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无论遇见谁,都是命中该出现的人;无论你经历过什么,都躲不掉,绕不开。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应该走的路,也是注定要抵达的远方。
人这一辈子,几十年而已,想开了,也就那么回事。想不开,痛苦的是自己,别人也不会同情你,只是看你的笑话,仅此而已。
世上没有想不通的事情,只有看不透的心。不如心胸豁达,包容万物,做真实的自己,哪怕我行我素,也是快乐。
当你想开了,心胸就豁然开朗了,福气就来了。命里有一尺,难求一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个人什么样子的命运,冥冥之中都有老天爷的安排。
人活一辈子,是一场修行,懂得沉默寡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言多必失,话说得越多,就越容易得罪别人;言过必伤,话说得太过分,就会伤害到别人。很多没有意义的话,我们没有必要说出口来,否则就会累人累己。
要知道,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不是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要参与,也不是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去批评,更不是每一个对话我们都要去插嘴。
“说话,是一种修养;适度说话,才是好的修养。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自己都要在心里心中有数。”
把握好自己的度,和不同的人说话更要注意身份:和长辈说话要尊敬,和上司说话要谦逊,和朋友说话要友善,和异性说话要稳重。
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把口无遮拦当作是口直心快,把无知当作自己的个性。自己说出来的话,自己爽快了,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别人。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容易说出伤人的话,这些话往往都会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当自己冷静之后才知道,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
“话,不要说得太满,要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你就成了没有信用的人;不要轻易恶语相向,一旦伤人的话说出了口,两个人的关系就会产生无法弥补的裂痕。”
人生在世,与其多嘴多舌,不如沉默寡言。有些事情,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没有必要说破。一旦说破了,断了别人的后路,也失去了转圜的余地。
人生在世,沉默是金,凡尘俗世,生而为人,我们都是这天地间的一个过客,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平凡地活着。
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很多事情的发生都不是自己能够阻挡的。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没有必要事事都掺和,而别人的苦难,我们也不必太过伤怀。
“很多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拯救世界,于是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殊不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指手画脚,得罪了别人,也让自己心累。”
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逞英雄,出风头。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其实背后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自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去对别人大呼小叫,就去建议别人这个那个,那么别人非但不会领你的情,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
沉默,有时候才是最好的选择。沉默是金,对待事情不乱发表意见,对待别人不乱发表建议。少说闲话,少管闲事,才是人生智慧的选择。
为人处世,看破不说破,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很多人的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当我们看到了之后,不要轻易说破,一旦说破,平衡就会被打破。
很多时候,家人为了让我们安心,总会欺骗我们说他们过得很好;朋友为了让我们放心,总会欺骗我们说他们一切都好……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这些话都是在安慰我们。但是,如果自己的生活安稳前行,如果自己的人生没有被打扰,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拆穿这些善意的谎言。”
看惯了人情冷暖,看淡了世态炎凉,我们才发现,原来有真正关心我们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们要懂得好好去维护,有些事情别去说破,别让彼此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装糊涂,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刨根问底,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要说透说白。有时候,装装傻,做人留一面,日后好相见,让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进退自如。
学会闭嘴,是生活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烦恼,总有很多不顺让我们生气,让我们的情绪接近崩溃的边缘。
而人在生气的时候,就最容易说出伤人的话。这些话也未必是自己的本意,不过是自己过过嘴瘾罢了。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伤人的话一旦出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
“话,人人都会说,却不是人人都懂得闭嘴。有时候,闭嘴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太过唠叨,反而会把事情越说越乱,人心也被说得越来越烦了。”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
学会沉默,学会闭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少说话,少管闲事,也就能少得罪别人;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耐心,生活也就多一点安稳。
有人说,人间就是一个剧场,我们都是剧场里形形色色的演员,自己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多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自己。
在滚滚社会洪流中,或许我们早已把自己的内心扔到一边,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我想这本《次第花开》正是打开我们心灵的一本疗伤之书,让我们变得随喜,通透,不再执念,洒脱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其实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其实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伤而已!——次第花开, 希阿荣博堪布。
人这一辈子活着真不容易,做不完的事,赚不完的钱,操不完的心,吃不完的苦。没日没夜,没完没了,劳心劳力,累死累活,到头来,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能带走什么?
