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字发音一样,但偏旁不一样,寓意就有天壤之别。
你看,“禅”和“蝉”,前者象征和谐的恬静,后者则代表仲夏的聒噪。
今年一入夏,太平洋彼岸就迎来了后者,搞得整个美国“蝉意十足”。
Billions of periodical cicadas emerging out of the earth and overtaking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 rare spectacle has Americans in awe
数十亿只周期蝉破土而出,席卷美国东部。这番罕见的景象让美国人目瞪口呆。
这纯天然的“蝉音”可比《大话西游》里唐长老嘟囔的“禅音”难熬多了。
你以为耳背就能逃过制裁了吗?呵,天真!
助听器杀手
那么,这种“撼动美国”的生物到底能有什么名堂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它们。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前面说了,这群吵得美国措手不及的知了叫“周期蝉——periodical cicadas”,是个美洲品种。
美洲限定,中国稀少
别看这小东西看没多大,但在动物界也算相对长寿了,能活个17年。不光比中国常见的5龄蝉能活,甚至像猫、狗、兔子这些大点的牲口也耗不过它。
然而,活得长,未必活得光鲜。要知道,包括周期蝉在内的知了,童年时期都是漫长且黑暗的。
Periodical cicadas spend around 99.5% of their long lives underground in an immature state called a nymph. While underground the nymphs feed on xylem fluids from the roots of deciduous forest trees .
周期蝉一生中99.5%的时间,都是以一种叫“若虫”的未成熟状态或在地下,以吸吮落叶林根部的木质部汁液为生。
They emerge out of the earth at same time every seventeen years to mate.
每17年,他们就会为了交配而同一时间如约破土而至。
可以说,每17年美国人民都会被“搞对象”的周期蝉组团闹腾一次,只不过次的蝉可能是“婴儿潮”那届的,数量比较庞大,更闹腾。
但是,这种“绿色无公害”的噪音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蝉这种动物实在太悲催了:
A fully grown cicada will only live four to six weeks, though, after being underground for 17 years.
尽管之前在地下蛰伏了17年,一直完全成熟的只能活四到六周。
童年“黯淡”不说,好不容易从土里钻出来,却只有个把月活头。而且,还肩负着艰巨的任务——生娃。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蝉的一生,除了像“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这些个高大上的成语,还有一个比较缺德但又十分贴切的表述——“见光死”。
昔日吵翻天,今日盘中餐
就算只能活1个月不到,但也架不住它们不分昼夜地噪音扰民。
而且,它们毫无“公德”可言,都是随意便溺的“屑”:行人走到树下,可能还会被滋一脸尿。
夏日常见的“木漏日の雨”
更可气的是,那些鸟平日扑腾得那么欢实,跟猛禽似的,到了关键时刻,一个顶用的都没有。再怎么吃,知了依旧密密麻麻地趴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行吧,既然鸟指望不上了,咱们人也就别愣着了!
为了号召人民一起克服心理阴影、甩开腮帮子开造,什么昆虫学家、饭馆大厨,都纷纷上了电视,到处吆喝。
“蝉它看着让人不爽,实际很有营养!”
“可口又香脆,啥菜都能配,野炊来一嘴,绿色又美味”。
说一千,道一万,这么一通劝,精华凝结成了四个字:“吃就对了”。
话说回来了,吃个蝉怎么就那么费劲呢?
记得西游记里,唐僧的人设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至于这个“金蝉子”是何意,不同的人解释也不一样。
Q:何为“金蝉子”?
【普通青年】
蝉的脱壳变身是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金蝉子”便是“金蝉脱壳”——通过蜕变而修得的不朽金身。
【吃货青年】
“金蝉”就是蝉的幼虫——不会飞,爬上树的,又叫“蝉猴”,炸着吃味道可香了,唐僧的前世叫“金蝉子”,说明他肉好吃......
是怎么看都是“吃货青年”悟得比较通透。
蝉,尤其是“蝉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贵客,炸的、烤的,甚至剁巴剁巴还能包进饺子馅。
不难想象,如果美国的蝉灾闹在了中国,众多老饕怕不是连鼻涕泡都能给乐出来。
但现实比较残酷,大家只能看着电视里成堆的“花旗蝉”,带着由衷的惋惜感叹一句:“这帮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蝉”也不能随便往嘴里放
我们对蝉的认知,大多都集中在“一看像苍蝇、一叫大动静”的知了上面。
而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虫子,光看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得到,它们的名字里面居然也带个“蝉”。
它长啥样呢?
前方高能预警,现在关还来得及!!!
到时候膈应到了或吓着了,休怪咱言之不预~
......
......
......
......
......
......
就是它。
看着跟扑棱蛾子似的,穿得还挺骚气,但说它“漂亮的”人没有几个。
有人管它叫“花姑娘”、“花蹦蹦”,也有人管它叫“花大姐”——瓢虫哭晕在了厕所:“我怎么跟这么个寒碜的倒霉玩意儿同一个小名......”
这个生物,中文的学名叫做“斑衣蜡蝉”,英文叫“spotted lantern fly”。
“spotted”在这里是个形容词,意思是“有斑点的”;
“lanternfly”不是“灯笼苍蝇”,而是“蜡蝉”的意思。
别看名字里都带“蝉”,但“蜡蝉”和“蝉”并不是一个科的生物。不过据说,这种东西居然和“正经蝉”一样,也是可以吃的......
副主任医师应该不会坑咱们,但鉴于它的卖相,以及“香”这事儿主观性太强了,我们还是别往嘴里放了。
当然,形状“正常”的蝉咱们也不能随便往嘴里放,尤其是这种材质的,哪怕做工再精美,也要离嘴远点。
玉蝉
因为,这种玉蝉是在入殓时,死者含在嘴里的葬物,又名“含蝉”。
自古以来,大家都把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此外,蝉还代表高洁,《史记·屈原传》里就提到了,“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
所以把玉蝉含在嘴里,就寓意着“人虽死,但高洁的精神和灵魂不灭,还有机会重生”。
人没死,把玉蝉含嘴里,一来不吉利,二来它硌牙。
有首歌这么唱得来着:“七岁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
但事实证明,手中的这只蝉,生命已经接近了终点,很难看到季节再度变换。
和西瓜、蒲扇一样,蝉鸣成为了夏天的符号,但我们走在“知了~”、“伏天~”不绝于耳的树荫下,或许不会料到,这份在夏日伴随我们的聒噪,竟然是蝉的一曲绝唱。
在土里埋了大半辈子,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沐浴在日月的光辉之下,然后再安然地重归尘土——这个生命的历程颇似中国古人的一种心态:
【英文】If one hears the true Way in the morning, one would not regret dying the same evening
【文言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白话文】如果早晨能够了解人生道理,晚上便死了,也没什么关系。
——《论语》(中英双语·诵读版)
在破土见到光的那一刻,这辈子就很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