分裂,尚未得到喘息,就再次陷入了更大的动乱当中。
而起兵太原的李渊父子则一路披巾斩棘,建立了为后人所赞叹的大唐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的美名,更是被传唱千古。
那么,在隋末隋末群雄争霸,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且听我细细道来......
自古以来,想要夺取天下,必须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这其中,地利尤为关键。
要说关中此地,战略地位都极为重要,占据了关中则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向东夺取天下。
倘若战事不利,又可以凭险据守。
刘邦当年便是占据此地,鲸吞天下。
相较而言,当时势力较大的瓦岗军李密集团,虽然兵强马壮,胜绩连连,但处于四战之地,人马无法得到休整,一旦失利,顿时如丧家之犬,只得投奔他人。
窦建德雄踞河北,看似稳固,实际上冀中平原相比于关中地形促狭,加之窦大帅本人在战争中被俘杀,最终成了一位悲剧英雄。
而萧铣地跨荆汉,占了大半个南中国,看似一头大象,实际却是个虚弱的胖子,各块地盘无法有效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被长驱直入,毫无还手之能。
觑准了绝佳时机的李氏父子,起兵后率军三万向西直取关中。
此时隋军大部分都在外平定关东的叛军,关内力量薄弱,而所谓的“十八路反王”们更是在中原打得不可开交,无暇西顾。
李渊大军激战五个月,顺利拿下长安,成了一方霸主,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除此之外,“人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除了长孙无忌、李孝恭这样的亲属,以及唐俭、殷开山这些故旧,还有不少来自敌方阵营的降将。
例如隋朝败军的屈突通;自瓦岗来投的秦叔宝、程知节和徐世绩;从刘武周处前来效命的尉迟敬德;由王世充账下转来的张公瑾。
这些在演义中被近乎神化的猛将豪杰最终选择了大唐,自然是折服于李家父子的雄厚实力和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更多地来自于在前线征战的秦王李世民。
虽然玄武门事变令太宗皇帝给后世留下了阴狠刻毒的污点,但这并未削弱他儒雅而又善战的传奇形象。
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会不令天下雅士豪杰所折服,所倾倒呢?
同时期的李密瓦岗军,也曾先后融入了张须陀军、裴仁基军、宇文化及军等诸多势力。
令人遗憾的是,李密没能将这些不同阵营的人才成功整合,反而闹出了杀害瓦岗军老班底首领翟让的悲剧,导致队伍旦夕间分崩离析,后加入的将领也随之离心离德。
李世民却能够迅速将新加入的诸多人才融入到队伍中,逐渐形成了秦王天策府的班底,在后来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抢班夺权的战斗中,他们都甘心为太宗所用,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身处乱世最重要的,就是枪杆子要硬!枪杆子硬了,腰杆子才会硬!
一支军队想要在修罗场一次次的拼杀中不落下风,关键还是要有强悍的战斗力。、
而李世民根据自身根据地的优势,训练了一支驰骋中原的“特种”骑兵——玄甲军。
在《资治通鉴》中就曾提到玄甲军,“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玄甲军的数量不多,只有千余人,但在李世民身先士卒的率领和数员骁将拼杀下,这支部队往往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刚才提到了秦琼秦叔宝,我们往往想到他单骑救唐公,义释程咬金,想到他和尉迟恭分持锏鞭成为门神,而在这些传说故事的背后,真实的秦琼其实是一位擅长马战的勇将。
史料记载,“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之中,莫不如志”。
很有三国时代,赵子龙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的风采。
而与秦琼齐名的尉迟敬德,甚至能在马上空手夺矛反击敌人。
《新唐书》记载敬德“善避矛,每单骑入贼,虽群刺之,不能伤,又能夺贼矛还刺之”。
在如此勇猛的将领统率之下,玄甲军的士兵也是人人争先,唯恐落后。
不仅如此,这支骑兵的装备也是颇为精良。
首先,长枪成为了标准武器,而曾作为主力装备的戟则基本淘汰,成了盛大典礼中的仪仗器具。
而在短兵器方面,隋唐时期的铸造刀剑技术至臻巅峰,唐军的骑兵佩刀去掉了汉刀的环首,刀身加宽,刀柄加长,便于双手握持。
而刀刃更是经过“百炼钢”之类的多次锻打,极为锋利,成为了马上战士们近身格斗的绝佳利器。
不仅如此,李世民麾下铁骑还重视弓弩的使用,据唐《官志》所载,唐军“凡伏远弩者,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这种一射就是三百步的强弓劲弩,可谓威力巨大。
有锋利的矛,当然也要配备坚厚的盾。
汉魏以来,明光铠成为了华夏骑兵的普遍装备。
这种铠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也有“吊腿”裹缚,防护可谓非常完备。
而玄甲军的铠甲正是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不仅华丽且轻便,防御力又大大提升。
在公元621年的中原大战中,李世民挑选了一千多玄甲精锐,与王世充军展开激战。
王世充大败,六千余人被歼灭,就此逃回洛阳,不敢轻动。
同样是这支部队,在虎牢关前以区区三千余人对阵窦建德十万大军,在李世民和众将的亲自指挥下,奋力战斗,硬是将敌军打得狼狈奔逃。
此后,唐军顺次消灭郑(王世充)、夏(窦建德)两大军团,荡平北方,玄甲骑兵可谓功不可没。
定鼎中原后,唐王朝继续发挥自己在军备作战方面的独特优势,先后消灭东西突厥、高句丽等边境宿敌,布武天下,震动四方,日本、新罗、南诏等大小藩属莫不前来朝拜学习。
李唐王朝能够在各个朝代中独领风骚,除了开放的政策、尚武的传统,更在于其自创立之日起始终如一的进取精神。
这种不断向前的态度引领着唐王朝获得最终的胜利,也值得历朝历代所敬仰和传承。
上表汉献帝的名单中?