人活着,不是不要努力,不要奋斗,不要追求,而是凡事都要有度、有道,活得清醒,活得明白。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妄的,一定要明白。
一辈子,无论你拥有多少东西,但只有一样东西永远是属于自己的,那就是灵魂,这是最宝贵、最真实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被人夺走。
除此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身外之物,更别说功名利禄,金银财宝这些物质的东西,就是你认为最重要的家庭、亲情、子孙、健康都是暂时以一定的名义寄居在你的名下,时间一到,所有的这些都会远离你而去。唯有灵魂在深处,永远跟随着,不离不弃。
人为什么会有痛苦?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灵魂,因为灵魂承载着太多的东西,转不动,许多愁。
金钱、财富、名利、欲望、贪婪、情感等等许多属于身外的,假大空的,徒有虚名的东西在羁绊着人的灵魂,让人欲罢不能,寝食难安。
而灵魂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唯有失去生命,寻找灵魂的那一刻才会顿悟,灵魂才是自己真实的东西。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人为了摆脱灵魂的痛苦,都非常重视灵魂的修行。
灵魂又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就比如良知、行善、爱心、积德、宽容、思过等正能量的元素都是灵魂的载体,这是自己高贵的灵魂!
反之,也有一种罪恶的灵魂。违法犯罪,践踏道德,泯灭人性的杀戮,有此莫不是。无论是高贵的灵魂还是罪恶的灵魂都将如影随形,伴随着人。
高贵的灵魂得到的是福报,罪恶的灵魂得到的是恶报。这是人世间的道理,是宇宙的法则。人活着应当修行最高贵的灵魂,才不失人生的真谛。
无论你是谁,在为人处事上都可摸着自己的良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如做官的是否贪赃枉法、坑害百姓,经商的是否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做医生的是否仁心仁爱、祸害病患等等。
古人说,头上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切都善恶有报,一点误差都没有。近年来的扫黑除恶,反腐风暴让许多黑恶势力和官员绳之以法,这还只是见得到的例证,但还有许多隐形的罪恶未显现,那也一定会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折磨着。
人有没有灵魂?有人是不信的,只信奉活着就是吃喝玩乐,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为所欲为,以致滥情、滥杀、滥耗、仇恨等等一些负能量充斥灵魂,扼杀灵魂,行尸走肉的活着。
灵魂的存在,自古从来都是深受人们信奉,并相信是与生俱来、不生不灭的,附着人的躯体上,当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为了证明其存在,科学家曾做过实验,发现人死亡的刹那瞬间体重明显少了重量(通常说是21克多),而对动物狗的死亡实验却没有少重量,说明动物是没有灵魂的。
有报告说,许多具有濒死体验经历又复活的人说到,体验到了自己灵魂离开肉体飘向高处,观看自己位于手术台上的肉体,体验到了快乐和欣喜,穿过一条隧道,看到了隧道尽头的白光,在隧道的尽头看见了自己的亲人和祖先。接着突然间又被拉了回来,在病房里醒来,这就是所说的濒死体验。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与肉体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肉体只关注吃喝玩乐,而灵魂关注的是更高尚的东西。
柏拉图从道德论的角度说明了灵魂不朽。他认为,事物有善恶之分,美德有助于灵魂的永生,恶行会侵蚀并毁坏灵魂,但不能毁灭灵魂,显然灵魂就是永恒不朽的。
在许多宗教看来,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一旦与肉体分离了,人就死亡,人的肉体交还大地,灵魂将接受最高神的审判,并分别判定是入天堂还是下地狱。
科学、哲学、宗教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表明着灵魂的存在,这一神秘而深奥的东西没有人见过,没有人能拿出确切实物让人见证相信。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信仰,否则,就不存在对灵魂的信与不信的争论。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人生的价值不是地位的高低,而是灵魂圆满。
在关注灵魂上,前贤与大师都有过最深刻的说道,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真正的幸福是灵魂的圆满,并为此而需终身修行。
生活的层次有三个方面,最低层次的是物质生活,这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追求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其次是精神生活,追求高雅快乐的生活,最高层次是灵魂生活,追求人生的终极问题。
聪明的人,不是处处和命运作对,而是顺着命运的方向,坚持努力,把命运推向新的高度,这样的人,才真正好命。
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事情,看不开只能让自己是痛苦,只有看得开,才能够获得真实的快乐。
改变不了的事情,不要自行徒增烦恼,学会看淡世事,学会想开,福气自然就来了。思虑多了,生活也复杂了,整个人都会显得疲惫不堪。
总在怨天尤人,愁肠百结,苦楚都挂在脸上,困难自然也找上门来了。生活从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产生点烦心事,不可避免也无需担心。
想不开的人,往往是在给自己设下陷阱,放不下过去的人或事,孤身一人漂泊在过去,走不出来,就只好一人承受。
遇事想开一些,看淡一点,过好每一天的幸福,经营好每一天的美好。保持自己的心情愉悦,想开了,烦恼就随之而去了,想开了,福气就如期而至了。
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烦恼。人,不能想太多,想多了人遭罪;心,不能装太多,装多了会疲惫。有些事,轻轻的放下,你未必也就不是轻松。有些小事,想多了也就变成大事。
