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4 攻略,欧陆战争5大航海家第4关的过关条件是什么?
守好自己家,把敌人消灭再把左下角房子全占了,
海水会灌到地球另一面而引起海啸吗?
你还别说,这个问题中指出的情况,即太平洋海底破了一个“大洞”这种现象还真的有。这不,在前两年《自然》期刊上刊登了一个研究机构的论文,指出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内,存在着一个“巨洞”,每年有数亿吨海水从洞口灌入地球内部。这篇文章刊登之后,引发了许多科学家和地理爱好者的密切关注。作为好奇的群众,有些人就提出了若干担心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水从大洞穿过去,到达地球另一方面,是否会引发海啸?另一个是每年有那么多海水倒灌,地球的海洋在未来会不会干涸?
海洋底部存在“大洞”比较常见地球在形成的过程中,随着整体温度的逐渐下降、以及依靠引力所吸聚星际物质密度的高低,地球逐渐形成了层次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其中物质密度大的越来越趋近于地核,而密度较小的物质则倾向于留在地球的外层,最终形成了由内向外的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这种结构。
在此过程中,地球原本积聚在内部的热量,一部分通过热辐射的形式散失在宇宙空间中,另一方面通过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活动,将部分能量以及大量的尘埃、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从地底带到地表,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大气层。而水分在大气层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气压的改变,会随时存在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现象,所以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以转移、凝结、蒸发、现转移、再凝结、再蒸发的过程,在漫长的进程中,一方面使地球表面的水资源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广阔的海洋,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流。
在海洋形成之后,在海洋底部,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水循环方式(地球表面主要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模式),即海洋水与地球内部水的转换。由于地壳这一层结构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的,软流层呈流动性状态,所以无论是大陆地壳板块,还是海洋地壳板块,它们各自内部的子板块以及大陆海洋相互之间,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挤压和碰撞,从而造成地壳形态的改变,许多隆起、沉陷、褶皱、断裂带在不同板块之间广泛存在。
具体在海洋底部来说,如果存在着剧烈的上述地质活动,那么就有可能拉伸原有的地壳,造成巨大的断裂带,那么沉积在海底的大量沉积物,会连同巨量的海水,在重力作用下向地球的深处灌入。所以,在地球大陆与海洋板块的交接地带,这种海水倒灌现象可以说十分常见。
海水倒灌能穿透地球吗?我们先不考虑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温度、压力环境,而是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能够把地球凿穿,在这个凿穿的洞里放入一个铁球,这个铁球在重力的作用下,一开始肯定会以一定的加速度向地心下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向铁球提供引力的引力源来自于地球的地心,随着铁球离地心越来越近,那么重力加速度会越来小,当达到地心后的瞬间减小到0。随后,在惯性的作用下,铁球势必会穿过地心一段距离,然后在反方向的引力作用下逐渐减速,然后再次向地心吸去。在铁球来回穿越的过程中,会受到洞内空气等其它物质的阻力作用,其来回振动的摆幅会越来越小,最终会停在地心处。
当然以上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地球内部挖出来一个洞。前苏联费了几十年时间,也只挖到了12公里,再深就挖不动了。这个距离,连地壳的厚度都没有突破,和地球的直径1.26万公里,仅仅是九牛一毛。
只要我们了解地球内部构造,上述“海水倒灌”的极限问题也能得到很好地解释。在地壳之下的上地幔区域,其上层是软流层,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温度可以达到1500摄氏度。上地幔的下部为下地幔,温度从上到下的区间范围为1500-3000摄氏度,压力能够达到50-150万个标准大气压,所以在下地幔区域的下部,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内部物质基本上都处于非常致密、可塑性很强的类固态形态,密度可达4.7克每立方厘米。
在下地幔的下面就是地核了,这里除了外面包裹的一层较薄的液态物质之外,内部的主要组成为铁和镍,温度达到5000摄氏度以上,最内部甚至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压力达到1.3亿个标准大气压,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物质完全呈现固态的形态。
