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第一家族兵王,有哪些类似战狼2的热血军旅题材的小说?
2.《终生制职业》周建良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以一种另类的思维模式,深刻描写了这些“终身制职业者”在艰难中跋涉,执着探索一种新的强国道路。这是一部真正关于军人,关于热血、男人与忠诚的铁血文学。何谓之终身制职业?为国尽忠,终生为业!八个大字让人血液沸腾!中国人血液和骨髓中的忠诚勇敢!为国尽忠,终生为业。
【推荐理由】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只记得木村拓哉、圣斗士、魔法美少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记得9·18、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哈日、哈韩成为了流行时尚,甚至还有穿着日本军装,举着三八大盖照相留念的!也许再过十年,很多人会忘记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和千千万万个倒在侵略者屠刀下的英灵……别忘记过去的苦难和抗争,别忘记热血纷飞的战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是由最后的游骑兵写的一部以"终生制职业"为楔子的军事小说,主要写了鬼龙等人精忠报国的故事,虽然结尾让人心酸,但看完之后让人热血沸腾。
此去万里,山高水长,为君之故,梦绕魂牵。旦旦风霜,朝夕杀伐,为君安寝,
不辞兵戈。烽火连天,国殇家亡,报国身死,魂归故乡。——烽火辞
3.《兵锋王座》遍地英雄下夕烟首发:起点中文网
【内容简介】
廖上将及其战友们的故事。以84-85年两山轮战为背景,10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原型的现代军事幻想假托演义。
从一名士兵的角度进行基础战术层次描写。一场战役,一个山头,一处阵地,一群英雄和一个兄弟连的故事。
【推荐理由】
军人的品质,追踪于昆仑、太行;军人的气魄,朔源于黄河、长江。那所向披靡的一往无前精神,那英勇顽强的硬骨头作风,是中国军人的风度!因此,军人的胸膛,就是攻不下的祖国屏障;军人的枪刺,就是折不弯的民族脊梁。每一个士兵,站起来是一座摩天接云的山峰,躺下来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界碑。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
胜利可以被搬上银幕一百次、一千次……而属于我的生命之光,也许只能给祖国一次强烈的照耀 因此,在我的刺刀没有被扭弯以前,我可以自豪地宣告:塑造英雄不朽的形象,决不乞怜于罗丹式的雕刀!
这本书将军人形象的塑造的淋漓尽致。
4.《兵王》漠北狼 出版:时事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品讲述了一个18岁男孩鸿飞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小男孩变成一个成熟的兵王的过程。讲述了18岁的司马群英从捣蛋鬼变成一个成熟的兵王。讲述了一个未满18岁的武登乾从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变成一个能运筹帷幄的老兵的成长故事。作品详细而缜密地描些了军营的生活,从老兵对新兵的歧视到真挚地教育;从老兵与新兵的争执到相互理解;从新兵对老兵的厌恶到感激,以及新兵与新兵之间的不服气而逐渐转化为相互团结,共同进步,逐步真实地描绘出军旅生活中的战友情。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嘻笑怒骂,交织着血汗和泪水,燃烧着青春激情的挚热,给人生岁月中增添了特殊的回味。
【推荐理由】
《兵王》让读者真正地了解一个军人的生活体验。其中所包含的坚韧、顽强,更是启发了读者,一个人应该学会独立,学会坚持。做人中兵王!
5.《雪亮军刀》张磊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文将讲述一个普通的步兵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经历,讲述一群铁血男儿的悲壮往事,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兵油子丁三,而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曲折,营长孙寒、副团长唐路先后殉国,副团长王卫华重伤截肢,而团长陈锋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
【推荐理由】
一直想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看过后,激动的心情一直久久无法平复!一群保家卫国的男儿,没有什么远大的报复,只是想把狗日的侵略者赶出家园。这里讲的就是国军的一个普通的团长,带领着他手下的兄弟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面对战争,死亡,也会胆怯,逃避。但是看到家乡频频遭到践踏,看到老百姓们个个遭到蹂躏,看到身边的兄弟一个个的倒下,他们拼了,面对着日军高度先进的坦克,飞机,用他们钢铁般的意志,用肉身筑起了一座万里长城,誓死要把侵略者赶出家园。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的确确是那帮跟我们同龄甚至是比我们要小的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信仰,用对祖国的那片赤诚之心换来的!
