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狙击手,有哪些比较自由的二战相关游戏推荐?
说一些新发行和即将发行的二战游戏,且自由度比较高的:
黄铜旅(Brass Brigade)已发行,卡通向射击游戏。
玩家评价是特别好评, 5个历史国家,目前16个战斗场景,全沙盒模式,定制AI士兵,可以使用多个兵种。
游击队1941(Partisans 1941)预计2020年秋季发行,潜入类游戏。
可以看作是苏军版的盟军敢死队,但是加上了策略经营元素:
收集在敌人那里缴获的各种物资,强化游击队。
不是线性任务,玩家可以自由选择先执行哪个任务;
玩家可以解锁各种不同技能的游击队员,自由安排哪些人上场执行任务。
驱逐舰:潜艇猎手(Destroyer: The U-Boat Hunter)预计2021年秋季发行,海战类游戏。
类似与《猎杀潜航2》一起发行的《驱逐舰指挥官》,玩家在动态的海域上采取不同策略打击潜艇,护航舰队。
海上战争(War on the Sea)发行时间待定,海战类游戏。
类似前作《冰冷水域》。
及时海战,战区动态战役。
指挥50多种舰船,还可以指挥海军的战机。
伊尔-2:坦克兵(IL2:Crewman)发行时间待定,坦克射击游戏。
叫伊尔-2是因为是伊尔-2系列的制作公司做的。
游戏野心很大,把苏德战争中各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内外结构都做出来,还有各个战场的巨大地图。
动态战役类似伊尔-2的生涯模式,其实目前《伊尔-2:斯大林格勒之战》里已经有简单的坦克战模式了。
就是这个简单的坦克战模式,恐怕也比战争雷霆和坦克世界里复杂。
有些今年出了DLC的旧游戏姑且也算,比如:
钢铁之师:芬兰的命运(Steel Division 2 - The Fate of Finland)即时战略游戏。
表现1944年苏军反攻,迫使芬兰推出战争的战役。
地点为苏芬边境的卡累利阿地峡。
新加6个师的番号组建玩家的卡牌组。
苏军北方战线上的一些老式武器,以及芬兰手头的万国牌武器。
战斗命令:红色铁流(Order of Battle: Red Steel)回合制策略游戏,本体免费,DLC收费。
表现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苏德的一系列作战,一直到斯大林格勒大反攻和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等等。
有些有几年历史的游戏我也懒得提了,浪费玩家时间看这些我曾经提过,又被某些人颠倒一下顺序继续提的游戏,怪不好意思的。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捷克的VZ24比利时的FN24?
谢邀!
咱们先通过一组图来看看中正式步枪、Vz-24、FN-30、Kar98k毛瑟步枪。(图片枪支顺序就是中正式步枪、Vz-24、FN-30、Kar98k毛瑟步枪)
中正式步枪是1935年9月从河南省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步枪,口径是7.92;捷克VZ24是1924年在斯柯达炼钢厂生产的毛瑟短型步枪,口径是7.92;Vz-24步枪是通过德国人在一战后通过毛瑟M1898步枪基础进行设计,在功能跟样式上跟M1898有很多相似之处。FN30步枪是1980年由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生产的7.62毫米口径步枪,它的优点是结构结实,射击精度高。德国毛瑟98K比较有名,1898二战时期,德国军队装备的7.92毫米口径制式步枪。以上四款枪长都是1110毫米,枪托、枪机、保险基本都是一样的。
介绍完了中正式和它的表兄弟们,我们再来分析下它们是如何分辨的,通过战争影视剧大家都看过毛瑟枪、三八大盖这些枪支模型。这些都是模仿德国的毛瑟98,通过它的设计生产时间就知道,它才是这些表兄弟里的老大哥,中正式步枪、Vz-24、FN-30、都是模仿的98式步枪。
1914年一战爆发,毛瑟98式步枪成为德军的标准装备,在二战中毛瑟98作为标配,工厂制造出大量的毛瑟98,据统计有一千四百万支。中正式进入到中国,是因为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对于武器的需求也是很大量,不管什么型号,只要是武器就会流入到中国,因此“表兄弟”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表兄弟开始在中国繁衍,从结构到性能这些“毛瑟98”都差不多,很难分辨清楚它们的型号。
因为图片的原因,不能给大家找到对比很强的图,简单跟大家说下如果区分,1、中正式和德国毛瑟98表尺座在上护木。2、Vz-24、FN-30表尺座是安装在上护木上面的。通过这一点就能分清表尺座在上护木就是中正式和德国毛瑟98。在上护木的就是Vz-24、FN-30。通过枪机拉柄分辨毛瑟98和中正式,中正式的拉柄是向着右侧平直,毛瑟98的拉柄是向右下方弯曲。(下图1为中正式,2为毛瑟98)
这些表兄弟其实都是“山寨”产品,当年的制造技术还不够成熟,中正式质量一般,不能够跟德国毛瑟98K相比,但是我们一样通过中国制造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战场杀敌,不管用什么武器,不管武器是哪国制造,能赢取战争胜利就好
世界上最厉害的狙击手是哪位?
