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阿蛮,三国杀中许攸的混合语录?
在游戏《三国杀》中,许攸的台词会跟随玩家使用的皮肤而变化,此外,许攸在官渡之战模式中还会有特殊台词。
恃才:主公不听吾之言,实乃障目不见泰山也;遣轻骑以袭许都,大事可成。
附势:无
择主:无
逞功:吾与主公患难之交也;我豫州人才济济,元皓之辈,不堪大用。
阵亡:我军之所以败,皆因尔等指挥不当!
成略:成略在胸,良计速出。/吾有良略在怀,必为阿瞒所需。
恃才:吾才满腹,袁本初竟不从之;阿瞒有我良计,取冀州便是易如反掌。
寸目:目光所及,短寸之间;狭目之见,只能窥底。
阵亡: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啊!
胜利:信我者,必得胜
成略:计谋万千,我皆可成;胸有成竹,谋略连发。
恃才:才学满溢,有恃无恐;哼!袁本初若信我,怎会如此!
寸目:一寸之目,唯见井底;寸光见底,目光如豆。
阵亡:曹阿瞒!你......
成略:须知进之,谋略即成;计略已成,此战必胜。
恃才:天下局势,皆因我计更易;孟德尚且敬我,汝意欲何为?
寸目:一计只划一事;今日不考明日事。
阵亡:你这莽夫……额……呃……
成略:敌之配备,吾之所需,攸安能不晓?今劫粮之举,势在必行。
恃才:运筹帷幄,吾岂是公之臣下能及?公谏良策而不闻,焉有不败之理?
寸目:官渡大胜,某自位居首功;某行事之法,岂能与尔等大同?
阵亡:千算百计,总有疏漏。
成略:大略如此,明公速行勿疑;若取乌巢焚其粮,袁贼还可坚守几许?
恃才:兵戈伐谋之事,乃某之所长矣;攸之大才示于袁绍,言不听,计不从。
寸目:此非为一时之计,乃千秋万载之功!
阵亡:兔死狗烹,天不怜我!
三国演义有意思在哪些地方?
老版三国演义里有一集,有个情节,原著里没有。是写黄门张当把原本送进皇宫礼物挑拣好的,送到大将军曹爽府邸,其中一枚青铜镜,当时曹爽对张当说,青铜镜无甚稀奇,送进宫去。张当连忙说:这青铜镜奇妙之处,在于上面得铭文:
这个情节中重要道具——青铜镜,却有实物,不过不是周代,而是汉代的。这面铜镜现由武汉博物馆收藏:
下图就是这面是馆藏铜镜:名为汉代中国人民四兽纹铜镜。其直径为18厘米,厚度0.6厘米,造型为圆形,铸作精良,背面纹样精细,镜纽为半球形钮,围绕中心圆钮饰六区组纹样,最中间的纹样,是四猛虎绕钮相对;四虎外面是瑞兽、祥禽、仙人图,以五乳丁间隔。外面三区纹样分别为条形纹、齿形纹、云兽纹,为镜的装饰纹带。镜中第三区为一周工整的隶书十二字铭文:“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
曹操都错失过哪些盖世奇才?