6.《狼群》刺血出版:朝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次意外的劫持,一场殊死的搏杀,将一个平凡的中国学生带入了战火纷飞的生命历程。血腥仍在继续,死亡就在前方,生存成了战场上所有人的动力。与此同时,人性、伦理、道德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拷问……这是一部描写海外特种作战部队形式之一——雇佣军“狼群”传奇生活的小说。
【推荐理由】
该书以主人公刑天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雇佣兵团----狼群,在世界各地的战斗故事以及最终的毁灭,刻画了一群悍不畏死的雇佣兵,赞美了当今社会中最缺少的兄弟情谊。本书战争场面真实,军备知识丰富,心理描写震撼,人物与故事情节配合浑然天成,涉及的场景从雪原至城市无所不包。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让人在心灵的震动之中逐渐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什么是真正的兄弟,什么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人。堪称一部幻想军事文学的巅峰之作,也引领了军事文学的可读性时代。
7.《我的特种生涯》猎鹰 出版:东方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个顶级特种兵的传奇,如果他是猎手,谁是他的猎物?如果他是猎物,危险又来自何处? 我反复回忆1995年的那个夏天,高考结束之后,我被蛮横的父亲关在武装部,直到被强迫穿上崭新的军装,登上新兵的列车,任滚滚的车轮将我从熟悉而亲切的城市带走。年少的我怎么会意识到,命运跟我开了个如此大的玩笑,我的一生,就因为此事而彻底地改变了。那一夜,当火车穿过黑夜驶向黎明的时候,我才明白,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已经是一个共和国的士兵了。
【推荐理由】
让我感触的恐怕也有心中那个无法弥补的军人梦,我所无法亲身体会的,至少有一部分,被作者呈现《我的特种生涯》一书,我读了很多遍,军事作品中很少有如此动情的。在猎鹰所有著作中,有意无意,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像初恋一般刻骨铭心。而结局大有“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搵英雄泪”之悲凉意味
8.《愤怒的子弹》周健良 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尽管害怕、尽管孤独、尽管我觉得下一秒钟我就能趴在雪地上来个永垂不朽,可我还是朝着目标挺进、不断地挺进。每一个兄弟都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是穿着一身马甲的中国军爷。
当敌人出现在我的瞄准具中时,我感觉自己的心脏竟然瞬间停顿了下来!时间和我身边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我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从耳机中传来的那一声低微而又危险的命令——杀!
我的兄弟,竟愿意为了一个陌生人的性命,去赔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这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就能解释的。我想,得利的,应该是人性中的善良。那种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只求个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的善良。
我要记住每一个和我同生共死的兄弟,记住那些滴下的汗水和眼泪。老子仰天躺着,朝着依旧是满天飞雪的天空狂笑起来!老子是爷们、老子是狼、老子还没抓住那猎物老子就是不死。
【推荐理由】
讲述一个兵的故事!一样的兵不一样的当法!一群血气方刚的爷们儿。军营里的生活描写感人肺腑。对于战友的感情,对于情人的思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落泪!
