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有一种奇妙的对应。十二地支中只有龙一只神兽,十天干中也只有狮一头凡兽。
然而是神是凡这都是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事实上在古人心中,狮子的神性比龙也差不了多少。唐传奇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某年一个使节团去长安城朝贡,路过一口水井,就把带的狮子栓在井边。没想到这头狮子却看着井口,霹雳一声大吼。
明周全《狮子图》
井里立刻涌起一团黑气,一条龙从中飞升上天,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众人又惊又惧,不由得佩服狮子的威猛。
民间更有传说,狮子一吼,万兽俱伏,无论虎熊牛马,全都伏地不起。有甚者,大小便失禁。
但这种说法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诸多虎迷的不满。无他,在我们看来,老虎才是百兽之王,这是额头上的那个“王”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鼓吹狮子就是崇洋媚外,是要不得的。
其实在自然界,狮子与老虎天各一方,很难遇到。争议的源头其实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对于中国,狮子都是外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文化,不能成为主流。
狮虎斗
但狮子却是特殊的,它虽然来自异域,却搅动风云无数。
在中国上古神兽界,有“四灵”与“四神”两大体系。四灵是龙凤麟龟,四神是青白朱玄。根本没狮子什么事。中国人要看到狮子要等到汉武帝打通西域之后。有说安息国(就是后来的波斯帝国的前身)献了一头狮子。
那时中国还没“狮”这个字,人们叫这种动物“师子”,这应该是外语音译,源头是古波斯语,今天的伊朗人依然叫它为shar。古书上说狮子生活着那里的阿姆河一带。刚出生的幼狮两目是闭着的,要七天才能睁开,睁开后调教就不容易了。
可能由于当时从西域到长安路途遥远,旅程艰难,安息人带的狮子个头比较小,汉武帝看着可能感觉也和自己的哈巴狗差不多,觉得不是什么神兽,就让把它丢到虎圈里去喂老虎。可没想到老虎见到狮子却战战兢兢,连头都不敢抬。狮子却敢跳上老虎脑袋撒尿,才知道这小东西威力不凡。
这个故事其实比较假,大家听听就好。事实上史书有载的狮子第一次进入中土还要等上百年左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狮子造型的工艺品已经进入大汉了。在汉武帝的哥哥,著名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曾经出土了一个鎏金铜案,上面就有狮子的纹样。细观这风格,象是出自斯基泰人之手。这是个勇武如狮的民族,一度曾称霸中亚草原。
西汉玉雕神兽
伴随着造型纹样进来的,是狮子的勇武传说。尽管中国自古不缺乏神兽,但在机缘巧合下,却奇迹般地为狮子文化的流行搭好了平台。
这是因为龙凤过于神奇,凡人难能一见。虎豹却又太常见了,和人类构成了生存竞争。就在这时,狮子出现了。这种猛兽生存于现实,但是能够一睹真容的人却屈指可数。距离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化的想象空间,但又不至于无的放矢,象修仙一般归于虚妄。
而且狮子早就在其他西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埃及就有狮头人身的女神塞克迈特,她也是战争之神,负责引领法老走向战斗的胜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伊索寓言故事就多次赞颂狮子的公平和勇武。在印度,大神毗湿奴的一个化身就是半狮半人,专门斩杀恶魔。而波斯帝国的度量衡标准器铜权就铸造成狮形。
巴比伦釉砖画的狮子
这些文化如同那个年代的进口大片,带给了汉地百姓以全新的文化体验,迅速征服了他们。我们的祖先逐步相信,狮子是比老虎还强大的神兽。因为在那个年代,老虎远不是现代的保护动物,而是给汉人带来死亡和厄运的凶兽。古人认为更强大的狮子能够通过战胜老虎保护世人,辟邪镇恶,带来幸运和希望。
在福建一带的传统建筑,往往会在屋顶上塑造一头狮子造型,这叫“风狮爷”,认为可以抵御台风。有关它的来历,有种说法是因为按照中国文化,云从龙,风从虎。狂风就被认为是虎魔作祟,因此,用狮子来抵御。而在重要建筑的门前摆放一对石狮的做法更是遍及神州大地。甚至在偏远的西藏,有着绿松石色鬃毛的雪狮也被尊为守护雪域的神兽。它甚至取代了玄武,和龙、虎,还有替换朱雀的大鹏金翅鸟一起组合成藏地四方神兽。来到日本,石狮被称为“狛犬”或“唐狮子”,同样拥有驱邪镇宅的神务。
日本狛犬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动物崇拜还有很多,如天马、伽楼罗、妙音鸟等神兽,但它们的影响力都远不如狮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因为千年来,有一个国际大财团在持续操作,那就是佛教,在它的努力下,狮子最后成功登顶陆生动物的C位。
佛教在创立之时,就吸收了很多古代西域的信仰。如婆罗门教、耆那教。很多这些宗教的神都成为佛的护法。而作为西方兽王的狮子又怎么会被放过呢?于是各种佛陀与狮子不得不说的故事纷纷出炉。
有说释迦体格健壮,威严有度,被称为“人中狮子”,他说法的声音如惊雷般响彻大地,震摄迷茫的众生,被称为“狮子吼”。他坐的位置以狮子作为重要装饰,被称为“狮子座”。诸魔遇到释迦如同百兽遇到狮子,毫无还手之力.....