在曹操的一生中,遇到过无数各式各样的人才。曹操以唯才是举的原则,招揽了大多数的人才。这使得曹操的事业发展迅速,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不过让人可惜的是,曹操也曾经错失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中的奇才如果被曹操任用,整个三国的情景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甚至说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能统一天下也未可知。那么,就让我们盘点一下曹操错过的那些盖世奇才吧。
一、吕布。吕布是当时天下最强的武将,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弓马娴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鲜有敌手,被称为“飞将”。他率领的骑兵部队也是从边疆地区纠集起的精锐,是当时有名的劲旅。曹操在和吕布的交战中,虽然智谋胜过吕布,可是面对吕布强大的军事能力吃尽了苦头,几次惨败,险些丧命。
吕布的军事能力很强,而且还有一定的谋略。在诛杀董卓后,他就向王允进言,让王允采取妥善的策略,来安置董卓的旧部。但是王允过于自大,没有采纳吕布的建议,造成了董卓旧部的兵变。最终长安被董卓旧部攻下,王允被杀,吕布也被迫逃亡关东。
吕布在关东到处流浪,在遇到陈宫后,他开始为割据一方而奋斗。他先是抢夺曹操的兖州,在失败后来到徐州投奔刘备。在刘备和袁术交战的时候,吕布又夺取了徐州。不过吕布并不是匹夫之勇,他接受刘备的求和,安置刘备,又在袁术进攻刘备时,辕门射戟解救了刘备的燃眉之急。从这些方面来看,吕布还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但是吕布这个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唯利是图,反复无常,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他为了自己的私利,先后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丁原、董卓。为了自己有立足之地,不惜偷袭夺取徐州,让容留自己的恩人刘备变成无家可归之人。
在白门楼上,被擒的吕布为了活命,向曹操百般求情。他对曹操说,如果你率领步军,我率领骑兵,天下不足定也。曹操听了此话也不由得怦然心动,面露犹疑之色。在一旁的刘备看到后,赶快提醒曹操丁原、董卓的下场,这才让曹操下定决心,杀死了吕布。
其实,此时的吕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两面三刀的吕布了。在成为一方诸侯后,吕布的举止已经变化了很多。他手下文有陈宫,武有高顺,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作为团队的领袖,吕布也爱惜羽毛,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
在白门楼上他向曹操说的话,是他的真心话,他也想从此从一而终,在曹操手下建功立业。在一旁的刘备也察觉出了这一点,为了破坏吕布的投降,削弱曹操的实力,刘备赶快向曹操进谗言,让曹操早下决心。
曹操虽然能够感受到吕布话语中的诚意,可是他却不敢信任吕布。这是由于吕布过去的所作所为,让曹操实在放心不下。因为当时曹操与北方的袁绍已经进入战争前夕,如果吕布在将来的战争时期再次倒戈,曹操将陷入灭顶之灾。为了免除后患,曹操干脆杀掉吕布,这也使得曹操失去了招揽吕布的机会。
二、关羽。在天下所有的将领中,曹操最想得到的莫过于关羽了。关羽骁勇善战,又精通谋略,他的军事能力是极强的。他不但可以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在敌军中取上将首级,在白马坡斩杀颜良。还可以率领千军万马克敌制胜,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曹操对关羽十分欣赏,在徐州之战中他为了收服关羽,特意用诱兵之计引出关羽,把他困在土山之上。曹操在答应了关羽提出的三件事后,带他回到许都。在许都,曹操给关羽封官晋爵,赠送住宅、金帛、美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企图打动关羽的心。
让曹操失望的是,关羽对此毫不动心。他明白地对前来打探消息的张辽表白,自己对刘备的忠心不会动摇。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关羽要立功报效后再离开。果然,关羽在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就千里走单骑去追随刘备了。
曹操对关羽的忠义十分感佩,他阻止了部下对关羽的追击,放他离去了。并且在荆州之战后,关羽被孙权所害,曹操得到孙权送来的关羽的首级,他还是用王侯之礼安葬了关羽,以此表达自己对关羽的惋惜之情。
当年关羽对张辽说,自己知道曹操对自己的恩义深厚,但是自己已经深受刘备的厚恩,发誓要同生共死,不可背离自己的誓言。如果关羽在遇到刘备前遇到曹操,也许情况会有所不同吧。曹操虽然和关羽有着这么一段共处的时间,终于两人有缘无分,各奔东西了。
三、沮授。沮授是袁绍手下的首席谋士,作为袁绍的谋主,他为袁绍制订了战略发展方案,并且还亲自指挥实施。在沮授的指挥下,袁绍的军队战无不胜,连续夺取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势力。