9.《终极尖兵》裁决首发:火星小说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四个不同身份背景的年轻人进入部队之后接受洗礼,最终成长为脊骨为国而生、热血为国流淌的当代中国军人。
【推荐理由】
由四个不同身份,不同理念的兵为切入点,用彼此理念的不同进行碰撞的手法表现出现代军人的思维、理念、情感。通篇张扬着狼性的铁血忠诚,用笑点阐述道理,用战斗烘托热血的泪点。
一为狼性,类似的如《我是特种兵》、《战狼》等影视剧;二是笑点,如《火蓝刀锋》,三是使命,如《武装特警》。
可以轻松到笑,可以热血到爆,可以忠诚到哭。
不同性格的四个人,囊括了不同层次人群的思维理念。不同的碰,不停的撞,给人强烈的冲击感。代入感强,每个人都是一条狼,不管是什么狼,全都张扬着现代人所欠缺、想要拥有的野性魅力。
10.《春生这个兵》春生首发:火星小说
【内容简介】
偏僻的山村,杨春生自幼没有父亲,靠母亲一手拉扯大,没少被村里人欺负跟嘲笑,对此杨春生没少和同龄的孩子们打架,而且打起来是不要命的那种,所以被村里人们认为是脑子有病。
就这么一直到长大成人,就在他18岁生日的那天,部队的吉普车,招兵下乡,改变了他的命运。
杨春生进入部队后,逐渐练习本事,而且表现突出。司务长老李和杨春生父亲的战友感情,想护着杨春生,让他安安生生的混过两年军旅生涯。而武海却是极力地想办法让杨春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而不是在后勤混日子。
最终,司务长老李被感动,放杨春生回归七连,与大家正常进行训练。
而杨春生却因为这一次的转折,知道了他父亲的事儿,暗下决心苦练军事本领,逐渐成为各项成绩特别突出的尖兵,他期待着能有一天和他父亲一样,披挂上阵,在前线上与恐怖分子作战。
【推荐理由】
弘扬军人精神,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生。颠覆普通人对部队的认知,真实讲述部队生活,彰显军人的大无畏精神。
部队情怀,表现军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战友情,爱情,亲情,对祖国的感情展现,阐述“没有国,哪来家”的理念。
正能量,由四个不同身份,不同理念的兵为切入点,用彼此理念的不同进行碰撞的手法表现出现代军人的思维、理念、情感。通篇张扬着狼性的铁血忠诚,用笑点阐述道理,用战斗烘托热血的泪点。
阅读军事类型的小说,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军旅生活的艰辛,感受着兄弟情谊的可贵,感受着敌人的阴险狡诈,但我们始终牢记一点——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杨秀清让李开芳林凤祥孤军北伐?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杨秀清妄图凭借两万人的北伐力量,就想彻底击败清朝政府,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在南方尚未完全落入太平天国之手前,杨秀清就忙着让林凤祥和李开芳领着两万人前去北伐,结果导致北伐彻底失败,而南方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以我认为,从战略角度上来说,急忙着北伐是一种错误的试探,试探的代价就是两万北伐军全军覆没,李开芳和林凤祥两位大将双双毙命。
01五虎上将,一次北伐就毙命了两位。三国蜀汉有五虎上将之说,其实太平天国前期也是有五虎上将的,他们分别是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和罗大纲。
这五个人的地位仅次于前期所封的几个王,是太平天国的骨干力量。这次北伐的三位主帅当中,就有两位是五虎上将的成员,他们分别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在杨秀清的战略部署下,太平天国成功拿下了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在这里建国。此后杨秀清安排林凤祥、李开芳和吉文元带领两万多人从浦口出发北伐。北伐军是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从安徽到河南,直奔直隶,最后止步于天津静海。期间吉文元战死,李开芳与林凤祥分兵两路。林凤祥在前线抵挡,李开芳则前去接应援军。哪曾想援军还没到前线就被清军给击溃了。此后李开芳和林凤祥的两支军队就没有再会合过。
本来人马就不多,他们还分兵两路。李开芳退入高唐州以后,虽多次击败清军,却无法挽回败局。他派人请林凤祥前来会合,打算一起南归的时候,林凤祥大军已经全军覆没,林凤祥本人也被清军抓获。
失去南方援军和林凤祥大军的李开芳,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他只能想办法突围,结果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已经带领大军前来。
令总兵花里雅逊布屯延津防河,双禄守彰德为后继,而贼酋林凤祥、李开芳已自汜水渡河,陷温县,犯怀庆。讷尔经额檄总兵董占元赴援,自驻临洺关,请增调盛京、吉林步骑。诏授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节制河南、北诸军。---《清史稿》
李开芳在诈降失败后,也被僧格林沁给抓获,三位主帅全部在北伐途中遇难,其中两位还是五虎上将,可见这次北伐的损失有多大。
02南方尚未平息,忙着北伐不是什么好兆头。太平天国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他们并没有占据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在湖南遭遇到左宗棠的抵挡后,太平军是改变了行军路线,才会直奔南京而去。
僧格林沁围林凤祥、李开芳於连镇,久未下,命胜保回军会剿。开芳突出,分股窜山东,胜保亲率轻骑追之,贼陷高唐踞守,围之数月不能克。迭诏诘责,褫职逮京治罪,遣戍新疆。直隶、山东贼既平,予蓝翎侍卫,充伊犁领队大臣。---《清史稿》
其实湖南他们就没啃下来,此后到了南京建都后,敌人居然能在他们的都城旁建立起两座军事大营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这也是千古奇闻。
