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说和录音相关的。
同期拍摄,基本是文件记录,通常记录在硬盘或是 CF 卡,然后每天会把录好的文件刻录成光盘,通常是 DVD-R,给到 DIT(data import tec)部门,在那里,会把每天录好的声音和画面对好同步,然后做成 MO,也可以是以其它刻录光盘或是硬盘形式,发到后期剪辑。
画面剪辑完成后,会将 OMF,iXml 以及完成画面用硬盘或是刻录光盘发到声音后期。
声音的后期制作主要的存储介质就是硬盘了,直到影片混录完成,就会用到 MO 来存储杜比数字编码的母带数据。然后会出一个杜比数字的光学声底,是胶片的,用于胶片拷贝制作。
如果是 DTS 编码,则是记录到 DTS 的 CD(确实是 CD),然后在影院放映时使用专门的 CD 机来同步播放。
最终,影片以文件形式或是胶片形式在影院放映。
传统录音工艺,同期使用开盘带记录,然后转录到 35mm 宽磁用于剪辑。
剪辑完成后,模拟时代的声音后期基本都是靠宽磁记录,一台宽磁录音机有一人多高,但只能记录最多六轨声音,如今的电影后期动辄数百轨声音,如果以传统方式来进行,是相当超现实的。
最终混录完成的四声道母带,记录在宽磁上。
然后出光学声底,用于拷贝制作。
最终影片是胶片放映。
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同期录音经由 DAT 阶段过渡到文件记录,后期则是逐步的被音频工作站取代。
影像方面基本也是这样的过程,同期录音的文件是记录,开始于本世纪初,转型基本完成于 2006 年,个人觉得 sounddevices 744T 基本确立了这个转型。
后期则是 protools 带动了转型,基本完成于上世纪末。
画面的文件化,我个人觉得就是这两年,给胶片最致命一击的就是 alexa。
而后期的非线性剪辑的转型,我觉得和苹果以及 finalcut 还是有很大关系,尽管 Avid 在上世纪末已经基本确立了后期数字化的系统,但仅限于粗剪,最终的套底等过程还是在胶片上完成。
数字中间片的普及大约在 2005 年的前后,尽管这个概念早在十几年前就被 david fincher 用在 Seven 的后期制作上了。
个人的观点,影像在数字化,文件化的进程上,大约会晚于声音 5 年左右,主要原因是记录的数据量大出很多,因此需要更成熟和完善的技术进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