水体的流动,一方面重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可以说“无孔不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它还得需要一定的传输空间,如果水与比它密度大许多的物质相接触,特别是所接触的物质呈现液态或者固态的时候,水就很难有效穿越过去了。那么,通过对地球结构的了解,我们知道,地壳是“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之上的,而软流层的平均温度为120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基本达到了岩石的熔化点,所以其组成物质包括熔点更高的岩石、熔化态的岩浆、水蒸气这种固液气三相混合的流体形态,非常致密、温度很高,软流层之间,已经不具备液态水再通过的条件了。
所以说,从海底“大洞”灌入的海水,理论上顶多才能流到软流层的内部,由于软流层的深度为距离地表100公里-400公里,因此400公里是海水“倒灌”的极限了。实际上这个数值可能还会更小,因为在温度逐步上升的过程中,液态水会迅速转化为水蒸气,一部分留在了软流层和地壳中,另一部分会重新散逸回海洋。
因此,问题中说的海水穿透地球、在地球另一面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压根就不可能出现。不要太低估地球内部结构的能量和威力。
海洋中的水会因海水倒灌而减少吗?当然不会,如果因这个现象而减少,地球海洋中的水早就干枯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海洋底部的水,与地球内部的水,它们之间的这种水循环模式,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将灌入看作是输入的话,那么输出的途径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一个是在高温环境下形成水蒸气,从原来的通道重新返回;
另一个就是与软流层的岩浆一起形成混合物质,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岩浆也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当岩浆的内能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活动的过程中,随着能量的剧烈释放,这些原本处在岩浆中的水,就以水蒸气的形式,重新回到地球的大气层或者海洋中,从而参与到地球表面的大、小循环。
通过科学家估算,每年海洋底部,通过大大小小的这种“漏洞”,倒灌进地球内部的海水起码有十亿吨之巨。数量虽然很大,但是正因为地球内部的水,有着重新返回地球的补偿输出机制,所以整体上看,地球上的水量并没有减少,我们无需担心了。
为什么说西班牙民族才是世界第二大民族?
众所周知,全世界第一大民族是中国的汉民族,总人数达到12.26亿,占中国总人口91.51%(2010的人口普查数据)。
世界第二大民族生活在印度,这个民族的名字叫"印度斯坦族",多人也许是第一次听说。
印度斯坦族,是不同印度人种的总称,是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也有人把他翻译为"兴都斯坦人"。
我们的祖先在最早的史书中,把这个古老的民族居住的地方叫做"贤豆"、"天竺之国"和印度。
印度斯坦的主要构成是地中海欧罗巴人种,兼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国际上公认,印度斯坦族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因为印度斯坦族在印度是第一大民族,占印度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6.2%,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12.7亿来计算的话,印度斯坦族的总人数也达到了5.76亿人,理所当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民族。
但这样说的话,西班牙人表示不服。他们说印度斯坦人不是一个民族,印度斯坦人本身由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茶人两大人种组成。雅利安人由爱利尔人、查特人和玛丽人等八种人组成,达罗毗茶人由邦多人、科尔巴人、高尔人等七种人组成,而高尔人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群,下面还有八个分支。
而且印度斯坦人使用的语言也分有两种,一种是印地语、一种乌尔都语。两种语言虽然是大致相同,但还是有不小差异。
不少人认为,印度印度斯坦民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民族的总称;因此说,世界第二大民族的称号印度名不副实。所以,世界上第二大民族非西班牙民族莫属。
但孟加拉国人一定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孟加拉总人口1.58亿,孟加拉族占总人口的98%;孟加拉族也有人口1.5亿左右。西班牙总人口才4650万,就是带上影子也没有孟加拉族多,他们怎么敢自称是世界第二大民族,真是不自量力。
这个说法不错,西班牙的人口不到5000万,国内还有2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卡斯蒂利亚人只占到总人口的73%,算下来也就3300多万,他们才是纯正的“西班牙民族”。