当时太平军勉强控制的范围只有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湖北东部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清朝的赋税中地,才会显得很棘手。
对于湖南,其实太平军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问题就来了,只占据了一个东南沿海,太平军哪来的胆子就敢北伐呢?当年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这才想到了北伐。在这些对手还在的时候,朱元璋完全不敢想,甚至称王都不敢。为什么?因为身边的对手,永远比远处的对手要可怕的多。太平军占据的南京看似固若金汤,实际上也是危机四伏。这个时候杨秀清不想着占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却想着要先北伐,这本身就是战略上的一个错误。
他应该先部署大军灭了湖南的曾国藩和左宗棠,再考虑北伐的事情。毕竟北伐需要准备的事情太多,物资、粮草、兵马器械、车船等等都需要准备好。
03孤军深入,物资供给完全不够。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具体的细节,立刻就能明白这次的北伐到底有多么的荒唐。
细节一:林凤祥大军打下商丘后,没船渡过黄河。林凤祥一路北上,从安徽直奔河南,打下了河南重镇商丘以后,击败了清军5000多守军,缴获的器械更是不计其数。
眼看着就要渡过黄河了,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北伐军忘记准备船只了!上万人马,在黄河南岸一路朝着西边走着,一直到了巩义以后,这才渡过了黄河。
期间耽误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这也给了清军足够的时间调集人马,前来镇压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既然想要北伐,为什么不准备船只?难道不想打过黄河吗?
细节二:林凤祥大军在天津受阻后,杨秀清才想着调集援军支援。北伐军主力只有两万多人,想要消灭清朝大军谈何容易?杨秀奇在部署这次北伐的时候,当然要考虑什么时候派遣多人马合适。
可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杨秀清在派遣援军方面显得十分被动,甚至有点赌博的成分在里面。他似乎认为这两万多人马就是碰碰运气的,赢了他们就可以直接灭了清朝,输了他们也只是输了两万人马罢了。
所以当林凤祥的人马直奔天津而来的时候,在这里遭到了清军强烈的阻击。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隔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杨秀清这边才派遣了7500名援军北上支援。
这是干嘛?玩呢啊?林凤祥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援军。最后只能从天津撤军。也正是这一撤军的行动,让他彻底输了。
细节三:林凤祥困守连镇,没吃没喝。撤军以后,林凤祥和李开芳就兵分两路了。林凤祥在连镇继续支撑着,而李开芳则带着一部分人南下高唐州去寻找援军的下落。
结果好了,林凤祥到了高唐州才发现,原来只有7500人的援军,而且还被清军给击溃了。此后林凤祥就一直呆在连镇,没吃的没喝的,物资供应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行军步伐。
结果林凤祥的大军,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坚守了足足9个月。我很难想象,这9个月杨秀清和洪秀全在搞什么鬼,难道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北伐军?显然是这样的。
总结:这次北伐,是杨秀清的一场豪赌。从后期杨秀清对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支援态度来看,杨秀清对这次北伐并没有抱有太大的信心。
我甚至觉得这就是一场豪赌,拿两万人的性命,赌能否灭亡清朝。如果北伐军能够一路北上灭了清政府,那杨秀清可就赚大发了。
但是这种几率实在是太小了,在物资供应不上,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北伐军被清军围追堵截,根本就不堪重负。
最终北伐军全军覆没,我认为杨秀清或许也不会很伤心。因为他只是觉得这一场赌博失败了而已,证明了两万多人孤军深入的确不适合北伐。
参考资料:《清史稿》
普通士兵冷兵器激烈战斗能坚持多长时间?
按照民间传说,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战将非赵云赵子龙莫属。
北洋军第四军军歌这样唱道: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千军万马之中,赵云身穿白色战袍,胯下骑着一匹白马,怀抱刘备的儿子阿斗,使动一杆龙胆亮银枪,上下翻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曹兵胆战心惊,血流成河。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别说千员将百万兵,即使是五百头猪让赵云杀,恐怕也会手抽筋。
相比于三国演义,《史记》的记载更为靠谱。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军在垓下,陷入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少数骑兵趁夜突围。
当汉军发觉后,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穷追不舍。
项羽眼看不能脱身,干脆就勒住缰绳,他对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之久,大大小小的仗也打过百余次,很少失败过,都是为了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跪地求饶,从来没有失败过。”
“现在我穷途末路,不是自己无能,是天要亡我!”