人重累人,心重累心,做人要放轻松。要想活得快乐,就得学会简单;要想活得幸福,就得学会知足。
那些感觉活着累的人,其实是因为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勉强自己,过分为难自己导致的。人生很短,我们总要为自己活一次。你可以不富有,但是一定要记着让自己快乐。
总有些东西,你无法得到;总有些事情,你无法做到;总有些遗憾,会留在心里;总有些烦恼,会甩不掉。
学会认命,就不会执着,就能坦然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得不到东西,就不会强求;让自己烦恼的事,就可以想开,放下。
想开了,就会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懂得了顺从命运的安排,不强求,不执着。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凡事都看透彻一些,那么开心的事情就会多很多。
心态,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它比智慧更有力量,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调节心态,事情就顺了。想开了,稳住心态,福气就来了。
正所谓:“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当你遇事不慌,稳住心态,宠辱不惊,平心静气地面对一切。你会发现,生活中大多数难题早已迎刃而解,自己的福气也越来越深。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所有的节奏变得很“快”,本该是享受童年的年纪,却被迫奔波于各种补习班,有着堪比成年人的压力。
本应该是先认识,再了解然后确定关系,但却变成了直接确定关系,缺少了本该有的步骤,人们快速开始,也快速结束。
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他们一时半会儿无法停下来享受一种“慢生活”带来的快乐,例如好好地爱一个人,例如仔细品味每一段风景。
我们不顾一切地朝前走着,却忘了最开始是因为什么而走,我们行色匆匆,却忘记了我们更应该走好脚下的每一条路。
美好的风景,有趣的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我们不应该迷失自我。因此,真正富贵的女人,往往喜欢“三慢”,因为越慢,“福气”越多。
让情绪慢一点,不要急躁,稳中求进。人最怕的就是被情绪支配自己的生活,因为人一旦急躁起来,所有的事情就会乱了节奏,那么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没有章法,变得乱七八糟。
《一生的资本》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解读情绪的:“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当我们情绪化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始终存在,我们再着急也没有用,反而会让这个问题被恶化,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相反,当我们尝试着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会发现很多棘手的问题,也开始有了解决的办法。
很多事情都是慢慢来才最有效果,所以,当我们能够支配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所有的难题。
让人生慢一点,不要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初心《猴子摘玉米》的故事想必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它讲的是一个猴子下山摘玉米,经过努力菜了很多,后来看到狗熊吃蜂蜜觉得很香甜,于是就把玉米全扔了,捧了一罐蜂蜜。
再往前走,又看到有的动物吃水蜜桃,于是它又把蜂蜜扔了换成水蜜桃;又往前走,它看到了西瓜,觉得很解渴,于是就把水蜜桃换成了大大的西瓜。
后来,它走着走着又看到了路边的芝麻,它想要捡起芝麻,结果不小心把西瓜打碎了,等到天黑了也还是一无所获。
一开始我们想着自己要去做什么,但是走着走着我们就会被别人影响,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到最后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忙活了半天,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电影《乌合之众》里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们总是在意自己有没有跟随主流,可是当我们开始模仿别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忘了自己最开始想要做的是什么了。
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生活,得保持自己的初心,才能够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让生活慢一点,不要被欲望束缚,要学会享受当下
陈数第一次接触到断舍离是在2014年的时候,她通过读《断舍离》这本书,明白了人生不应该被那些物质的欲望所束缚,要不断地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才能够容纳新的东西。可是对于陈数来说,那段时间困扰她的,不只是物质,还对于未来的迷茫。
曾有一段时间,她接了很多戏,每天的档期都安排得很满,在别人看来,陈数得到了很多人都羡慕的光环和荣耀,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次忙碌的背后内心到底充斥着一种怎样的恐慌。
每个荧幕上经得起推敲的角色,都需要演员把自己的能量、内在修养和积累,甚至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投入进去。所以陈数说,每完成一个角色,对于她来说都是一次自身不断地被掏空。
