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风鹏,汉武帝为啥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
公元前91年,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自尽。汉武帝晚年对卫子夫越来越狠心,最终酿成了卫子夫自尽的悲剧。那么敬爱卫子夫几十年的汉武帝,为何后来会对卫子夫那么狠心馁?
其一:汉武帝身边的美女逐渐替代了卫子夫,使汉武帝狠心地置卫子夫的情感于不顾。汉武帝年少登基时,从某种意义上只是个傀儡皇帝。与汉武帝政治联姻的陈皇后,又始终没能给汉武帝生下儿子。然而少女卫子夫的出现,既使汉武帝情感上有了寄托,又使汉武帝在29岁那年有了第一个儿子。汉武帝此时对卫子夫感激涕零,便将她封为了皇后。
但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身边年轻的美女,逐渐替代卫子夫去侍寝。不仅如此,那些美女还为汉武帝生下一众儿子。于是在汉武帝心中,那个曾经被他视若女神的卫子夫,已经不再那么神圣了。
其二:汉武帝晚年怕卫子夫势力太大,所以狠心地铲除了卫子夫及其娘家的势力。卫子夫年轻时,其自身是皇后、其儿子又是太子。彼时,卫子夫的娘家人卫青、霍去病,还掌控着汉朝的精锐部队。随着卫子夫当了几十年皇后,其娘家人的势力遍布朝野。而且卫子夫及其娘家的势力,又围绕太子刘据形成了“太子党”。
汉武帝不希望在自己活着时,看到卫子夫儿子的威望盖过自己(老皇帝与成年太子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比较微妙)。于是晚年的汉武帝,有意无意地打压着“太子党”,以彰显自己不可挑战的皇权。于是当江充等酷吏诬陷、迫害卫子夫的子女及其娘家人时,汉武帝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卫子夫的子女及娘家人,最终在江充制造的“巫蛊案”中被迫害。
其三:汉武帝认为卫子夫与太子共同谋反,所以狠心地剥夺了卫子夫皇后的玺印。江充等人不仅陷害太子刘据,而且还阻隔太子面见汉武帝。于是刘据找到其母卫子夫请求帮助。经过母子俩的讨论,他们揣测年事已高的汉武帝此时已经驾崩,所以江充等人才会肆无忌惮地迫害他们母子。于是卫子夫支持刘据起兵,以防江充等人为害汉朝社稷。但此时的汉武帝并没有驾崩,所以他快速调集军队,最终将太子刘据镇压。随着太子刘据兵败自尽,卫子夫也被汉武帝收回了象征皇后权力的玺印。
综上所述,这就是汉武帝为何,后来对卫子夫那么狠心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古诗词让人读过后顿生豪气?
历史为我们留下的美好诗词数不胜数,令人荡气回肠顿生豪气的诗词亦不在少数,通过近年的阅读,我比较喜欢的一些读后令人荡气回肠顿生豪气诗词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屈原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王昌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李白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谭嗣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毛泽东
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会诞生一批豪迈的诗人储留下一代人的豪迈,然而优秀的豪迈的诗词可跨越时代并历久弥新,给人持续的荡气回肠豪迈之感!
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2日),曹魏皇帝曹髦带领数百奴仆们出了宫,杀气腾腾地讨伐司马昭。曹髦“大军”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军队混战。太子舍人成济傻乎乎地听从贾充的命令,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犯下了弑君大罪。他最后也被司马昭当作替罪羊,被灭三族。无论是皇帝讨伐权臣,还是权臣弑杀皇帝,这都是曹魏自己内部的事情,和蜀汉、东吴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可是在演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听闻司马昭弒杀了曹髦,立了常道乡公曹奂为帝,便喜出望外道:“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他一边联系东吴,相约出兵,一面奏准后主刘禅,准备起兵十五万,讨伐司马昭。姜维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向司马昭“兴师问罪”呢?