要说战争史上的狙击之王,那毫无争议的属于芬兰的“白色幽灵”——西蒙·海耶。但战场不只属于男性,也有巾帼英雄的一席之地,苏联的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柳德米拉1916年出生于乌克兰,她与很多狙击天才不同,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邻家小妹,与射击、步枪没有一点关系。
长大之后,柳德米拉考入基辅国立大学,成为历史系的一名高材生。在大学期间她痴迷上了一项课外活动——射击,并加入了一家射击俱乐部。 凭借着浓厚的兴趣,柳德米拉开始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射击训练上。兴趣是创造天才的第一要素, 柳德米拉通过刻苦的专研和练习,很快成为了俱乐部中的神枪手,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她很有可能在奥运会上一显身手。
1941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二战中最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柳德米拉和其他同学一起报名参军,虽然战争后期苏联有80多万女兵开赴前线作战,但在战争初期女兵的最要工作还是医护和后勤。所以,当柳德米拉向负责征兵的军官提出自己要到前线作战的意愿后,遭到了善意的拒绝。军官告诫她,战场杀敌是个对技战术要求很高的事,并非儿戏,不适合她这样的女大学生。
柳德米拉见军官对自己的作战能力产生质疑,当即从身边拿起一杆步枪耍了一通。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军官是个老兵,一看就知道柳德米拉是个玩儿枪的行家,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把她编入了第25步兵师。自此,24岁柳德米拉正式成为了苏联红军中的一名步枪手。
1941年的8月,柳德米拉随部队来到巴亚耶夫卡进行防御,在这里柳德米拉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狙击任务。作为狙击手首次执行作战任务的她,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她与同为新兵的观察员一起来到指定的狙击点,当敌人的身影出现在她狙击镜中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原来杀人和打靶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只是瞄准、扣动扳机那么简单。此时,柳德米拉很清楚,自己扣下扳机的瞬间,眼前那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将失去生命。她开始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希望尽快找出可以说服自己射击的理由。
很快,德军就给了柳德米拉开枪的理由和勇气。她的观察员是名新兵,缺乏作战应验,过早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被德军击毙。亲眼见到战友因自己的延误而牺牲,愤怒的柳德米拉射出了复仇的子弹,连续两次完美的射击,两名德军被射杀。虽然柳德米拉完成了任务,但她也为自己的妇人之仁而造成战友的牺牲感到懊悔和痛心。同时她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战场上只有杀戮,没有怜悯和同情。此后的柳德米拉成为了一个冷血“女杀手”。
完成首杀之后,柳德米拉随部队参加了敖德萨保卫战,敖德萨战场自此成为她创造辉煌战绩的地方。在近2个多月的作战中,柳德米拉有如神助,一共射杀了187名德军,成了苏军的王牌狙击手。可仅凭柳德米拉一人之力是挡不住德军猛烈进攻的,不久敖德萨保卫战失败,她也随军舰撤往新的战场——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新战场,柳德米拉依旧表现神勇,战绩不断攀升,成为了德军的噩梦。当她的战果到达309人时(其中有36名德军狙击手),已经成为了苏联头号“战斗女英雄”,在她战斗事迹的激励下,苏联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女狙击手。因此柳德米拉也成为德军主要的打击对象,在1942年6月的一次作战中,德军发现了她隐藏的大概方位,并利用迫击炮进行试探,柳德米拉不幸被弹片所伤。
当她受伤的消息传到莫斯科的时候,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立即下令派出潜艇,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柳德米拉救出战场,送往后方治疗。一个多月后她伤愈出院,斯大林再次下令严禁她重返战场。从此之后,柳德米拉放下了武器,以“苏联女英雄”的身份出访各国,并成为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的第一位苏联公民。
战争结束之后,柳德米拉留在了苏联海军工作,后被晋升为少将军衔,1974年10月因病去世,时年58岁。在她去世41年后,俄罗斯为了纪念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拍摄了一部名为《女狙击手》的电影。
被打成蜂窝的钢盔是怎么回事?