在刘备在汉中之战后,他的势力达到了巅峰。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那就是进位汉中王。刘备的这个举动,表示了自己和曹操的彻底决裂。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以汉朝丞相为旗号,占据着政治的制高点。可是当时,曹操也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进位王公,加九锡。完全违背了汉高祖的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誓约。
所以,刘备称王就是对曹操的最大的反击。在当时,曹操在得知刘备称王之后,气得暴跳如雷。他痛骂刘备是卖鞋的小儿,要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刘备。只是当时曹军刚从汉中撤出,军心士气都无法再继续作战,曹操这才作罢。
不过,刘备自己称王,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被曹操把持的汉献帝的认可。这就使得刘备称王的合法性遭到了天下人的质疑。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备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来使自己的称王合法化。
刘备称王的程序是这样的,他的手下先集体上表劝进,让刘备以天下苍生为重,进位为汉中王。刘备在推辞不过后,接受大家的劝进。接下来筑坛举行进位的仪式,向汉献帝遥祝后登上王位。然后再向汉献帝补个报告,万事大吉。
我们今天看这个程序就感到好笑。刘备的这个进位的程序,完全是一个以下克上的程序。在没有汉献帝的批准下,就自行其是。于是,刘备就得想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形式,来掩盖自己程序上的缺陷。
于是,群臣劝进就成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同后世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样,刘备也被群臣以大义的理由所逼迫,被迫称了王。那么,这个把戏究竟有多少人信呢?在《三国志》中,就记载了有人当时就反对刘备称王。这些人有刘巴、雍茂等人,刘备找个理由杀了雍茂,这才将反对的意见压制了下去。
由于这件事确实有违礼法,在史书中也对此事有所避讳。尤其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提及。只是在后来刘备登基称帝时,才写了诸葛亮的表现。这里的微妙记述,也说明了一些端倪。
不管怎么说,刘备依然进位为汉中王了。而在劝进表上,微妙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个劝进表里面,刘备的军政一把手都没有排在前面。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是如此记录这些人的排序的: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人中,诸葛亮被排在第五,关羽竟然连前五位都没有排进去,排到了第六位。而排在前四位的是马超、许靖、庞羲和射援,那么这四人是何许人也,居然排到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诸葛亮和关羽的前面。下面我们就看看他们的身份来历。
首先是马超,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是公侯世家。如果从他在汉朝的官职、爵位来算,应该是刘备阵营中最高的,所以将他排在首位是众望所归。而且马超还代表着汉朝世家体系,他自身有着汉朝历代功臣世系的血缘。
第二位的许靖则是天下名士,他代表的是士林一族。许靖在担任官职后,曾经担任尚书郎,掌管官员的选用。因此,许靖在选拔任用官员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的声誉,也慢慢增加起来。到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当时在刘璋手下的许靖想要越城墙投奔刘备,被刘璋抓获。刘璋投降后,刘备鄙薄许靖的为人,不想任用他。
法正向刘备说,天下有的是博得虚名而无真正德才之人,像许靖就是如此。还说许靖的虚名,已传播天下,劝刘备任用许靖,来招揽天下的人才。我们从这一件事就能够看到,许靖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士,代表着士林的态度。
第三位是庞羲。他代表的是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庞羲是刘焉的通家,在益州发展势力后,又和刘璋结为姻亲,他的女儿嫁给了刘璋的儿子刘循为妻。庞羲在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看出刘璋大势已去,便毫不抵抗的投降了刘备,得到了刘备的任用。庞羲身兼世家大族和刘璋姻亲的双重身份,能够代表益州的豪族的态度。
第四位是射援。这个人大家都不太熟悉,不过此人也是官宦之后,当时的名士,社会名流。他的妻子就是汉末名臣皇甫嵩的女儿。因此,射援的往来多是汉朝的旧臣。他对当时汉朝的朝廷中的一些旧臣也会有影响。