假如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哪还有时间精力去调整自己的状态?于是,陈数选择让自己停下来,慢下来,去看书,去旅游,去练瑜伽,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地发呆。
陈数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去按照自己的心跳节奏去生活,去慢慢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去修身养性。
活在当下才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慢下来,让欲望得到简化,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美好的人生。
有人说:“少即是多。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不够,于是不断地从外面抓取。结果,却让自己疲于奔命,被欲望所奴役。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懂得了取舍,不再浪费时间,去追求那些无益于自己生命的东西了。《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这也想做,那也想做。
结果,往往是什么也做不成。为何呢?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十分的精力分散开来,就很容易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杂而不精,不如精通一门。只有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一点上,才更容易取得成绩。身处花花世界,最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
此时,如果定力不够,就很可能会被杂七杂八的事情,扰乱了心神,迷失了本心。只有稳得住,过滤掉无用的杂事,才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只有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琐事所迷惑,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生活中,有些人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却总是热衷于去插手“别人家的事”。结果“费力不讨好”。
对于别人的“闲事”,少一点热衷,多一点“冷淡”,把别人的事情,还给别人,是一份自觉,也能为自己“养精神”。
泰戈尔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内心富足的人,不但不会害怕与自己相处,反而还会享受孤独。
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内心匮乏的人,企图融入集体,来化解“孤独”,最终却是加剧了“孤独”。
一个人,如果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那么,又如何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呢?很多时候,我们害怕与自己相处,于是,便急迫地扎入人群,来逃避自己。
那么,我们为何会害怕与自己相处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自身的“不足。”为了逃避“不足”,我们便干脆逃避与自己相处。
一个人的不足之处,不是说不去看,便不会对他的生活与工作造成影响。掩耳盗铃,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一个人,只有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多是由于“多开口”。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小僧与一位书生在同一条船上,书生高谈阔论,小僧心生敬畏,蜷缩着身体聆听。
听着听着,小僧便觉得不对劲了,于是便问道:“请问相公,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书生回答:“自然是两个人。小僧又问道:“那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书生答:“自然是一个人。”小僧听后,笑道:“这样的话,就且让小僧伸伸脚吧。”
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如果贪图一时口舌之快,很可能轻则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重则会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次,有人对孔子说:“冉庸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辩。”孔子回答:“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与人辩论,常常会招人厌恶。我不知他是否仁德,但是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老子说:“大辩若讷。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木讷。因为他们知道,与人辩论,只会招来各种纠纷;保持沉默,才能还自己的生活,一片静静。
林语堂说:“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生活中,总会有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来干扰我们的判断。
如果我们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容易耽误了紧急的、重要的事情。只有学会做减法,理清主次,才能轻装上路,行稳致远。
很喜欢这么一句话:“这世间唯一可以救你的,莫过于口袋当中的钱。钱这种东西,其实特别低俗,不仅会让人成为守财奴,还会束缚人之一生。但是,我们偏偏难以拒绝这低俗的钱。
对于“钱财”二字,有太多的人,口头上满是嫌弃,生怕钱财玷污了他们的灵魂一般。只不过,他的行动又很真实,每天的首要目标就是赚钱。
我们都会感慨,这些人怎么如此“口是心非”呢?为什么他们既讨厌钱财,又为了钱财而一生拼命呢?