更进一步的传说讲述,在无尽的前世中,释迦曾转生成一头雄狮,周游古印度的城邦。无数国王派兵想降服这头猛兽,却都被打败了。但这头狮子并不吃人,它只是劝导该国人民奉行佛法。就这样,它度化了八万个国家的人民,使他们死后升天享福,天界变得繁盛起来。狮子王也转世,迈向新的考验。
中国神话中,狮子也是文殊菩萨的象征。
总之,佛就是狮子,狮子就是佛。更进一步体现这一点的就是狮子头上的鼓包,现代俗称“烫头”。
现代早就没有烫头的狮子的。所有狮头鬃毛都是天然直。但我们应该知道,古代进贡中原的狮子并不是现在数量最多的非洲狮。甚至不是现在生活在印度的天竺狮。事实上,那时的狮子生存圈以中亚草原为中心,被称为西域狮,科学地称呼为“波斯亚种”。在这生物大灭绝的当下,现代人已经无缘得见。
其实长毛的生物往往有直毛和卷毛的不同品类。黄种人发直,白种人发卷。山羊毛直,绵羊毛卷。这并不奇怪。所以西域狮有可能正是一种卷毛的狮种。但当狮子的形象和佛的形象达成融合时,这卷毛就不光是生物属性了,它就具有了佛性,说现代话就是“文化属性”。
《营造法式》里的狮子
在国人看来,佛陀释迦牟尼的头上就有很奇怪的鼓包。其实这就是他的卷发,按佛教的称呼应该叫它“螺发”,这种发型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理特征了,是佛身的三十二相、八十好之一,也就是成佛的标志。在佛经中说螺发细软润泽,统一右向盘旋。而这也被移植到了狮子的头上,代表了它的佛性。
成对摆放的狮子实际是一雄一雌。但这雌狮与雄狮实无多大区别,一样的一头卷发。想搞清这俩的性别只有看它们的脚下。雄狮一般踩着一个绣球,雌狮却按着一只狮仔。有些时候这雄狮连绣球也交给老婆了,脚下踏的一只大海螺,妥妥的下海经商模样。这可能应该叫“海狮”,西夏王陵就出土过表现一头雄狮在海浪间奔行的脊兽瓦件,按理说会有相应的传说,但现在已经无迹可寻了。
因为中国人造物每一件其实都由来有自的。除了在个别以无文化为荣的荒唐年代,我们的祖先不会随意创造一件器物。就拿狮头上的这个“螺发”来说,也特别有讲究。古代不是任何狮头上都可以有这东西。你要在门口放石狮子,那至少得是七品官,这种狮头上可以有七个螺卷,然后官每升一级,加一个发卷。等来到相当于丞相的一品官,狮头上就有十三个卷,那就叫“十三太保”。
故宫铜狮一
对于天下人,十三太保可以说是顶级了,但别忘记了,皇帝可是自称“天家”,紫禁城的狮子头上的螺卷数量多达四十五个,比“十三太保”增加了两倍多,这就是所谓“九五至尊”,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在皇宫里,狮子的讲究不仅仅在发卷上,耳朵也是有趣的地方。在紫禁城的前朝太和门前就有一对铜狮,它的耳朵是直立朝上的,而在后宫乾清宫同样有一对铜狮,其耳朵却是耷拉下来的。民间认为,太和门是为“前朝”,是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狮子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工作为已任。所以得精神抖擞,直起耳朵倾听天下万事。而在乾清宫是“后室”,也就是皇帝的私生活场所。狮子一要低眉顺目,象后宫的妃嫔一样俯首贴耳,二是对很多事都要装聋做哑,什么也没听到,也没看到,所以耳朵就软耙下来了。
故宫铜狮二
狮子的用处很多,并不仅仅是在大门口。卢沟桥的石柱上有它,乾陵的神道上有它,明清二品官的官服上还是它。既然狮子在官府和佛门都如此受欢迎,本土宗教的另一巨头道教又怎么会放过呢?尽管道教中的很多神仙已经骑上老虎或者麒麟,但本着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道士们隆重推出了新一代的护教神兽——九头狮子。
说起九头狮,就不能不提它的主人太乙救苦天尊。他其实是对标佛教观音的一尊大神,负责从地狱中拔度冤魂。但实际上,太乙救苦天尊的源头来自从上古开始祭祀的太乙帝,也就是太一天帝,是可与玉皇大帝一争高下的古神,自然他的坐骑也应该是上古之物。明白这一点,九头狮子的来历也就一目了然,它就是《山海经》中提到过的“开明兽”。
开明兽在《海内西经》有载,说其“类虎而九首”,是昆仑山的守护兽,那不正是九头狮子吗?昆仑山本就是贯彻天地的神山,九头狮子一吼,那也是上闻九霄,下动三泉,强大得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头痛。最后还得请来太乙救苦天尊才收拾了它。其实也是对应“九九归一”之说,卖道教一个面子。不过在道教中,狮子再强,距离麒麟还是有一定距离。在二十八宿禽星推命体系中,狮子只是走兽的第二进化形态,弱于麒麟。
太乙救苦天尊和他的九头狮
