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今天已经算是俄乌冲突持续的第49天了。对于俄军而言,好似没有太大的进展。围困基辅的大军,已经悄然退去了很大一部分力量。
也正因为此,网上一片报道,好似这就是一次溃败一样,“丢盔弃甲”、重装部队损失严重等等。而这就让人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占据主动的俄军,为何要主动后撤呢?所谓的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指的是什么地方。
而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在未达成目标之前,俄军的这次“特别行动”不会如此结束。而第二阶段的短期目标更不可能是基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越来越多的消息被证实披露。俄军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第一、4月10日,俄军阵前换将,任命德沃尔尼科夫为“特别行动”为总指挥。很显然,第二阶段的展开被拉上日程,而且必有期待。
第二、原本出于基辅的俄军,用自己的行动在诉说着一切。
“基辅,轻轻的我走了;顿巴斯,轻轻的我来了!”
有时候,撤退不代表失败,而可能是正在走向胜利。俄军正在顿巴斯地区集结。另外,在鹰酱的卫星拍摄的图像下,还有十几公里的俄军钢铁洪流,也在往此处集结。
短时间内,顿巴斯地区内的俄军作战力量,有可能会达到15万人以上,装甲部队、火炮部队、以及众多的其他武装力量。他们不是来这里打“斗地主”,而可能真的是准备在这里,准备“斗地主”。
第三、4月12日,在奥地利有一个人叫内哈默。也许他觉得好久没有与普京“喝茶聊天”了,所以就在这一天,找他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
而就在两人刚做完“深度交流”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对外表示说:“嗨!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大毛说啦,无论你们怎么制裁,他都要解决顿巴斯冲突!”
虽然,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深度交流”,能被公布出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可以对外说的。这也就等于说,大毛找了一个传话筒,向那些需要这个消息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而这很重要!
如果结合上边的两条消息。无不充分预示着,顿巴斯之战势在必行。俄军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妥协,甚至让步。同时,也是在告诉那些人。“我就在这,想来的,都可以来!”
然而,无论他人是否要参与其中,都注定了顿巴斯之战,一定是激烈的一战。甚至可能远超外界的预期,而距离这一战的时间,应该不远了。
而与之相关的两个消息,也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个消息,乌克兰武装副司令被“斩首”,在俄军接连损失“大将”之后,俄军特种部队开始反击,开始主动出击。
据12日俄国防部消息,乌克兰极端武装“右区”的副司令博巴尼奇,在哈尔科夫,被俄军特种部队“斩首”。这是一位“狠角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博巴尼奇,2013年成为“右区”中的一员,六年之后担任该区副司令。曾经亲自主持下令,对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居民区进行炮击。这直接造成了大量的无辜平民丧生,而这其中还有儿童和妇女。
而就在双方摩拳擦掌的时刻,他被定点“清除”了。
这可能预示着,“斩首”行动,二毛做得初一,大毛也做得十五。而这条“大鱼”就是对乌军最有效的反击。同时,也预示着,俄军的尖端力量,已经进入顿巴斯战场,在限制乌军外部支援的情况,俄军开始清场、清人。
其目的,就是俄军已经准备“开餐”,顿巴斯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第二个消息,固守待援的顿巴斯乌军,开始陷入“绝望”。内部已经接近“弹尽粮绝”,而外部援军却还遥遥无期。主动发出的求救,等来的只有“嘟.嘟.嘟.”,无人应答。
就在4月12日,可能是忍不住内心煎熬的乌克兰海军陆战队第36旅,在“脸书”开始发泄自己内心的“委屈”。表示说,战局危急,伤亡近半,就连厨子和管弦乐队都不得不前往前线。
在这种情况下,等待他们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战死,要么被俘”。他们尝试过与军方领导沟通,但是再也“没有人愿意再与他们交流”。
总之,他们感到了“落寞”,感到了孤独。同时,大概还有些无奈、迷茫。要知道,早在四月初的时候,该旅503营的267名士兵,已经投降俄军。而他们还能支撑多久,靠什么支撑。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回答,而真正能回答他们的,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的内心。
在处于劣势的时候,坚守47天,是他们不够坚定,还是不够勇敢。
不,都不是!
而是,因为战争的程度,已经激烈到让乌军“乱了阵脚”的地步,再也无法顾及顿巴斯地区的所有乌军。
比如说,在困在亚速钢厂的“大鱼”,就让乌军损失了数架直升机,还有一艘货轮。然而无论多么努力的援助,最后都是枉然。很显然,二毛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总之,对于二毛而言,如36旅一般的前线部队,或许已经有很大比例,已经基本上“弹尽粮绝”。而未来,他们面临的局势可能将更加严峻。
而对于俄军而言,清场、清人、完成围困任务的俄军,基本上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时刻。可以说是,俄军对于顿巴斯势在必得。
但是,乌军是否真的会败呢?
这也未必见得如此,二毛可能会败,但是一旦他背后的“势力”,站出来硬挺的话,最终结果还未可知。如果说,现在的战争规模是“小战”的话,而等待其他势力参战后,将会爆发“中战”。
毕竟,就在4月9日,“金毛”首相访问基辅,身边便有来自SAS的士兵充当警卫。那么,他们是原本就在,还是临时过去的呢?
而与此同时,在4月12日,法国《费加罗报》,援引法国情报机构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称:“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英国特种空勤团(SAS)和美国的“三角洲部队便一直驻扎在乌克兰”。
具体背后隐含着什么,真的需要细细品味。乌军发动的“斩首”行动,“空袭大毛本土的石油基地”行动,到底是谁干的?
这场战争没有表面的那么简单!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谁也说不准,而真正受苦的是当地百姓,这是一定的。文/零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