有哲学家这么说过,所有的物质,都是生存下去的基础。人类虽然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可所有的精神追求都少不了物质钱财的铺垫。
你希望追求诗和远方的生活,那你需要用到钱;你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你需要用到钱;你希望活得舒服一点,那你也需要用到钱。
在这个世上,除了死亡无法用钱财来解决,其他所有的事儿,都可以用钱财轻松搞定。
人,还是活得真实一点比较好。人生不顺之时,唯有默默攒钱,才是你的天道。钱财,就是普通人一生的追求。
从孩子进入到幼儿园开始,“金钱”的观念就铭刻于他们的脑海当中了。因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家境,那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根源,就是金钱资产。
有些孩子家境不错,自然坐着豪车上学放学,活在了甜蜜的生活当中。而有些孩子家境一般,自然就只能吃得差,住得差,也被人瞧不起。没办法,这是世道之现实。
看到自己的家庭比较差,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努力读书,勤奋学习,考上重点大学,从而找到好的工作,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学生夜以继日地学习,有多少学生为了一份工作而争破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赚钱。
也许,我们会说他们没有更大的格局,会说他们没有更为长远的眼界。可在这个社会,你没有钱,也许你连做点事业都成问题。所以说,不是他们没有格局,而是钱财的作用,是很多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出了社会,普通人要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到了中晚年,又要准备养老。这一切的一切,都跟钱财有关。所以,现代人的幸福,源于钱财。而他们的烦恼,也源于钱财。钱财,让你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前段时间,见到过这么一个案例。
一位有钱的老板,带着一位比较青涩的年轻人去谈生意,做业务。有个客户就疑惑,你之前的秘书那么好,怎么就辞退了呢?为什么找这么一个年轻人来当秘书呢?这位老板也没有实话实说,只是客套了几句罢了。
真实的情况是,这老板的孩子,刚从国外读完大学,毕业回国。由于内卷加剧,找不到高薪的工作,所以身为老板的他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希望他好好磨砺,未来接自己的生意。
钱财,会决定人之命运。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拥抱过这个偌大的世界,有些人没找到工作就吃不上饭了。而有些人,本就含着金汤匙出生,再怎么一般也能身家过亿。这,就是命运的差距。
身为普通人,我们的任务,除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就是要让后代活得有尊严一些。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有钱家庭和没钱家庭,就一清二楚了。有钱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为了生活而担忧,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而后者,根本没得选,连结婚生子都做不到。现实最为残酷的地方,就在于每个家庭“钱财”的差距,那是很难弥补的。
做人,静而不争,闷声发财。如果我们只是普通人,既没有富贵的父母,也没有深厚的背景,那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闷声发财。
在外面赚钱的时候,不要过分声张,只需要默默做事就好。能赚多少,就赚多少。反正钱财的数量越多,那你就越有生活的底气。
人,为什么可以做到“静而不争”呢?因为你不需要争,早已有了可以生存下去的钱财资产。而那些心态暴躁的人,往往在钱财方面,是有所缺乏的。
有一位被大公司辞退的员工,四十多岁了,但他就是不急着找工作,而是选择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书法绘画,如今都过着提笔练字的生活。他的一些朋友都疑惑,你怎么如此悠闲呢?不急着出去找工作吗?
这位中年人是这么说的:“我一无债务,二无过重的生活负担,有房可住,也有百万存款,暂时可以过点自己喜欢的生活了。更何况,平时在网络上接点单子,日常就练练书法,不也很惬意嘛。”
其实,生活的选择权,不是在人的手上,而是在钱财那里。你有多少钱,就能过上多惬意的生活,就能过多好的日子。一切,都是“钱”说了算。所以说,好好攒钱,自信生活,才是天道。
生活中,要是被人夸这么一句,相信各位都会生欢喜之心。毕竟“贵气”这东西,千金难买、机遇难求。每个人都不甘平庸,渴望有大富大贵之命,能够光宗耀祖,名利双收。
可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的:“富贵世人皆欲,福禄不可强求”。富贵这事强求不来,福禄之事也是随缘增减,不是你想要就能拥有的东西。
我们平常人夸人有贵气,有些是阿谀奉承,为讨得对方欢心,随口一说,但更多的是从对方给人的感觉上来判断的。比如:举止娴雅、目光自信、谈吐不凡、气质高冷等。
仔细总结一下,你会发现这些特征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养成的。也就是说,所谓“贵气”是从内而外散发的魅力,是一个人的涵养。
国学大师南怀瑾,便是公认的有贵气之人。在他看来,一个人有没有贵气,一看便知。大师曾根据曾子的一句话,讲解了“三贵之道”。 各位不妨看看,你身上拥有几种贵气呢?