个人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其一,姜维早有伐魏之心,兴师问罪,只是为了师出有名。
早在诸葛亮时期,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短短六年,他就六出祁山。为了复兴汉室江山,诸葛亮病逝在前线五丈原。后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以“克复中原”为己任,只要一有机会,就誓师伐魏。在演义中,姜维一共九伐中原,这一次“兴师问罪”只是其中的一次伐魏之战。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之事,姜维准备好兵马粮草,也会再找个其他理由,讨伐曹魏的。一日没有灭了曹魏,一日不停止伐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姜维也做到了,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奋斗在复兴汉室的事业中,最后也因此而亡。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击杀诸葛瞻的御林军,迫降刘禅。刘禅向姜维下达了投降的命令。姜维不得已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他在投降后,还念念不忘恢复蜀汉,挑唆钟会和邓艾血拼,最后除掉邓艾,和钟会反叛。无奈大势已去,姜维最终失败。姜维真的做到了“生命不息,伐魏不止”。因此,“兴师问罪”司马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为了师出有名,即使司马昭没有杀害曹髦,姜维也会在万事俱备后,讨伐司马昭的。演义中姜维之死相关描述如下: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其二,姜维兴师问罪,让从曹魏投奔而来的夏侯霸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夏侯霸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政敌曹爽,夏侯玄被调离,与自己不和的郭淮任雍凉大都督后,他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害怕被司马懿所害,于是起兵造反,不敌郭淮,不得已投奔曾经的死敌蜀汉。夏侯霸投奔刘禅后,由于姻亲关系,受到了后主刘禅的重用,被封为车骑将军。
夏侯霸的愿望就是讨伐司马昭,恢复曹魏皇帝大权。现在姜维以“替曹魏皇帝曹髦报仇雪恨”的理由伐魏,能极大地调动老将军夏侯霸的积极性。姜维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这个名义出兵,夏侯霸作战非常积极,大战邓艾和王瓘,比蜀汉本土的将领和士兵卖力多了。他由于作战太勇猛,于洮阳之战中,被邓艾伏击射杀,悲夫哀哉。
其三,姜维兴师问罪,是为了争取“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昭”的势力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曹魏大权,两年后病逝,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掌握大权,架空皇帝,已经是名义上的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一个废了皇帝曹芳,一个更是犯下了“弑君”的十恶不赦大罪。
可是,曹魏京城和地方,还有忠于曹魏皇帝的忠臣,他们发动了不少叛乱,如淮南三叛(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等等。这些忠于曹魏皇室的忠臣们,时刻想着除掉司马家族,还一个朗朗乾坤。
现在,姜维打着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昭,减少了阻力,能够孤立司马昭,可能争取忠于曹魏皇室的将领们袖手旁观,或者干脆投入到讨伐司马昭的队伍中来。总结:以上三点就是演义中,姜维“兴师问罪”司马昭的原因。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姜维也会寻找机会伐魏的,发生了这件事,只是为姜维提供了借口而已。
而在正史上,翻看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也没有相关记载。魏帝曹髦于公元260年6月2日被杀后,蜀汉和东吴这一年并没有任何伐吴的举动,第二年,蜀汉也没有讨伐司马昭。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即公元262年,姜维才发动战争,讨伐曹魏,被邓艾击败。姜维不得不败退沓中,吓得不敢回成都交差。这一战,姜维显然不是为曹髦报仇,而是正常的伐魏之战。假如有人对汉武帝和卫青说?
假如有人对汉武帝和卫青说:对于匈奴,你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这种观点让我想到了“中山狼”的故事。其实,汉武帝和卫青可以对匈奴回应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汉武帝几乎耗费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与匈奴决战,开战之前,汉朝已经经历了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以马匹为例,汉朝从开国时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发展到了“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但是,汉武帝不惜民怨沸腾,也要继续与匈奴决战,为什么啊?因为汉武帝看得长远!匈奴一日不灭,汉朝一日不得安宁!面对匈奴这样的威胁,汉朝必须要用铁腕政治,下狠心才行。
大家知道,汉高祖刘邦当年曾经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最终侥幸逃脱,并且听从刘敬的计策,开始与匈奴和亲。太后吕雉执政时期,冒顿单于曾经写了一封公开的“求爱信”对吕雉进行羞辱,但吕雉咬咬牙,也忍了,继续与匈奴和亲。他们想这样苟且吗?不想!为何不倾尽全力与匈奴决战?不能!