但这种“弱化”只是在文化上的。麒麟是一种“文兽”,代表文明,不经战争。而论勇武,狮子当数第一。这给了老百姓更多的创作空间。因此民间很快流行起了狮子舞。其起源有个故事,那就是南北朝时期,汉族军队在南征过程中遇到了对方的秘密武器——象军。在那个年代,全副武装的战象就是一架架肉坦克。大象力大无穷又皮糙肉厚,汉族军队在和它的作战中吃亏很大。
这时,有个聪明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既然狮子是百兽之王,那一定能克制大象。虽然真狮子找不到,那我们就找个假的来。于是他们就连夜用麻布做成狮子的样子,绘制上狮脸狮毛。每只狮子由两名士兵共同装扮,事先埋伏在草丛中。等下一次交战,就主动后撤,把敌军的象队引入埋伏圈。到时只听铜锣一响,几十头“雄狮”一起摇头晃脑地跳出来,直扑敌人的大象。
现代人看来这个战术如同儿戏,当时却收到了奇效。因为大象本身就是一种敏感的动物,不可能被完全驯化。在被“狮子”吓了一大跳后,再不听骑手的命令,当下四散奔逃,反而给自己一方造成大量伤亡。汉族军队乘机掩杀,取得大胜。自此之后,此役成为传奇被到处宣扬。舞狮这种艺术形式就保存并流传开来。人们往往在节日用它来烘托气氛和驱邪纳吉。
自然界狮子的确有时会攻击大象
现在中国舞狮分为两大流派,即北狮和南狮。北狮追求形似,舞狮者极力摸拟狮子的自然动作,展现其喜庆内涵。南狮精干矫健,舞狮者更乐意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展示狮子的勇武。中国人是如此喜爱狮子,以至于很喜欢别人称自己为“东方雄狮”。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经常被反复提及。从这些文化现象看,说狮子已经入了中国籍完全不为过。
历史也似乎正是这样,西域狮的活动范围曾经沿着绿洲深入到了中国的西北部。有说建安十年,曹操在远征辽东的乌恒时,在白狼山就遇到了一头狮子。这只狮子异常凶猛,哪怕曹操亲率数百亲兵与其交战也险些不敌。但最终曹操杀死了这头狮子,将它带回邺城。
嗣后随着王朝的统一,从北魏开始,西域向中原进贡狮子成为一种规定。一方面政府喜欢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强大与富足。另一方面,商人通过这一活动获得不菲的赏赐。通过驯化,西域狮可以为人所驱使。甚至有些时候人们尝试用它与狗杂交。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狮子也被当成了狗。名画《元人值獒图》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叫这个名字,画面上却明显是一头狮子。
元人值獒图
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西域的绿洲一个个凋零,西域狮逐渐失去了家园,那也就意味着它们失去生命。这时,为了满足国内对狮子的需求,有些商人就拿非洲狮或者印度狮来冒充西域狮,不过那时叫其为“南洋狮”。两种狮子的区别是明显的,相对而言,西域狮更耐寒,善于奔跑,易驯化。但随着明朝对西域的控制力的削减,真正的活体西域狮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了清朝初年就再也没有它的消息了。到现在有些人甚至认为西域 狮根本不曾存在。
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居然还有零星的西域狮传说在国内流传。偶而有目击者言之凿凿的说自己在可可西里或者甘肃何家营看到了活体的西域狮,它呈青黑色,比普通狮子略小。有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中国神秘动物全鉴》这本书。不过其可靠性几近为零,主要是因为在目前国内的自然条件下,西域狮的生存就是一个神话。
但是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个神话。因为西域狮的勇武已经深深刻入了中国人的DNA里面,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理想的尚武精神。我们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再次找到这一神兽,甚至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它复活。那时,它将再次成为动物界的当红巨星,连滚滚也会退避三舍。
东方雄狮
这时,有谁还在意它是不是中国原产的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