但是,在是否奉迎汉献帝的问题上,沮授与袁绍和他的亲信发生了冲突。沮授要求奉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早有称帝代汉之心,根本不理睬汉献帝,想看他自生自灭。这使得曹操捷足先登,奉迎汉献帝到了许都,为袁绍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在官渡之战前,沮授遭到袁绍亲信的陷害,被剥夺了军权,还被迫随军作战。结果在袁军溃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随袁绍逃跑,成为了曹操的俘虏。曹操善待沮授,并没有为难他。但是在沮授企图逃走被抓之时,曹操没能压制住自己的怒火,杀死了他。在杀死沮授后,曹操也感到十分后悔。
其实沮授和袁绍的矛盾还是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沮授想要匡扶汉室,而袁绍想要代汉自立。曹操在当时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他和沮授还是有可以沟通的基础的。可惜曹操的一时怒火,使得他失去了一位当世的奇才。
四、张松。在曹操去世的时候,不知道他是不是还记得那个从益州来的使者,是不是后悔自己当初对待他的态度。曹操一生礼贤下士,唯才是举,为了招揽人才无所不用其极。可是曹操却单单对张松做出了傲慢之举,这实在难以解释,只能归之于天命。
张松是益州刘璋的手下,他对刘璋不满,想要把益州送给明主。他把目标锁定在了曹操的身上,趁出使朝廷的机会,把西川的地理形势画成地图,想要献给曹操。谁知道张松此人长相丑陋,还在言语上冲撞了曹操,引起了曹操的反感。虽然张松展现了自己过目不忘的才能,再加上旁人的举荐,曹操就是看不上他。
曹操对张松言语蔑视,举止轻慢,让张松忍无可忍,终于打消了投靠曹操的念头。在归途中,张松路过荆州,被刘备留下。刘备用诚意感动了张松,让张松决定将益州献给刘备。他把地图交给刘备,并且答应在刘璋内部为刘备活动,给刘备夺取益州打下基础。
张松在回到益州后,劝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他还和好友法正、孟达合谋,让法正、孟达带兵去迎接刘备,自己与他们里应外合,夺取益州。可惜的是,在刘备起兵夺取益州的时候,张松的事情败露,被刘璋所杀。
从张松的事迹可以看出,此人是有着一定的才能的。他能够有法正、孟达这样的朋友,还能够得到刘璋的信任。如果曹操当时不是对他轻视,不采取那样傲慢的态度,张松就会成为曹操的手下。在他的帮助下,曹操夺取益州将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这样一来,刘备就失去先机,不可能建立蜀汉政权了。
占据益州的曹操,将对刘备、孙权形成三面包围之势,统一天下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很可能在曹操没有去世的时候,就能够实现他统一天下的理想。可惜这一切都因为曹操没有招揽张松而失去了。后人评价说曹操因为一时的骄傲,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五、法正。错失法正是错失张松造成的后遗症,如果曹操招揽了张松,夺取了益州,法正自然也会成为曹操的部下。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多一个少一个法正对他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刘备则不同了,法正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法正这个人对刘备事业贡献很大,刘备在法正去世的时候十分伤心,破天荒地给他追谥为翼侯,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这是因为法正这个人智计百出,擅长战场的谋略。而这一点正是刘备阵营的短板,法正的加盟让刘备如虎添翼。
有了法正的加盟,使得刘备夺取益州少走了许多弯路。在夺取益州后,刘备专门对法正予以嘉奖。在汉中之战时,法正为刘备制订作战方案,并且跟随在刘备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法正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定军山之战中,他建议刘备采取迂回包抄战术,攻夏侯渊之必救,反客为主击杀了夏侯渊。
在刘备的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就能够阻止刘备对东吴发动战争。即便是阻止不了的话,有法正跟随,也不会遭到夷陵之战那样的惨败。从诸葛亮的评价,我们也会感受到法正在刘备阵营的重要性。
曹操在夏侯渊战死后,经过询问得知这一切都是出自法正的计谋。他酸溜溜地说,自己知道刘备肯定想不出这样的计谋,肯定是有人为他出谋划策。还感叹地说自己收揽天下人才,为何却单单没有能够收揽法正呢。
如果曹操招揽了法正,就斩掉了刘备的羽翼。那么就会给刘备事业的法正带来很大的困难。曹操很可能不会遭受定军山的失败,还能够比较容易地打败刘备的抵抗,统一天下的进程就会加快。可是他拒绝招揽张松,也同时失去了招揽法正的机会。因此在汉中之战中,曹操遭受的惨败完全是他的咎由自取。
结语:在曹操的一生中,他招揽了无数人才,也错失了不少英才。在这些英才中,最可惜的有吕布、关羽、沮授、张松和法正。这些人中,有的人武勇盖世,有的人忠义无双。有的人才智超群,有的人力挽狂澜。正是错失了这些人才,使得曹操未能完成他的理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赤壁怀古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熟读古典诗词的小阿蛮来回答。