从第五位之后,就是以诸葛亮、关羽为首的刘备的手下了。他们都是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对刘备的忠诚是没有疑问的。他们虽然排在后面,但是,刘备的事业也主要由他们来支持。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自然排在了关羽的前面。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马超、许靖、庞羲、射援等人虽然排在劝进表的前列,可是他们并不是刘备重用的人。而把他们排在前面,无非是要利用他们的名声。他们或是世代公侯,或是当时名士,或是地方豪族,或是汉朝旧臣。有了他们的推举,为刘备的劝进表增色不少。同时,也向天下显示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是得到了各个阶层的认可,是众望所归的。
正是这个原因,为了营造一片群情激昂,众望所归的氛围,刘备才将马超等四人排在前面。他们只不过是刘备进位汉中王程序中的工具,利用的是他们的名望,而不是他们的才能。所以说,真正刘备的班底虽然排在后面,可是刘备政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以诸葛亮、关羽为首的这些人的手中,排在前面的人只是个虚名罢了。
不过,虽然刘备采取了这种手段,竭力将自己的进位汉中王的举动披上一层合法化的外衣。但还是给他的事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大家都从这举动里看出刘备的野心。虽然刘备的劝进表写得花团锦簇,里面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名流,似乎是刘备不得已而为之。可是死在劝进表后的雍茂,终生不多说一句话的刘巴,都让我们看透了这一幕背后隐藏的血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杀许绍如何获得?
三国杀许邵需要通过开活动盒子才有机率获得。
为什么没有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梦想?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我是小蜗,我来答题。
引言刘备自称是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一织席贩履之徒,割据两川之地,成就霸业,成功之处自不必说。
诸葛亮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躬耕于南阳,从一个落魄士族,跻身于三国时期的名门望族,诸葛亮居功至伟,协助刘备完成“隆中对”的政治规划,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也成就了三国鼎立之态,诸葛亮的能力也不必多说。
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无论是武艺还是能力,都是出类拔萃,顶尖的存在,是刘备集团的武力巅峰,其能力是公认的,也是不必多说。
然而蜀汉集团,最终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归其原因,不外乎操作上出现了失误,而最核心的就是刘备的操作失误。而正是这些失误,给予蜀汉集团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正是这些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匡扶汉室”的志向难以实现。
继承人的选择不当公元184年,二十三岁的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崭露头角,被封为安喜县县尉。自此登上了争霸天下的历史舞台,可谓是戎马一生。
虽然半世颠簸,但也育有三子,刘禅、刘文、刘理,刘婵为甘夫人所生,是刘备最年长的庶子,而其余二人生母不详,多半为姬妾所生,论传承刘婵为嫡传后代。
除了亲生儿子外,刘备还有一个义子刘封。刘封自刘备沦落至荆州起,就被刘备收为义子,跟随刘备征战天下。刘封在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及西川之争中均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更为突出的是,汉中之战中,单挑曹操手下战力最强的“虎痴”(许褚),胆略可见一斑。所以说,如果按嫡庶长幼的常理,传承给予刘禅无可厚非,但论能力及蜀汉未来,刘封才是最合适人选。
刘备在晚年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时,深知这位同他摸爬滚打多年的“义子”的能力,但是刘封毕竟不是嫡传亲生的,汉室正统的思想让刘备犹豫不定。他曾询问诸葛亮,诸葛亮的回答也是很冷血,说:“刘封胆识超群,立他为继承人也是个英明的选择;如果不立,就要除掉他,因为他战功比较大,会对您的继任者构成极大的威胁。”刘封的结局就是不立则死。
于是刘备又派人到荆州,询问义弟关羽意见。关羽认为刘封不是嫡传的亲生儿子,立场非常坚决,回复刘备,刘封万万不可立为储君。自此刘封的继承之路彻底断绝,刘封与关羽的仇恨走向明处。
公元219年,关羽久攻襄樊未克,被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在曹军和吕蒙的夹击之下大败,荆襄九郡尽失,困守麦城。于是向刘封求救,刘封想起继承人的怨恨,但对于救援关羽也是犹豫不定,本想增援,但经孟达提醒,仇怨战胜了理智,决定见死不救。关羽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希望,被东吴军队擒获。