准确地说,钢盔提供的是“战场上对士兵头部的防护”,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将其理解为“防御子弹射击”。
实际上,最初的钢盔提供的是“战场上炮弹破片和飞溅土石碎片的杀伤”,它们是伴随堑壕战产生的防护用具。
简单点说,这时候的钢盔是保护蹲在战壕深沟里的士兵的,人们并不需要它们挡子弹,只需要它们能防御横飞的炮弹破片,减小消耗战中士兵的损伤。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许多钢盔都体现出壳儿薄沿儿大的特征,德盔、英盔、法盔都是如此,这是因为更大的防护面积有利于防御从天而降的破片,而平时士兵只需要从战壕里露出半个脑袋就行了。
英国人甚至给坦克手配备了锁子甲质地的面甲,这东西很明确的说明了,它就是防那些飞溅的炮弹粉末的,它们能轻易透过观察窗把坦克手炸成满脸花儿。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人类的确也产生了头盔防御子弹的需求,比如德国就给自己的钢盔配发了防弹强化附甲,这样能给机枪手、狙击手等单位提高对子弹的防御。
这些附甲其实是M1916德盔的附件,为此我们可以看到头盔上会有两个铆钉一样伸出的“尖角”,它们其实是附甲的挂扣。
据资料显示,安装附甲以后,M16头盔的将可以在50米距离上顶住步枪子弹射击,但实际作战中它们只能提供一些心理安慰,因为很多士兵表示它们50米必穿。
想不被击穿?那干脆戴上“布鲁斯特单兵护盾”算了,这种形态夸张的战场装甲能够防御住轻机枪和全威力步枪发射的子弹。
已经够不错了,更早一点的头盔并不对枪弹和炮弹负责,它们仅仅是薄铁皮或硬牛皮制作的盔帽,能提供一些冷兵器作战防护以及仪仗需求,一遇到热兵器攻击就抓瞎。
当战争进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头盔又发生了变化。
各种大边头盔都已经逐渐消失,头盔厚度略微增加,也变得更加紧凑。
甚至还出现了美M1盔这种双盔体结构,内里一层复合材料的塑料内盔,外面再压个钢盔,这样便能提供更优越的抗冲击和抗穿透性能。
从M1盔所做的枪击实验来看,它们有几率能在15米距离上抵挡手枪发射的9mm帕拉贝伦和.45ACP弹种的正面射击,如果子弹射击得更歪一点,则盔体会将子弹偏转滑开。
1945年菲律宾的美国兵唐纳德·E·米特尔施塔特,他的头盔被日军三八大盖洞穿,但人活着不过这个距离M1盔完全无法抵挡步枪的射击,能被一枪打四个眼儿还裂开。
而且实验表示,在200米的射程上,M盔不能抵挡二战时期全威力步枪的射击,仅有少量打歪的子弹被偏转。
越战时期被打穿的M1盔,但他活了下来如果是12.7mm的M2机枪弹,实验头盔则被打出直径20mm的前洞,并形成明显的撕裂和弹头破碎。
也就是说,如果戴这个钢盔的士兵接了颗机枪子弹,脑袋会跟塞了个破壁机一样。
又一个命大的,没头盔脑子得缺半边这并不稀奇,子弹能否打穿钢盔,从来都与弹种、枪械、射击角度以及射击距离密切相关。能防御手枪的不能防御步枪,能偶尔防住步枪的,防不住机枪。
而且有趣的是,另一个民间爱好者做的测试(狗哥发的文),在11米距离上用卢格、.45ACP、托卡列夫7.62三个弹种的手枪攻击M35盔,分别造成了穿透、打瘪、穿透的效果。
还是借用狗哥的资料,德国人自己的头盔根本防不住自己的手枪,直接被打成筛子了。所以美国人那个15米测试我其实非常怀疑。
被打烂的美盔二战结束后,由美国引领了一次革新,他们率先采用凯夫拉织物材料制造头盔,取代了过去的压制钢盔。
被美军称为“德国佬”的凯夫拉头盔体现出更好的防护性能,它很快就在随后不少战斗中建功,帮助一些美军顶住了步枪子弹,连AK47都顶住了,由此名声大噪。