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太出名了。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老师上课的时候会讲到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分享一下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注意,不是标准答案,不能抄去当答案哦~~~
1、常见说法现在上到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会说,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吊古伤怀,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自己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
2、我个人看法这首诗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的时候写的。那时候他虽然是戴罪之身,不过也还算空闲。他就去游览了赤壁古战场,然后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词很长,但是我们很熟了,所以这里不多解释。总的来说,苏轼在这首词里面的情感基调还是偏消极的。上阕说时间流逝,再厉害的英雄业绩,也都随着流水消失了。这是一种惋惜之情。下阕写周瑜。周瑜的事业和爱情,也只存在于“遥想”之中,现在也看不到了。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只有对着江月,饮酒消愁罢了。
这么来看,我个人是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思想,还是在“人生如梦”。归结起来可以这么说:苏轼通过游览赤壁战场,吊古伤怀,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叙述描写,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表现了自己人生的失意,并寻求自我解脱的消极态度。
我个人是觉得这么来读这首词更恰切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大家。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势力都忙于称帝,称王,诸如袁绍袁术兄弟,但是,实力上最强大,最有威望的曹操却一直对汉献帝俯首称臣,直到自己生命到了最后也不敢谋朝篡位。
当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挟天子令诸候,汉献帝只是沦为了一个傀儡,但是曹操却一直没有将其废除,自己取而代之,这后人不时提出疑问,为什么曹操不当皇帝那,他在怕什么那?笔者认为可以用七个“害怕”,一个“让”,来解析这个问题。
一,害怕重蹈刺史王芬篡逆的老路,事未成,败露而自杀。在曹操隐居乡野期间,冀州刺史王芬,许攸等人便想废掉灵帝,诛杀宦官,自立为王,由于曹操和许攸较为熟悉,因此就想拉拢赋闲在家的曹操,以确保政变成功。
曹操接到许攸的密函后,立即态度鲜明地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曹操阐述自己的观点,告诫他们说:“现在,东汉政权虽然腐败无能,却仍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若以冀州一州之力来反抗汉庭,这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曹操的苦口婆心没有劝住他们,最后这些人的筹谋还未实施就夭折了,最后众人死的死,逃的逃的,谋朝篡位成了一场闹剧。
刺史王芬因篡逆未成,败露自杀,使的曹操今后处事小心谨慎,不要向别人轻易表露自己的心机。
《三国志》: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二,害怕像董卓一样作为权臣,专政,乱政,以至于天怒人怨,身死人手汉灵帝死后,何进和宦官势力火拼,以致于双方全部消亡殆尽,董卓趁机上位,控制汉庭,但是出身卑微的董卓,为了能够提高的自己的声望,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长立幼,杀死少帝,另立献帝为帝。就这样董卓挟天子,令诸候的时代就开始了,
《三国志》:徵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董卓专政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乱政,迁都长安,焚毁洛阳,杀戮百姓,偷盗皇帝陵墓。这一系列天怒人怨的的事全是董卓的“杰作”,董卓因此走向了不归路,士族大臣,豪强诸侯纷纷群起而攻之,不到三年董卓就死于吕布之手。
董卓作为权臣,专政,乱政的行为以致于自己身死人手,也告诫后来的权臣曹操可以专政,不能乱政。
三,害怕像袁术一样,称帝之路成为穷途末路。袁术作为一方诸侯,早早就有称帝称王的野心,袁术更是依丈传国玉玺在寿春正式称帝,当时,汉室虽然名存实亡,皇帝也只是一个摆设,但是,各路军阀诸侯都有野心称霸天下,都不愿意寄人于篱下,此时的袁术称帝,打破平衡,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袁术众叛亲离,称帝之路成为穷途末路。而后不久被曹操击败,忧郁而终。
《三国志》:兴平二年冬,天子败于曹阳。术会群下谓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众莫敢对。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术嘿然不悦。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袁术作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有勇气去做皇帝,但却没有实力做的长久,这也是在无形的告诫曹操,皇帝不是谁都能做的。