“现在我要杀他们个人仰马翻,用事实来证明我说的话!”
于是,项羽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几百名汉军,就算三百人,每人五秒钟,也大概需要半小时时间。
换言之,像楚霸王这样的千古名将,“激烈战斗”的情况下,至多能连续作战不超过一个小时。这是因为,问题的前提是“激烈战斗”,不是军事演习,也不是武术表演。
既然是战斗,是你死我活的,大家都要竭尽全力,不能有丝毫的怠慢,你在杀戮对方,对方手里也不是端着豆腐,也手持兵器,他们不会坐以待毙,要拼死反击,不能给对方丝毫可乘之机。
男人们没有几个不喜欢看球赛,足球运动员都经过长时间的体力训练,吃的东西比过去的皇帝吃的还好,专门有营养师给配菜。
足球运动员的奔跑能力、爆发力和耐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一点都不会比古人差。
而且足球场上,有前锋、中锋、中场、后卫、边卫等不同分工,球员都不是不停奔跑,他们都会根据比赛程度调整自己的节奏。
但是足球赛还有个中场休息,不然的话他们就坚持不下去,动作变形或者抽筋。
虽然足球运动员是用脚,古代士兵是用手臂,但是比较起来,还是用手臂的古代士兵更累。
手里的兵器怎么说也有五公斤重,而且要不停地挥舞,不但要找敌人要害,还要防备敌人、保护自己,心情高度紧张。
而且战斗的时候,不是比武,是没有规则的,大家都要不定变换位置,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敌人要从不同方向出现,你要在挥舞兵器的时候,还要不停地扭动腰身,体力消耗更大,更容易疲惫。
一般情况下,普通士兵能坚持半小时,已经是奇迹,肯定会累趴下。
臂力和耐力更好的战将,也许会坚持更久一些,不会超过40分钟。
退一万步讲,即使在你面前安排几百个赤手空拳的人,被捆绑着,当你的活靶子,让你随便刺杀,又能杀死多少人,又能坚持多久?
每刺杀一个人,都要用力;拔出刀具的时候,也要用很大力气,不然的话,刀具会被紧紧地吸住,把不出来。
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要不了一个小时,也能把你累趴下。
即使按照演义的模式,古代战将在一起单打独斗,也就百十个回合。
在《三国演义》中,单挑达到一百回合的有太史慈对孙策、关羽战黄忠以及关羽对庞德等。这几场单挑都中途没有休息。
至于逾二百回合的只有两场:许褚与马超之战,以及张飞挑灯夜战马超,
逾二百回合这两场单挑,敌我双方均有中场休息,并替换马匹才能战至二百多回合。
两场战斗中马超都是主角之一,足以证明小说中马超的实力,与张飞更是入夜后挑灯再战,非常夸张。而连续大战三百回合则没有记载。
那么一个回合是多久呢?众所周知,骑兵是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才推广的。
在此之前,两国军队打仗,要么是步兵,要么是步兵乘着战车较量。
当时打仗都是士兵在战车上高举兵器,双方的战车同时向对方疾驰,相遇的瞬间,双方士兵把握机会刺向对方,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战车冲过之后,然后停下来,调头之后,再冲向对方。
双方战车每接触一次,为一个回合。
战车时代一个回合,大概需要五分钟到十分钟;因为战车速度要得到时速20公里,按照惯性向前冲,冲出30米到50米左右,然后停下来再调头,再冲过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骑兵战马一个来回冲锋,你冲过来,我冲过去,双方刀枪交汇一次,被称为一个回合。
然后双方站定,总结一下经验和对方的破绽,再来较量。
一个回合如果慢的话大约需要一分钟,快的话30秒。
就按照两分钟一个回合,马超和许褚 的世纪之战,耗时也就400分钟,7个小时。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的较量不是连续的,有快有慢。如果不停地较量,一个回合30秒,两百回合耗时6000秒,等于100分钟。
按照这个结果,比较接近人的实际体力。
那些双方部队杀到天昏地暗才鸣金收兵的,不是运动战,就是车轮战。双方士兵列成阵型,保持几个梯队,保留预备队,一轮休息一轮冲锋,还有的去吃饭甚至睡觉。
当然了,替补队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我们所叙述的,都是推断,在史书中找不到确切的记述。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都是攻城之战,攻坚之战,双方士兵手持兵器近距离拼杀的战争,大多是遭遇战,伏击战。运动战不多。比如爆发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的松锦之战,是在明军守卫的松山城、锦州城进行的。
