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中都有一句名言:剑为百兵之首。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句“台词”,不过你错了,这句话出自于《史记》。后来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的“18般兵器”中也将剑排名在首位,在春秋战国和汉代,剑只有高官、将军、地主(有钱人)才可以佩戴,是一种名誉的象征。
中国汉剑
剑为冷兵器之首,从制作工艺来讲其锻造是在18般兵器中最难的,剑是两边开刃,还要便于携带,剑为短兵器所以重量要轻但是硬度还要高,在作战中要做到可刺可砍可快,是机动性最强的冷兵器,同时在世界冷兵器历史上,直到中世纪以后,中国汉剑都是最唯一可做到这点的。欧洲冷兵器作战历史上,最为强大希腊联邦的斯巴达人、罗马剑盾兵、亚瑟骑士、大和武士、法兰西火枪手(15世纪),经过了1500年其锻造技术都还没有达到中国汉剑的水平。
欧洲15世纪穿甲剑
斯巴达士兵和罗马剑盾兵使用的“剑”其实就是接近于我国的刀,都是以劈砍为主。当时欧洲使用的锻造技术特别是“开刃”技术和金属硬度打造技术非常差(相比中国),而其想到弥补这两个缺点的方法就是,就是加大“剑”的自身重量及质量,罗马剑盾兵使用的剑重量就达到了10公斤以上,宽度为5厘米,长度为1米,作战时全靠使用者的力量和“剑”自身重量对敌杀伤,可以说完全没有灵巧性(机动性)。而到了中世纪所出现的阔剑(大剑),过了近千年欧洲还是在延用这一技术,除了加大体积没有一点改动,而到了15世纪在欧洲所出现的穿甲剑(西洋剑),虽然轻便灵巧了,但是其主要攻击方式就只是刺,无法进行劈砍。
中世纪阔剑
曾经有欧洲历史学家这样说:中国古代的剑是最适合冷兵器战场的武器,在其强大的汉、唐、明三个朝代军队中,对剑的完美使用大大的加强了士兵的战力,其轻便性和机动性让完全弥补了士兵体能的不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