刘备因继承人的选择争端,导致蜀汉的败亡之路的开端,刘封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在随后的争斗中败亡。刘备最后,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赐死刘封。所以才有了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刘婵行若傀儡般的存在,这对于追随刘备的人才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刘婵虽然处于弱势,但也不乏追随者。蜀汉集团内部的分裂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是蜀汉衰败的开端。也正应了一句古语“地在人失”,人才匮乏成为蜀汉最大的困局,也是失败最大原因。
意气用事,导致国力大损刘备以荆州为基础,与东吴建立联合,夺得益州,并在汉中之战中,正面抗争曹操,最终以曹操的败退而告终。蜀汉政权如日中天,虽然得到了一座空城,但是汉中对于刘备的地理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常言“盛极必衰”,蜀汉也是如此,关羽进军襄樊,震惊天下,刘备在汉中已经取得胜利,如果关羽再次在襄樊胜利后,刘备发展成为三国最大的诸侯,也并不是不可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也是有可能实现。但是梦想往往败给现实。关羽没有创造奇迹,关羽在久攻襄樊后,被多方夹击下败亡。
如日中天的蜀汉,在荆州失去后,孙刘联合的形态,再次回归到了起点,蜀汉的崛起以失败而告终,魏强而孙刘弱。但是关羽的死亡,是刘备没有办法接受的,也许是刘备真的老了,感情和义气超过了他匡扶汉室的梦想。
荆州失利后,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兴举国之兵讨伐吴国。然而悲剧之后,剩下的就是凄凉,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不但没有为关羽报仇,而是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大批蜀国精锐,文臣武将折损严重,其中马良就在此役中损命。刘备恼羞夷陵之战的惨败,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
有识人之能,但无用人之才在三国争霸时期,刘备的起家史,和刘备的招揽人才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就连曹操对于此也是甘拜下风。但是刘备的协调能力却存在着不足之处。
首先,刘备身边贤才虽多,但却不能像曹操那样,正确的协调好人事关系。例如“凤雏”庞统和“卧龙”孔明不和,致使庞统负气争功,身死落凤坡,刘备损失了最强的军事谋臣,独剩诸葛亮一个支柱,但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统筹和内政;另外让孤傲的关羽坐镇荆州,致使荆州地区的内部矛盾激化。关羽由于性格孤傲,又不懂协调之道。刘备在明知关羽性格的前提下,没有有效预防和干涉,造成关羽与驻防公安、南郡、上庸重镇的将军糜芳、付士仁、刘封等人的关系都很僵,这直接直接加速了荆州孤立局面,
其次,没广泛选拔后备人才,也没有处理好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矛盾。刘备在荆州士族的支持下,最终攻占益州。刘备集团分为除了关羽、张飞的核心外,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在其内部行成三足鼎立的形态。但是刘备为了稳固益州,所以除了诸葛亮等极少荆州人之外,刘备并没有及时对其他士族委以重任。这就造成了荆州人士流失,造成了人才的日渐枯竭,随着荆州的失陷,蜀国人才也就受限于益州一州之地。从而导致出现诸葛亮北伐时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再者,刘备虽然封了“五虎上将”,但是封号与权利明显存在不符,除了关羽、张飞外,其他三人并没有得到重用,都成为了刘备提防的人。其中,曾令曹操割须断袍、闻风丧胆的马超,虽然被刘备封为“五虎大将”之一,但在刘备处始终未被重用,马超自投靠刘备后,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埋没而终。而赵云论武功谋略,也是不下于关羽的人才,追随刘备出生入死多年,但是在刘备当权的时代,从未独领一军,地位甚至不如魏延。谋臣尽失,武将上升无路,虽然招揽人才无数,但没有用武之地,流失也就成了主流。
实力悬殊关羽“大意失荆州”,给诸葛亮的“隆中对”画上了句号。刘备的“夷陵之战”为蜀汉的衰弱埋下了伏笔。外加用人不当,导致人才流失,最终成为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主政,虽然内政得到治理,但是军事能力却逐步下降。而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多为出于缓和内部矛盾的手段,失去战略手段,后期的蜀汉也仅仅是刷刷存在感,在三国后期就是一个最弱的存在。
曹魏占据中原九州,人才辈出,而且人口经济繁荣。东吴虽不如曹魏,但也是富庶之地,均非蜀汉可比。蜀汉之所以能够存在,一为地利天险,二为东吴与曹魏的平衡博弈。统一天下的梦想,是遥不可及的,随着机会的流失,梦想也就彻底破碎了。
结束语刘备在占有荆州、益州时,达到鼎盛状态,是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唯一存在的契机,但是由于刘备的失误,造成内外部矛盾加剧,最终蜀汉走向衰弱,统一天下的愿望也成为了泡影。诸葛亮虽然北伐的口号打的很响,但是更多的是弱者的咆哮,可怜也可悲,徒增伤感而已。
(本文图片为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我是头条小蜗,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