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是在北宋首都汴京城下进行的。
宋真宗时期,澶渊之盟的签订,也是在澶州城被辽国围困的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辽军围困了澶州城,形势对宋军不利,当时宋真宗就在城中,宋军士气高昂。
辽国兵力虽然占上风,但他们也有短板——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见辽军初战失利,加上孤军深入,恐难取胜。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于是澶渊之盟就这样诞生了。
导致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战,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一场运动战加伏击战。明军在太监王振的指挥下,随意更改行军路线,让明军人困马乏,再加上天气不好暴雨交加,明军不战自乱,给了瓦剌袭击的机会。
古代战争主要要攻城,因为战略物资和粮食都在城中,对方的军队也在城中,战争的目的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获取财富和领土,不占领城市,这些目的一个也得不到,部队没有战略物资连立足都做不到。
因此中原地区军队作战,冷兵器直接交锋的现象不是普遍的。
但是在游牧民族军队作战时,运动战比较多,因为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骑兵见长,战斗作风勇猛。
如果是两个游牧民族交战,那就更精彩了。1211年(大金大安三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六年)八月,成吉思汗指挥20万大军集中金国50大军在野狐岭进行一场血战。
这场战争完全是冷兵器硬抗,是体力和技术的较量,精彩程度可以想象。
成吉思汗带兵追击金兵到野狐岭的时候,由于地势险要,金兵居高临下,给蒙古军队造成重大损失。
蒙军杀红了眼,全部下马步战,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杀如金兵中军大帐,指挥中心被打掉,金军群龙无首,一败涂地。
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蔽野塞川,蒙古军乘胜追击,伏尸百里。
最后金军总指挥完颜承裕带领数万残兵败将来到折叠浍河堡,双方展开决战,整整厮杀了三天。
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持续时间最长了的决战了。但是他们总是要吃干粮、喝奶的;晚上总是要睡觉的。
事实上,冷兵器时代激战中,在厮杀中能活30分钟也是奇迹,不被周围的敌人砍死、射死,也会被累死。
靖康之耻时是不是整个宋朝体系都烂掉了?
北宋灭亡时,南方还是相对安全的,而中原虽然遭到金军的蹂躏,但也没有到“体系完全腐烂”的地步。由于金军急于进军,最初只占领了河东、河北、山东等一小片地区。
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还有反抗金军的义军兴起,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兴起于太行山一带的王彦率领的八字军。北宋灭亡时,北方很多地区依然在坚守。只是由于南宋朝廷逐步放弃了中原,这些义军最后要么投降了金国,要么南下跟随了赵构。
换一句话说,金国之所以能够消灭北宋王朝,主要是以宋徽宗、宋钦宗为首的统治阶级腐朽无能、战和不定所致,而不是因为宋朝的体系全部腐烂了才被金国消灭。
在北宋刚刚灭亡的时候,金国的占领区还非常狭小,宋朝的体系没有完全崩溃,这就是为什么金国人要册立张邦昌、刘豫当傀儡的原因,“以汉治汉”。
宋朝最初在中原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无论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都处于优势,而南方在方腊起义平定后也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作为宋王朝的朝政收入来源最重要的地区,江浙“钱袋子”在金国入侵之初并没有遭到战火波及。
反观金国方面,金军是以东、西两路兵马孤军深入的方式灭宋。如果宋朝方面坚壁清野、扼守险要,那么金军很难打到汴京城下。可结果是,金军不仅攻破了号称“铁桶”的太原要塞,而且自河间、中山等地南下,势如破竹,一连两次围困宋朝首都汴京。