此后全世界开始纤维头盔的大时代,钢盔逐渐成为过去式。也因此不少头盔得以在战场上建功,帮助士兵拦下了子弹,创造了许多奇迹般的
一个叫马修·哈维的美国兵被头盔救了一命不过,千万不要因此就觉得头盔能防弹了,尽管防护能力比二战高了不少,可防弹头盔并不具备防弹的绝对性,遇到步枪子弹头盔被打穿是正常情况,没被打穿才是特殊情况。
布拉德利·斯奈普斯被头盔从狙击手的袭击中拯救,全威力弹头盔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尽管头盔“不防弹”,但它们的确显著增加了战场上士兵面对炮弹、流弹和飞溅碎屑时的防护力。
美陆战队1营B连下士安德鲁·科尼格,在阿富汗被狙击,头盔破了,但头只是肿了个包甚至美伊战争时还出现了头盔被洞穿,士兵得以获救的情况。如果没有头盔抵御子弹动能,人头会像西瓜一样碎裂。不管怎么说,头盔都为士兵们提供了一层保护,没有道理因为它们动不动被击穿就将其放弃。
其实吧,任何战场上的穿透数据都是相对的,连坦克都能被炸得这么惨,血肉之躯要啥自行车呢。
狙击手为什么在树上躲的时候绑绳子?
兔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一些图片,电影中经常看到狙击手为了能够看到远处的目标,会跑树上去,特别是在有树木遮挡的地理环境下,而且有绑绳子这个说法,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判断呢?实战,我们只有从实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才能找到答案,仅凭脑子想象就会钻进牛角尖,会偏离方向。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狙击手是干什么的,狙击手是单兵狙杀人员,射杀距离通常是远于步兵班武器射击距离,并不是说狙击手主要是杀伤敌人阵地后方的人员,而是他通常是身处前沿阵地前后的位置,主要是方便观察和狙杀的需要,同时又要相对安全点的位置。狙击手主要武器是狙击步枪,狙击步枪通过瞄准镜倍率放大来看清目标,但又不能放大太多,否则视场会变小,不利于观察敌情。狙击手要做到精准狙杀靠狙击枪,而狙击枪靠良好的射击环境,如果枪支有晃动现象狙击手就无法瞄准射击了,因此,上树并不是狙击手的理想阵地,更像是观察手的该待的地方,而且还不能久留。
战场上树上并不是狙击手的理想阵地,而且是所有士兵都不会选择上树,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树木能够起到隐蔽的作用,也可以利用粗大的树木的遮挡隐蔽射击,但树上可是一个是非之地,没人会爬树上去,观察一下敌情尚可,作为一个狙击阵地就差太多了。首先树木要想做为一个狙击阵地必须要粗大,但粗大枝繁叶茂,树大招风,再大的树木也会被轻风吹动,这样树木自然就会出现摇晃的情况,狙击手整个人连同狙击步枪都会处于摇晃状态下,这对于瞄准非常困难,很难打准。另外,如果是一个独立树也很容易就暴露目标,招来打击,如果树木较多,在树上更难于欢察到地面上的情况,得不偿失。狙击手不是打一枪就完事,战场上的狙击手主要就是打冷枪,目标也都是敌前沿阵地上的目标,后面的也打不到。我们必须要端正狙击手的作用,现在的狙击手除了反恐行动中的作用好点,战场上越来越难于完成任务,主要是现在的进攻节奏快了,战场上精确射击步枪远比狙击枪的作用更符合实际。狙击手定位对高价值目标射杀只是一个噱头,不可能做到,而步兵班的精确射手的作用更加实际。这样的战场环境下你跑树上去干什么?找打吗?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防炮火时不钻松软的洞,会被埋住,碎石砸伤,趴弹坑里更好些,不上树,树上打不准,开两枪就会暴露位置,想下来基本不可能活着下来,所以,上树不是一个好招。