即便是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执行和亲政策,但是匈奴根本就不会因为和亲而停止南侵!汉朝嫁过去十几位公主,只是白白的助长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而已。
所以,忍无可忍,不需再忍。匈奴与当时的汉朝,就是存在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他们之间的利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们必须一较高下,汉朝与匈奴都是为了自己子民的生存而战,两个政权不是爱与不爱,而是只能互相伤害。
俄帝国有过东征大清的念头吗?
我想以沙俄的侵略属性,肯定是动过侵略中国的念头。这并不是空口白牙胡说,嘉庆四年(1799年)沙俄就对我国库页岛进行了侵略占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沙俄侵占完库页岛后就止步不前不继续东进了呢?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清政府当时根本就没把库页岛这个地方当回事。那个地方太荒凉了,自然条件恶劣,以至于官员和皇帝都将它遗忘!
库页岛,俄罗斯称之为萨哈林岛,位于远东地区的鄂霍次克海。岛上的原住民以打鱼狩猎为生,生活异常艰苦,中国明朝时以至于后来的清朝都称之为苦夷岛,后来变音为库页岛。
库页岛实际上只存在于中国史书的记忆中,多数时间是朝贡体制,从没有进行过有效的行政管辖。库页岛在清代理论上归属吉林将军管辖,清朝规定吉林将军应该每五年对管辖区域进行一次大巡视。可是库页岛真的是天高皇帝远,吉林将军有没有进行巡视,巡视到了什么地方,皇帝根本就不知道。皇帝只能通过他们的折子得知他们的情况。所以,很多吉林将军根本就没可能上库页岛进行巡视。
1858年5月28日,满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中俄共管。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将中俄共管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正式划归俄国。
此时日本也开始向千岛群岛和库页岛扩张,与俄国人产生交锋。到19世纪末,日俄在圣彼得堡签署了《彼得堡条约》,俄国以千岛群岛换取了库页岛南半部。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战败的俄国又根据《朴茨茅斯条约》将库页岛南半部割让给日本,改称桦太岛,建桦太厅。1945年二战末期,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出兵东北,同时攻占了库页岛南半部,并占领了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统治至今。
既然库页岛轻松被侵占了,那为什么沙俄不继续东进呢?
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沙俄,经济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已是荒原地带,远东靠近清疆界的地区只有伊尔库次克等几个小镇,没有工业,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是二百年以后的事。
沙俄本身内患外战不断,可用于远东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以及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自居中华的“我大清”。俄匪曾经深入黑龙江下游最大的一支部队也仅六百余人。根据分散的各种资料推测,俄军备战最高峰,即在康熙准备反攻之前,在雅克萨和尼布楚的全部军队人数最多不超过三千人。而萨布素和彭春围攻雅克萨的前线部队就达一万五千人。俄人由于运输困难,食品和弹药不足,火炮仅是步兵可以拖得动的小炮,射程不过几百米,他们的火药枪有效射程仅五十多米,他们的主要武器仍然是长刀。而清军弹药给养可以通过松花江等内河运输,并有专门通向瑷珲等边远城镇的驿道可用,还有葡萄牙人贡献的大炮,专门用来轰击城墙,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野战武器。清军中还有专门的火器营,使用明朝军队用过的火枪和火炮,置于进攻部队前方,在发起冲锋前实施覆盖射击,直到把对方阵线打开缺口再发动冲锋,战法已非常接近现代,武器威力绝不逊于俄人。当地人民盼望“我大清”出兵,已有半个世纪。清的自卫反击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不胜的理由。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沙俄哪样都不占,所以入侵中国,不是他不想,按当时的条件,他是真是有心无力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