金军两次围攻北宋首都汴京,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军队投入一次比一次多,而宋朝方面却一次比一次松懈,不但没有妥善安置勤王的军队、让士兵心寒,反而还罢免李纲等重臣,迷信于所谓的“六甲神兵”仙术。宋朝的皇帝把希望寄托在这种虚无缥缈的迷信之上,这才是北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金军第一次没能攻破汴京,主要是因为只有东路军打到汴京,而西路军由于没能攻破太原,所以受阻于山西境内。东路军一支孤军深入,在接受了宋朝缴纳的进贡以后扬长而去。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时,金国的东路军只有6万多人,只能围攻汴京城的西、北两角,而宋朝各地前来勤王的军队陆陆续续到达,加起来有20多万。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在宋朝这边。
可是宋朝皇帝急于求和,居然同意割让太原、河间、中山,附带还赠送一批女眷与金银细软,在客观上刺激了金国的野心。更要命的是,宋朝不但没能妥善安置各地前来的勤王军,还把他们就地解散或者消耗在战场上,导致后来诸路军马观望不前、坐观汴京存亡。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时,重镇太原已被完颜宗翰的主力攻破,宋朝的西军名将种师中、种师道也相继去世。金国的东路、西路大军成功抵达汴京郊外,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起合围,形势危如累卵。
金军的总数高达15万,几乎是倾巢而出,而宋廷不但没有抓住第一次汴京保卫战后的有利形势、积极备战,反而陷于党争、排斥良将,一如既往地重文轻武,既令有识之士寒心,也令各地军队逡巡不前。
此时,汴京的军队只剩7万来人,其他的援军要么是逡巡不前、要么推迟不动。宋朝皇帝一方面派人去屈辱求和,还奢望着金人能够像上次一样退兵,不断搜刮汴京城中的金银细软与良家妇女给金国人糟蹋,而另一方面却迷信于所谓“六甲神兵”仙术,更加消极地备战。
公元1127年,金军顺利攻破汴京,将北宋皇族、妃嫔、公主、大臣家眷全部俘虏。唯一幸免于难的皇族子弟、康王赵构一路南逃,最终在浙江杭州一带建立了南宋。
此时,河南、山东、陕西等地仍在抵抗金军,宋朝的体系还没有完全崩溃,但由于赵构无心恢复中原、老将宗泽去世等原因,金军趁机扩大战果,逐步占据了北方各省。
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第一,明朝军队出现了大量叛军投靠满清;第二,南明朝廷诸王为争夺皇位互相攻击内讧不止。女真铁骑进入山海关之后,出现了大量投敌叛国的明朝人(并不是所有明朝人都那么有骨气)在满清到处屠戮时,这些人是真正的急先锋。
崇祯煤山自尽后,南明依旧有广大领土、巨大军队和基本完整的行政机构,条件要比当年的南宋好太多,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南明出现了大量割据政权,当年朱元璋分封藩王为的保卫宗室,没成想却弄巧成拙。
清朝攻打李自成的军队,占领西部与北方大片领土,南明各方势力跟傻瓜一样,静静的看着,无动于衷,就等着清朝稳定了北方,直接挥军南下。
北宋与西晋都灭于外族入侵,而明朝则亡于农民起义,虽然晋与宋的王室贪图奢华的生活,但是西晋与北宋灭亡后,百姓还是非常伤心的,东晋与南宋建立后,民心与政权也迅速稳定。
反观明朝,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民心涣散,原本富有的江南地区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发展,没有土地的百姓依旧有生活来源。然而明朝退守南方后加重了赋税,用于宗室生活与自身军队养护,对于抵抗外敌及百姓却毫无益处,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江南百姓由此叫苦连天,而清朝新来乍到,为了能征收到赋税,就采用了“谁耕种,谁纳税”的办法,承认了佃农对租种土地的所有权。为了收取人心,根据文臣范文程的建议,赋税征收就按万历时期的较低标淮征收。另外,还实行减税,大幅减免本年度“清统区”的正赋,征收办法是清军所过之处免征粮一半,未过之处只要真心归顺,可免征粮的三分之一。除免了部分本年度的赋税外,还规定,以前年份老百姓欠崇祯朝的赋税,统统不再交纳。
明朝大量百姓,恨不得这个政府早死,听说清军南来,有人甚至还嫌清军太慢,埋怨“清兵如蟹,曷迟其来”!(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清朝也并不比明朝政府好哪里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