可是我们大家别忘记,西班牙是西方国家殖民的鼻祖。早在15世纪末,大航海家哥伦布就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加迪斯出发,浩浩荡荡走向大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殖民运动。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不久后又发现了西印度群岛。此后西班牙慢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海上霸王,比英国人早一个多世纪。
从那以后,西班牙迅速进行海外扩张,征服了拉美,疆土扩展到了大洋彼岸、以及菲律宾一带。16世纪,西班牙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巨无霸,是首屈一指的第一强国。直到17世纪,西班牙才慢慢被英国赶超。
正因如此,西班牙对于拉美来说影响深远,拉美的文化和人口结构留下西班牙人深深的印迹。
目前在全世界有4亿7千万人说西班牙语,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英语。西班牙语不仅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还是拉丁美洲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在非洲、亚洲以及美国几个州都有非常多的人在使用。
可是西班牙人把概念混淆了,说西班牙语不等于就是西班牙族,比如说,多数南美人使用西班牙语不错,但这些人不属于西班牙民族。
再比如,美洲印第安人也说西班牙语,人口也多达6000万,但他们不能算是西班牙民族。
美洲有很多意大利后裔,德国后裔也是满口的西班牙语,可是他们也不是西班牙民族,硬要说是,人家也不答应。
但有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忽略,西班牙在墨西哥等国的影响很大,西班牙血统的人在该国有9000多万。
在美国,讲西班牙语的拉丁裔人口已经有近6000万人左右。
在巴西,虽然主流是讲葡萄牙语,可葡萄牙语本身跟西班牙语区别就不大,就像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跟堂兄弟差不多,西班牙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目前在巴西也生活着很多西班牙人后裔。
在南美洲北部,加勒比海沿岸,有个美丽的国家叫哥伦比亚。西班牙早在三个世纪前就对这里开始统治,大量西班牙人在这里安家落户。现在哥伦比亚官方语言、也就是第一语言就是西班牙语,而且国内还有将近4千万人有西班牙血统,占到了当地人口总数的86%。
在社会主义国家古巴;也有超过1000万人身上流着西班牙人的血,占当地总人口十分之九。
但即使这样,西班牙本国原有人口,加上世界各地的西班牙后裔,一共才只2.78亿,远少于印度斯坦的6亿人口。
但问题就是印度斯坦族并非一个跟汉族一样相对纯正的民族,人种肤色也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比较起来,很难说西班牙跟印度斯坦两个民族人口谁更占优势。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了。
郑和的身世是怎样的?
郑和(又名:马三保、三宝太监,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早年生活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
出任正使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远航西洋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1406年6月30日(永乐四年),郑和船队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第二次下西洋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公元1409年十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公元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公元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公元1417年1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公元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公元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守备南京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
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郑和等奏请修理南京的天地坛等建筑。
鞠躬尽瘁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过程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积劳逝世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