喜欢上树的狙击手大概只有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基本都是单程票,上去就下不来了。
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狙击手主要对手是美军,岛屿作战中由于岛上植被从生,日军的武器装备也不能和美军比,美军的单兵装备多是冲锋枪,半自动步枪,而日本的步枪是三八大盖之类的栓动步枪,射速肯根本就无法和美军比,因此,日军虽然占据有利地形依然无法和美军抗衡,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狙击手并不少,但效果普遍不好,死伤很大。为了能够有效狙杀美军,避免被植被遮挡,日军狙击手跑树上去,由于太平洋海岛上的树木并不粗大,特别是一些热带的椰子树,是无法射击的,日军就用绳子把自己固定住,但效果并不好,只要一开枪就很容易看见狙击手,据美军士兵后来回忆,他们对付日军狙击手主要就是用机枪对树冠扫射,所以对日军的狙击手杀伤很大。关于日军狙击手为什么要上树,可能是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做怪,知道上去就下不来了,但为了能够消灭美军也就不在乎生命了。其实战场上对于上树普遍是忌讳的,很难有效射击,特别是战场上,风,爆炸的冲击波都会造成树木的晃动,这种情况下很难操枪瞄准射击,再晃动的情况下瞄准镜就成为了一个负担,不如机械瞄准具好用,正是日军狙击手都喜欢爬树上去使它们的死亡率高的多,而效果却并不高。日军二战时期的狙击手上树这个问题并不只限于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争夺战中,他们普遍喜欢爬树上去。
日军二战的其它战场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特别是后期日军投降前这一段时间,不光是狙击手上树,就连一些枪法准的日军士兵也都喜欢上树。我们分析一下原因,日本二战中的士兵受武士道精神洗脑,加上日本的武器装备、兵源都无法支撑作战持续下去,日本本身就是靠战争掠夺支撑战争,它们叫做以战养战,日本蚂蚁吞大象的野心随着战争的扩大,越来越显窘态,日军为了对付实力强于自己的盟军,日军就突发奇想,上树,在树上射杀对手,日军狙击手上树并不是在阵地后面相对安全的位置,而是选择一颗便于隐蔽又有开阔视野的位置,这个位置有时深入阵地前面,日本只所以把自己邦树上有两原因,一个是便于稳定自己,第二个就是在爆炸冲击波的冲击下防止掉落,同时在负伤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作战,说直白点,就是一个自杀式的火力支撑点,直到战死为止。也是日军垂死挣扎的一个表现,由此来看,日军的这种做法更是一种自杀行为。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应该看出来,狙击手上树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个案,这种方式的普遍的使用者是想象二战时期的日军,狙击手上树可以说是日军以命搏命的杰作,但即便是日军这样的不要命最后依然无法摆脱被消灭的命运,日本军国主义也最后被彻底打败,沦为阶下囚。(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欢迎探讨,图片来源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