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何为“动容貌”?是指人的容貌在一动一静中,会彰显出内心的涵养。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便可以避开别人的粗暴和轻慢。
在南怀瑾大师看来,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从这点上说,就算你天生缺乏贵气,通过后天的修养也可以慢慢培育出贵气。
“动容貌”的贵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在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上。这里的第一印象,便是仪容仪表。
不仅包括你一举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还有穿着搭配、行为举止等一切体现气质的形象。生活中,有些人,一眼看上去便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注重管理自己的形象。
他们的穿搭大气优雅,从不迎合低俗异类、博取关注。行为举止得体,我想各位都没有见过一个有贵气的人,上蹿下跳、粗鲁无礼的模样吧。
这一点,我们的先德孔子便是典范。孔子在出门之前,对自己的要求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想一下,一个人出门就像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就像承当大祭典一样庄严。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其外在形象必定得体,也就是有了“动容貌”之贵了。
“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即神情,“正颜色”则是对人的态度。一个人内心所想的事,会不知不觉表露在脸上。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54%,比如:当你回答一个人的问题时,你是面带微笑,还是板着脸,都透露出你对提问之人的态度。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来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来的是思想的本质。
面孔能传达的信息,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他的脸上是什么表情,眼神在看哪里,目光是否呆滞等都可以从中透露出对方的某些信息。
但在国学大师南怀瑾看来,“正颜色,斯近信矣。”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社会上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
也就是说,你对他人的态度,体现了你的人品和教养。教养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如果一个人表面看起来是谦谦君子、温和有礼,但转身却对他人爱答不理、冷眼相待,这是“伪君子”。
真正有贵气之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平视,是尊重。无论是亲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他们始终保持着心中的温暖和善意,以礼相待,这就是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正颜色。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在南怀瑾大师看来,“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步,当然就“远鄙倍”了。
简单点说,一个有贵气之人,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讲究方式方法。往往可以远离鄙陋,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古至今,说话一直是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能够讲究说话之道的人,往往是高情商的表现。
比如:两个年轻人应邀去同一家公司面试,因为面试时间定在早上七点,大家都略显疲惫。当年轻人走进面试房间时,面试官都会礼貌的说一声“早”。
其中,一个年轻人回答:“早”,算是礼貌的回复。但另一个人年轻人回答的是:“早上好,您这么早到公司来面试我,真是麻烦您了。不用说面试结果,大家都可想而知了。
其实,“会说话”不是说你的嘴巴有多么能说会道。最重要的是,你所说的话,得让人舒服,得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感受。这样善用同理心所说的话,往往让人亲切,这就是“正辞气”。
综上所述,一个有贵气之人,仪态端庄、待人和蔼、言辞有度。这样的人,与其相谈甚欢、久处亦不累。他的文化高度和灵魂温度成正比,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学识修养,是真正的贵气之人。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段情感。如果总陷在一段情感中走不出来,会让自己过得不快乐。
人生短短几十年,别让自己被情所困,尝尽孤单、寂寞的滋味。对过往,学会看开、放下,你才能真正开启新的人生。
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淡然活着。真正好命的人,活得很寡淡,从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是,知道这世间有太多的纷纷扰扰,其实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人情世故的成熟,往往都是从降低期待开始的。”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很多人会逐渐发现现实的残酷与无情。努力生活并不一定会有回报,所谓的如愿以偿通常是少数情况。
成年人的世界,鲜有童话般的完美结局。不是所有的遇见,都是欢愉;也非所有的期盼,都有惊喜。长大的实质,是一个逐渐降低对他人期待的过程。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间失格》里说:“倘若没有过度的欢喜,便没有极度的悲伤。”不管是人或是事,往往你期待越高,落空的时候,就越失落。
有这样一种说法,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你就会发现事情的结果反而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就像商店的抽奖活动,如果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游戏,抽到奖品固然是好事,没抽到也无伤大雅。无论抽到哪样奖品都高于自己的期待,带来的愉悦感自然成倍增长。但如果一开始便雄心勃勃想要抽中大奖,那么大概率会败兴而归。
不劳而获的事情太过稀少,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减少面对结果时的落差。过多的期待,有时候反而是伤害自己的武器。
余光中说: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平白对未来期待过高,那么等那天来临时,往往面对的就是巨大的心里委屈。只有减少对别人、对结果、对外在一切的期待,才不会去幻想、去执着、去强求,如此,才能怡然自得地过好每一天。
不对他人期待太多,‘最容易让人感到温暖和惊喜的都是陌生人,因为对他们没有期望;别对他人抱有太大期待,最容易让人感到悲哀和心寒的,是亲近的人,因为你爱他们。
当我们有了太多期待,便会诞生更多的欲望。小时候期待着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每一个愿望,但更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
才发现原来父母也并不是无所不能;待到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后,期待着自己的儿女成为尖子,才发现站在金字塔尖的永远是极少数人。
然而,父母也许无法做到有求必应,但相信他们当年给予你的,一定是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条件,孩子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飞黄腾达,但一生平安顺遂才更加重要不是吗?