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闭关锁国”的那些事情,顺便纠正一些历史传言。
咱们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政权,“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元朝是不可能搞“闭关锁国”的,元朝的国土面积很大,对外扩张非常迅猛,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十分繁茂,元朝政府的很大部分收入就来自于商业。
元朝不但商业上开放,思想上也特别开放,由于四处征战,疆土广阔,元朝统治区域内的民族众多,各种宗教和文化思想也是五花八门。比较有意思的是,蒙古族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有些人信仰蒙古原有的长生天,有些人信仰安拉,有些人信仰佛祖,有些人信仰儒家,还有喜欢炼丹的。
所以说,元朝是个开放型的朝代,没有闭关锁国。
到了明朝建立,朱元璋坐了天下,闭关锁国就开始了。
《明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洪武四年的十二月,朱元璋发布了禁海令的诏书,“仍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朱元璋这是要干什么呢?主要是将东南沿海的那些反对明朝的约11万多人充军,并禁止当地民众出海。“仍”字说明朱元璋在之前也搞过禁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再次强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又说“禁通外番”。
洪武二十七年,下旨:
“沿海之人往往私下前往诸番国,贸易香料货物,引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今后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比将置之重法。” 这是不允许民间贸易外国香料等货物。洪武三十年十月,“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不能和外国人做生意。
到了朱棣时代,郑和远航,明朝扩展了一大批朝贡国,外交上搞“大明朝外交体系”,商业上是“朝贡贸易”。如果大家平等交流贸易,这是个好机会,肯定赚钱。但朱棣的这个“朝贡贸易”实际上是赔本赚吆喝,贴钱的买卖,没有啥用。
朱棣死后,仁宣之治开始,明朝全面收缩,郑和远航造出来的那个“势”前功尽弃,全面封闭开始。
贸易毕竟是很赚钱的,明朝封闭,民间就要想方设法打破牢笼,禁得越严,反弹越大。但这终究是违法行为,正常贸易的人就生生被逼成了海盗,和明朝对着干。
都说明朝海盗猖獗,其实大部分都是那帮武装走私贸易团伙。本来朝廷和民众都能赚钱,非要闹成对立,朝廷还要拿出钱来剿匪,去阻止自己和老百姓们发财,真是病得不轻。
1567年,隆庆开关,海盗消失了,大家都忙着搞生意,没兴趣和朝廷打架了,这就很好。所以说,这段时间内,明朝是走向了开放。
大家记住,从此以后,中国这片土地就开放了,主体上一直到现在都是开放的,不要听那些网络垃圾分子们胡扯淡。中间有过部分禁海,但陆陆续续加起来不到四十年时间。
崇祯年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禁海。
明朝覆灭以后,顺治期间有过禁海,主要是针对反清势力。康熙年间,在东南沿海,也搞过禁海,主要是针对台湾郑氏,从经济上削弱其实力。
雍正年间,重开海禁,开放了贸易口岸,效果不错,雍正也赚到了钱。
好,说到乾隆了。纠正一个历史谣言:乾隆“闭关锁国”。
这是没有的事,乾隆根本就没有搞过闭关锁国,没有任何历史典籍记载乾隆闭关锁国。有些历史二把刀们胡诌的。
有人说,乾隆搞过“一口通商”吧?
再给大家纠正一下,也没有。在乾隆时期,并没有封闭任何一个对外口岸,四个通商口岸都是正常运行,都在赚钱。这还是那些历史二把刀们在瞎扯淡。
那就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的乾隆的“闭关锁国”吧。
乾隆时期,有四大外贸口岸,江、浙、闽、粤,就是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广东的广州。
这几个口岸各有各的接待对象,江、浙海关主要针对日本、朝鲜、琉球这些国家,闽海关主要针对菲律宾、暹罗这些南洋国家,而粤海关主要针对欧洲商船。
来说说欧洲商船。那时候欧洲这些商船都是武装商船,都带着枪炮的,正常是做生意,到了公海上,也干些劫掠的事情。懂点历史的都知道,这些欧洲商船的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商人逐利,这些欧洲海商在与中国做生意的过程中,发现宁波口岸更接近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产地,购买成本更低,他们就逐步从粤海关转向了浙海关。
对欧洲商人来说,他们是赚钱了,但对清朝来说,正常贸易秩序就被破坏了。
一、粤海关的贸易量大减,海关人员向朝廷上缴的钱可是有预算的,这要按预算来,倾家荡产都赔不起。
二、欧洲商船是武装商船,携带着很多武器。清朝在广州是有专门驻军的,就是为了监督和控制这些武装。欧洲船队到了宁波,当地的军队根本负担不起这个任务来。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和大臣们商议,就命令那些欧洲商船重新回到粤海关去,只许在广州口岸贸易,不许他们四处乱跑。
这就是所谓的“闭关锁国”和“一口通商”的由来。
所以说,大家探讨历史的时候,要自已看看书,不要人云亦云,被二把刀们带进沟里。糊涂一辈子,还被人耻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