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会包上一些粽子,雪白的糯米,甜甜的蜜枣,绵软的红豆,加上苇叶的清香,那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也和村里的乡亲们一样包粽子。那时候,一般都包两种粽子,一种是用自己地里收的黍子米,样子与小米类似,但是很黏。再就是买一些糯米,我们这里叫江米。苇叶是从河里的苇地里打来的,还有捆粽子要用麦秆或马莲,麦秆是找来相对长些的,把麦穗剪下来,马莲要到村北的田边去割,记得马莲花是淡紫色的,很美。要用的是它细长的叶子。
农历五月初四,母亲会早早的起来,把黍子米,江米,虹豆淘干净泡在盆子里,红枣也洗干净。再把苇叶、麦秆放到烧柴的大锅里煮一煮,煮好后放到凉水里。这时,米和豆也泡的差不多了,收拾一下,就开始包粽子了。那时候,我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一边看母亲包粽子,她把四五片苇叶并排在一起平铺开了,把叶柄的一头折过来,形成一个漏斗形的窝儿,装上豆,米,红枣,再把苇叶叶尖的一头折过来盖到盛满米的窝窝上,包裹起来,捆住,一个绿莹莹的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放到用高粱杆编成的小筐里。母亲一边包,一边给我讲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屈原投江的故事。还记得她说的谜语“三角四楼房,里头住黄娘,想吃黄娘肉,解带脱衣裳”,谜底就是黄米粽子啊。粽子都包完了,要等到天黑的时候才煮,在大锅里添上水,把粽子一个一个的摆放好,要交错着放紧密些,放完后,在上面放上一个也是高粱杆串的算子,还要压上一块青石,是为了防止煮的时候,苇叶松了粽子里的米跑出来。开始的时候用大火把锅烧开,然后就撒掉一些柴火,改做小火,慢慢地咕嘟着,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也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那时节,每个农家小院里都弥漫着一股清香。
端午节的早饭,除了香甜的粽子,我们这里还有吃油条的习惯,村里人叫“馃子”。记得总是父亲骑上自行车到几里外的城里去买,也有卖课子的来村里叫卖。有一年的端午节,母亲自己在家做的“炸课子”,虽然没有卖的松软,但是焦黄酥脆,使人唇齿留香。午饭是包饺子,我喜欢韭菜鸡蛋馅的素饺子,剁上一些油炸粉条,好吃!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食品丰富,端午节的粽子吃着也没有小时候那么好吃了。可是那粽子的清香会勾起儿时的许多回忆,让人想起老家,想起爹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