四,害怕自己谋臣的反对,失去自己专政的根基。荀彧虽然是曹操帐下最得力的幕僚,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作为士人,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爱国理念牢固,在感觉到曹操有称帝称王的野心后,就极力开始反对曹操。
曹操虽然爱才,但是他得知荀彧对他称帝称王表示反对后,就开始极力疏远荀彧,当曹操领兵进军的时候,荀彧在寿春留守,心怀歹意的曹操就命人给荀彧送去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一看,当即就明白曹操的用意,曹操这是在告诉他,这大汉朝已经气数已尽,这里没有荀彧吃饭的地方了,荀彧长叹一声,即刻饮毒酒自尽,至此,荀彧死了,曹操也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荀彧之死,虽然没有阻止曹操称为魏王,但是曹操最终还是怕失去自己专政的根基,即谋臣的人心,没有盲目的去称帝。
五,害怕天下群臣,诸侯联合起来对抗他。曹操如果废帝自立,外围的各路诸侯便会联合起来对抗他,如荆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远的不说,就在稍早的时候,就有马超和韩遂就领兵前来征讨过曹操,而且还差点活捉曹操,使的曹操心有余悸。
《三国志》: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在内廷里。汉献帝虽然软弱,但是也不甘心受人摆弄,汉献帝就积极联合各方势力,反对曹操,尤其是以董承为首的反曹势力,多次想要铲除曹操,但最后都功亏一篑。
建安二十三年,汉庭大臣金炜和耿济在许都发动了拥护汉室反对曹操的叛乱,同年,在邺城还发生了“魏讽阴谋反曹事件”,使的曹操感受到了前所未来的压力,以至于曹操基本放弃了称帝的愿望。
六,曹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自己盲目称帝,会带来万劫不复的后果。曹操在初登政坛时,以匡扶大汉江山为己任,并为此了付出了青春岁月,等到曹操壮年的时候,经历了董卓专政,群雄逐鹿中原之后,他的理想便成了一个“愿景”,随后,曹操开始转变,挟天子,令诸侯,随着自己统一中原地区,曹操位极人臣,曹操逐渐产生了不臣不心。
随着曹操逐步封王拜相,时机已经成熟,但这时候的曹操也已经年老体弱,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如果自己强行称帝,必定会受到政敌和外部势力的反对和攻击,自己也有可能在晚年落个身死人手的下场。所以,年迈的曹操没有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兵行险招”,盲目称帝。
七,害怕自己名誉受损,并且自己虽无皇帝之实,但却有皇帝之权,何必去给自己“招黑”。曹操深知,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携天子令诸侯,要比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如果自己贸然行动,就会和袁术这”傻小子”一样身败名裂。
曹操爱护自己的名誉就如同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他也希望自己名存千古,有个好的名声。当东吴的孙权上书曹操,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室,自立为帝的时候,曹操断然拒绝了之,并拿着孙权来书传给群臣看,一向朝廷表忠心,二是证实自己也是一个要名誉的人。
《魏略》: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曹操在汉庭后期,掌握军事大权,享受着天子出行的待遇,并且可以乘坐六驾金银车出行,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却胜似皇帝,所以说曹操不会为了皇帝之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招黑”。
除了上面的七个“害怕”以外,还有一个“让”字能够解释曹操为什么不做皇帝。
曹操效仿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曹丕来当皇帝。曹操坚持不称帝,不做皇帝有两个目的:
曹操爱惜自己的名誉,把自己从“谋朝篡位”,“逆臣”,这些“词里”切割出来,而把这些不好的称谓留给自己的儿子,这个“锅”由自己的儿子曹丕来背,身后骂名也由儿子来承受。
曹操坚持不称帝实际上是为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统一天下做准备,果不其然,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便取代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总结:曹操登上政治舞台到他病逝于洛阳,历时四十七年,在这期间从一小吏坐到位极人臣的魏王,彰显了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作为一个把持朝政数十载的权臣,却始终不肯称帝。这也是他与袁术袁绍等鼠目寸光之辈的天嚷之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