“天不遂人愿,事难从人心。”适当放低期待,生活就会温柔以待。佛家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生活的主旋律永远都是遗憾,我们无法改变它,就改变自己。
戒掉敏感,降低期待。过高的期望,会让人产生很多没必要的敏感情绪。即使把生活视为一场游戏,也会有出现错误的时候,不可能按想象中的样子发展。降低对他人的期待,增强钝感,才能处变不惊,淡然面对。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一书中说:“每个人在本质上过的都是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是你的心在感受什么。”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圆,圆与圆之间也许会有交集,却很难能让别人完全把你放在里面。
我们既无法控制别人的言行,也不可能让他人以我们为中心,能做的只有管好自己,以诚相待。心不纠结心逍遥,自在人间自在客。
永远相信自己,复旦才女陈果说过:“人如果真有一个白头到老的终身伴侣,那就是我们自己。”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社交,自己的世界,没有人会整天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如果身边真的存在无事献殷勤而不求回报的人,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说到底,遇到困难靠自己解决才是本事;想要的未来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去构筑。
人生就是这样,路要自己一步步走,生活要自己一点点过。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才不怕心无所依。凡靠己身,才能不断成长,坦然面对人生。
长大就是一个逐渐降低自身期待值的过程,越早懂得,就越能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去迎接生活的洗礼。愿你我皆能降低不必要的期待,找到生命的真谛,回归生活。
席慕蓉在《成长的痕迹》中写道:“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喜欢自己,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
如果,人活一世,总是计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内心就会惶惶不安。总是想完成他人的梦想,满足他人的期待,在这样的人生路线上会迷失自己。
真正好命的人,淡然活于世间,不为博得所有人的好感而活着。懂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想做的事情。不必想太多,忠于自己内心,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地感同身受,你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可能被所有的人理解。不管所有的嘲笑与质疑,更坚定信念,坚信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路上,想要做到人生无悔,就要按自己规划的路线走一遭。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不会白活一场。过去的事,既往不咎。人生路上,成功、失败,终究会成为过去,活着就要学会向前看。
或许,曾经遭受到太多的苦难,也经历过很多的不公平,但只有让过去真正地成为过去,才会有新的开始。
如果,总是纠结在往事中,非得讨要个说法,固执地不肯翻篇,那么人生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往事中。
人生会经历很多“烂事”,遇到很多“烂人”,与其费尽心力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去纠正过去的事,不如干脆果断地与其告别,踏上一段崭新的旅途。
故事,如果注定是一个悲剧,那么就快速地给其画上一个句号。真正好命的人,活得很寡淡,无论过去是好是坏,他都会与它们挥手告别。
有些事情想得再多,也没有办法从头来过。如果总是让自己生活在后悔和遗憾里,那么在未来,会收获更加悲惨的命运。及时止损,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解脱。时间会消化掉所有的悲伤,过去的事,就看淡吧。
真正好命的人,活得“很寡”,早已学会了与自己和解,看淡了得失。古语有云:“寡言养气,寡视养聪,寡德养性。”
人生路上,请让自己活得简单一些,少一些欲望,学会给自己减负,让自己拥有更简单舒适的生活。
“寡淡”处世,不过分留恋已逝的情感。活在当下,珍惜陪在自己身边的人。往后余生,为自己而活着,不必太担忧他人的看法。不要总活在过去,学会挥手与往事告别。
别让自己总是活在后悔和遗憾中,随时调整心态,好好生活。得失,都是人世间的常态,学会放下,才能有更潇洒的人生。
共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